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多样的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多样的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多样的文化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重走张骞和郑和的丝绸之路,将“一带一路 ”路上经过的国家的文化进行 对比,建立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形成人类命 运共同体意识。 2.综合思维:通过对张骞和郑和一路上的衣食住行的对比分析,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 活动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地理视角看待身边的地理事物。 3.人地协调观:通过地形图、气候图与人类文化习俗的关系的分析,树立学生因地制宜的人 地关系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课后作业上网查找资料并制作民居模型,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结 合,观察和感悟身边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世界不同的语言和宗教,树立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2.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习俗,并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地形图、气候图等资料,分析各个地区的衣食住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 导入“跨越千年的相遇 ”—— 一带一路 2013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 路 ”的合作倡议,与国际伙伴共同打造政治互 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播放“一带一路 ”视频 播放“张骞和郑和的相遇 ”动画 问:张骞打招呼的时候说了哪几种语言呢?认真观看 视频并思考通过创设 情境,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 感。通过动画 展示,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讲授 新课一、不同的语言 1、找一找:对比“一带一路 ”路线图和 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找出张骞可能遇到的语 言。 请同学们读图和教材,完成学习任务一 (1)世界上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有哪几种? (2)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哪种语言使用 范围最广? 2、播放“我爱地理 ”的不同语言的发音 小结:各国的语言文字不同,发音更是相 差甚远。可见,世界上的语言是多样的。 3、展示图文资料:据有关数据显示,截 至 2023 年 5 月,全球有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设立孔子学院开展中文教育,81 个国家将中文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国 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过渡:文化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语言,宗 教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一起来看看张骞 和郑和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宗教?完成学生任 务单。 1、通过阅读课 本 的 图 文 资 料,说出世界 最 主 要 的 语 言, 以及找出 使用范围最广 的语言和使用 人数最多的语 言。 2、感受不同语 言的发音和文 字 3、感悟汉语的 国际地位,增 强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 信 息 提 取 能 力,通过各种 多媒体素材, 让学生感受多 样的语言,通 过对汉语的国 际 影 响 的 讲 授,培养学生 的 民 族 自 豪 感。
二、不同的宗教 张骞:我在欧洲的时候看到了很多教堂 郑和: 在亚洲东南部看到了很多佛塔寺 庙,到了亚洲西部,就看到了很多清真寺。 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学习任务二: (1)图中建筑分布是代表哪些宗教? (2)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哪里? 过渡:除了语言、宗教文化的差异,不同 地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习俗差异也很大。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 继续沿着张骞和郑和的足迹来感受不同地区 的衣食住行文化习俗。 三、不同的文化习俗 1、不同的文化习俗——衣 张骞:我在路上 的时候参加了一场驯 鹿拉雪橇的比赛, 比 赛的时候,要穿上他们的传统服饰。 郑和: 我在越南 的时候,看到他们的 年轻人穿的传统服装 和我们的汉服还有一点相似呢。 任务 1:根据课本的图文资料,并结合亚 洲北部(俄罗斯)和亚洲南部(越南)的多年 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分别描述亚洲北部和亚 洲南部的传统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其与气候的 关系。完成表 1。 根据张骞和郑 和的表述,并 结合课本的图 文资料,完成 学习任务二。 根据张骞和郑 和的表述,并 结合课本的图 文资料,完成 学习任务 。完 成后各小组派 代表发言。 通过重走张骞 和 郑 和 的 足 迹,感受并对 比不同区域的 衣食住行等文 化 习 俗 的 差 异,认识到世 界文化的多样 性,培养学生 尊重和理解世 界多元文化的 意识。
