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分类练习9(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分类练习9(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分类练习9【含答案Word版】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大题共2小题)
1.月季切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但瓶插观赏期较短。研究发现茎皮层的光合作用与切花品质和观赏期有密切关系。
(1)为探究茎皮层光合作用对月季切花品质和观赏期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每天测算花朵直径的增长率,直到花朵萎蔫、观赏期结束,结果如图2。
①图1中C试管用黑纸包裹对应了图2中 条件。
②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光照培养箱中 等条件一致。
③分析图2可知,与无光照组相比,高光照组可将观赏期延长 天。
(2)茎皮层的光合作用可通过促进皮层吸水缓解切花缺水现象。科研人员通过图3所示实验,测定茎段的起始质量和浸泡8小时后的质量加以验证。请你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2.某生物兴趣小组发现,辣条以味道重、气味香、颜色鲜艳、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中小学生喜爱,该兴趣小组以仓鼠为研究对象设计如表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如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实验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 4个月以后结果
甲组 各10只大小、生长状况、活动能力相同的仓鼠 普通鼠粮 10只活动能力正常
乙组 将辣条磨碎,与普通鼠粮均匀混合,制成掺入辣条的鼠粮(大小形状与普通鼠粮一致) 4只已经死亡,6只活动能力弱
(1)请对本实验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3)甲、乙两组投放的仓鼠数量、大小、生长状况和活动能力相同,两组的鼠粮等量,目的是________。
(4)为了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多次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__。
(5)结合本实验结果,请你写出一条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本大题共1小题)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组别 项目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毫升 22℃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毫升 10℃ 30个 9只
A. 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 水量过多
C. 水温太高 D. 水中没有水草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本大题共3小题)
4.以下是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图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如果在图二中观察细胞时发现有气泡,可能是图一的哪个步骤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填序号)。
(3)要将图二的甲换成乙,应转动 ,换用 (填“低倍”或“高倍”)物镜观察。
(4)盖片后滴加稀碘液染色的目的是 ,染色后颜色最深的是细胞内的哪个结构 。
(5)若所观察的物像在显微镜视野的左上角,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
(6)若要使视野中的物像更清晰,应调节显微镜的 。
5.下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临时玻片标本的过程及观察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洋葱鳞片叶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正确的步骤应该是 。
(2)图一2所示的操作中滴的是 ,在1所示的操作中,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侧先接触水滴,再慢慢放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避免产生 。
(3)3所示的操作为染色,所用的药品是 。
(4)观察时,一般先选择 (填“低”或“高”)倍目镜或物镜,如果周围环境比较暗,则选择大光圈和 面镜。
(5)若在视野中已经观察到了细胞,为了看到更加清晰的物像,应调节图二中的 (填序号)。目镜的放大倍数是15倍,选用的物镜是10倍,观察到的物像被放大了 倍。
6.如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观察到的图像如图1所示,是因为步骤①滴加了生理盐水
B.步骤②和步骤④都要用到刀片和镊子
C.用低倍镜观察时,视野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液泡
D.步骤③展平的目的是防止观察标本时出现细胞重叠现象
四、细胞构成生物体(本大题共1小题)
7.生物课上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并绘制结构示意图(图1)。
(1)制作临时装片时,首先吸取培养液 层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这一部分培养液的氧气含量高,利于草履虫用[ ]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在草履虫培养液中滴加绿色的菠菜汁,一段时间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1所示细胞中的[⑥] 变成绿色。
(3)为探究草履虫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同学们在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将两液滴连起来,如图2。在A侧培养液中放入少许食盐,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 ,这说明草履虫 。
(4)可见,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却能依靠不同结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 。
五、被子植物的萌发和发育(本大题共2小题)
8.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芳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第一步:将4个罐头瓶贴上标签,分别编号为1、2、3、4,放倒,每个瓶中放上两张餐巾纸,再向每个瓶中撒上10粒绿豆种子;
第二步:向2、3号瓶中洒一些水,使里面的餐巾纸湿润,向4号瓶中倒入较多的水,直到水即将从瓶口流出为止;
第三步:将1、2、4号瓶放入橱柜中,将3号瓶放到冰箱里;
第四步:过几天再观察各瓶内种子萌发的情况。
(1)请预测:种子能正常萌发的是 。
(2)1与2对照说明 。
(3)2与3对照说明 。
(4)2与4对照说明 。
(5)3与4是否能作为对照试验?为什么? 。
9.2022年9月,天宫课堂发起“天地共播一粒种”活动,通过组织青少年在地面种植水稻和拟南芥种子,并与神州十四号航天员进行植物培养实验互动,激发青少年对空间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兴趣。某兴趣小组选用籽粒饱满的水稻种子开展了探究活动:根据下表设置了五组实验装置,每个装置选用20粒种子。
甲 乙 丙 丁 戊
实验装置
处理措施 种子情况 煮熟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环境条件 适量水 适量水 过量水 适量水 无水
25℃ 25℃ 25℃ 4℃ 25℃
实验现象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1)该探究活动可以构成 组对照实验。
(2)乙、丙两瓶进行对照,变量为 。
(3)如果要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瓶进行对照。
(4)每组选用20粒种子而不用1粒种子的原因是: 。
(5)如果要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小组同学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
六、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本大题共4小题)
10.小李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基本步骤如图所示,请回答:(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淀粉遇碘液变蓝)
(1)小李的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实验还应增设对照组: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
(2)步骤①“暗处理—昼夜”,目的是消耗尽叶片内存留的 。
(3)步骤③中,叶片放入盛有 的小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目的是溶解叶绿素。
(4)若步骤④中叶片不变蓝色,则说明:二氧化碳 (填“是”或“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11.某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如图的三个装置,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完全相同。已知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回答问题:
