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清)黄景仁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清)黄景仁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清)黄景仁诗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买陂塘·归鸦
(清)黄景仁①
倚柴门、晚天无际,昏鸦归影如织。分明小幅倪迂②画,点上米家颠墨③。看不得。带一片斜阳,万古伤心色。暮寒萧淅,似捲得风来,还兼雨过,催送小楼黑。
曾相识。谁傍朱门贵宅。上林谁更栖息。郎君柘弹④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⑤。飞暂歇。却好趁江船,小坐秋帆侧。啼还哑哑。笑画角声中,暝烟堆里,多少未归客。
【注】①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少年时即有诗名,家境清贫,为求生计一生四方奔波,穷困潦倒。②倪迂:元代著名画家倪瓒。③米家颠墨:宋代画家米芾的山水画,他发明以墨点构图的方法,所绘山水称为“米点云山”。④柘弹:柘木做的弹弓。⑤倦翮:倦飞的鸟儿。翮,鸟的翅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影如织”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归巢的乌鸦极多;“分明小幅倪迂画,点上米家颠墨”称此景像倪瓒的画与米芾的技法,写出了景色如画。
B.“似捲得风来”写归鸦卷起的风如点点雨滴落在树梢上,上阕把对鸦群的描摹与时光的推移相结合,极富想象力。
C.“郎君柘弹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是词人自喻,倦飞归来的乌鸦,再也经不起柘弹的袭击了;历经坎坷的人,也难以再受打击。
D.“笑画角声中,暝烟堆里,多少未归客”以景结情,听着画角声,看着沉沉暮色里赶路的游子,引起了词人无限的情思。
2.词人借归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感四首·其二
黄景仁(清代)
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
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
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岁岁吹箫江上城”以“岁岁”开篇,强调漂泊的漫长与无奈,“桃梗托浮生”借桃木偶的脆弱暗喻人生的漂泊无依。
B.颔联暗含对重复生活的厌倦,却又以“蝉”来托物言志,表现诗人压抑中仍坚守气节的矛盾心境。
C.“长铗依人”化用冯谖弹铗典故,抒写寄人篱下之悲:“短衣射虎”反用李广射虎之勇,表达不甘平庸的豪情壮志。
D.全诗极有沉郁之气,诗人压抑而愁苦,郁愤之情溢于言表,不可遏制。
4.本诗尾联“对酒听歌”与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二者情景相似,但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太白墓①
(清)黄景仁
何事催人老?是几处、残山剩水,闲凭闲吊。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朓②。总一样、文人宿草。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来逢君笑,把千年、蓬莱③清浅,旧游相告。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④。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残梦醒,鸡鸣了。
注释:①作者以学李白著名,屡试不中,奔走四方。二十四岁谒白墓,作此词。②宅近谢家之朓;李白死前居所及葬地,皆选在谢朓故居附近。③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④寒郊瘦岛:指孟郊、贾岛。
5.以下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开篇自问自答,以残山剩水之景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词中提及李白追慕谢朓,暗含自己对李白同样的追慕。
C.作者认为,后世文人慑于李白盛名,不再能写出佳句。
D.上阕叙谒墓,下阕记昨夜梦境,倒叙行文,构思巧妙。
6.此词炼字十分精当,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事”句的“催”字,蕴含着光阴飞逝、时不我待的感慨。
B.“闲凭”句连用两个“闲”字,强调观览山水能让心情悠闲。
C.“总一样”的“总”字,涵盖了历史上众多文人的共同命运。
D.“顿身轻”的“顿”字,凸显作者与李白对话后瞬间的轻快。
7.作者在词中记叙自己的梦境,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
黄景仁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调动视、听、触多种感官,抓住络纬、梧桐、白露等典型意象,写出深秋时节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看到薄云后的月亮西沉入海,秋风中的星宿排列散乱,因而心神不宁。
C.颈联写诗人依声寻歌者,歌声婉转而台榭空寂,闻声而不见人,形成有和无的对照,倍增其情。
D.此诗紧扣标题“秋”和“夜”展开,以清丽深沉的语言呈现出了高远的格调。
9.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夜 雨
黄景仁①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①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0.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感怀诗,诗人在凄冷的雨夜,独守空斋,内心百感交集,表达了对漂泊异地的亲人的生活艰辛的慨叹。
