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元)乔吉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元)乔吉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元)乔吉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②,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
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③,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释】①福王:南宋理宗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沙地③荒甃(zhóu):荒凉断井颓垣。
1.元曲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使用一些衬字,请从本曲中摘录一处:
2.对本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笙歌”、“罗绮香”表明当年的福王府如今变成了别人娱乐游玩的地方。
B.“乱云老树夕阳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与本曲其它地方写景时只写零星的事务不同。
C.“燕休寻王谢家”一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本曲借景抒情,情随景生,但并没有对景物进行细致的刻画。
3.简要赏析本曲对比手法的妙用。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寓兴
【元】乔吉
鹏抟九万,腰缠十万,扬州鹤背骑来惯。事间关,景阑珊,黄金不富英雄汉。一片世情天地间。白,也是眼;青,也是眼。
山坡羊·冬日写怀
【元】乔吉
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千百锭买张招状纸。身,已至此;心,犹未死。
4.下列对这两首《山坡羊》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寓兴》开篇连用三个典故,以反讽揭露功名富贵的虚幻性;后将阮籍典故翻出新意,彰显出作者睥睨世态、孤高傲世的文人风骨。
B.《冬日写怀》中“千百锭买张招状纸”运用夸张手法,突出金钱使人堕落至犯罪的程度,具有强烈批判意味。
C.前曲“鹏抟九万”的宏阔与“景阑珊”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后曲“朝三暮四”的变幻与“痴儿不解”的愚昧相互映衬,通过环境对比深化主题。
D.两曲均以“黄金”为批判载体,前曲侧重其社会评价功能,后曲突出其诱发人性堕落的作用,形成不同批判维度、构成互补关系。
5.作者乔吉主张“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即散曲“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请简要分析两曲是如何体现散曲“豹尾”的特色的。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自叙
乔吉①
斗牛边缆住仙槎,酒瓮诗瓢,小隐烟霞。厌行李程途,虚花世态,潦草生涯。酒肠渴柳阴中拣云头②剖瓜,诗句香梅梢上扫雪烹茶。万事从他,虽是无田,胜似无家。
【注】①乔吉(1280-1345),字梦符。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②云头:疑为“石头”之误。
6.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瓮诗瓢,小隐烟霞”艺术性地概括了作者诗酒自娱、寄情自然的隐居生活。
B.“厌”领起以下三句,感彩强烈;“潦草生涯”隐含作者对世俗之人的慨叹。
C.“酒肠”等二句分别描写了夏、冬季节一个典型而美好的生活场景,颇具魅力。
D.本曲醇朴自然,音情婉谐,它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7.结尾三句有什么含意?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重观瀑布
元 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8.“双调”是这首曲的 ,“水仙子”是这首曲的 。
9.下列对这首曲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说,远远看去,瀑布就象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
B.作者靠近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
C.作者写瀑布,由远观转而写近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
D.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
10.这首曲子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分别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殿前欢·阿里西瑛号懒云窝自叙有作奉和
乔 吉①
懒云窝②,静看松影挂长萝,半间僧舍平分破,尘虑消磨。
听不厌隐士歌,梦不喜高轩过③,聘不起东山④卧。疏慵在我,奔兢从他。
【注】①乔吉,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阿里西瑛,西城人,回族,工散曲,②懒云窝:阿里西瑛的书斋名。③高轩过:官贵宾乘着华贵的车子前来探访。《新唐书·李贺传探》:“(贺)七岁能诗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索构,自目曰《高轩过》。”④东晋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会稽东山,不肯出仕,后又出仕,建立功业。
1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叙写隐居在“懒云窝”的主人有松藤为伴,表现出他的悠闲自在。
B.狭小的半间僧舍,因能静赏松影里的藤萝,故不再有什么尘世里的烦恼。
C.以李贺、谢安的典故,说明自己与古人有差距,自己做不到古人的洒脱。
D.该首曲以与人倾诉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心情,对应了标题中“奉和”之意。
