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一)基础知识1. 北魏建立的时间是( )A. 公元386年 B. 公元439年 C. 公元494年 D. 公元534年2. 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 )A. 公元386年 B. 公元439年 C. 公元494年 D. 公元534年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 )A. 实行均田制 B. 迁都洛阳 C. 汉化政策 D. 整顿吏治4. 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 )A. 躲避柔然威胁 B. 促进民族融合 C. 发展洛阳经济 D. 以上都是5. 北魏分裂为( )A. 东魏和西魏 B. 北齐和北周 C. 前秦和后秦 D. 北魏和东魏(二)能力提升6. 下列哪项不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A. 改穿汉服 B. 改用汉姓 C. 与汉族通婚 D. 实行科举制7.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 )A. 土地私有制 B. 国家控制大量荒地 C. 农民自愿 D. 商品经济发达8.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是( )A. 促进民族融合 B. 加速封建化进程 C. 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D. 以上都是9. 北朝包含的朝代是( )A.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B. 北魏、东魏、西魏、宋、齐 C. 北魏、东魏、西魏、梁、陈 D. 北魏、东魏、西魏、前秦、后秦10.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是( )A. 生活习惯汉化 B. 通婚普遍 C. 文化认同增强 D. 以上都是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11. 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分析其目的。(6分)材料二:《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12. 根据材料二,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9分)(二)材料分析(15分)材料三:《魏书·食货志》记载:"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13. 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实行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特点?(6分)材料四:《北史·儒林传》记载:"孝文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14. 材料四反映了孝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三、论述题(30分)15.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2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A 【解析】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2. B 【解析】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3. C 【解析】汉化政策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4. B 【解析】迁都主要为促进民族融合。5. A 【解析】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6. D 【解析】科举制始于隋朝。7. B 【解析】国家控制荒地是实行均田制的前提。8. D 【解析】孝文帝改革有多方面历史意义。9. A 【解析】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10. D 【解析】民族融合表现在多方面。二、材料解析题(一)11. 措施:改汉姓。(2分)目的:①消除民族隔阂;②促进民族融合;③巩固统治。(每点2分,共4分)12. 影响:①促进洛阳繁荣;②推动文化发展;③加速民族融合;④改变北方面貌。(每点3分,答出3点得9分)(二)13. 制度:均田制。(2分)特点:①按人口授田;②区分性别年龄;③土地国有。(每点2分,共4分)14. 思想:崇尚儒学,重视文化教育。(3分)意义:①加速封建化进程;②促进民族融合;③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④推动北方经济发展。(每点2分,共6分)三、论述题15. 【参考答案】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均田制;③改汉姓、穿汉服;④提倡与汉族通婚;⑤推行汉官制。(每点3分,共15分)历史影响:①促进北方经济发展;②加速民族融合;③推动文化繁荣;④为隋唐统一创造条件;⑤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每点3分,共15分)【评分标准】观点明确3分,史实准确15分,逻辑清晰6分,表述完整3分,字数达标3分。总分3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