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唐)姚合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唐)姚合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唐)姚合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惜别
唐 姚合
酒阑歌罢更迟留,携手思量凭翠楼。
桃李容华犹叹月,风流才器亦悲秋。
光阴不觉朝昏过,歧路无穷早晚休。
似把剪刀裁别恨,两人分得一般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惜别”,以“迟留”“携手”等动作表现出了惜别之意。
B.颔联化用“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表达了对佳人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的“歧路”与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中的“歧路”意思一样。
D.依依惜别、忧郁悲愁是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主题,本诗也是如此。
2.本诗尾联与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贾岛①至
姚合
布囊悬蹇②驴,千里到贫居。
饮酒谁堪伴,留诗自与书。
爱眠知不醉,省语③似相疏。
军吏④衣裳窄,还应暗笑余。
【注】①贾岛(779—843),唐代诗人,与姚合为诗友,诗风相近,唱和颇多,时称“姚贾”。②蹇,足跛。③省语:少言语。④军吏:此时姚合为陕虢观察使,为军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友人来访,从“蹇驴”和“千里”,可见路途之艰辛、行程之遥远。
B.颔联写二人饮酒赋诗,友人诗成,作者为之书写,亲密之情宛然可见。
C.“爱眠知不醉”一句,叙写友人酒后酣睡,反而说其“不醉”,别有兴味。
D.军中侍卫衣着紧身,给聚会平添了一些军旅生活的色彩和浪漫气息。
4.诗题为“喜贾岛至”,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姚合“喜”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晚夏
姚合
闲居无事扰,旧病亦多痊。
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
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
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
【注】姚合,晚唐著名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簿,以心存退隐的态度为官,官至从三品秘书监。
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闲居”二字点题,“无事扰”“旧病痊”写出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
B.作诗、看山是诗人闲居生活状态,一个“老”字既写出时光的流逝,也隐含有不得重用的郁闷之情。
C.“繁叶”“鸣蝉”等处,点到了题目之中的“夏”字。颈联,描写了闲居环境的优美。
D.“侵”“咽”二字极妙。“侵”既写出了云日掩映之美,又有动态之美;“咽”描绘了声之弱,反衬叶之繁密。
E.尾联直抒闲居之乐,但乐中也有“贫穷”的隐忧,这是闲居的缺憾之所在。
6.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②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了诗人舍弟姚勖与僧人等一起进入茶山采茶的美好景象。
B.“芳新”“幽嫩”代指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考究。
C.尾四句诗人描写舍弟将贡茶进献朝廷后,得到皇上赏识后的喜悦。
D.诗歌文笔细腻,想象丰富,娓娓道来,情感真挚。
8.本诗是唐朝有名的茶诗,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但借以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江驿
姚合
竹屋临江岸,清宵兴自长。
夜深倾北斗,叶落映横塘。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却愁南去棹,早晚到潇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呼应诗题,写诗人夜宿于江边驿站,所居竹屋周围环境颇为清幽。
B.“兴自长”三字表明诗人心随景动,由夏夜所见江边之景生出颇多感触。
C.江边渔歌响起,但诗人并不觉得吵闹,观赏夜景的雅兴也没有被打扰。
D.诗人在尾联中表达了对自己此次南行的担忧,不知何时才能到潇湘。
10.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在写景上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春词三首(其二)
姚合
满郭是春光,街衢①土亦香。
竹风轻履舄②,花露腻衣裳。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注】①街衢:街道。②履:鞋子。舄(xì):古代以木为底的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春天已笼罩了整个城市,处处明光丽色。“土亦香”从嗅觉入手,对春光的灿烂做进一步渲染。
B.颔联描绘诗人脚着轻便的鞋履,在竹林和花丛中穿行,却被露珠腻湿了衣裳,暗示好心情发生了变化。