(1)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前应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植物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将甲、乙、丙的叶片取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________(填色素名称)溶解。
(3)甲、乙、丙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入碘液,叶片不会变蓝的是________。
(4)根据甲、乙两组实验得出的结论,应用于温室里的植物栽培,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应该适当增加温室里的________。
(5)丙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________。
12.选取一株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2)本实验中乙叶和丁叶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乙和丁所处的其它条件如温度、光照等都应该保持 。
(3)若甲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丙叶白斑部分不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4)结合本实验,请你提出一项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措施: 。
13.智慧大棚是一种现代化设施,为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优势。下图为某辣椒智慧大棚的示意图。
(1)温度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白天大棚内温度较低时,系统会通过调温设备升高温度, (填“促进”或“抑制”)光合作用。此外,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图中 的开闭程度以调控光合作用的强度。
(2)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定了一日之内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
①由图可知,8~11时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这是由于此时段光照强度逐渐增加,植物 (填生理过程)速率增加。
②由于大棚相对封闭,当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较低时,需启动气肥装置。据图分析,应在 (填“0~8时”“8~16时”或“16~24时”)时段内启动。
(3)科研人员研究了在大棚内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对辣椒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组别 处理 株高(cm) 辣椒长度(cm) 单果重(g) 产量(kg km-2)
甲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125 23 98 2815.9
乙 未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103 20 80 2327.9
本实验中乙组的作用是 。甲、乙两组除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不同外,其他条件等应相同且适宜。
(4)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请写出智慧大棚为农业生产带来的优势: 。
七、人体的营养(本大题共3小题)
14.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馒头块 碎屑适量、搅拌 碎屑适量、搅拌 馒头块适量、不搅拌
清水或唾液 2mL唾液 A 2mL唾液
振荡后保温 37℃水浴中保持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不变蓝,另外两支试管都变蓝。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4)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 ,所以咀嚼馒头时能感觉到甜味。
15.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健康的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初中三个年级各抽取100名同学进行了饮食调查问卷收集同学们的饮食习惯偏好(饮食方式、喜爱的食物类型)。调查结果见下表。
表一 三个年级学生的饮食方式
年级 从不在家吃 偶尔在家吃饭(1~3天) 经常在家吃饭(≥3天)
七年级 9% 27% 64%
八年级 15% 39% 46%
九年级 26% 44% 30%
表二 三个年级学生喜爱的食物类型
年级 高油的食物 清淡的食物 两者均有
七年级 21% 22% 57%
八年级 24% 14% 62%
九年级 27% 22% 51%
(1)该兴趣小组使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为 (填“普查法”或“抽样调查法”),在选取样本时应做到 。
(2)请根据调查结果推测该校七年级学生中在家吃饭的学生所占比例为 。
(3)通过调查结果可知,高年级同学中爱吃高油的食物,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可能会对人体消化系统中的 (填器官名称)造成较大的负担。
(4)请将“九年级同学喜爱的食物类型”调查结果转换成饼状图。
16.食品安全是关系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生大事。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机构选取了湖南省内已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且正常经营的67家中央厨房(“工厂化”的食品加工车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其中33家企业取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以下简称“体系认证”)。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合格企业总数/家 总合格率/% 已取得体系认证 未取得体系认证
合格企业数量/家 合格率/% 合格企业数量/家 合格率/%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38 56.72 26 78.79 12 35.29
设备设施 46 68.66 27 81.82 19 55.88
食品原料管理 46 68.66 23 69.70 23 67.65
场所和加工过程 46 68.66 25 75.76 21 61.76
食品安全日常检查管理 67 100.00 33 100.00 34 100.00
(1)该机构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是 法。
(2)请根据上表补充柱状图。
(3)根据上述结果,建议选择餐馆应选择 (填“已取得”或“未取得”)体系认证的企业购买加工或半加工食品。
(4)配送运输是决定中央厨房加工的食品是否能迅速、安全地到达门店的重要环节,稍有不慎可能导致食品被 污染而腐败变质。为确保食品安全,配送运输过程应采取哪些措施? 。
八、人体的呼吸(本大题共1小题)
17.香烟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为探究吸烟对呼吸道黏膜的影响,生物社团成员自制了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模拟吸烟动作,并进行了如下实验:点燃香烟,进行相关操作,烟雾将持续进入烟雾收集器的培养液中。待香烟燃尽后,取底部草履虫培养液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发现草履虫运动明显变慢,进一步观察发现其纤毛被香烟烟雾中的焦油黏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烟雾持续进入收集器中这一过程,模拟了人的 (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膈肌处于图2中的状态 (填“①”或“②”)。
(2)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推测: 。
(3)有同学认为:草履虫的纤毛模拟气管中的纤毛,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
九、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本大题共1小题)
18.下列实验中,实验用品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用品 使用目的
A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清水 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显微镜 分辨血管种类、观察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动情况
C 观察草履虫 棉花纤维 防止草履虫运动过快影响观察
D 观察种子的结构 稀碘酒 对玉米种子的胚乳染色
A.A B.B C.C D.D
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大题共2小题)
19.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小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免费的体检。以下是2022年和2023年某区全体学生的部分健康体检统计数据。
(1)对全区所有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2)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学生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在学校的重视和干预下,目前该区学生存在的大部分健康问题呈__________趋势。
(3)请在坐标图中绘制出营养不良的增长曲线。
(4)体检发现,肥胖和营养不良在某些学校的检出率都较高,请针对这一现象给相关学校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激素在动物体内含量很少,但是作用却很大。如表是用蝌蚪进行的相关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实验动物 饲养 饲料 实验结果
