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1.(2025 海淀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一③题。独不见李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日: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2.(2025 新蔡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遣兴①陆游西州落魄九年余,濯锦江头已结庐。谁遣径归朝凤阙,不令小住奉鱼书②。尘埃眯目诗情尽,疾病侵人酒兴疏。寄语莺花休入梦,世间万事有乘除③。[注]①诗人在蜀地任散职多年,颇适应蜀地生活,浑熙五年朝廷征召他还朝。②奉鱼书:恭敬地接受正式的任命诏令。鱼书,古代朝廷在新官员上任前会统一派发委任状和鱼符证明身份。③乘除:指事物的盛衰消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时间和空间起笔,既点明诗人贬谪生涯之久,又暗含着对往昔仕途生活的感慨。B.颈联以“尘埃眯目”喻现实困境,诗人的诗情因此受到摧残,身患疾病也使他无心饮酒。C.“寄语莺花休入梦”运用拟人修辞,劝美好春景勿扰,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D.尾联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入梦来”都写到“入梦”,但表达的情感不同。(2)这首诗的前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2025 济宁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送光禄刘主簿之洛①李峤函谷双崤右,伊川二陕东。仙舟窅②将隔,芳斝③暂云同。朋席余欢尽,文房旧侣空。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注]①洛:洛阳。②窅(yǎo):深远。③斝(jiǎ):古代的一种酒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法别致,通过并置多个地理名词,表明友人即将远行,营造了离别的氛围。B.三、四句写朋友将要远行,短暂饯别,饱含诗人依依不舍之情及珍惜相聚时光的之意。C.七、八句中“他乡”“千里”“歧路”“九秋”等词语暗示友人未来的道路艰难辛苦。D.九、十句用离群之马和失群的孤雁作比,更加契合此时的离愁别绪,强化了诗人的感受。(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表情达意上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4.(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①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②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③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①离宫: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②元:同“原”。③刘禹锡《乌衣巷》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景色,也道出了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B.颈联中诗人感慨自己同满地芦花一样老去,蕴含飘零之感;而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C.尾联中“别却”意为“离开”,“化作啼鹃”化用望帝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牵挂。D.与诗人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本诗尾联显得更加慷慨激昂。(2)本诗的颔联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5.(2025 赣榆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列各题。夜坐(其二)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B.“壮岁”“髫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葆有的魏晋风骨。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2)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6.(2025 宝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 绍兴甲子①上元有怀京师向子諲②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太一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注】①绍兴甲子:即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②向子諲: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前期词作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绘京师繁华热闹的景象,华灯、明月、绮罗等尽显上元节的欢乐与靡费。B.“龙如”三句运用比喻,写街市车马之盛,经过时扬起的尘土像雾一样的热闹场面。C.“见飞琼”三句细腻刻画佳人情态,将人间欢宴与仙境幻影交融,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D.“笑入彩云深处”紧承上片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同时暗示这种美好已遥不可及。(2)有人评价此词“后半阕写今日冷落,何等凄凉。然题旨在‘有怀京师’四字,特借上元以发之耳。”请结合此评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词下片是如何抒发“有怀京师”的感慨的。7.(2025 广西三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得筵字)①杜甫北斗三更席,西江②万里船。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始知云雨峡③,忽尽下牢④边。【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去世前三年)春,时杜甫结束蜀中生活,正从夔州经峡州赴江陵以北归;峡州,即硖州(今湖北宜昌);田侍御长史,名不详,杜甫好友。诗题中的“得筵字”指朋友们出题分韵作诗,诗人分得“筵”字。②西江:长江。③云雨峡:巫峡,典出宋玉《高唐赋》“巫山云雨”。④下牢:指下牢关或下牢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北斗三更席”以星象点明宴饮时间——夜半子时,暗示主客尽欢至深夜,也说明田侍御长史待人尽显深厚。B.首联后句“西江万里船”交代行程:从蜀地沿江而下至峡州,“万里”极言路途之远,衬托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C.颔联前句“杖藜登水榭”中用“杖藜”写诗人年老体衰,颔联后句“挥翰宿春天”中用“挥翰”写诗人才思未减。D.尾联“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以地理位置的转换收束,暗含行旅艰辛,却以“忽尽”轻笔带过,引人遐思。(2)在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饮酒的场面,但在不同诗歌中表达的意蕴却大不相同。请结合本诗颈联和《登高》尾联简要说明。8.(2025 河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感所见白居易巧者焦劳智者愁,愚翁何喜复何忧。莫嫌山木无人用,大胜笼禽不自由。网外老鸡因断尾,盘中鲜鲙为吞钩。谁人会我心中事,冷笑时时一掉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智者忧愁而愚者无忧,这种对世俗认知的颠覆,形成了认知的张力。B.山木无人用,笼禽不自由,鸡断尾逃脱,鱼贪吃被捕:增添了诗歌的寓言色彩。C.全诗以山木与笼禽、断尾与吞钩的意象矩阵,构建了一个优胜劣汰的生存范式。D.尾联摒弃言语讽喻,采用“冷笑掉头”的象征性身体语言,使得表达比较含蓄。(2)诗人是如何表达“感所见”的?请简要分析。9.(2025 深圳校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步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晋书 王导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腰间羽箭久凋零”与“太息燕然未勒铭”形成对照,既暗示诗人被弃置的落寞,又化用典故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奠定全诗悲愁基调。B.颔联用典巧妙,“泣新亭”借东晋士大夫的颓丧,讽刺南宋权臣在国家山政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无为。C.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与“双鬓向人无再青”构成矛盾,凸显诗人虽愿为国捐躯却年华已逝的悲愤,直白激烈,成为全诗情感凝聚的“诗眼”。D.尾联以“卧闻新雁落寒汀”的寂寥秋景收束,呼应标题的“夜泊”,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直接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2)这首诗和高中教材中陆游的另一首作品《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点?