12.这首散曲的结尾“疏慵在我,奔兢从他”,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曲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雪
元·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注】 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3.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的调侃,于是产生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
14.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中吕】满庭芳 渔父词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②。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③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④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沧溟:指江海。③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④丝纶:指垂钓的丝线。
15.“中吕”是这首诗歌的( )。
A.曲牌 B.词牌 C.宫调 D.套数
16.分析诗歌画线部分的作用。
17.诗歌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都颇具矛盾性,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自适
乔吉
黄花开数朵,翠竹栽些个。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①。
禾黍小庄科,篱落棱鸡鹅。五亩清闲地,一枚安乐窝。
行呵,官大忧愁大;藏呵,田多差役多。
【注释】①捋:能力低.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双调】确定了本曲音乐部分的曲调模式。
B.“雁儿落过得胜令”限定本曲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C.“自适”表明了本曲主旨。
D.本曲用韵严谨,对仗工整。
19.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曲用语不避通俗的口语,体现了元曲雅俗结合的特点。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语意表达曲折,使情感更加含蓄。
C.“枚”字作量词,用法新颖别致,形象地写出屋舍之小。
D.曲中含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意,显出潇洒自适。
20.有人认为本曲题为“自适”却又喑含“不适”之意,试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煞些(“煞些”分开写亦可)、也 2.A 3.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愁”、“破瓦” 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有力地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曲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元曲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使用一些衬字,请从本曲中摘录一处”,然后理解“衬字”的意思,再到曲子里找到衬字。衬字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句末则很罕见;句首的衬字可以用实词(如名词、动词等),也可用虚词(如连词、助词以及代词、副词等);它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衬字用得恰当,可使句法灵活多样,增强了曲文的口语化和形象化特点。本曲中,“恨兴亡怒煞些鸣蛙”中“煞些”是衬字,“何处也繁华”中“也”也是衬字。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笙歌’、‘罗绮香’表明当年的福王府如今变成了别人娱乐游玩的地方”错误,由“梦断”“馀”可知,“笙歌”“罗绮香”应是昔日之景,“蒺藜沙”和“野菜花”是今时情形,应是昔盛今衰,繁华不再,故“如今……娱乐游玩”错误。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赏析本曲对比手法的妙用”,然后回顾对比的特点,再结合曲中内容具体分析。“对比”,是指诗人把两个相矛盾(或相反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给予对照比较,通俗点说,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等等。用对比的方法,能凸显特征,揭示矛盾,言志抒情都很强烈,给人以深刻印象。“对比”主要有今昔对比、贫富对比、场面对比、虚实对比等。
从本曲来看,这首曲子是写游越福王府的所见所感,“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昔日此处是“笙歌”“罗绮香”,是“铺锦池”,是“流杯亭”,而现实却变成“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鸣蛙”“荒甃”“破瓦”,可见应属于今昔对比,昔盛今衰,可见世事无常。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D 5.(1)《寓兴》的“豹尾”特色:
①以“白,也是眼;青,也是眼”作结,化用阮籍“青白眼”典故而翻出新意,表明无论世人如何看待(青眼示好或白眼轻视),自己都超然处之。
②句式短促有力(三字句重复),以“眼”字收束,在视觉上形成聚焦效果,呼应开篇的“鹏抟”意象。
③通过颜色对比(青/白)的象征性表达,将世态炎凉的批判推向高潮,收束如豹尾击打般干脆利落。
(2)《冬日写怀》的“豹尾”特色:
①“身,已至此;心,犹未死”采用矛盾修辞,展现贪欲者肉体堕落与精神执迷的撕裂状态。
②一字与三字交错,形成顿挫节奏,末句“犹未死”如警钟骤响,强化批判力度。
③以“身/心”二元对立收束全篇,既总结前文“荒淫志”的恶果,又暗示人性堕落的内在机制,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导语】这两首元曲以冷峻笔锋直指世相:前曲用“鹏抟九万”与“景阑珊”的跌宕,撕开功名幻象;后曲以“千百锭买张招状纸”的荒诞,刺破金钱迷障。结句如双面铜镜,照见元代文人面对浊世时,既超脱又困顿的精神困境。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构成互补关系”错,前曲批世态,后曲批人性贪欲,二者相互独立,不构成互补关系。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寓兴》