甲组 正常蝌蚪 池塘水 普通饲料 正常发育成成蛙
乙组 正常蝌蚪 ① 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提前发育成很小的成蛙
丙组 ② 池塘水 普通饲料 停止发育
(1)表中的①应填__________;若探究甲状腺在蝌蚪发育中的作用,丙组的实验动物②应该为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三组蝌蚪,除表中列出的不同处理外,还要求它们的数量、大小、生长发育状况必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此操作符合探究实验的__________原则;
(3)若以甲、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结论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发育起________作用。
十一、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大题共1小题)
21.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危害我们的健康。科研人员研究了微塑料a对小鼠消化系统的影响,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作答。
(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甲组采取的饲喂方式是 ,设置该组的目的是 。
(3)每组小鼠数量20只,实验中科研人员得到各组数据采取的处理方法是 。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我们除了可寻找无害化分解塑料的微生物以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回答1点即可) 。
十二、动物的主要类群(本大题共1小题)
22.根据观察蚯蚓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身体呈圆筒形,前端和后端可依据[ ] (填序号)的位置来区分。
(2)观察蚯蚓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其体表,原因是保持正常 。
(3)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发现有许多小突起,叫 ,它可以辅助运动。
(4)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的。身体分节的意义是 。
(5)蚯蚓能把自然界中一些有机废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应属于 者。
十三、动物的运动与行为(本大题共2小题)
23.2022年4月16日,我国三位航天员驻留中国空间站六个月后顺利返回。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是否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科研人员用大鼠开展了相关研究。
(1)选取体重、年龄相同的20只雌性健康大鼠,平均分成两组。一组用吊尾装置吊起(模拟失重状态),另一组为对照组,其处理方式为 ,连续饲养四周。
(2)实验完成后,测得股骨松质骨相关数据如下表:
股骨松质骨物理特性
①科研人员记录了20只大鼠的实验数据,并计算 后得到上表中结果。
②据数据可知,尾部悬吊雌性大鼠4周后,松质骨骨密度 (填“上升”或“下降”),最大抗压载荷下降。
③如图为两组小鼠松质骨三维结构重建图,尾部悬吊组(实验组)是图中的 。
(3)综上所述,得出的结论是 。
24.“中国学生营养日”被命名为“护苗系统工程”,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营养+运动,携手护视力”。目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肥胖和视力不良成为制约青少年体质的瓶颈问题。这就意味着,“护苗系统工程“还需再发力!请分析如图,回答相关问题。
(1)青少年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需要多吃一些图三“膳食宝塔”中第 层的食物。
(2)在跑步过程中,左上肢活动状态如图一所示,1、2所处的状态分别是 ,运动中 起着支点作用,图二中[5] 内含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3)核桃是一种健脑食品,为测定其所含能量的多少,某同学做了三次重复实验,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克核桃仁燃烧放出的能量 11592焦 13860焦 12390焦
理论上,1克核桃仁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实际约为31800焦。该同学所测数据与理论值有很大差异,试分析原因: 、 (答出2点即可)。
(4)中小学生长时间看书、玩游戏等,易使眼睛疲劳造成近视。请写出近视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原因: ;纠正: 。
十四、微生物(本大题共4小题)
25.1864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鹅颈瓶”实验,让人们对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细菌有了新的认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弯曲的瓶颈能阻止外界细菌进入
B.煮沸肉汤的目的是杀灭其中的细菌
C.实验结论是肉汤中的细菌来自空气
D.实验证实了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26.泡菜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喜爱的食品。但传统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有致癌作用,危害人体健康。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不同蔬菜种类的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过程如下:
①选择适量且等量的三种新鲜蔬菜(白菜、芹菜、胡萝卜)洗净晾干,切成条状分别放入三个同样大小且干净的泡菜坛中。
②分别向三只泡菜坛中加入等量的食盐和冷却后的调味汁料(花椒、姜片和辣椒等),淹没蔬菜即可。
③盖上坛盖,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将三只泡菜坛一起放在阴凉处。
④每天3次同时从坛中取样,测量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下图为兴趣小组的同学依据测量结果绘制的不同蔬菜种类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腌菜中不能超过20mg·kg-1。分析曲线可知,制作的泡菜至少 天以后食用才更健康安全。
(3)选择等量的新鲜蔬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形成 。
(4)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实验中每天每种泡菜至少测量3次,然后取 。
(5)泡菜的制作离不开 (填一种微生物名称)。制作泡菜时,泡菜坛既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是因为此微生物需要在无氧的环境条件下发酵。
27.湖南省某中学的同学们利用“五一”假期开展了发酵食品制作的实践活动,小明、小林承担的是制作果味馒头的项目,请你帮他们完善实践活动过程。
【菌种的选择】
(1)制作馒头、面包用的酵母菌是一种 (填“单细胞”或“多细胞”)真菌。
【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
小林和小明将葡萄和西红柿表皮上的酵母菌分别与葡萄糖溶液混合,检测它们的发酵能力,结果如图所示。
(2)小林选择用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来发面的原因是 。
【探究温度对酵母活性的影响】
小明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材料:盘子和碗各3个、记号笔、量筒、保鲜膜、时钟、温度计、面粉、自制的葡萄酵母液、水、烤箱。实验过程:A称取完全相同的三份面粉,每份200克,放入盘中。B.向标有甲、乙、丙的碗中分别加入7.6℃、40℃、79℃的水100克。C.甲、乙、丙三碗中分别放入2mL的自制葡萄酵母液,搅拌,并静置5分钟。D.将酵母水分别与三份面粉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保鲜膜,做好标记,放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E.两小时后,观察三份面团的发酵情况。
(3)该实验的变量是 。本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具体做法 (写出一点即可)。
(4)两小时后乙碗出现下图所示现象,这是酵母菌对淀粉进行分解,并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了 造成的。
28.日常生活中,酵母菌常被用于发面制作馒头,这是因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酵母菌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馒头的蓬松度与二氧化碳的气体量有关。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酵母菌产生气体量的影响,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记录时间(min) 0 5 10 20 25 30
15℃下记录液滴的刻度值(m) 0 3 5 12 16 20
25℃下记录液滴的刻度值(m) 0 5 11 21 27 32
(1)图一实验中,先将试管中的液体煮沸,然后冷却。冷却后再加入活性酵母的原因是_____。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_____影响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度,导致二氧化碳释放量发生变化,引起装置中试管内压强变化,从而导致毛细管液滴移动。
(3)上述实验结果还不能得出酵母菌发面制馒头的最适合温度,原因是_____。若要使探究结果更有说服力,需要进行_____实验。
(4)研学小组为了探究在生活中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参观了青岛市灯塔酱油厂,绘制了如图二所示的酱油制作流程图。据图可知,米曲酶发酵时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