请简要分析。10.(2025 阜阳模拟)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别房太尉①墓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②谢傅指谢安。指代当年杜甫曾与房琯对棋,把他比作晋朝谢安。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的不只是诗人对老友的思念,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之情。全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深沉含蓄。B.首联写诗人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C.颔联表达了诗人的哭墓之哀,天低云断,似乎要下雨,仿佛和诗人一样悲伤。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诗人倍觉寂寥哀伤。D.尾联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余韵悠扬不尽,诗句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2)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11.(2025 海淀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玉华宫杜甫贞观二十一年,作玉华宫,后改为寺,在宜君县北凤凰谷。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泄。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1】。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舟征途间,谁是长年者?注释:【1】萧洒:清丽、明爽。拟杜甫玉华宫梅尧臣松深溪色古,中有鼯鼠鸣。废殿不知年,但与苍崖平。鬼火出空屋,未继华烛明。暗泉发虚窦,似作哀弦鸣。黄金不变土,玉质空令名。当时从舆辇,石马埋棘荆。独来感旧物,煎怀如沸羹。区区人世间,谁免此亏盈?(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忧来”两句,写出诗人因忧伤而哭泣,因高歌而释然。B.杜诗“冉冉”两句,既包含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也暗含哲思。C.梅诗“当时”两句,写当年车辇列队而行,如今石马已经被荆棘埋没。D.梅诗“独来”两句,诗人写面对残存的遗迹思绪万千,内心难以平静。(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中“苍鼠”“鼯鼠”的意象凸显了生命的顽强。B.两首诗都以“声”“色”描写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人身临其境。C.两首诗都以反问句收束作结,语气深沉,发人幽思。D.两首诗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将景物与情思融为一体。(3)两首诗共同塑造玉华宫荒寂氛围的核心意象组合是( )A.苍鼠鼯鸣与黄金玉质B.鬼火空屋、暗泉哀鸣与石马荆棘C.秋色笙竽与华烛明光D.粉黛美人与征途长年者(4) 杜甫原诗结尾“谁是长年者”与梅尧臣拟作“谁免此亏盈”的哲理差异在于? A.杜诗聚焦生命无常,梅诗升华至历史规律。B.杜诗批判穷兵黩武,梅诗感慨怀才不遇。C.杜诗质问自然永恒,梅诗反思物质虚妄。D.杜诗暗讽朝廷奢靡,梅诗哀叹民生多艰。(5) 对“美人为黄土”(杜诗)与“黄金不变土”(梅诗)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杜诗感叹红颜易逝,梅诗讽刺金钱永恒B.杜诗实写宫女结局,梅诗虚写矿产价值C.两者均借物质消亡暗示权力虚幻D.杜诗批判殉葬制度,梅诗反思冶金技术12.(2025 温江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雪杜荀鹤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歧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湖不见飞禽影”与“千山鸟飞绝”意境相似,营造出空阔寂寥的氛围。B.根据诗歌内容和情境,□处填“偶”字要比填“时”字更能突出风雪之大。C.大雪的覆盖之下,众多巢穴变得形态相近,岔路的起伏走向已难辨别。D.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对贫苦百姓为生计忍耐严寒的深切同情。(2)本诗第二句有版本作“先于晓色报窗明”,你认为哪种更好?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3.(2025 郫都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襄陵令李君欧阳修绿发襄陵①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③。【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挂冠:语出《后汉书 逢萌传》,指辞官归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一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李君赴任的勉励,也暗含对其为官之道的期许。B.首联以“绿发”与“面颜虽老”对比,突出李君虽年长却精神矍铄的形象。C.颈联对仗工整,既写自然风物,又暗示百姓安居乐业。D.尾联展现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回到故乡。(2)本诗使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请结合全诗内容,从用典方式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赏析。14.(2025 北京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题。寄江州司马①唐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唐 白居易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不要崎岖隐姓名。尽日观鱼临涧坐,有时随鹿上山行。谁能抛得人间事,来共腾腾④过此生。【注】①杨诗大约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白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杨十二博士”即杨巨源。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④腾腾:舒缓貌,悠闲貌。(1)对杨巨源《寄江州司马》的解读,正确的有( ) A.首联“惠远东林住得无”暗含对白居易亲近佛教的委婉劝诫,为尾联正式劝告埋下伏笔。B.颔联“湓浦曾闻似衣带”仅描写湓水蜿蜒如带的自然之美,未使用“一衣带水”的友谊典故。C.颈联“病鹤孤”以病鹤自喻,既写白居易身体病弱,又暗喻其政治失意的孤独。D.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直接劝告白居易不要沉迷佛教讲经,当以仕途前途为重。(2)对比两首诗,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A.杨诗关切友人现状并劝其积极用世,白诗则以“浮云”“止水”表明超脱心境,构成思想呼应。B.白诗“不要崎岖隐姓名”强调不避世俗,与杨诗“青云依旧是前途”的仕途劝勉形成矛盾。C.两诗均通过自然意象(湓浦/庐峰、观鱼/随鹿)寄托贬谪中的精神慰藉。D.白诗末句“来共腾腾过此生”是对杨诗劝告的明确拒绝,表明皈依佛门的决心。(3)下列对两首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从杨诗前两句对友人的询问中,可推知友人当前仕途不顺。B.杨诗三、四句可以理解为“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香炉胜”。C.白诗第三句写自己只是喜欢自在的生活,因而远离朝廷。D.白诗第四句作者表示不愿意在荒僻偏远的山野中隐姓埋名。(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是( )A.杨诗“湓浦”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有“天涯若比邻”之意。B.杨诗“望阙”句以“病鹤”喻指白居易,写其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C.白诗“心同”句将心情比作停滞不流动的水,表达自己没有任何的感情。D.两首诗皆是七律,语言风格都质朴自然,杨诗颔联更是对仗极工。15.(2025 平罗县校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水调歌头 观星王识一雨洗空阁,象纬①迫人清。披襟台上,坐看北斗正旋衡。知是南宫列宿,初出极星未远,龙角正分明。河汉馀千里,风露已三更。坐未久,书帙散,酒壶倾。凉生殿阁、冷然邀我御风行。拟欲乘槎一问,但得天孙领略,安用访君平②?莫笑儒生事,造化掌中生。【注】①象纬:泛指恒星、行星等星象。词中的北斗、南宫列宿、极星、龙角、天孙,均为天体或星座名称:璇衡,指观测天象的仪器。②君平:西汉人,相传他善观星象。(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洗”字写出雨后空气清新洁净,“逼”字写出星座清晰可辨,如在面前。B.“河汉余千里”与秦观的“银汉迢迢暗度”两句都描写长长的银河横跨夜空的样子。C.夜半时分,书籍散落,酒壶倾倒,词人深夜未眠,思绪涌动,想要去“乘槎一问”。D.词人与“游于赤壁之下”的苏轼一样,都以御风而行来表达自己对超脱世俗的向往。(2)本词将天文学家的探索精神与文人的浪漫情怀融为一体,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6.