B.《夜雨》开头渲染了孤寂清冷的氛围,“百感”引出下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新”字,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快要见到家人书信的喜悦之情。
C.颈联想象深夜的雨应该已经变成了雪,担忧薪柴涨价,家人生活没有着落。
D.尾联“柴门寒”“倍思亲”写出了诗人漂泊之苦,思乡之切。尤其岁暮天寒,更显凄凉。
11.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绮怀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①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注】①银汉红墙:李商隐《代应》:“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银汉红墙入望遥”一句写出了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B.颔联写诗人独立中庭,凝望星空,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己的衣裳,“为谁”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茫然心绪。
C.颈联写诗人缠绵的情思已尽,就如同被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早已被伤透,如同被剥的芭蕉,读来令人伤怀。
D.这首诗语言浅显质朴,无具体之时,无具体之事,诗人的回忆及想象相互交织,情寓其中,忧伤之情无可排遣。
13.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最绝望的诗歌”。“绝望”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感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诗人求仙成佛,摆脱尘世烦恼的愿望没有实现,故发出愤愤不平的悲鸣。
B.颈联以投“白眼”表达对当世名儒的讽刺嘲弄,以“百无一用”表达对书生的轻视。
C.颔联概括了诗人飘零痛苦的一生和他与世寡合的个性,透出一种深深的落寞和伤感。
D.尾联表达诗人面对倒行逆施的世道,不作迎合之辞,决心用“新声”去抗争风骨。
15.本诗题为《杂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杂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北固楼》
黄景仁
振衣直上最高楼,吴楚青苍一望收。
此地山形常北顾,千年江水自东流。
乾坤莽莽鱼龙气,今古愔愔花月愁。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振衣”典出《楚辞·渔父》中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首联点题,写诗人整衣登高,饱览胜景,心怀大畅。
B.颔联写山形如同顾望北方,化静为动;“千年”二字写出历史的沧桑感,江水滔滔,古今不绝,与后文的“今古”二字相呼应。
C.颈联“莽莽”同“茫茫”,写天地间鱼龙腾跃,莽撞而富有生气;“今古愔愔花月愁”暗含历史兴亡之叹。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妙用借代、叠词、夸张等手法,对仗较工稳,气势雄浑,富有表现力。
17.有人说,此诗尾联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二者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圈虎行①(节选)
黄景仁②
初舁虎圈来广场,倾城观者如堵墙。
四周立栅牵虎出,毛拳耳戢气不扬。
先撩虎须虎犹帖,以棒卓地③虎人立。
盘回舞势学《胡旋》④,似张虎威实媚人。
少焉仰卧若佯死,投之以肉霍然起。
观者一笑争醵钱,人既得钱虎摇尾。
仍驱入圈负以趋,此间乐亦忘山居。
我观此状气消沮,嗟尔斑奴亦何苦!
【注】①圈:笼子。②作者其时观看驯虎表演,故作此诗。③卓地:直立于地。④胡旋:少数民族的舞蹈。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搬抬虎圈至于广场,末尾写驱虎返圈。叙述井然有序,展现出虎戏的表演过程。
B.“此间乐”一句,借用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描摹老虎心理,隐寓着诗人深沉的感慨。
C.诗歌将倾城围观、谑笑取乐的观众与触景感怀的作者形成对比,旨在暗讽观者的漠然。
D.全诗刻画物象,逼真生动,令人如见其形;全诗运笔灵活,绝无疲沓呆滞之累。
19.在描写老虎盘旋起舞、仰卧佯死之前,诗歌中已有多次细节,暗示“猛虎为人所驯服”。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后观潮行(节选)
黄景仁①
海风卷尽江头叶,沙岸千人万人立。
怪底山川忽变容,又报天边海潮②入。
鸥飞艇乱行云停,江亦作势如相迎。
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
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涛头如折铁。
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
星驰电激望已遥,江塘十里随低高。
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
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归即得。
注:①黄景仁,清代诗人。作此诗时,客游杭州。②海潮从杭州湾进入钱塘江,潮波受浅狭的河口约束而形成涌潮。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行云凝滞侧面烘托海潮声威。此一写法与李贺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不同。
