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唐)皇甫冉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同温丹徒登万岁楼皇甫冉①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②。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③空洲远树稀。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注]①皇甫冉:唐朝时期大臣,安定朝那(今甘肃省泾川县)人。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给整个国家造成巨大创伤,诗人时任无锡(今江苏境内)县尉。②翠微:青绿的山色。③瓜步:山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照应了题目,引出远望的景色,“思依依”有统领全诗思想感情之功。B.诗人忧心北方战事,塞鸿南飞未带来好消息,所以有“何事复南飞”一问。C.王师转战不已,不由让诗人想要询问军中诸将谁能够在谈笑之间灭敌解围。D.全诗以登高望远为线索,以关心国家兴衰为核心,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简要赏析颈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东郊作①皇甫冉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②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③,临岐终日自迟回。【注】①此皇甫冉承诏将出而作也。②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③献纳:向朝廷进言。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表明写作时间,塑造了诗人安逸闲适、品行高洁的形象。B.诗人以“高僧留偈”“道士寄书”进行对写,表达深切的不舍之情。C.本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帝诏犹豫、徘徊的纠结心绪。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结构整饰,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4.请赏析诗歌的颈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春 思[唐]皇甫冉①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②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③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④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⑤,何时反旆勒燕然?【注】①皇甫冉(约公元717年-约公元771年),字茂政,汉族文人。祖籍甘肃泾州,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他是晋代高士皇甫谧的后人,10岁能属文,深受张九龄器重。②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③秦城:泛指中原之地。秦城一作“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④机中锦字:窦滔被贬流沙, 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⑤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6.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柳八员外赴江西皇甫冉岐路穷无极,长江九派【注】分。行人随旅雁,楚树入湘云。久在征南役,何殊蓟北勋。离心不可问,岁暮雪纷纷。【注】九派:水的支流叫派,相传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九个支派。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承诗歌标题,写朋友前去之地,“穷无极”与“九派分”视野开阔,气势宏大。B.颔联写朋友跟随旅雁由楚地转入湘地的情形,从空间变换的角度突出了浓厚的离愁。C.颈联将“征南役”“蓟北勋”正反对比,对朋友去远方建功立业的行为进行了勉励。D.尾联前句写离心,并非真不可问,而是一问即触动离愁,既照应题目,又直抒胸臆。8.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诗歌的最后一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皇甫冉湖上孤帆别,江南谪宦归。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云梦春山遍,潇湘过客稀。武陵招我隐,岁晚闭柴扉。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湖上”是分别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诗人家乡阳羡所处的区域。B.以“孤”饰“帆”隐含形只影单之意,“谪”则显示了诗人的身份和归因。C.颈联运用了对偶手法,写楚地的山水处处充满春意,从这里经过的人却少。D.诗人化用武陵源的典故,暗示诗人隐居生活的美好,以此获得安慰。