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了解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知道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的史实,理解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的关键一课。主要讲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混战等内容。辛亥革命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他的倒行逆施引发了一系列反抗斗争,而军阀割据则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混乱。本课承接了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内容,又为后续中国人民继续探索救国道路做了铺垫,在单元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核心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和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时空观念:梳理袁世凯独裁统治、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如文献记载、图片等,实证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军阀割据的危害,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必然性、军阀割据的影响等进行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护国战争等爱国运动,感受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的表现及影响。 难点: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认识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创设 “袁世凯称帝新闻发布会”“军阀谈判桌” 等场景,学生扮演袁世凯及其幕僚、各派系军阀、记者等角色,模拟历史情境中的政治博弈与舆论反应,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小组解密法:将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的关键信息(如袁世凯的复辟步骤、军阀混战的导火索)融入 “历史档案袋”,小组合作解密,在探索中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观点辩论法:围绕 “袁世凯复辟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军阀割据的根源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势力” 等辩题,组织小组辩论,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地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各军阀背后的帝国主义支持势力,探究军阀割据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在联系,培养时空观念与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份神秘的劝进表”(3 分钟) 教师展示一份仿制的 “劝进表”,上面有众多官员的签名,内容为 “恳请大总统袁世凯登基称帝,以固国本,安定民心……”。提问:“辛亥革命刚刚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份劝进表?袁世凯能否如愿以偿?这背后又将引发怎样的动荡?” 发放 “历史迷雾追踪手册”,宣布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化身 “历史侦探”,揭开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的层层迷雾,探寻这段动荡历史的真相。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第一篇章:窃国闹剧 —— 袁世凯的复辟之路(10 分钟) 档案解密:袁世凯的 “步步为营”:各小组领取 “袁世凯复辟档案袋”,内含解散国会的命令、废除《临时约法》的公告、“二十一条” 部分内容等资料。合作梳理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复辟帝制的主要步骤,分析其每一步行动的目的(如削弱民主力量、强化个人权力),推选代表汇报。 角色扮演:称帝新闻发布会:部分学生扮演袁世凯、国务卿及各国记者,模拟袁世凯宣布称帝后的新闻发布会。“记者” 围绕 “为何背弃共和”“称帝是否符合民意” 等问题提问,“袁世凯及其幕僚” 进行辩解,通过互动展现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与舆论反应,理解复辟不得人心的本质。 因果分析图:小组合作绘制 “袁世凯复辟失败因果图”,从民众反对、革命派斗争、列强态度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如护国战争的打击、全国范围内的讨袁声浪等,明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篇章:护国烽烟 —— 维护共和的抗争(10 分钟) 路线图绘制:护国战争的烽火:小组根据史料,在地图上绘制蔡锷等护国军的进军路线(从云南到四川、贵州等地),标注重要战役地点,讲述护国军的英勇斗争事迹,理解护国战争的正义性与历史意义。 史料研读:《讨袁檄文》节选:提供《讨袁檄文》中 “袁贼世凯,窃国盗权,背叛共和,复辟帝制…… 我辈誓诛此獠,以谢天下” 等内容,小组合作分析檄文的核心思想(反对帝制、维护共和),讨论其在动员民众、凝聚力量方面的作用。 小组讨论:护国战争的得与失:结合护国战争推翻袁世凯帝制但未能彻底铲除封建势力的结果,讨论这场战争的成功之处(粉碎帝制复辟)与局限性(未能实现真正的共和),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困境。 第三篇章:割据乱局 —— 军阀混战的中国(10 分钟) 地图探秘:军阀派系分布图:展示《军阀割据形势图》,各小组认领不同军阀派系(直系、皖系、奉系等),标注其控制区域、背后的帝国主义支持者(如皖系投靠日本、直系依赖英美等),分析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与军阀割据的关系。 模拟谈判:军阀利益的博弈: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派系军阀代表,围绕地盘划分、权力分配等问题进行 “谈判”,体验军阀之间 “你争我夺、相互倾轧” 的混乱局面,理解军阀割据为何导致社会动荡。 民众视角:乱世中的生活:提供军阀混战时期民众流离失所、赋税沉重的口述史料与图片,小组讨论这些史料反映了什么,分析军阀割据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国家统一的严重危害,如农业生产破坏、工业发展停滞等。 三、课堂小结:“历史迷雾澄清会”(5 分钟) 各小组围绕 “袁世凯复辟的教训”“护国战争的意义”“军阀割据的危害” 三个主题,制作 “历史追踪报告”,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与感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教师总结: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闹剧,最终被人民所抛弃;但护国战争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袁世凯死后出现的军阀割据局面,使中国陷入更深的动荡。这段历史警示我们,实现民主共和、国家统一,需要彻底反帝反封建,需要先进力量的引领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四、课堂练习:“历史知识迷雾破解赛”(5 分钟) 设计三级破解题: 基础关(选择题):“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间是( )A.1915 年 B.1916 年 C.1917 年”“控制东北的军阀派系是( )A. 直系 B. 皖系 C. 奉系”。 进阶关(简答题):“简述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结果。” 挑战关(论述题):“结合史实,分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破解结束,为表现优秀的小组颁发 “最佳历史侦探小组” 称号。 五、拓展延伸:“乱世中的声音” 主题活动(2 分钟) 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制作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大事年表”,标注重要事件与时间。 提升作业:撰写《假如我是乱世中的一名学生》短文,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思考。 拓展作业:小组合作搜集军阀割据时期的民间故事、歌谣等,编订成 “乱世见闻录”,在班级内分享,感受民众在动荡中的生活与期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