B.诗中多用比喻描摹海潮,以鹅毛喻形,以雷霆绘声,以星电状速,描写生动而又传神。
C.“晴雪”一句意境开阔,景象壮观,营造的氛围特点与苏轼词“卷起千堆雪”相似。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语言平易晓畅,笔力豪迈,生动描绘出钱塘潮撼山动地的声势。
21.本诗与柳永词作《望海潮》中均提及钱塘潮,其对表达情意的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绮怀十六首(其十五)
【清】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22.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由题目“绮怀”可知,诗的内容是一种美丽情怀。这种美丽来自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凄婉。
B.颔联暗含对比,今夜已非昨夜,昨夜星辰记录浪漫,今夜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己这个伤心之人。
C.“缠绵思尽抽残茧”的“思”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有异曲同工之妙,二字谐音表意。
D.“三五年时”指的是三五年前的“几回花下坐吹箫”,但那美好已成苦涩,借酒也无法消除。
23.“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本诗就是因为这种绝望而富有魅力,请结合全诗体会这种魅力所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35岁客死他乡。其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只有”“更无”相对,突出了“乡心”的唯一性,表现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B.“消魂”形容极其哀愁,“望远”实指遥望家乡,以离别之销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
C.颈联写的虽是繁花似锦、芳草萋萋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雨迷蒙,融入了浓浓的愁情。
D.诗人卧病在床,看到江水上涨,许多游子乘船离去,可自己却不能回,愁绪满怀,悲不能言。
25.本诗没有一个“愁”字,却把无法排遣的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结合后四句诗简要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满腔愁绪。
答案
1.D 2.①对漂泊流离的悲叹。“郎君柘弹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词人以倦飞归鸦自喻,表现了漂泊流离的悲叹。②对不平人世的愤懑。“曾相识。谁傍朱门贵宅。上林谁更栖息。”用柄于豪门的乌鸦与归鸦对比,显示得意者与失意者天差地别,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懑。③倦旅思归之情。“飞暂歇。却好趁江船,小坐秋帆侧。”词人在京师贫病,希望趁江船归去。④对普天下的“未归客”的同情。“啼还哑哑。笑画角声中,暝烟堆里,多少未归客”由自己的归思之情升华为对普天下的“未归客”的同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以景结情”理解错误。结句是抒情,并非以景结情;这几句写归来的乌鸦,庆幸有枝可依,可以“笑”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词人自己借此表示深切同情那些听着声声号角戍守边境的战士和在沉沉暮色中匆匆赶路的游子。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郎君柘弹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这是诗人自喻。倦飞归来的归鸦,再也经不起柘弹的袭击了;历经坎坷的人,怎能再受打击和挫折?“郎君柘弹休抛洒”,以倦飞归鸦自喻,表现了漂泊流离的悲叹,表达了他此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似捲得风来,还兼雨过,催送小楼黑”,巧妙地刻画了飞来的阵阵昏鸦。飒飒飞来的归鸦卷起的风,如点点雨滴落在树梢。乌鸦的黑色更增添了浓重的暮色,天色愈来愈黑了。“曾相识。谁傍朱门贵宅。上林谁更栖息”似曾相识的归鸦,有哪些曾经栖息于豪门贵族之家?甚至是在帝王的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代著名的皇家苑囿,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应有尽有。这里用来泛指君王苑囿。用这样的对比描述,显示得意者与失意者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表达了对不平人世的愤懑之情。
“飞暂歇。却好趁江船,小坐秋帆侧”黄仲则在京师贫病交迫,无法养活一家八口,他多么希望趁江船,就此归去,表达了倦旅思归之情。
“啼还哑哑。笑画角声中,暝烟堆里,多少未归客”归来的乌鸦,庆幸有枝可依,可以“笑”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诗人自己借此表示深切同情那些听着声声号角戍守边境的战士和在沉沉暮色中匆匆赶路的游子。由此可见,诗人的情感中包含着对普天下的“未归客”的同情。
3.C 4.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一方面感慨时光易逝,一方面是借酒抒发自己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对酒当歌”引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天下的抱负。本诗尾联“对酒听歌”,则是诗人借对酒听歌的情景,抒发自己中年以后的愁苦、无奈和郁愤之情。
