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料的燃烧(第一课时)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燃料的燃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白磷燃烧的系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学习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实验设计 方法。 2.能通过燃烧和灭火的原理的学习,认识合理调控化学反应,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形成化学反应可调控的观念。 3.能基于燃烧的调控模型应对不同火险,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安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燃烧条件。 2.控火模型的建立。 教学难点: 1.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方案。教学过程环节 1 :探究燃烧的条件 【导入】火是人类文明起源的象征,人们从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逐步发展到烧制陶 瓷、冶炼金属等。火柴是燃烧应用的发展产物之一,老师这里有一根不一样的火柴,让我们 一起看看它的特别之处。 【教师演示】将一根“不灭火柴 ”放入水中和沙土中。 【问题】为什么这根火柴在水中和沙土中不会熄灭? 【教师讲解】 这种“不灭火柴 ”的配方及特殊构造。 【学生猜想】该火柴不会熄灭的因素即燃烧的条件。 【实验】教师演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课本实验)。 实验流程:1.如图(见教材图 7-3)所示,在 500 mL 烧杯中加入 300 mL 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 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小组合作】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燃烧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问题】不灭火柴在水下仍能燃烧,是因为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样,如何使水中的 白磷也能燃烧呢? 【小组合作】组内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汇报。 【实验】教师演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课本实验)。 实验流程:2.如图(见教材图 7-3)所示,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 气(或空气),观察现象并分析。 【方法导引】在燃烧条件的探究中,一是控制温度、氧气等因素不变,通过不同可燃物(红 磷、 白磷)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二是控制温度、可燃物等因素不变, 通过有氧气或无氧气存在时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在科学探究中,运用 控制变量的方法,可将多变量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问题分别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 【问题】和不灭火柴相似,烟花也可以自行供氧,如何让烟花在水中也能燃烧呢? 【讨论】根据燃烧模型,参考“不灭火柴 ”构造,讨论方案。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用透明胶缠绕烟花表面,形成保护层,点燃后放入水中。 【教师展示】北京冬奥会的火炬由机器人在水下完成传递。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火炬结构简图,介绍其内部构造,与“不灭火柴 ”在水下燃烧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 环节 2:燃料燃烧的调控 ——1.燃料的充分燃烧 【过渡】从简单的“生火 ”到熟练的“控火 ”,展现了人类的智慧与社会的进步。“控火 ”不 仅体现在特殊环境中使得燃烧发生,还体现在如何促进燃烧。 【问题】做饭时,有时燃气灶或煤炉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就需要调节 一下灶具或炉具的进风口,这是为什么呢? 【讲解】当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使燃料的 利用率降低,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调大进风口或调小进气口,让燃料和助燃物之间形成 合适的质量关系,燃烧更充分。 【展示】蜂窝煤的使用以及高压燃油嘴喷射出雾状燃油等图片。【结论】1.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氧气),燃料与空气要 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等等。 2. 合理调控燃烧等化学反应,对生产、生活意义重大。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渡】燃料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好,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我 们要注意预防火灾,并能在发现火情时迅速灭火。 【思考与讨论】下面是一些灭火和防火的措施,试分析其应用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 3、油罐着火时,可用湿毛巾盖灭; 4、在森林中或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 【总结】总结灭火方法,归纳灭火原理。 【实验】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实验与分析】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方罩上密闭的容器,在其中插入氧气传感 器;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插入氧气传感器;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 酸钠溶液和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氧气浓度如何变化?请用灭火的原理分析和 解释。 【设计和制作】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活动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一款与图 7-7 原理类 似的灭火器。 【交流与展示】小组合作,结合反应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灭火器。 【评价】学生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对设计的简易灭火器进行评价。 【展示】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讨论】发生火灾,如何自救。讨论后分享交流。板书设计 燃料的燃烧(第一课时)燃料的燃烧(第二课时)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燃料的燃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化学爆炸的条件以及防爆措施,熟悉安全警示标识,建立防范灾害 的安全意识。 2.能基于实验及生活经验判断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 要性。 3.能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视角认识化学反应,初步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系统思维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建立化学变化的能量观。 教学难点: 辩证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实际应用,建立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系统思维意识。教学过程环节 1: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播放视频:2023 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团队为确保主火炬塔正常工作,反复进 行燃烧测试。 【问题】为什么加大燃气进气量时,会突发爆鸣? 【讨论】燃烧空间有限,产生了大量的热,在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实验】演示粉尘爆炸实验。 【总结】化学爆炸的含义及爆炸的原因。 【讲解】爆炸极限。 【讨论】学习了化学爆炸的原因,结合生活经验,在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易爆物方 面,有哪些措施。 【活动】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思考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张贴以上各类图标。环节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通过学习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以看出燃烧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问题】生产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如利用酒精加热物质。酒精燃烧 的现象是什么,酒精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从物质变化、元素守恒和能量变化等视角认识酒 精燃烧。 【活动】交流讨论,展示分享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总结酒精燃烧反应中获得的物质变化、能 量变化、符号表征等信息。 【问题】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视频】播放中国禁毒网的微纪录片《再访虎门》片段,感受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家国情怀, 思考虎门销烟的原理。 【讲解】虎门销烟的原理:“海水生石灰浸泡法 ”。 【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实验流程: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干燥的生石灰(CaO)或一小块生活中使用的生石灰干燥 剂,再加入 2 mL 水,插入温度传感器。观察现象,并记录温度变化。 【交流与展示】展示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同时,放出热量。CaO + H2O = Ca(OH)2(放热) 【问题】生石灰与水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交流讨论】从物质变化视角来看,这个反应在消耗反应物,因此可以做干燥剂,同时又在 生成新物质,因此可以制取氢氧化钙。从能量变化视角来看,这个反应在放热,因此可以用 于自热食品的发热包。 【问题】是不是所有反应都是放出热量的呢? 【实验】教师演示 实验流程:在一个烧杯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再加入少量氢氧化钡固体,插入温度传 感器。观察现象,并记录温度变化。 【归纳小结】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有 些反应放出热量,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化学不仅研究物质变化,还研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 量变化。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光能、电能等形式,然后被人类更好的利用。现今, 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 【问题】查阅资料,结合生活经验,陈述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运用? 【交流讨论】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燃料的燃烧(第二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燃料的燃烧(第一课时)教案.docx 燃料的燃烧(第二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