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1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一、人地协调观 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海洋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更是促进全 球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桥梁。 探讨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综合思维 通过对历史事件(如哥伦布、麦哲伦的航行)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 能力,理解地理发现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学会从不同角度(如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综合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 三、区域认知 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主要特征,能够准确描述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 境。 识别并描述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 其海峡等)及其地理意义。 四、地理实践力 使用彩色胶带将地球仪分为两个半球,并观察海陆面积的比例,理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 分陆地 ”的分布特点。 学习正确标注经纬度,绘制大洲和大洋的轮廓图,并根据地理信息进行排序和定位。 通过实践活动,如绘制地图和标注地理要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同时培 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大洲与大洋的基本概念 掌握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 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名称、位置及其主要特征。 学会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认识重要航海家的历史贡献 了解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过程及其对地理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掌握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及其对证实地球球形结构的重要性。 3.掌握地理分界线和重要地理标志 学习识别和描述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 海、土耳其海峡等)。 了解重要地理标志(如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的位置及其在地理 上的意义。 4.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用彩色胶带将地球仪分为两个半球,并观察海陆面积的比例。 学习正确标注经纬度,绘制大洲和大洋的轮廓图,并根据地理信息进行排序和定位。 教学难点 1.地理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应用 如何区分海峡、海、洋、岛屿、半岛、大陆和大洲等地理概念,并能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掌握大洲和大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理空间思维的建立 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大洲的具体位置,并能够通过相对位置来判断大洲的位置关系。 通过绘制地图和标注地理要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 3.历史与地理的交叉融合 结合历史事件(如哥伦布、麦哲伦的航行)理解地理发现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探讨海洋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全球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1.开场白: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一场探索之旅,去学习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知识。 2.明确学习目标:请大家注意看屏幕,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 以及通过航海家的故事,感受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 3.引入航海家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三位伟大的航海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 慧,为我们揭开了地球的神秘面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三位航海家是谁吗?他们有哪些传 奇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航海家的传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 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明确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助于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专注和有 针对性。
课堂新授: 哥伦布与麦哲伦的航海探险 教师活动: 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打开地图或借助地球仪,仔细观察并记录下世界大洲和大洋的数 量及名称。 2.知识讲解:介绍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并指出它们并非同一时期被 发现。 3.情境模拟: 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 置。随后,教师给出描述南美洲地理位置的示例,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4.提问引导:请同学们思考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重要意义,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 见解。
5.知识拓展:介绍麦哲伦的航海旅程,引导学生观察西班牙所在的大洲,并简要介绍欧 洲的特点。 6.地理概念讲解:通过麦哲伦船队面临的狭窄海峡,引出海峡、海、洋、岛屿、半岛、 大陆和大洲等地理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7.大洲介绍:依次介绍南极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景观,引 导学生深入了解各大洲。 8.总结提升:通过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行,强调海洋连通的各大洲,并简要介绍大西洋 的特点。 学生活动: 1.观察记录:根据地图和地球仪,记录世界大洲和大洋的数量及名称。 2.思考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并尝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3.讨论交流:与同学讨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重要意义,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观察思考:观察西班牙所在的大洲,并思考欧洲的特点。 5.理解记忆:认真听讲,理解并记忆海峡、海、洋、岛屿、半岛、大陆和大洲等地理概 念。 6.深入了解:通过教师的介绍,深入了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景观。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能力:通过情境模拟和提问引导,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拓展知识:通过介绍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旅程, 以及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 化景观,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4.强化记忆:通过反复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概念和知识点。 5.提升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探索未知、 勇于挑战的精神。