【导语】这首《杂感四首·其二》以沉郁顿挫之笔,勾勒出清代寒士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首联以“桃梗浮生”喻人生漂泊,颔联“马疲蝉咽”暗含压抑中的坚守,颈联“长铗依人”与“短衣射虎”形成寄人篱下与壮志难酬的强烈反差。尾联“对酒听歌”的颓唐,较之曹操“对酒当歌”的慷慨,更显中年文人的无奈苍凉,全诗在典故化用与意象经营中,完成对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剖白。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短衣射虎’反用李广射虎之勇”错误。诗中“短衣射虎气难平”是化用李广射虎的典故,表达诗人虽身处困境,却仍有不甘平庸、渴望有所作为的豪情壮志,并非反用。这里是正用典故,以李广自比,展现自己的壮志未酬。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曹操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开篇就感慨时光如同朝露般短暂易逝,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酒来排解忧愁,而这忧愁主要是来自他渴望招揽贤才,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等句,明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所以曹操“对酒当歌”是借酒抒发自己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对酒当歌”引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天下的抱负。
本诗中“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诗人在对酒听歌的夜晚,心中充满了怜悯之情。结合全诗来看,诗人岁岁漂泊,“岁岁吹箫江上城”,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长铗依人游未已”,有着诸多的愁苦和无奈。这种在对酒听歌时所生发的情感,是诗人中年以后历经沧桑、饱尝生活艰辛后的愁苦、无奈和郁愤之情的体现。所以说本诗尾联“对酒听歌”是诗人借这一情景,抒发自己中年以后的愁苦、无奈和郁愤之情。
5.C 6.C 7.(1)表达崇敬:梦中与李白对话,借其“蓬莱清浅”之语,凸显李白的超然境界与作者的追慕。
(2)自况身世:以“才如君少”感慨自身才华不遇,呼应“屡试不中”的境遇。
(3)虚实交织:梦境打破时空界限,强化李白的永恒影响力,寄托作者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导语】本词以谒李白墓为契机,展现了黄景仁对诗仙的追慕与自伤。上阕以“残山剩水”的苍凉意象起兴,下阕借梦境与李白对话,构思精巧。全词虚实相生,将文人相惜之情与身世之叹熔于一炉,笔致清峭中见沉郁。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后世文人慑于李白盛名,不再能写出佳句”错误。并非指后世文人“慑于盛名不再能写出佳句”,“有亦是、寒郊瘦岛”意为后世虽有才子,仅如孟郊、贾岛,难及李白,表达的是对李白的推崇,而非否定后世文人的创作能力。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A.“蕴含着光阴飞逝、时不我待的感慨”错误。结合“残山剩水”“闲凭闲吊”的语境,暗含凭吊古人、感怀身世的苍凉,侧重因世事沧桑、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岁月催人的无奈,而非对时光本身的焦虑。
B.“强调观览山水能让心情悠闲”错误。结合作者“屡试不中,奔走四方”的背景,这里的“闲”实则是“闲愁”“闲叹”的写照,暗含无所寄托、壮志难酬的落寞,而非轻松悠闲。
D.“凸显作者与李白对话后瞬间的轻快”错误。“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意思是语罢作长揖看君离去,身轻如飞鸟。所以“顿”字形容李白的动作,非作者心情。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梦境中与李白相遇,李白“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展现出其超然物外的境界。通过记录这一梦境,直接抒发对李白的崇敬与追慕,将现实中的凭吊之情转化为虚幻层面的精神交流,将抽象的仰慕化为具体的对话场景。
(2)梦中“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的对话,既以自谦口吻推崇李白才无人及的地位,又借“寒郊瘦岛”暗含自身虽追慕李白却才华难及,呼应“屡试不中”的境遇。
(3)梦境打破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让古今文人在虚空中相遇。李白的“长揖去”“身轻如飞鸟”,既凸显其永恒的精神影响力,也寄托了作者对超越现实困境、实现理想人生的向往,使情感表达更深刻。
8.B 9.这首诗通过对络纬啼、疏梧笼烟、白露寒凉、轻云飘荡、繁星闪烁、鸡鸣声续、曙色冷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清幽冷寂的秋夜图,表达了诗人对孤寂、迷茫、悲凉的人生的感慨。
【解析】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因而心神不宁”错误。“列宿乱摇”从视觉入手,写繁星闪烁,“乱摇”是描写群星,而非诗人的心神。
故选B。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结合诗歌进行分析,该诗选取的意象有“络纬”“疏梧”“露华”“纤云”“月”“风”