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三月三日①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皇甫冉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②更可过。处处艺兰春蒲绿,蒌蒌藉草远山多。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③。更使轻桡徐转去,微风落日水增波。【注解】①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古人要踏青郊游。②新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指晋永和年间,王羲之在此宴游(1)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开头,问中有答,自成一格。作者听说新亭这个地方值得去看看B.颔联具体描绘,在李明府的后亭看到了兰花遍地、春浦泛绿,茂盛的草木构成了一道风景,则山峦连绵。C.颈联用陶渊明和王羲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在游赏李明府后亭之后的情感,欣喜之中不乏些微的遗憾之情,无法达到陶渊明的归隐之境。D.全诗描写细腻,选景自然,体现了时令节日特有的风致。诗句前后照应,颈联则照应了首联次句,浑然一体。(2)有人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佳兴不尽”,也有人说尾联是作者“兴尽而返”。你怎么认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归渡洛水①[唐]皇甫冉②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澧浦③饶芳草,沧浪④有钓舟。谁知放歌客⑤,此意正悠悠!【注】①洛水:洛河。②皇甫冉:天宝十五年中进士第一,官无锡尉,左金兵曹参军。大历中,迁右补阙,仕终。③澧浦:澧水之滨。④沧浪:水名,即汉水。⑤放歌客:放声歌唱的游子。诗人自谓。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诗人从渡水的晚景写起,交代了时间、地点、事由,以及诗人内心淡淡的愁绪。B.颔联中水中小洲、青色雾气、月下沙滩、月光流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静谧中寓有生机的江月图。C.诗的颈联描写澧水岸边丰美的香草,月下汉江上的垂钓者。诗人以香草、渔父寄予自己的心境。D.诗人记录了渡洛水途中的所见所闻,呈现洛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突出了“晚归”特点。13.王安石认为“暝色赴春愁”中“赴”字用得好。下面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赴”不能改为“起”字,“起”字表明原本没有什么“春愁”,只因“暝色”到来,从而引发了“春愁”。B.用“赴”字表明“春愁”本已存在,只是随着“暝色”奔赴而来。运用拟人手法使抽象的“春愁”具体化。C.“赴”字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暝色”如同夜色,黑暗无边无际;“春愁”好似春水,无声且波澜不惊。D.“赴”字把“春愁”与“暝色”的关系更形象地表现出来,“春愁”随着“暝色”的加深而不断聚集、郁结。14.阅读《归渡洛水》,简要阐述“此意正悠悠”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皇甫冉吹角出塞门,前瞻即胡地。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由来征戍客,负得轻生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句写吹起了嘹亮的号角,军队浩浩荡荡开出塞门的场景。B.第二句承接首句,“胡地”点明军队要去的地方,预示战斗即将来临。C.颈联写征人欣赏异域风景,由此触发了征人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D.尾联议论,表达了征人难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无尽的悲愁催人泪下。16.有人说本诗的领联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在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发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孔巢父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1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送别图景,“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B.颔联中的“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已十分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C.颈联实写了孔巢父到达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D.尾联用典,借陈琳擅长写奏记表现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建功立业,一反上文低沉哀怨的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1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夜集张諲所居(得飘字)①皇甫冉②江南成久客,门馆③日萧条。惟有图书在,多伤鬓发凋。诸生陪讲诵,稚子给渔樵④。隐室寒灯净,空阶落叶飘。沧洲⑤自有趣,谁道隐须招。