十五、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本大题共2小题)
29.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以下装置(如图)模拟女性生殖系统和精子、卵细胞的随机结合的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装置模拟女性生殖系统,其中乳胶帽模拟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_______,其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_______模拟的输卵管;塑料瓶底部绿色弹珠模拟的是含_______性染色体的精子。
(2)在模拟精卵结合的过程中,先将一侧旋转阀打开,然后塑料瓶倒立,塑料瓶和乳胶帽内分别掉落一颗弹珠进入透明软管,记录两个弹珠的颜色组合,若颜色为“红—红”组合,则模拟生了一个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
(3)为避免偶然性,小郡同学想利用此装置做10次实验来探究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请你帮他设计一个表格方便统计。
30.某班同学用围棋子作材料来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问题。探究过程如下:
a.甲袋中装入100粒白色围棋子,乙袋混合装入白色、黑色围棋子各50粒。
b.每次从甲、乙两袋分别随机摸出1粒围棋子进行组合,1粒黑子1粒白子的组合用A表示,2粒白子的组合用B表示,每个小组组合20次。
c.统计全班5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合方式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A 12 8 11 13 9
B 8 12 9 7 11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黑棋子模拟的生殖细胞是 ,将黑棋子和白棋子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 过程。
(2)A,B模拟的细胞是 ,组合A表示所生“孩子”的性别为 ,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
(3)每完成一次组合后,取出的围棋子应做怎样的处理 。
参考答案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答案】(1) 无光照 水/温度/二氧化碳等 4
(2)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①黑纸不透光,因此图1中C试管用黑纸包裹对应了图2中无光照条件。
②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和氧气、水分、温度和矿质元素等。实验探究茎皮层光合作用对月季切花品质和观赏期的影响,故除光照外,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光照培养箱中水、温度、二氧化碳等条件一致。
③由图2可知,无光照组花朵第8天萎蔫,高光照组花朵第12天萎蔫,故与无光照组相比,高光照组可将观赏期延长4天。
(2)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光,实验通过对比8小时后茎段在光照条件下和无光照条件下的质量变化,探究茎皮层的光合作用是否可以促进皮层吸水缓解切花缺水。故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为: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答案】(1)频繁食用辣条对仓鼠身体有伤害(或频繁食用辣条对仓鼠身体无伤害) (2)是否食用辣条 (3)控制单一变量 (4)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5)少吃辣条(或不吃辣条)
【详解】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1)根据表中实验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为频繁食用辣条对仓鼠身体是否有伤害,则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频繁食用辣条对仓鼠身体有伤害或频繁食用辣条对仓鼠身体无伤害。(2)由表中可以看到甲、乙两组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甲组投放普通鼠粮,乙组投放掺入辣条的鼠粮,其余条件均相同,因此该实验的变量为是否食用辣条。(3)甲、乙两组投放的仓鼠数量、大小、生长状况和活动能力相同,两组的鼠粮等量,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4)为了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多次重复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5)分析4个月以后仓鼠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频繁食用辣条对仓鼠身体有伤害。因此我们应该少吃或不吃辣条。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答案】A
【详解】解: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质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质外,还有水温,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故选:A。
本题以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入手。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知识点】【科学方法】观察、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及成像特点、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4.【答案】(1)③④②①
(2)①
(3) 转换器 高倍
(4) 便于观察 细胞核
(5)左上方
(6)细准焦螺旋
【分析】图一:①盖片,②用解剖针将表皮展平,③滴清水,④取材;图二:甲是低倍镜下视野,乙是高倍镜下视野。
【详解】(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③滴、④撕、②展、①盖、染、吸,则图一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③④②①。
(2)步骤①盖片,是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目的是防止气泡产生,可见如果在图二中观察细胞时发现有气泡,可能是图一的①步骤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3)视野乙的放大倍数大于视野甲,则要将图二的甲换成乙,应转动转换器,转换器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换用高倍物镜观察,可将视野甲换成视野乙。
(4)染色体是容易被碱性染料(如碘液等)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因此使用碘液可以突出细胞核。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目的是使细胞结构更清晰,突出细胞核,便于观察。
(5)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物像旋转180度),所观察的物像在显微镜视野的左上角,实际上是位于载玻片的右下方,因此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可以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6)细准焦螺旋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则若要使视野中的物像更清晰,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
【知识点】【科学方法】观察、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及成像特点、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5.【答案】(1)265134
(2) 清水 气泡
(3)稀碘液
(4) 低 凹
(5) ⑦ 150
【分析】图中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压片夹,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
【详解】(1)依据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所以,正确的制片顺序是:265134。
(2)图一2滴加的液体是清水,该操作的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步骤1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再缓缓放,可以避免产生气泡。
(3)步骤3(染色)所使用的染液是碘液,操作时应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对侧进行吸引,让所滴液体浸润标本的全部。染色的目的是更清楚的观察细胞各部分结构。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应先选择低倍镜观察;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5)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物像不够清晰,应该通过调节⑦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的放大倍数是15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因此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5×10=150(倍)。
【知识点】【科学方法】观察、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6.【答案】D