描述了夜色苍茫之际,稀疏的梧桐树上笼罩着迷漾的烟雾,络纬的鸣声时断时续地啼着,一阵阵凉意沁人心肺,白露为霸,寒彻无边的大地,突出了秋夜清幽冷寂的氛围,通过“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两句,表达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情,同时又暗含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0.D 11.全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书信受阻的担忧,有漂泊的孤独,又有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诗人漂泊在外,夜晚,窗外下起了凄冷的雨,诗人百感交集。他既为久旱逢雨农人可以耕作喜悦,又为雨后道路泥泞寄信人不能到来而担心。他想到物价要涨,而自己的生计还没有着落,不免内心伤感。岁暮天寒,心情也随之而变得更加凄凉,自己漂泊他乡不免产生了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的诗歌综合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针对选项,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A项,“表达了对漂泊异地的亲人的生活艰辛的慨叹”错误。由“可堪此夜倍思亲”可知,表达诗人的思亲之情。根据课下注释“①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可知,是作者漂泊异地;
B项,“一个‘新’字,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快要见到家人书信的喜悦之情”错误。颔联第二句“泥深恐阻寄书人”作者担心泥深阻碍送信人,有A项也可知诗人是寄信人;
C项,作者想象雨到半夜可能会变成雪,担心明天柴价会增高。作者是在担心自己明日无柴可用。
故本题选D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本诗题目《夜雨》,可知是夜晚的雨引发的作者情感,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由此可推出可能的感情有:在外漂泊的孤寂、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对于生计的担忧。然后结合诗句。本诗首联写到冷雨潇潇飘洒之间拂去了轻尘,世人僵卧在无人陪伴的空斋之中百感交集。作者漂泊在外,“僵卧空斋”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颔联“喜”字写出了作者因久旱逢甘霖为农人感到喜悦。“恐”字写出了诗人对雨后道路泥泞阻挡为自己寄信的人的担忧。颈联作者估计这雨在后半夜会变成雨夹雪,对第二天柴火要涨价的担忧,即诗人对生计的担忧。尾联“倍思亲”写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学生自行总结即可。
【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态度。
12.D 13.①首联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这是一个美丽的开始;而伊人咫尺天涯,遥不可及,这使诗人陷入深深的绝望。
②第二联昨夜星辰,记录着花下吹箫的美好故事,今夜星辰,却只能陪伴自己这个伤心之人;诗人知道往事不可重现,这种清醒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③第三联诗人用美好的思念将自己重重包裹,春蚕吐丝、红烛泪尽都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
④尾联三五年前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味道,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自然是人世间最绝望的深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无具体之时”错误,联系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可知,应该是怀念“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回忆曾经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颔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表现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己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颈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叙述春蚕吐丝,将自己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
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自然是人世间最绝望的深情。
14.B 15.(1)愤愤不平。诗人在尘世中有着诸多烦恼,故想去求仙成佛,却难以实现。
(2)诗人把自己比作“风蓬”“泥絮”,抒发漂泊无依、薄幸无名的愁苦。
(3)与世难容。诗人讽刺那些丢了骨气的文武大臣,投以“白眼”,同时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反语,表达与世人的格格不入。
(4)坚定执着。诗人面对如此世道,不担心“诗谶”之说,决心用自己的“新声”抗争。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百无一用”不是对书生的轻视,而是发牢骚。书生在世人眼里“百无一用”,诗人对这种现象表达自己的“不平鸣”。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