C.颈联写鸟儿叫声清脆,以绘色之“艳”写鸟声之美;“山夫”的到来使得鸟鸣更加欢畅,似乎是在热烈欢迎。
D.尾联作者从令人陶醉的美景中沉静下来,发出如此可爱之地,竟是隋炀帝亡身之所的历史兴衰的慨叹。
12.此诗不单纯是一首写景抒情的闲适诗,更是一首讽喻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 夜
(唐)姚合
闲斋深夜静,独坐又闲行。
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
断猿时叫谷,栖鸟每摇柽。
寂寞求名士,谁知此夕情。
13.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为“夏夜”,却无一字着“夏”,真可谓不着痕迹。
B.首联点明本诗的时间为“深夜”,两个“闲”字看似平常,实则体现出作者内心隐隐的“闲愁”。
C.断猿意为孤独悲啼之猿。颈联中“断猿时叫谷”借猿声反衬了山谷的幽静。
D.尾联表现了作者心怀天下、想招揽人才为己用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14.结合全诗,请赏析本诗颔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过天津桥①晴望
【唐】姚合②
闲立津桥上,寒光动远林。
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
雪路初晴出,人家向晚深。
自从王在镐③,天宝④至如今。
【注释】①天津桥是唐代东都洛阳宫城外跨越洛河的一座重要桥梁。②姚合,中唐诗人。③“王在镐”,出自《诗经·小雅·鱼藻》,本诗原本赞颂周王在镐京祥和安乐的生活场景。④天宝:指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
15.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意象选择,不乏清冷幽峭。
B.意境描绘,格局开阔宏大。
C.情感表达,清晰明朗直率。
D.典故使用,实则别有深意。
16.首联中,“寒光”与“远林”两个意象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寄友人
姚合
独在山阿里,朝朝遂性情。
晓泉和雨落,秋草上阶生。
因客始沽酒,借书方到城。
诗情聊自遣,不是趁声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照应题目,写诗人独自居住在山间,平和宁静,悠闲自在。
B.诗人在山间不被世俗所扰,每天随心随性地生活,展现出了闲居的乐趣。
C.诗人平日闭门读书,但友人来访他会沽酒款待,需要时也会到城里借书。
D.诗人喜爱作诗,想趁着自己声名还在的时候,通过诗歌来记录山居生活。
18.有人认为姚合诗歌“工于描摹,平浅近人”,请结合颔联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
姚合
东门携酒送廷评,结束从军塞上行。
深碛路移唯马觉,断蓬风起与雕平。
烟生远戍侵云色,冰叠黄河长雪声。
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携美酒出东门送别廷评,因为廷评完成了从军生涯重新开始塞上之旅。
B.“唯马觉”写出了沙漠的深广、景色的单调,突出了旅行的艰难与寂寞。
C.狂风骤起,断蓬飞上半空,与大雕比肩,“断蓬”喻友人漂泊飘零之状。
D.“冰叠黄河”与李白《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有异曲同工之妙。
20.诗歌尾联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都写到“燕然”,这几句诗词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答案
1.B 2.①“别恨”本为抽象的情感,姚合将之当做具体事物来写,认为可以剪裁、平分。②“离愁”也是抽象的情感,而李煜将至视为可供剪裁和清理的丝线一样的具体事物。③二人在写愁时都用拟物手法,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离愁别绪,构思新奇,富有感染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对佳人的喜爱之情”错。颔联借景抒情,描写光阴易逝、世事频更的悲秋感慨:妖冶灼灼、容颜华美的桃李尚且叹息日月的更替,那文采风流、足成大器的文人怎能不悲伤年华的短促。“悲秋”乃悲叹时日之意,由此可知,本联侧重抒发文人面对秋声便觉好景不长、人生短暂的哀怨情绪。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本诗。通观全诗,本诗把与友人依依惜别之际的万般愁绪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读之拨人心弦,令人叹为观止。尾联,诗人说既然郁恨深沉,那就用把剪刀裁其为二,两人平分这无限的忧愁。诗人把浓郁深重的别恨离愁由无形而描写成了一个有形之体,甚或堪用剪刀裁就,足见其立意新颖、特色独具、心裁别出之匠心。而且,诗人要把这个形象化的别恨离愁平分,由两人分别承受,具有风雨同舟,濡沫涸辙的关切之意,也正是通过这种特别关切,写出了两人依依惜别、诚挚笃厚的深情,真可谓语短情长。
分析《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拟物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3.D 4.①友人不远千里来访,心中惊喜;②与友人饮酒作诗,感到欣喜;③颈联调侃友人嗜睡、少言,尾联猜测友人笑话自己,得意地流露出些许暗喜。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D.“军中侍卫……”错误,根据诗意并参照注释“军吏:此时姚合为陕虢观察使,为军职”可知,“军吏”为诗人自指,而不是“军中侍卫”。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姚合“喜”在何处。