(2025 增城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送崔校书从军钱起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含对友人从军的赞许和激励。B.三四句用“宁唯”“更有”递进,表明崔校书从军不仅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国效力。C.五六句,以战马连嘶渲染离别之痛,以家人凝望刀头的细节表达对征人归来的期盼。D.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对友人不必挂怀功名的劝勉,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2)诗歌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赏析本诗想象手法的运用。17.(2025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渔父宋 陆游楚江茫茫新雨霁,残云蹙作鱼鳞细。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从之不可况共语,醉眼知渠轻一世。直钓①去饵五十年,此意宁为得鱼计?【注】①直钓:姜子牙在入仕前用不设鱼饵的直钩在渭滨钓鱼。(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地点、时间和天气,为渔父出场营造出一个清新开阔的环境。B.前四句运用了叠词、比喻、夸张等手法,动静结合,描写细腻生动。C.诗中反复使用“从之”,表达了诗人欲以“渔父”自况却又不得的遗憾。D.本诗体现古体诗的流转自由,而律诗《书愤》则整饬严谨,两者各有特色。(2)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渔父”可以是超拔隐逸的,也可以是积极济世的。请简析诗中“渔父”形象的内涵。18.(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镌镵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注】①镌镵:雕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让读者看到了才华出众却一生困厄的杜甫。B.颈联中的“三千首”和“四百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所用数字皆为概数,表意精妙。C.尾联诗人对杜甫悲凉地死于耒江之畔表达出深深的叹惋。D.宋人作诗喜用典,讲究驱遣灵妙,运化无迹,王令的这首诗就做到了用典精切自然。(2)本诗如何通过多重对比展现对杜甫的评价与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9.(2025 广东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江城子邵亨贞[注]疏云过雨漏斜阳,树阴凉,晚风香。野老柴门,深隐水云乡。林下草堂尘不到,亲枕簟,懒衣裳。故人重见几星霜,鬓苍苍,视茫茫。把酒歔欷,唯有叹兴亡。须信百年俱是梦,天地阔,且徜徉。[注]邵亨贞,元末明初词人,入明后,其亲友多被贬杀。此词作于词人晚年时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融合疏云、暮雨、斜阳、晚风、柴门、草堂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略带清冷的乡村画面。B.“林下草堂尘不到,亲枕簟,懒衣裳”具体描绘了词人的闲适生活:草堂洁净,与枕席相伴,衣着随意。C.“故人重见几星霜,鬓苍苍,视茫茫”以故人重见时两鬓斑白、视力模糊的情形,表达了人届暮年的感叹。D.词的下片采用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忧之心,情感深沉浓郁。(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表达了洒脱、旷达之情,但情感的缘由和载体不同,请简要分析。20.(2025 信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家静①及第后赴官清水苏舜钦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②。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③还乡亦可誇。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点明了友人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2)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2025 海淀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一③题。独不见李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日: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①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理解语言的内涵要结合诗句甚至全诗,不能只看字面意.②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明确表达技巧;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表达技巧;运用这种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③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结合诗歌的内容,答出强化诗如何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解答】①C项要表达的不是年华易逝,而是与丈夫分离的时间太长.②古诗中数词的表达作用:1、数字能扩大人们的思想视野和思维空间,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和联想.2、数字的对比,古诗中还常常以数字的对比使用来强化作品的气势美.③“岂是”“殊非”都是反问词,增强语气,强化情感.答题时结合诗句围绕感情就行.答案:①C②“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③“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难道是远行的时候吗.“岂是”一词使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情况下仍要戍守边塞的不解,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是说在水乡秋夜风月的美好时光,本非远别的时候.“殊非”一词使用否定口气,加深了诗人不愿离别的感情程度.译文: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赏析: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以此称颂坚贞的爱情,中含反战情绪.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边塞已入隆冬,积雪很厚,本无法戍边,而边塞儿仍然艰苦戍边.黄龙、天山,泛指边塞之地,并非实指.春惠四句写闺中人从春思念到秋,从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虫鸣草衰,孤独难耐的思念之苦痛.“忆与君别年”四句写闺中人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思念,以桃树的从幼小到长高、花落、枝枯为见证.这八句中均含岁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末二句点明题意.一“空”字饱含绝望之感.2.(2025 新蔡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遣兴①陆游西州落魄九年余,濯锦江头已结庐。谁遣径归朝凤阙,不令小住奉鱼书②。尘埃眯目诗情尽,疾病侵人酒兴疏。寄语莺花休入梦,世间万事有乘除③。[注]①诗人在蜀地任散职多年,颇适应蜀地生活,浑熙五年朝廷征召他还朝。②奉鱼书:恭敬地接受正式的任命诏令。鱼书,古代朝廷在新官员上任前会统一派发委任状和鱼符证明身份。③乘除:指事物的盛衰消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从时间和空间起笔,既点明诗人贬谪生涯之久,又暗含着对往昔仕途生活的感慨。B.颈联以“尘埃眯目”喻现实困境,诗人的诗情因此受到摧残,身患疾病也使他无心饮酒。C.“寄语莺花休入梦”运用拟人修辞,劝美好春景勿扰,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D.尾联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入梦来”都写到“入梦”,但表达的情感不同。(2)这首诗的前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C(2)①首联写诗人被贬多年,现在已在锦江边建庐而居。诗人虽已适应闲适的生活,但内心深处仍渴望回归朝廷,施展抱负。②颔联“凤阙”和“鱼书”分别代指朝廷和任命文书,质问为何被朝廷随意召回而不能给其正式任命文书及身份凭证(诗人知道自己虽获征召,但可能仍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由此产生了去与留的矛盾心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解答】(1)C.“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错误。结合注释和全诗情感脉络来看,诗人长期在蜀地漂泊,仕途不顺,如今又被征召还朝,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蜀地生活的留恋,又有对未来仕途的迷茫和担忧。