颔联是说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诗人把自己比作“风蓬”“泥絮”,抒发漂泊无依、薄幸无名的愁苦。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表达了作者与这个俗世无法相容的悲慨。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坚定执着: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不是只能作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诗人面对如此世道,不担心“诗谶”之说,决心用自己的“新声”抗争。
16.C 17.同:弘大意境、磅礴气势和高远理想。诗人面对自然的浩瀚无垠,激发出内心建功立业的抱负。
异:毛词偏重的是对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的思考,以问句形式发出深沉慨叹,答案暗寓其中,有“舍我其谁”的豪气,表现形式更为含蓄蕴藉。
黄诗偏重的是对自我力量的信心和把握命运的雄心。以上天赋予的“一拳”之力压服自然的浩荡潮流,彰显以一己之力挑战、征服命运的霸气,凸显其锐意进取的积极人生观。表现形式属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解析】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项,“乾坤莽莽鱼龙气”中的“莽莽”指广阔旷远;“鱼龙气”指江面水汽,而非“鱼龙腾跃,莽撞而富有生气”的意思。
故选C。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道诗歌的比较阅读题,要求比较此诗的尾联与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异同。
本诗尾联,“不尽狂澜走沧海”的意思是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奔向大海,掀起狂澜巨浪,看似不可阻挡。诗人借景抒情,面对滚滚长江掀起的巨浪,勾勒了弘大的意境,渲染了一种磅礴的气势,表达了诗人胸怀建功立业的抱负。“一拳天与压潮头”的意思是面对滔天的江水,诗人撩衣奋臂,捋袖擅拳,誓命苍天镇服狂潮,欲将潮头玩弄于股掌。面对波澜壮阔江水,诗人依然有志气,相信自己有能力劈波斩浪,搏浪弄潮。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尾句直抒胸臆,诗人想着以自己的“一拳”之力,一己之力,压服自然的浩荡潮流,彰显了诗人挑战、征服命运的霸气,从而凸显诗人锐意进取的积极人生观。
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是词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苍茫大地”表现了该词具有弘大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高远理想,由前面的写景直接转入抒怀,抒发了诗人面对苍茫的大地,激发出他内心建功立业的抱负。
综上分析,这两者的意境都弘大,都给人磅礴的气势,都体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都激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是,黄诗偏重的是对自我力量的信心和把握命运的雄心,而毛词偏重的是对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的思考,凸显其锐意进取的积极人生观,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18.C 19.①“毛拳耳戢气不扬”,写老虎被牵出时,它的毛耸起,耳朵贴紧,威风收敛,没有凶恶之相,暗示老虎已经被驯服;
②“先撩虎须虎犹帖”,写驯虎人撩拨老虎的胡须,老虎却仍然很驯服,没有发怒攻击驯虎人,暗示老虎已经被驯服;
③“以棒卓地虎人立”,写驯虎人用棒卓地,老虎竟然站立起来,没有显示出它的威猛之态,暗示老虎已经被驯服。
【导语】《圈虎行》通过细致描绘驯虎表演,展现猛虎被驯服的全过程,把观众的麻木与诗人的惋惜形成对比,表现对自然壮物遭遇的感慨与悲悯。同时,诗中通过比喻和典故传递出对束缚自由、漠视生命的隐忧。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旨在暗讽观者的漠然”错误。诗歌前十二句,诗人描写驯虎人驯虎、表演虎戏以及观众围观、谑笑取乐的场景,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感叹老虎被驯服、失去自由、沦为玩物的可悲。诗歌主旨是突出老虎被驯服前后的变化,从而表达诗人对老虎被驯服、失去自由的感慨,而非讽刺观者的漠然。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毛拳耳戢气不扬”:这句诗描写了老虎被牵出时的状态。其中,“毛拳”指的是老虎的毛耸起,这通常是老虎感到紧张或愤怒时的表现。但在这里,老虎的毛虽然耸起,耳朵却贴紧(戢),威风收敛(气不扬),没有显示出攻击性。这暗示了老虎虽然紧张,但已经被驯服,不会对驯虎人或观众构成威胁。
②“先撩虎须虎犹帖”:这句诗进一步描写了老虎的驯服状态。撩虎须通常是挑衅老虎的行为,但在这里,驯虎人撩拨老虎的胡须,老虎却仍然很驯服(帖),没有发怒或攻击驯虎人。这进一步证明了老虎已经被驯服,对驯虎人的指令有很高的服从性。
③“以棒卓地虎人立”:这句诗描写了驯虎人用棒卓地后老虎的反应。在这里,老虎竟然像人一样站立起来,一副听众顺服的样子,并未显示出它的威猛之态。这暗示了老虎虽然已经没有了野性,已经被驯服到可以顺从地听从驯虎人的指令行动的程度。
20.A 21.①本诗着力刻画钱塘潮汹涌澎湃、声威浩大的气势,以潮起潮落、来去自如对比自身漂泊羁旅的愁苦,借写潮突出个人孤独漂泊、归乡不得的怅惘之情。