【注】①得飘字: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作者拈得“飘”字。②皇甫冉:约唐玄宗开元六年(约公元718年)出生,约卒于唐代宗大历六年(约公元771年),他生当乱离,颇有漂泊之叹。③门馆:指学馆。④给渔樵:供给生活。贺知章高龄请辞,欲返乡入道,玄宗许之,并“赐镜湖剡溪一曲,以给渔樵”。⑤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四句写自己身边只有书籍为伴:大好年华逝去,鬓发斑白,十分伤感。“伤”字直抒胸臆,感情外露。B.五、六句写诗人白天讲授诵读有诸位弟子陪伴,下课后有孩子们陪着他一起打渔砍柴,生活自给自足。C.七、八句写诗人晚上独坐屋内,一盏寒灯陪伴在周围,向空空的院子里望去,树叶飘落,以动衬静。D.结尾两句运用反问的手法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沧洲的生活多么有趣,何须朝廷征召呢?20.这首诗歌感情丰富微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归中丞使新罗皇甫冉诏使殊方远,朝仪旧典行。浮天无尽处,望日计前程。暂喜孤山出,长愁积水平。野风飘叠鼓,海雨湿危旌。异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还将大戴礼①,方外②授诸生。【注】①大戴礼,即《大戴礼记》,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重要资料。②方外:国境之外。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本诗的题材内容,“新罗”一词又带给读者有关异域的想象。B.诗的前四句既写到出使前的朝廷威仪,也点明了未来出使旅途的漫长。C.“暂喜”与“长愁”形成双重对比,表现了使者出行过程中的心理波动。D.七、八句描写了海上壮阔瑰丽的景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豪放飘逸。22.最后四句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巫山高皇甫冉①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注】①皇甫冉(约公元717年—约公元771年),润州(古吴楚地)人,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中进士第一。2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巫峡的方位在古代巴国的东边,并描绘了巫山高远似在半空之中的雄伟状貌。B.颔联化楚怀王游巫山遇神女的神话传说为眼前之景,引人遐想,增添了巫峡的神秘色彩。C.尾联说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使诗人产生无限的落寞情怀。D.全诗词采清丽,意境明朗,情意委婉,借描写巫峡之景象表现作者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24.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语:“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请结合诗歌颈联中“落”“同”两字的使用加以赏析。答案1.C 2.①颈联描绘了登上万岁楼远望时的萧瑟凄清之景:丹阳渡口雾气迷蒙,瓜步山和水洲树木稀少。②诗人借此凄清之景传达出对战争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和平的向往。③颈联以哀景衬哀情,使情感的表达含蓄深沉、引人深思。【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不由让诗人想要询问军中诸将谁能够在谈笑之间灭敌解围”错误。“谁能谈笑解重围”表达的是伤心朝中无人能替国家解围分忧的焦虑心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颈联写到丹阳渡口无人引渡,唯有寒烟堆积其间。瓜步山江洲之上也无人居住,高楼远望,依稀能看到远处的树木而已。所以颈联描绘了登上万岁楼远望时的萧瑟凄清之景。根据注释①可知,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是安史之乱时期,渡口之所以无人引渡,瓜步山上之所以无人居住,正是因为安史之乱给整个国家造成的巨大创伤,所以诗人借此凄清之景传达出对战争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和平的向往。颈联描写了萧瑟凄凉的景色,表达出对战争的不满、对时局非担忧和对和平的向往,所以颈联以哀景衬哀情,使情感的表达含蓄深沉、引人深思。3.C 4.①燕子在社日的时节就辞巢而去,菊花在重阳的时节则冒雨而开。 ②借景抒情,以燕子辞巢暗示疏离尘世的心绪,以菊花冒雨而开暗示承诏出仕的意愿。 ③表现出诗人思绪纷繁、应时而择的犹豫徘徊,为尾联“自迟回”作铺垫。【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尾联直抒胸臆”说法错误,“临岐终日自迟回”借助面对歧路难以抉择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犹豫徘徊的心理,不是直抒胸臆。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意思是燕子知道在社日辞巢离去,菊花懂得在重阳的时节开放,即使是下雨也会冒雨而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前面“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可知这里以燕子辞巢暗示安逸闲适的隐居生活,寄托疏离尘世的心绪;以菊花冒雨而开暗示作者承诏将出,即使面对仕途风雨也要像菊花一样盛开。借助燕子、菊花表现出诗人思绪纷乱、面对诏令的犹豫徘徊,为尾联“临岐终日自迟回”作铺垫。