“莺花”代表着美好的事物,而诗人此时心境不佳,没有心思去欣赏这些美好,甚至“寄语”它们不要“入梦”来打扰自己,所以“乐观豁达”错误。故选:C。(2)①结合注释和首联可知,诗人在蜀地“落魄九年余”,并在“濯锦江头”“已结庐”,说明他已“颇适应蜀地生活”,对这种闲适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留恋。但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知,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所以尽管表面上适应了这种闲适,但“朝廷征召他还朝”的召唤还是让他心生波澜,想要回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首联体现了诗人留恋蜀地生活与渴望回归朝廷的矛盾心态。②颔联中“凤阙”是借代,代指朝廷;“鱼书”代指任命文书。此联中,诗人用“谁遣”表达了自己的意外之情,他没想到会被朝廷突然征召,然而“不令小住奉鱼书”也透露出他对仕途前景的担忧。他知道自己虽然被征召回朝,但可能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没有正式的任命文书和身份凭证,意味着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可能依然尴尬。所以颔联体现了诗人对朝廷征召的意外与对仕途前景的担忧的矛盾心态。答案:(1)C(2)①首联写诗人被贬多年,现在已在锦江边建庐而居。诗人虽已适应闲适的生活,但内心深处仍渴望回归朝廷,施展抱负。②颔联“凤阙”和“鱼书”分别代指朝廷和任命文书,质问为何被朝廷随意召回而不能给其正式任命文书及身份凭证(诗人知道自己虽获征召,但可能仍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由此产生了去与留的矛盾心态。赏析:这首《遣兴》以沉郁笔调抒写陆游的仕途困顿。前两联展现“去留两难”的矛盾:既怀念朝堂(“朝凤阙”),又眷恋蜀地(“濯锦江”)。后两联以“尘埃眯目”“疾病侵人”喻现实困境,尾联故作豁达实则暗含无奈,体现南宋士人典型的进退维谷之态。3.(2025 济宁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送光禄刘主簿之洛①李峤函谷双崤右,伊川二陕东。仙舟窅②将隔,芳斝③暂云同。朋席余欢尽,文房旧侣空。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注]①洛:洛阳。②窅(yǎo):深远。③斝(jiǎ):古代的一种酒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开篇写法别致,通过并置多个地理名词,表明友人即将远行,营造了离别的氛围。B.三、四句写朋友将要远行,短暂饯别,饱含诗人依依不舍之情及珍惜相聚时光的之意。C.七、八句中“他乡”“千里”“歧路”“九秋”等词语暗示友人未来的道路艰难辛苦。D.九、十句用离群之马和失群的孤雁作比,更加契合此时的离愁别绪,强化了诗人的感受。(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表情达意上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诗人通过虚写,想象与友人分别之后青山相隔、遥相思念的场景,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青山”“白云”意象的运用,使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更加具体可感,诗歌的意境尤显悠远辽阔。【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分析使用得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理解诗意,再准确答出使用的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C.“暗示友人未来的道路艰难辛苦”错,七、八句大意是“异乡的明月映照千里路途,秋风萧瑟,吹拂着分岔的歧路”,主要是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意。故选C。(2)“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这句诗的意思是:分别之后,你我相隔在重重青山之外,只能远远地在白云之中相互眺望。这是想象虚写,想象与友人分别后青山相隔,彼此相望于白云中,遥相思念的场景。对友人的不舍于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通过青山、白云的疏阔意象,以空间阻隔与遥望视角表现别后思念之情,使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更加具体可感,同时以景结情,使离别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远。答案:(1)C(2)①诗人通过虚写,想象与友人分别之后青山相隔、遥相思念的场景,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青山”“白云”意象的运用,使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更加具体可感,诗歌的意境尤显悠远辽阔。译文:函谷关耸立于崤山西侧,伊水蜿蜒在陕州(古称二陕)之东。您乘坐的舟船渐行渐远,即将隐没不见,唯有手中芳香的酒杯,此刻仍与你我共举。宴席上残留的欢愉终将散尽,昔日书房相伴的旧友也各自西东。异乡的明月映照千里路途,秋风萧瑟,吹拂着分岔的歧路。马厩旁,离群的骏马哀鸣回首,沙洲上,失群的孤雁声声啼叫。离别之后,您将远在青山之外,唯有望向天际白云,寄托遥思。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深不舍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仙舟”“芳斝”“千里月”等,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李峤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4.(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①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②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③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①离宫: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②元:同“原”。③刘禹锡《乌衣巷》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通过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景色,也道出了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B.颈联中诗人感慨自己同满地芦花一样老去,蕴含飘零之感;而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C.尾联中“别却”意为“离开”,“化作啼鹃”化用望帝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牵挂。D.与诗人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本诗尾联显得更加慷慨激昂。(2)本诗的颔联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D(2)①本诗的颔联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表达更有表现力,能更好地抒发诗人的情感。②本诗颔联的“元无异”与“半已非”形成对比,山河风景依旧而国破家亡,反映出诗人心系国家兴亡、情牵百姓疾苦的情怀。③《春望》中,“国破”与“山河在”形成对比,国都沦陷、一片残破而山河依旧、春光明媚,表达了诗人的无限痛惜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并比较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这首诗,理解全诗特别是颔联的大意;然后比较阅读,分析这首诗的颔联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表达上的共同手法;最后概述答案,分点作答。【解答】(1)D.“本诗尾联显得更加慷慨激昂”分析不当,相比而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得更加慷慨激昂,本诗的尾联显得凄婉悲伤。故选D。(2)①对比手法的普遍运用文天祥《金陵驿》颔联:“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诗人将“山河风景”与“城郭人民”进行对照。“山河风景”代表着自然景观,是大自然永恒的存在,它不会因人事的变迁而轻易改变,所以是“元无异”(原本没有什么不同)。而“城郭人民”则代表着人类社会,在战乱等灾难的冲击下,城市破败,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大量死亡,呈现出“半已非”(一半已经不同往昔)的惨状。这种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比,使诗歌的表达更具冲击力,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处时代的巨大动荡。杜甫《春望》颔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描绘了国都沦陷的惨状,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残破不堪,战火纷飞,人民遭受苦难,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灾难。而“山河在”则强调了自然山河的依旧存在,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动荡,山河依旧屹立不倒。