【分析】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①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取材: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下一块薄膜;④展:将薄膜浸入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⑤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⑥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⑦吸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详解】A.步骤①应滴加清水,以保持细胞的形态,出现图1所示情况与步骤①无关,A错误。
B.步骤②和步骤④都要用到镊子,不需要刀片,B错误。
C.经碘液染色后,低倍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是细胞核,不是液泡,C错误。
D.步骤③展平,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目的是避免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草履虫的结构
7.【答案】(1) 表 ②表膜
(2)食物泡
(3) A侧草履虫移动到B侧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躲避有害刺激
(4)生命活动
【分析】图中:①纤毛,②表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口沟,⑥食物泡,⑦伸缩泡。
【详解】(1)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要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液体,原因是培养液表层含氧丰富,草履虫大多聚集在这里。草履虫通过②表膜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水中的食物由⑤口沟进入细胞内形成⑥食物泡,所以在草履虫培养液中滴加绿色的菠菜汁,一段时间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1中的⑥食物泡变成绿色。
(3)在A侧的培养液中放入少许食盐(对草履虫是不利刺激),发现A侧草履虫移动到B侧,说明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却能依靠不同结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8.【答案】2号;种子萌发需要一定量的水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不能,因为有温度和空气两个量,变量不唯一
【详解】
(1)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3)要形成对照实验必须满足单一变量原则,分析题干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2与1两组变量是水分,2与3两组变是温度,2与4两组变量是空气,目的是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1)在实验中只有2号瓶中的种子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所以可预测只有2号瓶中的种子可能萌发。
(2)1号瓶不洒水、2号瓶内洒少量的清水,1号与2号的变量是水分。所以,1号瓶与2号瓶对照,1号瓶的种子不萌发,2号瓶的种子萌发,该实验结果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量的水分。
(3)2号瓶温度适宜,种子萌发了,而3号放到冰箱里,温度比较低,种子不萌发。所以,2与3对照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4)2号瓶(空气充足)和4号瓶(空气不足)相比,变量是空气是否充足,2号种子萌发,4号种子不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5)对照实验必须满足单一变量原则,3与4不能作为对照试验,因为有温度和空气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9.【答案】(1)4/四
(2)空气
(3)乙和丁
(4)避免偶然性
(5)进行重复实验
【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探究活动可以构成四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甲和乙(变量为种子是否有生命力)、乙和丙(变量为空气)、乙和丁(变量为温度)、乙和戊(变量为水分)。
(2)乙和丙两瓶进行对照时,唯一的变量是空气。乙瓶中的种子在适量水的条件下能够正常呼吸,获得足够的能量进行萌发;而丙瓶中的种子由于被过量的水淹没,缺乏空气,导致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从而不能萌发。因此,乙和丙两瓶的对照实验证明了空气对种子萌发的重要性。
(3)如果要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乙和丁两瓶进行对照。乙瓶中的种子在25℃的适宜温度下能够正常萌发;而丁瓶中的种子在4℃的低温条件下不能萌发。通过对比乙和丁两瓶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每组选用20粒种子而不用1粒种子的原因是:只用一粒种子做实验,如果这粒种子本身不萌发,那么就不能得出该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结论。因此,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每组实验都选用了多粒(这里是20粒)种子进行实验。
(5)如果要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小组同学还可以采取进行重复实验的措施。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重复实验还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和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0.【答案】(1)等量的清水
(2)淀粉
(3)酒精
(4)是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验。因此进行科学探究时,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它因素都相同。
该实验方案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应是两组一样的实验装置,增设对照组不放氢氧化钠溶液,放等量的清水。
(2)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严谨,无法判断遇碘变蓝色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还是叶片原有的。
所以,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要将植物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严谨。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向叶片上滴加碘液,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再向叶片上滴加碘液,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一组叶片不会变蓝,原因是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1.【答案】(1)将植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2)叶绿素(3)乙和丙
(4)二氧化碳浓度(5)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1)植物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自身储存的有机物(淀粉)。这样在后续实验中检测到的淀粉就是实验过程中光合作用新产生的,而不是实验前就存在的,能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叶绿素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隔水加热可使酒精受热均匀,避免酒精直接加热引发燃烧危险,同时能有效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后续观察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
(3)乙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植物因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丙装置用不透明钟罩遮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而甲装置有二氧化碳且能接受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变蓝,所以乙和丙叶片不会变蓝。
(4)甲、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甲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乙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温室栽培中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更多原料,促进植物生长。
(5)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丙装置处于黑暗环境,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知识点】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2.【答案】(1)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 二氧化碳 一致
(3)光、叶绿体
