2.1 第2课时 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同步分层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第2课时 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同步分层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1. 主要山脉
山脉走向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北列 A    山脉、B阴山山脉
中列 C    山脉、D秦岭
南列 E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西列 F    、G太行山脉、H巫山、I雪峰山
中列 J    山脉、K武夷山脉
东列 L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N阿尔泰山脉、M    山脉
南北走向 O横断山脉、P贺兰山
弧形山脉 Q    山脉
2. 主要地形区
(1) 四大高原:①    高原、②    高原、③    高原、④    高原。
(2) 四大盆地:⑤    盆地、⑥    盆地、⑦    盆地、⑧    盆地。
(3) 三大平原:⑨    平原、⑩    平原、     平原。
巧记中国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像把扇。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中国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区错落有致,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华夏大地山河图。读中国地形分布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 关于四大高原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青藏高原:沟壑纵横,地无三里平
B. 黄土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C. 云贵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 内蒙古高原:蓝天碧草,一望无垠
2. 下列山脉大致为东西走向的是(  )
A. 太行山脉 B. 祁连山脉
C. 横断山脉 D. 阴山山脉
3. 太行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A. 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
B.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C.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D.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
  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我国四条山脉示意图,完成4~5题。
   
4. 纬度最高,且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
A. 天山 B. 秦岭
C. 太行山 D. 大兴安岭
5. 下列山脉中,既位于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又是省级行政区大致界线的是(  )
A. 昆仑山 B. 武夷山 C. 太行山 D. 南岭
  “驴友”是旅游的谐音,泛指结伴旅游的人们。祖国山河锦绣,众多“驴友”游历大江南北,并在网上分享了沿途见闻。如图为部分“驴友”旅行路线图。读图,完成6~8题。
6. 下列是“驴友”在网上分享的沿途见闻,其中合理的是(  )
A. 路线1的“驴友”:我到达了“世界屋脊”
B. 路线2的“驴友”:我看到了面积最大的盆地
C. 路线3的“驴友”:我经过了地势三级阶梯
D. 路线4的“驴友”:我穿越了秦岭山脉
7. 下列诗句描述图中甲山脉的是(  )
A.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 飞趁昆仑山上去,须臾化作一天云
C.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8. 图中乙山脉北侧的地形区是(  )
A. 华北平原 B. 黄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D. 云贵高原
9. 历史课上,某老师带领同学们“重走长征路”,并用毛主席所作的一首《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告诉同学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不忘强国初心。如图为红军长征路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的起点瑞金所在的地形区是    ,地处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举行了一场重要会议,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依次经过了甲    高原、乙    盆地、丙    高原等地形区。其中,从乙盆地到丙高原需要翻越    (填山脉)。
(3) “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指的是图中的山脉A,该山脉为    走向。
(4)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穿行在B    山脉之间。
(5) “更喜岷山千里雪”,岷山的“千里雪”四季可见,其影响因素是       。
第2课时 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核心知识梳理]
1. 天山 昆仑 大兴安岭 长白 祁连 喜马拉雅 2. (1) 青藏 内蒙古 黄土 云贵 (2) 塔里木 准噶尔 柴达木 四川 (3) 东北 华北 长江中下游
[课时达标精练]
1. D 2. D 3. C 4. D 5. C
[综合素养提升]
6. A 7. B 8. B
9. (1) 东南丘陵 三 (2) 云贵 四川 黄土 秦岭 (3) 东西 (4) 横断 (5) 地形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