这种“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惜之情。②文天祥诗颔联对比的具体体现及情感抒发原文对比:“元无异”与“半已非”“元无异”描绘出山河风景依旧的景象,金陵城外的山川河流、自然风光还是和过去一样,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然而,“半已非”却揭示了城郭人民的悲惨遭遇,城市中的建筑可能已残垣断壁,百姓或死或逃,人口锐减,社会秩序混乱。这种对比,将自然景观的恒定与人类社会的剧变形成鲜明反差。情感抒发:反映出诗人心系国家兴亡、情牵百姓疾苦的情怀。诗人看到山河依旧,却目睹国家破碎、人民受苦,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他在这种对比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沉重,这种情感通过对比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③杜甫诗颔联对比的具体体现及情感抒发原文对比:“国破”与“山河在”“国破”具体展现了安史之乱后国都长安的破败景象,城市被叛军占领,宫殿被焚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片凄凉衰败。“山河在”则突出了自然山河的永恒存在,它们不受人类战争的影响,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这种对比,将人类社会的动荡不安与自然界的宁静永恒形成强烈冲突。情感抒发:表达了诗人的无限痛惜之情。诗人面对国都的残破,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山河依旧,而国家却已沦陷,这种巨大的落差让诗人痛心疾首,通过对比手法,将这种痛惜之情更加深刻地传达给了读者。综上所述,文天祥《金陵驿》颔联与杜甫《春望》颔联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自然与人事、恒定与剧变的对比,使诗歌更具表现力,更好地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内心的痛惜之情。答案:(1)D(2)①本诗的颔联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表达更有表现力,能更好地抒发诗人的情感。②本诗颔联的“元无异”与“半已非”形成对比,山河风景依旧而国破家亡,反映出诗人心系国家兴亡、情牵百姓疾苦的情怀。③《春望》中,“国破”与“山河在”形成对比,国都沦陷、一片残破而山河依旧、春光明媚,表达了诗人的无限痛惜之情。译文: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赏析: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而自己也像那天边漂浮的孤云,不知归宿在哪里。面对南宋朝廷如夕阳般的沉沦,诗人不禁仰天长叹,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感慨极深。接着,他又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自己同秋天的芦花一样随风飘零,一片浩劫之后,旧家燕子将飞往何处呢?诗的最后两句,化用了《楚辞 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语义和望帝死后化杜鹃的神话,表示现在我虽被迫离开故乡,绝无生还的希望,但即使死了,我也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这种心志,可谓哀苦之至,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同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更是感动了后世许多人。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这首诗是代表作之一。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沉挚悲壮,柔惋含蓄但又淋漓尽致。这种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值得珍视。5.(2025 赣榆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列各题。夜坐(其二)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B.“壮岁”“髫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葆有的魏晋风骨。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2)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理解错误,此联用典意在表现诗人自 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倨傲的性格,“壮岁”却不得不苟且偷生,担任“高位”理解有偏差。故选B。(2)《庖丁解牛》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意思是一名厨师给文惠君杀牛,剖解时手摸到的地方,肩抗着的地方,脚踩住的地方,膝顶住的地方,发出哗哗的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乎经首的乐律。其中“砉然”是形容皮肉分离的声音。故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娴熟。本诗“万一禅关砉然破”,意思是万一有一天束缚限制人们才智的关卡砉然破毁。“砉然”,此处形容禅关开裂之声。“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是说一旦死气沉沉的局面被打破,将会出现英才呈奇、宏愿大展的局面。参破禅关原义是参禅得道,悟彻佛教教理,这里借指统治者束缚人才的“关”。“美人”喻指才智之士,“剑”喻指才能。束缚人才智的关卡一旦被打破,那么人便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剑也能气贯长虹。由此可见诗人叹息人才的匮乏意在指责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限制。答案:(1)B(2)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娴熟。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材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译文:沉重的心事压着我东奔西走,我曾是睨视海内人材的杰出者啊!幼年即堕入晋贤的通脱狂浪、不拘礼法之风,可到了壮岁才谋了个小小的国史馆校对官。我的理想并不是功成名,而是为世人留下一批才气纵横、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文字。万一有一天束缚限制人们才智的关卡砉然破毁,到那时候,人可以成为如玉的美人,剑也能够吐出如虹的气势。赏析:首联之“沉沉”二字、“一睨”二字均极精警,活画出定庵“一山突起”的人格风范,可是这位睨视海内人材的杰出者不是因为幼年即堕入晋贤的通脱狂浪、不拘礼法之风,至而立之年才参与史席、距离自己的理想长途漫漫么?然则作者理想为何?古之所谓“三不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类为人艳羡者居然都不在其眼中!他所期冀的原来是一种“回肠荡气”的又与解脱烦恼的禅学相关的“情”和“才”的交融。然而,所谓“逃禅一意皈宗风,惜哉幽情丽想销难空”,诗人对禅宗真的虔信否?这只是无奈之下的遁逃而已!那些难以销除的如玉美人和如虹剑气才是他深心处想往的境界啊!作者豪气横空,可“万一”二字又透出明知难以实现的“伤心”与苍凉。中夜独坐,总不过是以“来何汹涌”开始,以“去尚缠绵”告终的罢!6.(2025 宝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 绍兴甲子①上元有怀京师向子諲②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太一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注】①绍兴甲子:即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②向子諲: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前期词作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开篇描绘京师繁华热闹的景象,华灯、明月、绮罗等尽显上元节的欢乐与靡费。B.“龙如”三句运用比喻,写街市车马之盛,经过时扬起的尘土像雾一样的热闹场面。C.“见飞琼”三句细腻刻画佳人情态,将人间欢宴与仙境幻影交融,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D.“笑入彩云深处”紧承上片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同时暗示这种美好已遥不可及。(2)有人评价此词“后半阕写今日冷落,何等凄凉。然题旨在‘有怀京师’四字,特借上元以发之耳。”请结合此评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词下片是如何抒发“有怀京师”的感慨的。【答案】(1)A(2)①虚写昔日繁华:下片以“彩云深处”“乘鸾归去”等虚笔追忆京师上元盛景,借梦境再现往日欢愉,暗含对故都的眷恋。②实写今朝凄凉:以“江上愁山”“鬓丝千缕”等实景勾勒现实漂泊之态,通过“满身风露”等细节凸显当下的孤寂冷落,与往昔形成鲜明对比。③虚实交织,深化主旨:通过虚境与实境的强烈反差,含蓄传达“有怀京师”的深沉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尽显上元节的欢乐与靡费”错,上片开篇“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以“华灯”“明月”“绮罗弦管”等意象,勾勒出上元节夜晚京城的繁华热闹,“春风路”更添节日的欢腾氛围,但未体现“靡费”。