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主题复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主题复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五 建设美丽中国
  冬半年我国很多地区会遭受寒潮的影响。下图示意某年全国冰冻线(最低气温0℃线)进程。读图,完成1~2题。
1. 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冰冻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B. 最低气温0℃线抵达了海南省
C. 寒潮为地质灾害
D. 东部地区冰冻线的形成时间南部晚于北部
2. 下列应对寒潮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做好保暖用品储备
B. 封闭空间内用木炭取暖
C. 上山游览美丽雪景
D. 冰面骑行、公园溜冰
  2025年1月21日0时17分,台湾台南市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下图为世界板块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 台湾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活跃
B.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C.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发生张裂
D.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4. 家住台湾省的小明打算设计一个简易的地震应急包,你认为他最应放入的物品有(  )
① 电脑 ② 急救药品 ③ 饮用水 ④ 压缩食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措施是(  )
A. 迅速乘电梯下楼 B. 选择到阳台躲避
C. 躲在坚固书桌下 D. 从窗户跳楼逃生
  我国西南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 西南山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  )
① 地质复杂,岩层破碎
② 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季
③ 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④ 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 如遇泥石流发生时,应(  )
A. 向河流下游迅速转移
B. 沿山谷向山顶逃生
C. 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逃生
D. 站在原地大声呼救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多年来经济发展依赖煤炭开采与简单加工,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该省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号召,致力于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据此完成8~9题。
8. 该省在产业转型中,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加大煤炭开采力度,提高煤炭产量
B. 发展高耗能产业,消化过剩煤炭产能
C. 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D. 放弃煤炭产业,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9. 关于该省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
B. 引黄河水灌溉,改良土壤,发展灌溉农业
C. 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D. 采用草方格沙障,治理土地荒漠化
  随着全球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构建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集约利用、回收利用、循环利用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0~11题。
10.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下列做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水
B. 吃饭尽量使用一次性碗筷,安全卫生
C. 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
D. 扔垃圾时进行分类,利于回收再利用
11. 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下列产业活动中,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
A. 单一的水稻种植
B. 石油化工企业大量排放废气
C. 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沼渣还田
D. 废旧电子产品随意丢弃
12. (研究性学习)某中学地理社团进行了“高大山脉对气流阻挡作用”的模拟演示。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及移动路径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 四川盆地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少。
[模拟演示]
演示材料:毛巾、挡板、厚手套、干冰、水、烧杯等。
演示步骤:① 将裹住毛巾的挡板立于桌面上,模拟高大山脉;② 戴厚手套取适量干冰放入烧杯,放在挡板的一侧;③ 向烧杯中加入清水,出现大量白雾;④ 面向挡板,用适当力度扇动白雾,借助白雾的移动模拟气流运动状态(如图2)。
(1) 大部分白雾被阻挡在挡板的    (填“A”或“B”)侧。由此可见,寒潮的分布受    因素影响。
[演示结论] 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气流运动方向与山脉走向不一致时,高大山脉对气流有阻挡作用。
[解决问题]
(2) 读图1,四川盆地北部的    (填甲山脉名称)、大巴山脉对来自北方的寒潮有    作用,因此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少。
[拓展延伸]
(3) 寒潮属于    (填“气象”或“地质”)灾害,寒潮过境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在生活中,你要准备哪些物品应对寒潮?请举一例:       。
五 建设美丽中国
1. D 2. A 3. B 4. D 5. C 6. A 7. C 8. C 9. A 10. B 11. C
12. (1) A 地形 (2) 秦岭 阻挡和减弱 (3) 气象 帽子或围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