(4)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或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分析】(1)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2)本实验中:乙叶所处装置中有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丁叶所处装置中是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乙和丁所处的其它条件如温度、光照等都应该保持一致。
(3)若甲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丙叶白斑部分不变蓝,则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甲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丙叶白斑部分不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绿体。
(4)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照。由该实验可知,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的意义
13.【答案】(1) 促进 遮光卷帘
(2) 降低 光合作用 8~16时
(3)对照
(4)为农作物提供更加稳定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可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调节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产量 可更好控制作物生长过程,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和氧气、水分、温度和矿质元素等。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湿度、温度、氧气浓度等。
【详解】(1)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间接影响光合作用。故白天大棚内温度较低时,系统会通过调温设备升高温度,促进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光,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图中遮光卷帘的开闭程度以调控光合作用的强度。
(2)①由图可知,8~11时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是由于此时段光照强度逐渐增加,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增加。
②由图2曲线可知,8~16时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降低,则说明此时间段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气肥装置应在8~16时时段内启动。
(3)由表格可知,乙组未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保持了大棚内本来的状态,因此实验中乙组的作用是对照。
(4)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此智慧大棚为农业生产带来的优势是:为农作物提供更加稳定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可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调节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产量;可更好控制作物生长过程,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4.【答案】(1)2ml清水
(2)1和3
(3) 1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4)麦芽糖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详解】(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的A处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
(2)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除变量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因此,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1和3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1号试管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2号试管内加入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滴加碘溶液变成蓝色。3号试管唾液与淀粉混合不均,淀粉没有完全消化,滴加碘溶液变成浅蓝色。综上分析可知,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不变蓝,另外两支试管都变蓝。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4)淀粉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咀嚼馒头时能感觉到甜味,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
【知识点】【科学方法】调查、合理膳食
15.【答案】(1)抽样调查 随机取样
(2)64%
(3)肝脏
(4)
【分析】样本是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范围过大,可以选取一部分调查的素材作为样本,这种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详解】(1)由题干可知,由于是对部分学生(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不是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调查,所以该兴趣小组使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为抽样调查法。在抽样调查中,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选取样本时应做到随机取样。(2)(3)(4)
(2)由表一可知,七年级学生中偶尔在家吃饭(1-3天)的占27%,经常在家吃饭(≥3天)的占64%,那么在家吃饭的学生所占比例为偶尔在家吃饭的比例加上经常在家吃饭的比例,即27%+64% = 91%。
(3)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脂肪的消化从胆汁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开始,故爱吃高油的食物有可能会对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肝脏造成较大的负担。
(4)由表二可以计算出的各喜爱食物类型在饼状图中的圆心角度数为:97.2°(高油的食物)、79.2°(清淡的食物)、183.6°(两者均有)。因此,绘制饼状图是:

【知识点】【科学方法】调查、食品安全
16.【答案】(1)抽样调查
(2)如图
(3)已取得
(4)细菌和真菌/微生物 将食品进行包装或使用密闭容器盛放;用冷链/热链运输;在包装或容器上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等各项信息(合理即可)
【分析】(1)调查法是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段获取证据来发掘隐藏的事实的方法,它包括书面调查法和口头调查法,如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法有明确的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案,适用于范围较大的研究,当无法逐一调查或调查具有破坏性时,可采用抽样调查。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详解】(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该机构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抽样调查法。
(2)根据表中数据,柱状图如下图:
(3)由数据可知,已取得体系认证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调查合格率更高,因此,建议选择餐馆应选择已取得体系认证的企业购买加工或半加工食品。
(4)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物的腐败。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为确保食品安全,配送运输过程应将食品进行包装或使用密闭容器盛放,或用冷链、热链运输,或在包装或容器上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等各项信息等。
【知识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7.【答案】(1) 吸气 ②
(2)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香烟烟雾对气管有危害
(3) 不认同 草履虫纤毛的作用是协助草履虫的运动,不能对空气起清洁作用,不能模拟气管中的纤毛/认同,纤毛的摆动特点和气管中纤毛的摆动特点一致
【分析】香烟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咖啡因等成分,对草履虫的纤毛有影响。
【详解】(1)如图的装置,点燃烟雾收集玻璃瓶上的一支香烟,打开止水夹,用洗耳球将排水管内的空气吸出,塑料桶中的清水就会沿着排水管流出,塑料桶内产生吸力,使玻璃瓶内的气体沿抽气管抽出,这时可以看到玻璃瓶中的胶管内微气泡进入草履虫培养液内。当烟燃尽后,再用止水夹夹紧排水管,故上述实验装置所模拟的吸烟过程类似于人体呼吸运动中的吸气过程,此时膈肌处于②收缩状态。
(2)观察发现草履虫纤毛被香烟烟雾中的焦油黏结,故实验结果表明香烟烟雾影响草履虫纤毛摆动,可推测香烟烟雾对气管有危害(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
(3)不认同。草履虫纤毛的作用是协助草履虫的运动,不能对空气起清洁作用,不能模拟气管中的纤毛。(或认同,纤毛的摆动特点和气管中纤毛的摆动特点一致。)