过渡:出行在外,服饰风格可以更换,但 是饮食习惯可不好换。民以食为天,饮食习惯 能否适应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再一起看看他 们路上的饮食又有什么特点? 2、不同的文化习俗——食 张骞:我在欧洲的时候,主食都是面包和 根据张骞 和 郑 和 的 表 述,并结合课 本 的 图 文 资 料,完成学习 任务 。完成后 各小组派代表 发言。 通过地形 图、气候图与 人类文化习俗 的 关 系 的 分 析,树立学生 因地制宜的人 地关系观念, 帮助学生形成 尊重和保护自 然、绿色发展 的观念。
牛排羊排使用刀叉。这跟 我们中国的饮食习惯差 异很大。
郑和:我们在往亚 洲东南部行驶的路上, 大部分都是吃米饭,跟 我们中国的饮食习惯比较相似。 任务 2:分别描述欧洲西部、亚洲东部和 东南部的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及其与人们所 食用的主要食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读“世界 地形图 ” 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 ,说出 欧洲西部和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地形类型和 气候类型对当地人们饮食的影响。完成表 2。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主要来源 于我们的农业。农业又受地形、气候等自然环 境的影响。
过渡:出行的路上,除了衣食之外,住的 房屋也是各式各样,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3、不同的文化习俗——住 张骞: 我们在欧 洲的时候,住进了用木 头建造的房子里。 郑和: 我航海到 最后的时候,住了一段 时间的石头房。 任务 3: (1)说出欧洲北部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房 屋建造材料分别是什么?选择原则是什么? 完成表 3。 过渡:很多典型的传统民居都是人类顺应 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设计的,所以,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2)【合作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阅读教材图 5.18,说说图示传统民居与当地 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学习任务表 4。 (3)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民居?它们与当地 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展示:蒙古包、冰屋和福建土楼 根据张骞和郑 和的表述,并 结合课本的图 文资料,完成 学习任务 。完 成后各小组派 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完成 任务,小组代 表发言。 根据自己所学 和所识,畅所 欲言 帮助学生形成 辩证的思维方 式,学会从地 理视角看待身 边 的 地 理 事 物。
讲授:蒙古包:它选材轻便,多以牛羊皮毛 为主要材料,而且它便于拆卸和搭建,因为要 适应他们的游牧生活。 北极地区的冰屋。这里气候寒冷,当地的因 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 墙体厚实可以抵御寒风,保温效果好。 福建的土楼。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 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 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进行建造, 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而且土楼 冬暖夏凉,具有很强的抗台风、抗地震能力。 小结:通过以上例子,我们知道,自然环 境影响传统民居建造;传统民居是人类顺应自 然环境的智慧体现。那自然环境还会影响人们 的出行方式吗? 过渡:一带一路上,张骞走的是陆上丝绸 之路,郑和则是海上丝绸之路,他们在交通方 式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的吗? 4、不同的文化习俗——行 张骞:长安出发 之时,我们驾马车西 行,但是路上有很长 的一段路我们是改 驼队骑行。 郑和:我们乘船 出海,而且在亚洲东 南部的很多国家,上 岸之后也是换乘小船继续参观。 任务 4:说出亚洲中部和亚洲东南部的传 统交通方式的特点,并根据亚洲中部某地和亚 进一步理解传 统民居与当地 自然环境的关 系 根据张骞和郑 和的表述,并
洲东南亚某地的多年气温和降水量图、中南半 岛地形图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表 5。 结合课本的图 文资料,完成 学习任务 。完 成后各小组派 代表发言。
课堂 总结 地区的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差异很大,他 们都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 适应自然环境,形成人地和谐相处的智慧。同 时,正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 合,我们的文化越来越丰富。张骞和郑和的丝 绸之路,将中国的茶文化、丝绸产品远播到世 界各地,让不产茶叶的欧洲盛行饮茶。相信, 随着世界各国的不断合作与交流,我们的文化 会更加丰富多彩。 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今天我们跟着张骞和郑和领略了不同地区的 语言宗教和文化习俗。同学们有所收获了吗? 同学们,让我们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同 时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通过一带一路,继续 传承发扬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进行课堂总结 巩固对本节 课内容的学习 培养学生 的文化自信和 民族自豪感。
课后 作业 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或者你家乡的 传统民居,利用轻黏土、纸板、冰棒棍等工具 制作特色民居模型 查找并制 作 通过课后 作业上网查找 资料并制作民 居模型,将所 学知识与生活 实 际 进 行 结 合,观察和感 悟 身 边 的 地 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