①反用阮籍“青白眼”典故,打破原有的褒贬对立,写无论世人青眼追捧或白眼轻视,自己都毫不在意。这种超脱态度让结尾立意高远。
②“也是眼”的重复短促有力;“眼”字收尾,视觉上形成目光如炬的聚焦感,如豹尾击打,干脆利落,且呼应开篇“鹏抟九万”的宏大视角。
③青、白象征世俗的势利态度,颜色对比强化世情冷暖,如豹尾一击,却力道千钧,引人深思。
(2)《冬日写怀》
①“身”写肉体沉沦,“心”写精神执迷,“已至此”与“犹未死”的尖锐对比,展现贪欲者的撕裂与可悲。
②“身”“心”单字引领,后接三字短语,长短交错,形成顿挫感。末三字“犹未死”如重锤定音,突显贪欲的顽固性。
③以“身/心”对立收束全篇,既将“黄金壮起荒淫志”的恶果推向极致,又点明人性堕落的根源在于欲望的顽固性。如豹尾余响,振聋发聩,呼应批判主题,充满力量。
6.B 7.含义:虽然生活清贫无田产,但能顺其自然、保有精神家园,这远胜于物质富足却精神无依的状态。
感情: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生活潦倒的失意与无奈;
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名利、安贫乐道、珍视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豁达情怀与孤高傲岸。
【导语】这首元曲以疏狂自适的笔调,勾勒出诗人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孤高。“酒瓮诗瓢”显其放达,“扫雪烹茶”见其清雅,末句“虽是无田,胜似无家”更是以反语道尽文人傲骨与无奈。曲风质朴中见精巧,洒脱中寓深沉。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隐含作者对世俗之人的慨叹”错误,“厌”字领起三句,结合注释“一生怀才不遇”可知,这三句都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本句是作者自嘲自身落魄潦倒的生活状态。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含意:结尾三句,“万事从他”意为任凭世事变迁,一切顺其自然,不强求;“虽是无田”,承认自己物质匮乏,没有维持生计的田产。“胜似无家”,表面上说没有田产比没有家好,实则强调虽然物质清贫无田,但拥有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归宿,这远胜于虽拥有物质却失去精神家园的状态。这里的“家”指精神家园、心灵归宿。
①“虽是无田”呼应了上文对自身经历“行李程途,虚花世态,潦草生涯”的描述,是对“潦草生涯”中物质匮乏这一现实困境的具体说明。坦率承认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带来的生活清贫与潦倒,抒发深切的无奈与失意。
②“万事从他”呼应了开篇,“缆住仙槎”即停泊求仕之舟,与“小隐烟霞”一同表明归隐志向,“酒瓮诗瓢”及“剖瓜”“烹茶”的雅致生活细节,生动描绘了以诗酒山水自娱、亲近自然的隐逸生活图景。这正是作者自身顺其自然的表现,申明对世事变迁顺其自然、不加强求的超然心态。“胜似无家”通过对比,诗酒自娱、寄情烟霞的隐居生活是“家”,代表着心灵的自由与精神的独立,远胜于物质富足而灵魂漂泊的状态。这饱含着对精神自由、独立人格的无比珍视和执着追求。
8. 宫调 曲牌 9.C 10.比喻,
例: (1)作者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谁,生动写出瀑布高悬而又急下的态势。 (2)作者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斜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
【解析】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具体考查元曲的宫调和曲牌名。宫调是元曲中音乐部分的曲调模式。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就像歌词一样)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本题中“双调”是这首曲的宫调,“水仙子”是这首曲的曲牌名。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声音与色彩兼备”错,没有写到“声音”。前四句写远眺,作者以大胆的想象,把天比作织机,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那白练的缕缕经纬线,湿漉漉的,带着的水汽、丝丝的细雨直从空中飘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悬崖的姿态。后五句写近景,写走近瀑布后的感觉。作者自远至近,已经靠近瀑布飞流的石壁,来到清溪汩流的滩头,感到飞沫飘落在身上,如天降甘露,感到寒气逼人而觉得衣服太单薄了。同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几千年不停息地飞泻而下的瀑布,不禁对永恒的大自然肃然起敬。可见描写有色彩,有感受,没有声音。
故选C。
10.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题目是,这首曲子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分别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最主要的”。本曲运用最多的是“比喻”手法。“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作者以大胆的想象,把天比作织机,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悬崖的姿态。“似白虹饥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瀑布像白虹吞饮涧水一样;瀑布从山顶奔流而下,如玉龙下山一般;瀑布溅起的水花,像雪花一样,落在沙滩上。这些比喻生动写出瀑布高悬而又急下的态势,表现出瀑布倾斜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1.C 12.①作者羡慕隐居在“懒云窝”的主人的悠闲、超凡脱俗、追慕自由的生活,不求像李贺那样才华横溢被人赏识,也不求像谢安那样隐居之后随时准备出山;②最后两句直接说出疏慵懒散我就是如此,奔走钻营那是别人的事,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淡泊。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能力。