【知识点】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观察、草履虫的结构、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8.【答案】A
【分析】掌握实验操作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深,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能够分辨血管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动情况,B正确。
C.观察草履虫实验,盖上盖玻片观察其运动,如果运动过快,可以在载玻片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C正确。
D.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在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胚乳会变蓝,说明玉米种子胚乳里其主要成分是淀粉,D正确。
故选A。
【知识点】【科学方法】调查、预防近视
19.【答案】(1)调查法 (2)视力低下 下降
(3)
(4)开展合理营养的宣传活动(合理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1)对全区所有中小学生进行体检,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是调查法。(2)根据数据分析可知,2022年和2023年视力低下的占比最高,故学生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视力低下。对比两年数据,肥胖、视力低下、龋齿比例均有下降,故在学校的重视和干预下,目前该区学生存在的大部分健康问题呈下降趋势。(3)2022年营养不良学生占比1.55%,2023年营养不良学生占比2.65%,据此绘制出营养不良的增长曲线。(4)体检发现,肥胖和营养不良在某些学校的检出率都较高,给相关学校的建议有开展合理营养的宣传活动、优化食堂食谱和口味、学校小卖铺禁止售卖垃圾食品等。
【知识点】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异常的症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0.【答案】(1)池塘水 摘除甲状腺的蝌蚪 (2)相同 单一变量 (3)促进
【详解】本题考查激素对生物的作用;对照实验。(1)本实验形成了以甲状腺激素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为了控制单一变量,表中的①应填池塘水。若探究甲状腺在蝌蚪发育中的作用,丙组为了与甲组形成对照,实验动物②应该为摘除甲状腺的蝌蚪。(2)实验的变量要针对探究的问题来设置,本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应以甲状腺激素的有无为实验变量,因此,甲、乙、丙三组蝌蚪,除表中列出的不同处理外,还要求它们的数量、大小、生长发育状况必须相同,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此操作符合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3)若以甲、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组正常发育成成蛙,乙组提前发育成很小的成蛙,可以得出此实验的结论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
【知识点】其他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1.【答案】微塑料a对小鼠消化系统有影响吗;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克/只,连续27天; 做对照;求平均值;尽量少使用塑料方便袋(或一次性塑料餐饮盒)
【详解】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经过分析实验操作过程,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微塑料a对小鼠消化系统有影响吗?
(2)对照实验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为了设置对照,与其他各组进行对照,甲组采取的饲喂方式是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克/只,连续27天。
(3)设置多组重复实验,求平均值,能够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更加科学合理。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我们除了可寻找无害化分解塑料的微生物以外,还可以采取尽量少使用塑料方便袋(或一次性塑料餐饮盒),以减少“白色污染”。
【知识点】【科学方法】观察、环节动物
22.【答案】3;呼吸(或气体交换);刚毛;使运动更加灵活;分解
【分析】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没有骨骼,蚯蚓的运动是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而完成的;蚯蚓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蚯蚓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图中1前端、2体节、3环带、4体节。
【详解】
(1)在蚯蚓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颜色较浅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可依据3环带的位置来区分,如图:
(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在观察中,要经常用浸湿的棉花轻轻擦拭蚯蚓的体表,是为了保持体表湿润,保证蚯蚓的呼吸。
(3)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因此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发现有许多小突起,叫刚毛,它可以辅助蚯蚓的运动。
(4)蚯蚓的身体分节,可以增加它运动的灵活性,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的运动。
(5)蚯蚓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它能把有机废物分解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骨的特性与成分
23.【答案】不进行吊尾;平均值;下降 ;B;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详解】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试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对照试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组进行吊尾处理,所以对照组的处理方式为不进行吊尾。
(2)①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减小误差,需要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
②尾部被吊起的大鼠为实验组,从实验数据可看,实验组0.14<0.20对照组,所以松质骨骨密度下降。
③从数据可看出实验组松质骨骨密度下降,骨小梁间隙大,所以应为图中的B。
(3)从表中数据可知松质骨骨密度下降,骨小梁间隙大,最大抗压载荷减小,可得出结论: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知识点】【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合理膳食、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24.【答案】(三)(四);1肱二头肌收缩,2肱三头肌舒张;关节;关节腔;有热量散失;核桃仁燃烧不充分;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会使睫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处于收缩状态,致使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失去调节的灵活性,从而造成假性近视;佩戴凹透镜矫正
【分析】
(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3)图一中1肱二头肌,2肱三头肌。图二中关节包括7关节软骨,3关节头,5关节腔,4关节囊,6关节窝。
【详解】
(1)第三、四层食物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意义。因此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多摄取第(三)(四)层食物。
(2)当人处于图一屈肘状态时,1肱二头肌收缩,2肱三头肌舒张。运动中关节起支点的作用,5关节腔内有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具有灵活性。
(3)由于有热量散失或核桃仁燃烧不充分,因此实际数据应该比表格中测量数据高。
(4)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会使睫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处于收缩状态,致使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失去调节的灵活性,从而造成假性近视。佩戴凹透镜矫正。
【点睛】
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细菌的发现
25.【答案】D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巴斯德将瓶中新鲜的肉汤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肉汤不腐败,表明没有出现微生物。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肉汤中,不久肉汤就腐败了,表明肉汤中出现微生物了。