故选A。(2)①虚写昔日繁华:以梦境追忆故都盛景,暗藏眷恋之情。下片“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中,“彩云深处”“一帘花雨”是对京师上元夜缥缈幻境的想象,仿佛词人重回昔日狂欢场景;“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则通过描绘美人头饰散落、乘鸾飞逝的画面,虚写宫廷宴饮的热闹与浪漫。这些场景并非现实所见,而是借梦境重现北宋都城汴京的上元繁华,词人以乐景写怀思,暗中传递对故都昔日荣光的深切眷恋。②实写今朝凄凉:以眼前之景勾勒漂泊之态,凸显孤寂冷落。“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为典型实景描写:“江上”点明词人当下漂泊临江的处境,“愁山万叠”以连绵山峦喻指愁绪深重,“鬓丝千缕”则通过白发细节暗示年华逝去、壮志难酬。“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中,“满身风露”既是梦醒后现实环境的清冷感受,也象征词人孤处江湖的寂寥心境。这些实景与上片的虚写形成对比,将现实的凄凉落魄刻画得淋漓尽致。③虚实交织:以今昔反差深化。“有怀京师”的家国之思下片前半阕“彩云”“花雨”“乘鸾”等虚笔构建的美好幻境,与后半阕“江上”“愁山”“鬓丝”等实景呈现的困顿现实,形成强烈时空反差。词人借“醉失桃源”(虚指理想中的汴京)与“梦回蓬岛”(实写梦醒后的孤凄)的交织,将个人身世漂泊与对故都的思念融为一体——昔日越繁华,今日越凄凉,虚实之间更显“有怀京师”背后的家国之痛与黍离之悲,含蓄深化了词作主旨。答案:(1)A(2)①虚写昔日繁华:下片以“彩云深处”“乘鸾归去”等虚笔追忆京师上元盛景,借梦境再现往日欢愉,暗含对故都的眷恋。②实写今朝凄凉:以“江上愁山”“鬓丝千缕”等实景勾勒现实漂泊之态,通过“满身风露”等细节凸显当下的孤寂冷落,与往昔形成鲜明对比。③虚实交织,深化主旨:通过虚境与实境的强烈反差,含蓄传达“有怀京师”的深沉情感。赏析:上阕追忆皇城汴京的上元之夜,华灯如昼,轻歌曼舞、车水马龙的情景,突出写宫内、宫外处处是一片升平。“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二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华灯”“明月”“绮罗”“弦管”皆写实:“华灯”,指装饰美丽的灯盏,上元之夜,灯是主景,它不仅有彩绘装点,更主要的是有夺目的光彩;十五日夜正是月最圆、光最亮之时,首句将“华灯”与“明月”共举,给人以虽是夜晚却亮如白昼的感觉;“绮罗”指男女游人的盛装,“弦管”则指代音乐声声不停。“春风路”,则是写虚,汴京地处中原,正月的天气尽管已是早春,但冰雪未融、乍暖还寒,这里以春风满路象征欢乐的游人内心喜气洋洋,犹如春风驱散了严寒。下面“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中前二句运用了比喻手法,“龙如骏马”是“骏马如龙”的倒装,它和下句同脱胎自五代后唐李煜《望江南》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名句,也恰是写对已逝去的美好、欢乐日子的追恋;“软红”在此处指游人踏起的飞尘。这三句是对游人如云、竞来观灯的热烈场面的概述,下面则转出两组特写镜头。其一是写灯景之美:“太液池”,本为汉代与唐代的宫中池苑名,在此指代汴京皇宫的内苑;“葆真宫”,北宋宫名,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可知是上元之夜张灯供赏的宫殿之一。“玉楼珠树”指凡宫中所开放的张灯之处,楼、阁、殿角、参天古树之上挂满华灯万盏、晶莹闪烁如同被珠镶玉嵌一样明亮。其二是写歌舞之迷人:“飞琼”为女仙之名,《汉武帝内传》有“王母乃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霓裳”指唐时著名的舞曲“霓裳羽衣曲”;则“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缥缈”便是写:高台上美如天仙的歌女们合着乐器的节奏而婉转歌喉,动人的霓裳羽衣之舞如踏云履雾轻柔飘渺;而“星回眼,莲承步”则是写歌伎舞女星眼回转流盼生情,莲步轻移婀娜多姿之态;以“星”喻眼,突出明亮有神;以“莲”喻步则是用典,《南史 齐本纪下》:“(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经过层层渲染,已将元夜观灯之盛况推向了高潮。下阕虽仍写观灯游人的欢乐和汴京的繁华,但已属兴尽之余波;词人也从追忆中霍然而醒,慨叹而今的悲怆。“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仍承上阕继续渲染欢快气氛。前一句写笑声飞入云霄,“彩云深处”,指为庆灯节,在皇宫内临时搭起的“彩山”,据《梦梁录 元宵》所载“汴京大内前缚山棚、对宣德楼,悉以结彩,山沓上皆画群仙故事”可知。后两句写燃烧的焰火,令人赏心悦目:团团簇簇的焰火突然窜入冥冥高空,化作五彩缤纷的花雨,像飞瀑、珠帘般飘洒下来,时起时伏。观灯盛会至此已是高潮之巅,下面“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是写灯会已散,游兴已尽的仕女们疲惫不堪,连鬓边饰物摇摇欲坠都已无力去整,随着人们纷纷乘车离去,这繁华喧闹的上元之夜也已趋于平静。沉醉在追忆中的词人也骤然猛醒,“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这是十分深沉的感慨。“桃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仙山;“蓬岛”,即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的蓬莱仙岛;“桃源”“蓬岛”在此均借指沦陷金人之手的汴京。“醉失”一词,流露出对怯懦的南宋王朝无端拱手让出帝都汴京的不满。词人向子湮是南宋大臣,在政治上是主战派,他曾在潭州(在今湖南长沙一带)亲率部队抵抗过强大的金兵,后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而被革职。“梦回蓬岛”,可以泛指无数次地梦回夜转重返汴京的欢乐,也可特指此次上元之夜对汴京的深情追忆,然而梦中的片时欢乐醒来只会更加凄凉,“满身风露”则是指颠沛动荡的生活留给他的只是满身雨、露、风、霜。“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是结尾处,也是对上句“满身风露”的加重与扩展,如今南宋朝廷只知偏安一隅以求苟安,全无雪耻振兴之志,词人感到收复河山、重返帝京无望,忧国之情愈结愈重,如同万重高山压得透不出气来;半生倥偬,只剩得两鬓银丝千缕。这和他另一首《鹧鸪天》中“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是异曲同工。该篇运用回忆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怀念故国、悲壮而抑郁的苦闷心情。愈是对欢乐过去作生动细腻的描写,愈是使人更加留恋珍惜已经失去的一切,也就更加深刻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痛楚。用词典雅流丽处令人心驰神往,激烈悲愤处,又能见字血行泪,产生了巨大的感人力量。7.(2025 广西三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得筵字)①杜甫北斗三更席,西江②万里船。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始知云雨峡③,忽尽下牢④边。【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去世前三年)春,时杜甫结束蜀中生活,正从夔州经峡州赴江陵以北归;峡州,即硖州(今湖北宜昌);田侍御长史,名不详,杜甫好友。诗题中的“得筵字”指朋友们出题分韵作诗,诗人分得“筵”字。②西江:长江。③云雨峡:巫峡,典出宋玉《高唐赋》“巫山云雨”。④下牢:指下牢关或下牢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前句“北斗三更席”以星象点明宴饮时间——夜半子时,暗示主客尽欢至深夜,也说明田侍御长史待人尽显深厚。B.首联后句“西江万里船”交代行程:从蜀地沿江而下至峡州,“万里”极言路途之远,衬托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C.颔联前句“杖藜登水榭”中用“杖藜”写诗人年老体衰,颔联后句“挥翰宿春天”中用“挥翰”写诗人才思未减。D.尾联“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以地理位置的转换收束,暗含行旅艰辛,却以“忽尽”轻笔带过,引人遐思。(2)在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饮酒的场面,但在不同诗歌中表达的意蕴却大不相同。请结合本诗颈联和《登高》尾联简要说明。【答案】(1)B(2)①本诗的颈联:“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以饮酒写漂泊之愁与聚散之叹,诗人因年老不想多饮酒助兴或浇愁,但友情比酒更醇厚,连星星也有惜别之意。②《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停酒”反向写愁之深重。诗人本欲借酒消解“艰难苦恨”,却因为贫病交加被迫戒酒,强化了诗人无处排遣的悲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联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衬托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错误,应当是“‘西江万里船’衬托杜甫漂泊江湖的羁旅情怀。故选B。(2)①颈联“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通过矛盾笔法展现复杂心境。“白发烦多酒”:以“白发”暗喻暮年漂泊的疲惫,而“烦”字既写对借酒消愁的厌倦,又隐含身世之悲。“明星惜此筵”:拟人手法赋予星辰以情感,凸显宴饮的珍贵。全联在“厌酒”与“惜别”的张力中,传递出乱世中友情对孤寂心灵的慰藉。②《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停酒写绝望。