5.B 6.①拟人。“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解析】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 顿生愤懑之情”是错误的。颔联只是写了女主人公住在京城,“莺啼燕语”写出了京城的繁华和平,并没有表现皇宫奢靡的生活。本诗表达的情感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不是对统治阶级的愤懑之情。故选B。6.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首联“莺响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首句展现的是新年来临时的热闹景象,而下句写的是马邑与龙堆两地相隔数千里,思妇与在外征战的丈夫远隔千里,无法团圆。这里采用了反衬(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将京城春天写得越艳丽,新年佳节亲人团圆的场景写得越美好越反衬出思妇与丈夫无法团圆的痛苦之深。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燕语”,将春燕赋予了人的感情,仿佛是报春的使者,写出了春天的朝气,“莺啼燕语”是和平的象征,同时燕子“报新年”描绘出了百姓喜过新年的一种祥和宁静,我们可以想象亲人团聚的热闹场景。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句写新年阖家团聚、喜庆的场景,是实写。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结合,表现出思妇在新年团圆时刻对在外征战的丈夫的牵挂与思念之情。7.C 8.①运用叠词。用“纷纷”一词真切描绘雪花之大,强化离别氛围,增强了离情别绪的浓重。②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用“岁暮”与“雪纷纷”构建特定的时间与情景,描绘了年未时分的雪花纷飞,烘托离别的伤感,含蓄隽永,余味尤穷。【解析】7.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正反对比”错误,由“何殊”一词可知,作者将“征南役”与“蓟北勋”同等看待,因此不是正反对比。故选C。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诗的最后一句是“岁暮雪纷纷”,写出在年将终时下起了纷飞的大雪,是景色描写。从语言表达上使用了叠词,诗中运用叠字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同时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纷纷”一词,描摹出了雪花的性状,形象生动的描绘出雪花之大,也使作者离别的伤感之情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尾句从手法上属于以景结情,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岁暮”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年终岁末本该是家人友人团聚之时,作者却要与友人分别,这更能加重离别的伤感;“雪纷纷”写出了雪之大,大雪纷飞的环境描写,加重了天气的寒冷,烘托了分别时伤感之情。这种委婉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使诗歌更加含蓄隽永,也更耐人寻味。9.C 10.①被贬的伤感。诗人仕途不顺,遭贬归家,因而惆怅。②惜别的友情。诗人送刘长卿依依不舍,并对其前程表示担忧,临水落泪。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归去的地方。【导语】这首诗以皇甫冉归乡兼送别刘长卿为背景,通过孤帆、谪宦、临水泪沾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首联点明离别与归乡,颔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前途的忧虑。颈联描绘楚地春景,却以“过客稀”暗示了人迹罕至的孤寂。尾联化用武陵源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借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在仕途失意后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与无奈。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颈联运用了对偶的手法”错误。应是“互文”手法。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首联“湖上孤帆别,江南谪宦归”中的“湖上”是分别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诗人家乡阳羡所处的区域,表达了诗人仕途不顺,遭贬归家,伤感、惆怅。②颔联“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写了诗人对刘长卿的前程表示担忧,分别之时眼泪沾满衣服,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③尾联“武陵招我隐,岁晚闭柴扉”写武陵正在招呼我去归隐,每到晚上就可以关闭柴门,享受悠闲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归去的地方。11.(1)C(2)示例:兴尽而返。①作者本去踏青,在李明府后亭已尽情欣赏美景、坐观远山;②更品美酒,赏玩雅事;③但风声日落,江波四起,自然兴尽而归了。