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汉武帝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采取措施的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实证: 通过观察推恩令示意图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铸币权等掌握在郡国豪强手中的危害等,从西汉发展的整体进程中认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构建史事间的联系,并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时空观念: 通过归纳汉武帝尊崇儒术的举措、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等,提升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辩证、客观地认识历史;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从当时和后世两个方面了解儒学的影响,能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
历史解释: “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匈奴单于这些历史名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 通过识读汉武帝北击匈奴地图和讲述卫青、霍去病英勇善战的故事,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史事,培育历史时空观,感悟并学习卫青、霍去病英勇无畏、为国忘家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根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削弱地方势力 :
1、背景:
材料: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材料:而国大者夸州兼郡富,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
材料: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什么问题?
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材料: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方上的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推恩令:
材料: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上述材料反映那一措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图片反映推恩令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诸侯国越来越多, 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材料:“酎金夺爵”的故事
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到长安献酎金。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被夺爵者达100多人,占当时诸侯王和列侯的半数。汉武帝通过实行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
材料:“少府省金,金有轻及色恶者,上皆令劾以不敬,夺爵者百六人。”——《资治通鉴》第20卷汉纪十二
以上材料反映了汉武帝的那些措施?
汉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位、夺封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反抗。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材料:“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不诛而害除。”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汉武帝沿用汉初政策,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了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效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相关史事: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溢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二、加强经济管控:
1、背景:
材料:又称六渠、辅渠。汉代关中的灌溉渠道。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兒宽主持开凿,以辅助灌溉郑国渠不能灌到的高地。一说在今泾阳、三原县北郑国渠南岸所开的6条小渠,一说在郑国渠北面引山谷水的6条小渠。唐以后堙废。
材料: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汉书·沟恤志》)。
上述材料反映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
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图片反映哪方面成就?
新型播种工具耧(lóu)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这一时期,纺织、冶炼、 制陶、酿造等手工业 进一步发展。
材料: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西汉]桓宽《盐铁论·错币》
西汉初期经济上面临什么问题?
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
2、经济管控的措施 :
图片反映汉武帝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
(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以上措施有何作用呢?
3、作用:
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1、背景:
材料:无为而治:
一是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条规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是"无不为",即在尊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进入自由的境界。同时,"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给老百姓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人民安居乐业,自然达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概而言之,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强调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人性,不强作干预,让下属和老百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相安无事。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不要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徭役赋税,接连不断,搞得民众怨声载道,无所适从。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材料:淮南王刘安,招用宾客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一些学派用自己的观点议论天子,宣扬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策略。诸子百家的学者依附诸侯王,宣讲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思想,对抗朝廷。
汉武帝时期思想上面临什么问题?思想不统一,威胁中央统治。
2、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材料研读: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所宣扬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主张为强化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将儒学作为正统学说。
3、意义: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四、北击匈奴:
1、背景:
材料:为了缓和匈奴的侵扰,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并赠送大量财物。此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等时期的汉朝皇帝也多次送宗女嫁给匈奴单于,或重申坚持与匈奴实行“和亲”。汉政府馈赠单于的礼物也逐年增多。这种“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相对和平局面,有利于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然而,这种和亲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带有贡纳性质的政治联姻,未能彻底阻止匈奴贵族的掠夺。
西汉初期军事上面临什么问题?
秦末汉初,游牧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Mòdú)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地区,并不断南下袭扰。
到了汉武帝时期发生怎样变化?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了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2、漠北之战:
材料:漠北之战是发生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此战是霍去病和卫青各率5万骑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战争过程包括先诱敌深入,然后以武刚车环绕为营,以5000骑出战,最终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经过这场战争,汉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匈奴元气大伤,从此无力大举南下。
观察图片和材料,结合教材知识,讲述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的过程和结果。
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卫青率军穿越大漠,在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取得胜利。霍去病也挥师北击匈奴,大获全胜。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人物扫描:
卫青(?一公元前106),河东平阳人。他出身卑微,少年时放羊,由于其姐姐受宠于汉武帝,得以在朝中做官。在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指挥作战时以骑兵为主,步兵、车兵配合;善于长途奔袭,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
霍去病(?—公元前117),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他英勇善战,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取得辉煌战绩。第一次出征河西时,他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造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种为国忘家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西汉形势图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小结
汉初的休养生息,奠定了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方面“推恩令”的实施和建刺史制度;经济方面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军事方面,打击匈奴,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四)、课堂练习:
1、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D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 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
2、汉武帝时期,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产量。这说明汉武帝时期( C )
A.打击豪强地主 B.发展手工业C.注重农业生产 D.盐铁酒官营
3、秦汉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巩固“大一统”局面,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其中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 C )
A.统一文字 B.推恩令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4、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时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D )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B.察举制度逐步确立C.“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儒家经学成为官学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一、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2、颁布推恩令
3、意义
二、加强经济管控
1、背景:
2、经济管控措施
3、作用
三、尊崇儒术:
1、背景:
2、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作用:
四、北击匈奴
1、背景
2、漠北之战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