“繁霜鬓”与“浊酒杯”对举,酒本为消愁之物,却因贫病被迫停饮,形成“愁无可解”的闭环。“新停”的被迫性强化了悲怆,连最后的宣泄渠道也被剥夺,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推向极致。答案:(1)B(2)①本诗的颈联:“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以饮酒写漂泊之愁与聚散之叹,诗人因年老不想多饮酒助兴或浇愁,但友情比酒更醇厚,连星星也有惜别之意。②《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停酒”反向写愁之深重。诗人本欲借酒消解“艰难苦恨”,却因为贫病交加被迫戒酒,强化了诗人无处排遣的悲怆。译文:三更时分,宴席在北斗星的照耀下继续,长江上停泊着万里航行而来的船只。我扶着藜杖登上水榭,挥笔赋诗,留宿在这春夜的美景之中。满头白发让我烦恼,只好借酒消愁,夜空中的明星仿佛也珍惜这难得的筵席。此刻才知道,不知不觉间,已从云雨缭绕的巫峡,来到了下牢关边。赏析:杜甫的《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作于暮年漂泊之际,在春夜宴饮的表象下,涌动着身世浮沉的苍凉与友朋相聚的温情。开篇“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以天地为幕,将宴席置于三更北斗与万里长江的壮阔背景中——北斗点明时间之晚,西江暗示行程之遥,二者交织出时空的浩渺感,既写宴席的通宵达旦,也暗喻诗人漂泊半生的孤舟之旅。“杖藜登水榭”中的“杖藜”勾勒出诗人老迈之态,与“挥翰宿春天”的文人雅兴形成反差,衰老身躯与蓬勃诗心的矛盾,恰是杜甫晚年精神的缩影。“白发烦多酒”直抒胸臆,白发是岁月的刻痕,借酒浇愁的背后,藏着北归无望的忧思;“明星惜此筵”则以拟人手法,将星光赋予惜别之情,连星辰都眷恋筵席的温暖,更衬出诗人对友人款待的感激与离别的不舍。尾联“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暗藏双关:既实写行程从巫峡(云雨峡)抵达下牢关,也以“忽尽”二字感叹时光飞逝,宴席将散。“云雨”典故既点染峡江春色,也隐喻人生如行云流水般变幻无常;“下牢”之名更巧合地呼应诗人“牢落”的处境——漂泊的孤舟暂泊于“下牢”,恰似生命在暮年暂歇于困顿之地。全诗以江天夜色为底色,在筵席的喧闹与江水的静谧中,凝结出“酒阑灯灺人散后”的深沉感慨:聚散无常的筵席,正如浮浮沉沉的人生,唯有春夜的星光与友朋的情谊,短暂照亮了漂泊者的沧桑旅途。8.(2025 河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感所见白居易巧者焦劳智者愁,愚翁何喜复何忧。莫嫌山木无人用,大胜笼禽不自由。网外老鸡因断尾,盘中鲜鲙为吞钩。谁人会我心中事,冷笑时时一掉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人认为智者忧愁而愚者无忧,这种对世俗认知的颠覆,形成了认知的张力。B.山木无人用,笼禽不自由,鸡断尾逃脱,鱼贪吃被捕:增添了诗歌的寓言色彩。C.全诗以山木与笼禽、断尾与吞钩的意象矩阵,构建了一个优胜劣汰的生存范式。D.尾联摒弃言语讽喻,采用“冷笑掉头”的象征性身体语言,使得表达比较含蓄。(2)诗人是如何表达“感所见”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通过智者和愚者、山木与笼禽、断尾鸡和吞钩鱼的层层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②借助山木和笼禽、老鸡与鲙鱼等意象比喻社会、人生,强调自由的价值和命运的不同选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构建了一个优胜劣汰的生存范式”说法错误,应为“构建了一个拒绝异化的生存范式”,即反叛世俗的价值体系,追求真正的自由。故选C。(2)①诗人以三组鲜明对比构建意象体系,揭示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诗句开篇“巧者焦劳智者愁,愚翁何喜复何忧”,将工于心计者的焦虑、聪慧者的烦忧与愚翁的无忧形成反差;“莫嫌山木无人用,大胜笼禽不自由”中,“山木”虽无人取用却保有自然生长的自由,“笼禽”虽被豢养却失去飞翔之权;“网外老鸡因断尾,盘中鲜鲙为吞钩”,老鸡因断尾免于被网捕,鲙鱼因贪食吞钩沦为食材。②诗人以自然物象为载体,构建象征体系,借意象隐喻社会与人生选择:“山木”象征不被世俗规训的生命形态,暗指隐士或坚守本心者;“笼禽”象征被功名利禄束缚的世人。“断尾”是老鸡主动舍弃部分以保全整体的生存智慧,隐喻“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吞钩”则是鲙鱼因贪欲丧命的警示,影射世人对名利的盲目追逐。答案:(1)C(2)①通过智者和愚者、山木与笼禽、断尾鸡和吞钩鱼的层层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②借助山木和笼禽、老鸡与鲙鱼等意象比喻社会、人生,强调自由的价值和命运的不同选择。译文:巧人因为勤劳而焦虑,聪明人因为思虑而忧愁。愚笨的老翁为何喜乐,又为何忧虑呢?不要嫌弃山中的树木无人使用,困于笼中的禽鸟虽然不能自由飞翔,却能获得安全和保护。网外的老鸡因为断尾而得以存活,而盘中的新鲜鱼被钩吞食。谁能了解我内心的事情,我冷笑着时时都会改变想法。赏析:这首诗以巧人、智者和愚翁为主题,探讨了不同智慧程度的人所面临的忧虑和困境。巧人和智者因为自己的才智而焦虑和愁闷,而愚笨的老翁则有着自己的忧虑和喜乐。诗人通过山木和笼禽的比喻,表达了即使是在限制和困境中,也可以找到安全和保护的意义。接着,诗人使用了网外老鸡和盘中鲜鱠的对比,强调了命运和机遇对人的影响。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思绪和变化,展现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思。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对比,探讨了智慧、命运和人生的议题。9.(2025 深圳校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步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晋书 王导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腰间羽箭久凋零”与“太息燕然未勒铭”形成对照,既暗示诗人被弃置的落寞,又化用典故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奠定全诗悲愁基调。B.颔联用典巧妙,“泣新亭”借东晋士大夫的颓丧,讽刺南宋权臣在国家山政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无为。C.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与“双鬓向人无再青”构成矛盾,凸显诗人虽愿为国捐躯却年华已逝的悲愤,直白激烈,成为全诗情感凝聚的“诗眼”。D.尾联以“卧闻新雁落寒汀”的寂寥秋景收束,呼应标题的“夜泊”,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直接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2)这首诗和高中教材中陆游的另一首作品《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D(2)《夜泊水村》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作具体的分析。【解答】(1)D.“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直接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有误,诗人梦醒之后,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故选D。(2)此诗中写到“一身报国有万死”,说自己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异常的坚定,而《书愤》里也写到自己在瓜洲渡痛击金兵,纵横驰骋,杀敌报国。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报国之志,收复中原的豪情。《夜泊水村》写到“双鬓向人无再青”,双鬓斑白已经不可能再年轻了,有年华已逝,青春不在,壮志未酬的苦闷。《书愤》里也写到了“镜中衰鬓已先斑”,同样是抒发年华已逝,青春不在的慨叹愤懑之情。答案:(1)D(2)《夜泊水村》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译文: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赏析: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 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 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另一说是取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 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10.(2025 阜阳模拟)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别房太尉①墓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②谢傅指谢安。指代当年杜甫曾与房琯对棋,把他比作晋朝谢安。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表达的不只是诗人对老友的思念,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之情。全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深沉含蓄。B.首联写诗人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C.颔联表达了诗人的哭墓之哀,天低云断,似乎要下雨,仿佛和诗人一样悲伤。