②柳永《望海潮》中钱塘潮是展现杭州壮丽风光的一部分,凸显这座城市的富庶、雄奇,为下文表达对杭州官员政绩的歌颂、对杭州生活的向往等情感做铺垫。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潮及其壮观的景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潮水的澎湃磅礴。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客游孤独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柳永《望海潮》相比,更注重潮水之动态和力量感的描绘。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写法与李贺……不同”错误。本诗“鸥飞艇乱行云停”用行云凝滞侧面烘托海潮的气势,李贺“空山凝云颓不流”也是用云的停滞来侧面烘托音乐的感染力,二者写法相同。
故选A 。
2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及情感的能力。
①本诗前半部分七组诗句首先写海风呼啸,江头树叶被席卷一空,营造出一种风疾天阔的氛围,又从动物、天象的失常反应侧面烘托出海潮的威慑力,又从听觉上展现距离感、速度感以及潮头未至声威先到的震撼力,再写人们对山川忽然改换容颜的惊诧,点明是天边海潮来临。着力刻画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声威浩大的气势;
“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笔锋一转,从宏大的潮景过渡到独客自身,诗人漂泊异乡,形单影只,观潮之时,更觉自身如同眼前大地一样,在茫茫世间随波浮沉,借潮起潮落,道出羁旅的孤寂愁苦。“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归即得”观潮之后,诗人长叹一声,连潮水都能来去自如,自己却归乡不得,在人与潮的对比中,强化了漂泊无依、渴望归乡的愁绪。
②柳永的《望海潮》中“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短短两句,将钱塘潮的壮美气势刻画得入木三分。“霜雪”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汹涌澎湃的潮水比作霜雪,烘托出钱塘潮的磅礴气势,令观者心生敬畏。“卷”字更是生动,它呈现出潮水翻卷、裹挟的动态,好似要把眼前一切都卷入浪涛之中,尽显潮水吞天沃日的雄浑气势。“天堑无涯”,以辽阔无边的天堑作为背景来衬托钱塘潮,凸显出钱塘江江面的宽广,在如此广袤的空间里,怒涛翻卷,更加突出潮涌的壮阔,把钱塘潮的壮美雄浑、磅礴气势精妙地融入十四个字当中。诗歌以潮景为背景,结合杭州的美景,表现对杭州繁华美丽的赞美之情,既展现自然景观的壮丽,也为后文铺陈杭州城的雄奇与繁华埋下伏笔,为表达对杭州官员政绩的歌颂、对杭州生活的向往等情感作铺垫。
22.D 23.①思念而不得见的感伤。曾经美好的相遇已成过往,如今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不可及;
②认清结局的清醒、无奈。诗人风露中整夜伫立,深知昨夜美好不再,缠绵情思、婉转思念的尽头如春蚕丝尽,如芭蕉剥落,是死,是深深地绝望;
③对情感无法释怀的忧愁。昔日的美好已成苦涩,用酒无法排遣。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指的是三五年前”错误。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指的是“她十五岁时那月圆之夜‘花下吹箫’的往昔”,而非三五年前。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回忆曾经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颔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表现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己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颈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叙述春蚕吐丝,将自己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
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自然是人世间最绝望的深情。
24.D 25.①颈联情景交融。颈联“久病”道出客居异乡时愁苦难耐一个重要原因。开花时节,春雨霏霏,风景优美,但诗人因病而不能常常观景,显示出浓浓的客居愁苦之情。②尾联虚实结合。诗人卧病在床,凭听觉就知道江水在上涨,凭人活动的声音就知道有许多游子下水行船、奔回家乡了;③尾联反衬。诗人越写江水上涨,易于行船回家,越说许多人能够行船回家,就显得他自己无法回家。这就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看到”错,不是看到,而是听到之后的想象。诗人卧病在床,凭听觉就知道江水在上涨,凭人活动的声音就知道有许多游子下水行船、奔回家乡了。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的虽是繁花似锦、芳草萋萋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雨迷蒙,融入了浓浓的愁情。“久病”道出客居异乡时愁苦难耐一个重要原因。开花时节,景色非常优美,而诗人却只能“听”雨,显然是因病而不能常常观景。即使观景也只见到烟雨迷蒙。“花辰”“草路自生烟”都是情景交融,显示出浓浓的客居愁苦之情。
末联的抒情极为巧妙,“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江水在上涨,有许多游子下水行船、奔回家乡,这些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但却不是诗人亲眼所见,而是诗人卧病在床,凭听觉知道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尾联运用反衬手法。以江水上涨,别的游子乘船回家,反衬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突出了思乡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