【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无法达到陶渊明的归隐之境”错误。作者表达的是如今的清醒就像陶渊明一样,在李明府后亭已尽情欣赏美景、坐观远山,更品美酒,赏玩雅事,因而也没有遗憾。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美丽的春日,作者与朋友在江南的新亭泛舟,欣赏着江南的美景,品味着春天的气息。首联“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更可过”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烟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新亭的美景让人听说后都想前去一看。颔联“处处艺兰春蒲绿,萋萋藉草远山多”描写了处处都有兰花开放,春浦水绿,草地上翠绿的草丛映衬着远处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可见,作者本去踏青,在李明府后亭已尽情欣赏美景、坐观远山,这里的自然景色生动而多彩,充满了生机。诗人满眼美景,可见“兴尽”。颈联“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提到壶觞,陶彭泽是古代陶器的产地,意味着他们正在享受美好的时光,共饮美酒。时俗犹传晋永和,晋代以来饮酒的文化一直延续,也增添了诗意的氛围。诗人更品美酒,赏玩雅事,可见“兴尽”。尾联“更使轻桡徐转去,微风落日水增波”表现了他们轻轻地划动桨,船悠然而行,微风拂面,夕阳西下,水面泛起涟漪,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但风声日落,江波四起,自然兴尽而归了。故诗人为“兴尽而返”。12.D 13.C 14.诗人从春愁起笔,面对归途中的美丽景色,姑且忘却了心中的烦忧,向往寄情山水的悠闲、隐逸生活。叠词“悠悠”在这里是闲静的样子,诗人用“悠悠”,不仅表现了诗人月下江上的悠游和闲适从容的情态,也展现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诗人记录了渡洛水途中的所见所闻”理解错误,这首诗诗人描绘了归途中洛水的美丽景色,只有看见的景色,没有听闻的。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C.“‘暝色’如同夜色,黑暗无边无际;‘春愁’好似春水,无声且波澜不惊”理解错误,“暝色”此处侧重指暮色;“春愁”指春天的愁绪,与“春水”无关。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意正悠悠”是诗歌的结尾句,所以分析此句的思想情感应结合全诗分析。诗歌首句“暝色赴春愁”从春愁起笔,接着,诗人写归途中的美丽景色,诗人经过南渡头,可以看到渚烟和绿地合成一体,滩上的月光折射成碎片一样的光流。诗人又写到了澧浦的芳草和沧浪的钓舟,用以形容归途中的田园景色和友人的闲情逸致。面对归途中的美丽景色,诗人姑且忘却了心中的烦忧,向往寄情山水的悠闲、隐逸生活。此句中的叠词“悠悠”在这里是闲静的样子,用“悠悠”不仅表现了诗人月下江上的悠游和闲适从容的情态,也展现出诗人对沧浪钓舟的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谁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表达了诗人放歌的心境,意境悠长,意味深远。15.D 16.本诗的颔联与“一夜征人尽望乡”在形象塑造上和情感抒发上都是一致的。“三军尽回首,皆酒望乡泪”中“尽回首”“望乡泪”刻画了三军将士回首遥望故乡,泪流满面的形象,此联表达了离乡远征的将土对故土的深切留恋之情。李益的“一夜征人尽望乡”中,“望”字生动刻画出边塞将士欲归无计、翘首望乡、沉郁悲苦的形象;“一夜”写出了思乡之情的编绵不断,难以平息:“尽”写出了情的普遍性。这一句直接抒发了征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表达了征人难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无尽的悲愁催人泪下”分析错误,尾联“由来征戍客,负得轻生义”是写征人历来就是征战沙场的戍边战士,有着轻视生命的使命,表达出来的应该是不惜生命,为国捐躯的豪情,充分体现了唐人恢宏的气度和胸怀。故选D项。1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及情感的能力。本题属于对比赏析,将本诗的颔联与另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中的一句诗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发上的相同点,可以重点关注两首诗中相同或意思相近的词语,如两首诗中都有的“望乡”两个字。“一夜征人尽望乡”和“三军尽回首,皆酒望乡泪”都刻画了三军将士回首遥望故乡,留恋家乡的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望”字主要刻画出将士们无法归乡、思恋故乡的困苦的形象;学生可具体分析“一夜”与“尽”,只要答出将士们强烈的思想之意即可。17.A 18.①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诗人注视朋友远去,及借新秋时分的孤雁表现临别的不舍与悲伤。②对朋友此行路途遥远、征战艰苦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塞草青青”,写边塞荒凉寂寥,无同乡伴侣,表现了和友人的情谊、对朋友的关心。③对朋友的劝勉和希冀。最后两句,说人们都称许孔巢父为工于奏记的陈琳,相信他定能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解析】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应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后再逐项分析。