C.“说明自己与古人有差距,自己做不到古人的洒脱”理解有误,通过阅读诗歌我们知道,作者崇尚隐居生活,不求像李贺那样被人赏识,也不求像谢安那样隐居后准备复出;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富贵的淡泊,充分展现了其追求自由、洒脱生活的性格特征。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散曲是作者奉和友人阿里西瑛所作,表白了对功名富贵的淡泊,慨叹了人生无常。诗中,“云” 常被言作“闲云”,再加上一个 “懒”字更显慵懒闲适、舒卷自如、毫无羁绊;作者称“室”为“窝”而不谓“轩”“斋”“堂”,非常质朴、可爱;而隐居在“窝” 中的人静看松影随时光移动,闲数藤萝绕枝中蔓延,虽只半间僧舍难挡风雨,却无丝毫尘世愁烦惹上心头。这表达了作者羡慕隐居在“懒云窝”的主人的悠闲、超凡脱俗、追慕自由的生活。
结尾两句“疏慵在我,奔兢从他”意思是“辽阔而懒散如我,为名利而到处奔走、拼命竞争是他人”,作者对隐士们超凡脱俗的逍遥之歌百听不厌;金榜题名、一鸣惊人的黄粱美梦却从来不做, 也不被那些扰人心智、东山再起的诱惑打动,说自己疏慵懒散,而自己就是如此,争名夺利,奔走钻营那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没有干系。这些充分展现了作者那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性格特征。
13.AE 14.《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的景象,是一首纯粹的咏物散曲。而《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的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A项,“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不正确,前两句“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意思是大雪如冰冷无香的柳絮扑向大地,又如冻成片的梨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E项,“这首元曲先俗后雅”不正确,这首元曲先选用了“柳絮”“梨花”“大海”“梅”等意象,后用了“面瓮”“盐堆”“粉缸”等意象,应为先雅后俗。故此题答案为AE两项。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采用了比较阅读的考查方式。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中引用的刘熙载评论的意思,然后分析所给诗歌,通过对比得出答案。刘熙载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意思是诗人咏物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物中有诗人情感的寄托。乔吉的元曲《水仙子·脉雪》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灰泥”句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面瓮里”句运用了典故。全曲写纷飞的雪花冷而不香,如同柳絮一样扑来,雪花冻结成片,如同拂拭不开的梨花。纷纷扬扬的大雪如同白灰洒遍了整个世界,大雪好像为东大海镀上了白银。寻梅的人都被冻得从心里打战。袁安的宅舍都被大雪埋没,如同埋在了面缸里。党尉深宅大院里的积雪,如同洁白的盐堆。大雪使歌舞的亭台变成了粉缸。从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曲纯咏物的曲子,并没有借物抒怀。而高骈的《对雪》写的是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诗人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可见《对雪》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歌,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B项鉴赏诗歌的语言,C项鉴赏诗句内容,D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E项鉴赏诗歌的风格。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C 16.多用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营造了清朗明丽的意境,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后文写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17.诗歌塑造了秋天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既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又不期然地表现了隐逸者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体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调动知识储备,根据词的相关知识和课本所学,作出判断。从平时掌握的作家作品知识看,乔吉是元曲作家,从诗歌特征看,作品应该是元曲中的小令。元曲中的“小令”是指单支的曲子,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从“中吕”所在位置看,是宫调名称,后面的“满庭芳”是曲牌名称,“渔父词”是题目。
故选C。
1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再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同时注意诗句在文中的位置。从整体上看,这首元曲写的是渔父垂钓的生活。诗歌画线部分是“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这三句写景,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这是用的比喻手法,红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联系后文看,这是渔父江边垂钓的环境。可推知,作者在开篇讴歌山水的美丽,是为了突出渔夫悠游从容,留恋山水,乐于避世,即为写弃官归隐作铺垫。