麦哲伦环球航行探秘与海陆分布 教师活动:
1 讲述历史:介绍麦哲伦船队在 1520 年 11 月穿越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历史事件, 以及他们在航行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太平洋的特点,包括它是地球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 的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形状和深度等。 3.引导思考:提到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去世,但他的船队继续航行进入了印度洋,简要 介绍印度洋的位置。 4.提出问题:询问学生麦哲伦航线未曾到达的大洋是哪个,并引出北冰洋的介绍。 5.总结提升:强调麦哲伦航行的重要性和影响,如开创航海路线、证实地球球形结构等。 6.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用彩色胶带将地球仪以经线圈任意分为两个半球,观察每个半球 的海陆面积占比,并引出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7.任务布置:要求学生观察大洲分布示意图,用铅笔圈出表格中的海峡或运河,并借助 地球仪找到它们对应沟通的海洋。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讲:仔细聆听教师讲述的麦哲伦船队的历史事件和太平洋的特点。 2.思考记录:思考并记录麦哲伦航线未曾到达的大洋,以及北冰洋的特点。 3.动手实践:按照教师的指导,用彩色胶带将地球仪分为两个半球,观察并记录每个半 球的海陆面积占比。 4.完成任务:观察大洲分布示意图,用铅笔圈出表格中的海峡或运河,并借助地球仪找 到它们对应沟通的海洋,完成后对照表格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 1.传授知识: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向学生传授关于麦哲伦航行和太平洋等地 理知识。 2.培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拓展视野:通过介绍麦哲伦航行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4.激发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任务布置,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5.巩固知识:通过对照表格检查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练习 教师活动: 1.引导实践:指导学生拿出纸张,参考提供的图示,按照要求完成经纬度的正确标注, 为后续的绘制工作奠定基础。 2.示范绘制:在黑板上或展示屏上示范如何绘制亚洲轮廓示意图,强调主要穿过的经纬 线和轮廓的准确性、比例关系。 3.组织排序:要求学生裁剪出第一次绘制的七大洲轮廓,并结合课本,按照面积由大到 小进行排序。随后,引导学生根据亚洲位置为参考,粘贴其他大洲的位置。 4.提问引导:提问学生除了经纬网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确定大洲的位置,并引出相 对位置的概念。 5.讲解经线:讲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即西经 20 度和东经 160 度,要求学生用绿色笔描 绘出这两条经线。 6.观察分布:引导学生观察东、西半球主要分布的大洲,并总结主要位于各个半球的大 洲。 7.描绘赤道:要求学生用红色彩笔自西向东描绘出赤道,并观察其主要经过的大洲。 8.提问互动: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关于大洲位置、热量带和人口分布 的问题。 学生活动: 1.动手实践:按照教师的要求,拿出纸张并完成经纬度的正确标注。 2.绘制轮廓:根据记忆和经纬线定位,绘制出亚洲的轮廓示意图,并注意轮廓的准确性 和比例关系。 3.裁剪排序:裁剪出七大洲轮廓,结合课本进行面积排序,根据亚洲位置粘贴其他大洲。 4.思考回答: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除了经纬网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确定大 洲位置等。 5.描绘经线:用绿色笔描绘出西经 20 度和东经 160 度这两条经线。 6.观察总结:观察东、西半球主要分布的大洲,并总结规律。同时,用红色彩笔描绘出 赤道,并观察其主要经过的大洲。 7.互动回答:积极参与教师的提问环节,思考并回答关于大洲位置、热量带和人口分布 的问题。
设计意图: 1.加深理解: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经纬网、大洲轮廓、位置关系等地理知识的理 解。 2.培养技能: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观察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激发兴趣: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巩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中的提问和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 果。 5.拓展视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洲位置、热量带和人口分布等地理现象,拓宽学生 的地理视野。
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 1.讲述历史:介绍我国明朝时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他的船队七次远航,足迹遍及亚洲、 非洲多国,远至东非、红海。 2.提出问题:为什么郑和会选择这些航线进行远航?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航线连接了当时 哪些重要的贸易与文化中心。 3.知识拓展:强调海洋与陆地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舞台。郑 和下西洋不仅展现了明朝的国威与航海实力,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更为现代“一带一路 ”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4.提出新问题:海洋作为连接各国的天然纽带,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是如何理解和评价与海洋有关的称谓,比如“海上丝绸之路 ”、“蓝色 经济 ”等。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郑和选择航线的原因,并思考海洋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2.观点分享:每组选出代表,分享他们对海洋称谓的理解,并解释这些称谓背后的意义。 3.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人们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比如海洋渔业、海上风力发 电、海底矿产开采等。 设计意图: 1.启发思考: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时明确海洋运输的重要性。 2.促进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拓宽视野: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 的兴趣。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同回顾了历史上几位伟大航海家的壮丽航程,包括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以及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这些探索不仅证明了各大洲通过海洋紧密相连,还推动了地理 学的发展,开启了全球地理探索的新篇章。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七大洲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认识了四大洋的广阔与神秘。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经纬度、半球划分、赤 道以及五带的概念,并掌握了各大洲的位置与分布规律。此外,我们还讨论了海洋的重要性, 了解了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的历史贡献,认识到海洋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更是促进全球 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桥梁。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理解与海洋有关的知识称谓并借此举例说明 人们利用海洋的途径和方式,最后,通过作业深思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为可持续 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