【详解】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中弯曲的瓶颈设计的妙处是细菌不能进入,A正确。高温可以杀死细菌等微生物,实验前把肉汤煮沸的主要目的是高温杀灭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B正确。该实验结论是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即肉汤中的细菌来自空气,C正确。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D错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食品制作的探究
26.【答案】(1)蔬菜的种类
(2)9
(3)对照
(4)平均值
(5)乳酸菌
【分析】(1)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该实验中,只有蔬菜的种类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分析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是对照实验,变量是蔬菜种类(不同种类的蔬菜)。
(2)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腌菜中不能超过20mg·kg-1,由图可知,制作的泡菜9天后亚硝酸盐含量最少,食用更健康。
(3)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选择等量的新鲜蔬菜的目的是保证变量唯一,形成对照。
(4)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因此实验中每天每种泡菜至少测量3次,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5)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因此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造成缺氧的环境,利于乳酸发酵。
【知识点】食品制作的探究
27.【答案】(1)单细胞
(2)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分解葡萄糖能力更强,发酵能力更好
(3) 温度 称取完全相同的三份面粉,每份200克(或向每个碗中加入的自制葡萄酵母液都是2mL;将揉好的面团放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等)
(4)二氧化碳/CO2
【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制作馒头、面包用的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它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生殖等生命活动。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发酵时间(6天)内,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使葡萄糖溶液中剩余葡萄糖量从16降到4,而西红柿表皮上的酵母菌使葡萄糖溶液中剩余葡萄糖量从16降到15。这说明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能力更强,发酵能力更好,所以小林选择用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来发面。
(3)小明的实验中,向甲、乙、丙三个碗中加入不同温度(7.6℃、40℃、79℃)的水,其他条件如面粉的量、酵母液的量等都相同,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本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具体做法有:称取完全相同的三份面粉,每份200克;向每个碗中加入的自制葡萄酵母液都是2mL;将揉好的面团放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等等。(写1条,合理即可)
(4)乙碗面团出现膨胀现象,是因为酵母菌对淀粉进行分解,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从而使面团膨胀变大。所以这是酵母菌代谢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造成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食品制作的探究
28.【答案】(1) 酵母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因此加入酵母菌前需要先冷却
(2) 温度
(3) 温度取值只有两个,数量太少 重复
(4) 需要
【分析】(1)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氧气浓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1)活性干酵母中主要的菌种是酵母菌,实验中,加入活性酵母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接种。实验中,在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活性酵母的原因是:酵母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因此加入酵母菌前需要冷却。
(2)在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试管中的气体量增大。温度影响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强度,导致二氧化碳释放量发生变化,引起装置中试管内压强变化,从而导致毛细管液滴移动。
(3)上述实验中,只取了两个温度的液滴刻度值,数量太少,这样不能得出酵母菌发面制馒头的最适合温度。若要使探究结果更有说服力,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据题图可知,在米曲霉发酵过程中需通入空气并搅拌,因此米曲霉发酵过程需要氧气。
【知识点】生殖系统、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29.【答案】
(1)卵巢 透明软管 Y
(2)女孩
(3)
组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红绿
红红
【分析】
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 XY,发育成男孩;含有 X 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X,发育成女孩,所以生男生女决定于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因为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理论上男女出生的比例为1∶1。
【详解】
(1)女性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所以图中乳胶帽模拟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卵巢,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透明软管模拟输卵管,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人类性别遗传中,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有两种:X染色体和Y染色体。卵细胞只携带X染色体。题干中用红色小弹珠模拟卵细胞,即模拟携带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因此绿色小弹珠模拟的是携带Y染色体的精子。
(2)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 XY,发育成男孩;含有 X 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X,发育成女孩。若颜色为“红—红”组合,则模拟生了一个女孩。
(3)想利用此装置做10次实验来探究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统计表格为:
组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红绿
红红
【知识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0.【答案】(1) 精子 受精作用
(2) 受精卵 男性
(3)放回原袋并混匀
【分析】1.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即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抓出“白白”,则表示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代表女孩;如果抓出“白黑”,则表示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Y,代表男孩。
2.模拟实验的设计原则:在模拟 “生男生女比例” 的实验中,要遵循随机性、重复性等原则,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详解】(1)在人类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的两种精子,女性只产生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因为男性产生的两种精子数量基本相等,所以乙袋中混合装入白色、黑色围棋子各50粒模拟男性产生的两种精子,那么黑棋子模拟的生殖细胞是含Y染色体的精子,白棋子模拟的生殖细胞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甲袋中装入100粒白色围棋子,模拟的生殖细胞是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可见,将黑棋子和白棋子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受精过程,即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2)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该实验中,A和B组合模拟的细胞是受精卵。在受精卵中,如果含有XY染色体,则表示所生孩子的性别为男性。根据题目描述,组合A(1粒黑子1粒白子)代表的就是含有XY染色体的受精卵,因此组合A表示所生“孩子”的性别为男性。
(3)为了保证每次模拟实验都是独立的,且每次从袋中摸出的棋子组合都能代表一次新的受精作用,每次完成组合后,取出的围棋子应该放回原袋中并充分混匀。这样可以确保每次摸出的棋子组合都是随机的,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