17.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内容层次的安排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析人物特点和运用了何种手法,分析时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从内容上看,开篇用比喻描绘了秋江暮景,写得生动形象,色彩斑斓。后面写的是“几年罢却青云兴,直泛沧溟”,是去了做官的兴头,乐于在江海泛舟;“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惯得身轻”,这句话将“卧御榻”和“坐羊皮”的感受用了对比,一个“腿疼”,一个“身轻”,贬抑了宫廷生活,褒扬了山野水上生活的乐趣,描述了自己的心态,表示失去了对仕途的兴趣,只一心想着泛舟江海,有乐于避世之意;“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联系注释看,是写悠悠垂钓之态,“牵动一潭星”,突出了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展示的形象人物是渔夫,他厌弃功名,秋天江边垂钓,悠游从容。题干说“诗歌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都颇具矛盾性”,是“乐于避世”与“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这与乔吉一生穷困潦倒、寄情诗酒的经历有关,体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
18.D 19.B 20.参考示例1:本曲描绘出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小景,营造出独特的秀雅、清闲的境界,表现出作者身处其中的自适安乐。但是,曲中依然含有“不适”之意,三四句的对比中暗含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情,同时又略有不甘之意。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点明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不论为官、退居,都难免忧愁的无奈,可见曲中“自适”之中暗含“不适”之意。
参考示例2:本曲整体上以描述自己身居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的生活为主,主要传达的是一份自适安乐。尽管三四句略有对比中不甘之意,但更多是一份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后的自适。同时,最后四句,前两句也正是对以往官场生涯的否定,对如今生活的眷恋。后两句的“田多差役多”也因自己所拥有的仅是“小庄”“五亩清闲地”而不受影响。因此,全诗应是围绕“自适”展开的。
【解析】18.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及诗歌知识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首先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然后回顾学过的元曲的文学知识,并结合题目要求和选项进行辨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做出选择。本题D项,“本曲用韵严谨,对仗工整”错误,根据诗句“黄花开数朵,翠竹栽些个。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可以看出,诗句没有押韵。故选D。
19.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首先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然后对照每个选项对诗歌进行二次阅读,然后体会领悟诗歌内容,并结合题目要求和诗人的情感对选项进行辨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做出选择。本题B项, “语意表达曲折,使情感更加含蓄”错误,根据诗句“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将农桑事与名利场并列对比,直抒自己于农桑事熟惯,而于名利事低能的情感。故选B。
20.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探究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有人认为本曲题为‘自适’却又喑含‘不适’之意,试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看出解答本题要分析诗人“自适安乐”的情感,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对诗人的“自适”或“不适”的分析,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但解答是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如果认为诗人“自适”要结合诗句“禾黍小庄科,篱落棱鸡鹅。五亩清闲地,一枚安乐窝”进行分析,诗句是对田园生活的叙说和描写。从情感方面,贯穿其中的当然是自适的心境,诗句描写的无论黄花、翠竹,还是禾黍、田庄,均以其规模之小和数量之少形成秀雅与幽静的境界,可以看出诗人远弃官场,在这幽静闲适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情感;如果认为诗人“不适”,可根据诗句“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诗句叙述了诗人退隐后的不适,诗人以对农桑事熟悉和官场事低能形成对比,表明虽归隐快乐但难以摆脱做官时的忧愁,诗句“行呵,官大忧愁大;藏呵,田多差役多”则表明了田园之趣的背后已经说明了“官大忧愁大”的意思,即便是田园生活,也难免差役的压迫。总之,无论出仕和退隐,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都是困难重重;根据以上分析可结合题目要求做出自己的分析。
【点睛】考纲中对“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诗文”,重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默写”方面,难度适中。做于都鉴赏题时,首先要读懂古诗文的意思,其次要明确提干的要求,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诗文内容,才能对症下药,扣准要求答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