本题B项“战斗已十分激烈”有误,“闻道”“更言”表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C项“实写”有误,这是想象的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D项“低沉”分析有误,颔联“征北虏”“会南河”是大书军威之壮,基调不是“低沉”。故选A。18.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要结合具体诗句,逐句来分析,注意抓住意境特点和表情感的字眼。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借“烟波”“孤雁”等意象营造悲凉萧瑟的秋景,抒发送别友人的伤感;颔联说朝廷已派大军征讨吐蕃,借“征北虏”“会南河”书写了军威之壮;颈联是想象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乡人绝”写友情的缺乏,“塞草青青战马多”写边地的荒寒;尾联借众人的赞语来推断友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作结全篇。最后,将对每句的分析分条归类作答。19.B 20.①漂泊他乡,韶华易逝的忧伤。作者久居江南漂泊他乡,年华渐老,内心伤感。②孤独寂寞的慨叹。平日里只有书籍为伴,晚上独自一人在虚室内只能与寒灯为伍。③对隐居生活的喜爱,看淡朝廷征召的洒脱。隐居生活自有乐趣,无需朝廷征召,自有乐趣。【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下课后有孩子们陪着他一起打渔砍柴” 错误,读诗要把上下句结合起来理解,同时注意注释④“给渔樵:供给生活”。可见“稚子给渔樵”意思是诗人靠着给孩子们讲授诵读维持生活。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首联写“江南成久客”,“成久客”表明诗人客居此地已经很久,含有长期漂泊他乡的苦楚;颔联写“多伤鬓发凋”,鬓发日渐稀少,表明人在逐渐衰老,“伤”字直接抒发了人生易逝、韶华老去的伤感。这两句既有漂泊之苦,又有年华渐去的无奈,写尽了内心无尽的伤感。“门馆日萧条”“惟有图书在”,与作者来往的人很少,“萧条”兼有冷落之感;“惟有”写出只有书籍陪伴,作者的孤独可见一斑;“隐室寒灯净,空阶落叶飘”,尤其到了晚上,这室内更是显得冷清,只有一盏孤灯相伴,屋里静的连阶上落叶之声都清晰可闻,这里以声衬静,更显得孤独寂寞。“沧洲自有趣,谁道隐须招”,即使很孤独,诗人也乐于过这样的隐居生活,“有趣”概括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而“谁道隐须招”以反问的形式说:何须朝廷征召呢?表露自己的人生志趣,不愿为官,只愿隐居。21.D 22.①诗人赞美归中丞是博学鸿儒,享有美名;②希望他能将中原礼仪文化传播到新罗,使当地得以沐浴教化;③彰显了对大唐文化的自我认同与高度自信。【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 “动静结合”不正确,七、八句描写海上的大风吹得叠鼓飘动,海上的风雨打湿了船上的旗帜,都是动静,两句诗中没有“静”景。同时“瑰丽”之说也不准确,应是“豪壮”。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后两句集中体现作者的情感。“通儒有令名”,“通儒”是对博学者的称呼,指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此处用来说归中丞,可见诗人赞美归中丞是博学鸿儒;“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此词也是歌颂归中丞享有美名。“异俗知文教”,描写中丞此次出使能够让新罗这个异族的风俗为之改观,能够懂得礼仪教化;“还将大戴礼,方外授诸生”,描写中丞将研究早期儒家文化的《大戴礼记》传授给新罗的那些学子们。这三句表达了希望他能将中原礼仪文化传播到新罗,使当地得以沐浴教化。23.D 24.“落”“同”两字描声绘色,声色并茂。①“落”,指泉水从早到晚倾泻流淌的声音。“落”字从听觉角度写出巫峡泉水喷涌不止的情态,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②“同”,指巫峡中的树木一年四季颜色都相同。 “同”字从视觉角度写巫峡内树木苍翠浓郁的景象,使所写景物富有生命力。【解析】2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借描写巫峡之景象表现作者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无中生有。故选D。24.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作答时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的效果或作用。如“落”,动词,落下的意思。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即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最后点出该字的效果或作用,未见泉水,先闻泉声,一个“落”字,写出了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样,以此方法赏析“同”字。如“同”,动词,相同的意思。“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此句意思是,无论是寒冷还是温暖的时节,树色都相同。一个“同”字就把巫峡四季树色的苍翠、浓郁写足了,青山葱郁,富有生机。最后总结:“落”“同”两字描声绘色,声声不息,色色不减,声色并茂。【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类题答题步骤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