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诗人倍觉寂寥哀伤。D.尾联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余韵悠扬不尽,诗句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2)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答案】(1)C(2)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连贯性:颈联照应颔联,颈联对房琯的推崇和与房琯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似乎要下雨,仿佛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错误。“低空有断云”是写景,诗人见断云而想到“挚友之死”,是为景所触动而引起的哀情,不是断云和诗人一样悲伤。故选C。(2)颈联为第三联,在整首诗中起到“转”的作用。依据颔联诗句含义可知,谢傅,指谢安。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再依据注释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颔联的叙写眼前的沉痛哀悼“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由前联凄凉压抑氛围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无不体现此联“转”的独立性。但在本联独立的同时由与其它三联相互照应,体现着其连贯性。本联写作者对房琯的推崇备至,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特别是“觅徐君”来到墓前,这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整首诗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答案:(1)C(2)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连贯性:颈联照应颔联,颈联对房琯的推崇和与房琯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译文: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像低空飘飞的断云。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赏析:分句分析“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也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只听见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意境分析此诗极不易写,因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句句都要得体;而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所以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思想感情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诗人已经为此吃了苦头,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表现出诗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11.(2025 海淀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玉华宫杜甫贞观二十一年,作玉华宫,后改为寺,在宜君县北凤凰谷。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泄。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1】。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舟征途间,谁是长年者?注释:【1】萧洒:清丽、明爽。拟杜甫玉华宫梅尧臣松深溪色古,中有鼯鼠鸣。废殿不知年,但与苍崖平。鬼火出空屋,未继华烛明。暗泉发虚窦,似作哀弦鸣。黄金不变土,玉质空令名。当时从舆辇,石马埋棘荆。独来感旧物,煎怀如沸羹。区区人世间,谁免此亏盈?(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杜诗“忧来”两句,写出诗人因忧伤而哭泣,因高歌而释然。B.杜诗“冉冉”两句,既包含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也暗含哲思。C.梅诗“当时”两句,写当年车辇列队而行,如今石马已经被荆棘埋没。D.梅诗“独来”两句,诗人写面对残存的遗迹思绪万千,内心难以平静。(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两首诗中“苍鼠”“鼯鼠”的意象凸显了生命的顽强。B.两首诗都以“声”“色”描写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人身临其境。C.两首诗都以反问句收束作结,语气深沉,发人幽思。D.两首诗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将景物与情思融为一体。(3)两首诗共同塑造玉华宫荒寂氛围的核心意象组合是( B )A.苍鼠鼯鸣与黄金玉质B.鬼火空屋、暗泉哀鸣与石马荆棘C.秋色笙竽与华烛明光D.粉黛美人与征途长年者(4) 杜甫原诗结尾“谁是长年者”与梅尧臣拟作“谁免此亏盈”的哲理差异在于? A.杜诗聚焦生命无常,梅诗升华至历史规律。B.杜诗批判穷兵黩武,梅诗感慨怀才不遇。C.杜诗质问自然永恒,梅诗反思物质虚妄。D.杜诗暗讽朝廷奢靡,梅诗哀叹民生多艰。(5) 对“美人为黄土”(杜诗)与“黄金不变土”(梅诗)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C A.杜诗感叹红颜易逝,梅诗讽刺金钱永恒B.杜诗实写宫女结局,梅诗虚写矿产价值C.两者均借物质消亡暗示权力虚幻D.杜诗批判殉葬制度,梅诗反思冶金技术【答案】(1)A(2)A(3)B(4)A(5)C【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句的能力。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点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哲理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5)本题考查解读诗句的能力。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判断。【解答】(1)A.诗句原文:“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对诗句的准确理解:“忧来藉草坐”描绘出诗人因心中忧愁而随意地坐在草地上,体现出忧愁之深,让他无心顾及其他,只能以这种随意的方式宣泄情绪。“浩歌泪盈把”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状态,他放声高歌,然而泪水却盈满手掌,说明高歌并不能让他释然,反而更添悲伤,泪水是内心痛苦的外在表现。选项A说“写出诗人因忧伤而哭泣,因高歌而释然”,这与诗句实际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高歌并没有让诗人释然,反而是在高歌的过程中泪水满手,说明忧愁并未减轻,所以A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A。(2)A.诗句原文:“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意象作用:“苍鼠窜古瓦”描绘出一幅破败荒凉的景象,苍鼠在古老的瓦片间窜动,突出了玉华宫如今的衰败、冷落,营造出一种凄凉、阴森的氛围,并非凸显生命的顽强。它更多地是作为环境描写的一部分,衬托出宫殿的荒废和历史的沧桑。诗句原文:“松深溪色古,中有鼯鼠鸣。”意象作用:“鼯鼠鸣”同样是在营造一种幽深、荒僻的氛围。在深松古溪的环境中,鼯鼠的鸣叫声更增添了环境的寂静和荒凉,暗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破败和荒芜,也不是凸显生命的顽强。选项A说两首诗中“苍鼠”“鼯鼠”的意象凸显了生命的顽强,这与两首诗中这两个意象的实际作用不符。在诗中,它们主要是用来渲染破败、荒凉的氛围,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所以A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A。(3)A.“黄金玉质”仅梅诗出现;B .杜诗“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故物独石马”,与梅诗“鬼火出空屋”“暗泉发虚窦”“石马埋棘荆”,均以 废墟意象群 (磷火、幽泉、残存石兽)构建阴森破败的意境,凸显历史盛衰的苍凉感;C.“秋色萧洒”(杜)为明爽之景,“华烛明”(梅)属想象虚写;D.“粉黛美人”仅杜诗提及。故选B。(4)A .杜诗“冉冉征途间”以征途喻人生,反问“谁是长年者”,直指 个体生命的短暂脆弱 ;梅诗“区区人世间”将视野扩展至人世循环,以“谁免此亏盈”揭示 盛衰盈亏的历史必然性 ,体现宋诗理性思辨的特质。B、C、D项均未在两诗中明确体现。故选A。(5)A.梅诗“黄金不变土”实为反语(黄金终将腐朽);B.过度引申,偏离诗句本意。C.杜诗“美人黄土”与梅诗“黄金变土”均通过 物质朽灭 (人体/贵金属)隐喻荣华富贵的短暂性,共同指向盛衰无常的主题;D.过度引申,偏离诗句本意。故选C。答案:(1)A(2)A(3)B(4)A(5)C杜诗译文:溪路回转松林里的风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檐上窜跳。这里不知道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