诗歌标题“喜贾岛至”,是说贾岛到访让自己喜,尤其首联提到“布囊悬蹇驴,千里到贫居”,可见贾岛千里迢迢赶来看自己,这让诗人内心惊喜。
颔联“饮酒谁堪伴,留诗自与书”,前一句说贾岛能伴自己饮酒,有酒友,后一句是说贾岛能与自己作诗,有文友,为此而感到欣喜。
颈联“爱眠知不醉,省语似相疏”是说贾岛“爱眠”“省语”,这是对友人的调侃,尾联“军吏衣裳窄,还应暗笑余”是猜测贾岛内心也在笑话自己,为此姚合内心暗喜。
5.BE 6.①本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情趣高雅、洒脱自乐的诗人形象。②无俗事打扰,身康体健,闲对美景,体现其悠闲自得;诗人在“选字”作诗中慢慢老去,体现其情趣高雅;闲居心乐,不管有无酒钱,体现其洒脱自乐。
【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B项,“老”字是指诗人为这种悠闲的生活感到愉悦,这与其为官的态度是一致的;E项,“谁知乏酒钱”是指诗人的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6.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诗人形象分析。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闲居”“无事扰”“旧病痊”写出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悠闲自得。颔联,作诗、看山是诗人闲居生活状态,情趣高雅。“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闲居心乐,不管有无酒钱,体现其洒脱自乐。
7.C 8.①本诗借对舍弟进献贡茶、获得皇帝隆恩的期待,饱含诗人对其胞弟的期许,同时也暗含诗人对自己仕途的期待。②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地表达了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无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描写舍弟将贡茶进献朝廷后,得到皇上赏识后的喜悦”错误,根据“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一句中的“应”“定”可知,这是诗人对舍弟进献贡茶得到皇帝赏识的期许,并非既定事实。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这是诗人对舍弟进献贡茶得到皇帝赏识的期许。“试尝应酒醒”意思是:鉴定茶叶品质的时候,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存酒味,其意在不能有任何异味。“封进定恩深”意思是:包装加封进贡朝廷后,一定会获得皇上的重赏。姚勖作为毗陵刺史,亲自进山监督贡焙乃其职责。诗人获知胞弟毗陵刺史姚勖同僧人取道罨溪进入顾渚山采制贡茶,便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应酒醒”当是虚写,“试尝”表现了姚勖的恪尽职守,鉴定贡茶时的认真、仔细,如此才能选制出好茶,进贡朝廷,获得皇帝隆恩,暗含了诗人对胞弟的期许。
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描写闲居生活。陆游矢志抗金,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抗金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诗人只能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9.D 10.①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诗人描绘了夜晚看到的星河叶落、听到的渔歌唱和、闻到的粽叶飘香,全方位展现了夜宿江边的环境。②动静结合。诗歌颔联所描绘的江边夜景充满静寂之感,颈联首句则富有热闹的动感,动静结合,使所绘之景更有层次感,富有变化。
【导语】首联点出竹屋临江的清幽环境,颔联“夜深倾北斗”以夸张手法写星垂天幕,“叶落映横塘”则暗含时光流逝之思。颈联通过“渔歌响”“角粽香”的视听嗅多感官描写,展现鲜活市井气息。尾联“愁”字转折,将眼前景与羁旅愁思自然融合。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达了对自己此次南行的担忧”错误,诗句表达的是对漂泊南行的前路感到迷茫或怅惘,蕴含着旅途漂泊的羁旅之愁。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多感官结合,全方位绘景:颔联中,“夜深倾北斗”“叶落映横塘”是视觉所见,诗人以夜空北斗倾斜、落叶映照塘水的画面,勾勒出静谧的夜色;颈联“渚闹渔歌响”是听觉所闻,渔歌的喧闹打破了夜的宁静;“风和角粽香”是嗅觉所感,风中飘来的粽子香气,暗含生活气息。诗人将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从不同感官维度展现夜宿江驿的环境,使夜景更显丰富立体,让读者如临其境。
②动静结合,层次分明:颔联侧重写“静”,北斗倾斜、落叶轻飘,虽有“叶落”的动态,但整体呈现出夜深人静的清幽之境;颈联则侧重写“动”,“渚闹渔歌”的喧闹、“风和”的流动,充满生活的动感与活力。静景与动景相互映衬,既展现了夏夜江边的宁静底色,又融入了人间烟火的热闹,使画面富有变化与层次感,避免了单调平板。
11.B 12.①诗歌前三联极力描写扬州春光秀丽,诗人被美景吸引,从街衢移步,不觉来到郊野山林,鸟语花香,反映出诗人对自由野趣生活的向往。②尾联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历史教训,隋炀帝曾数至扬州,劳民伤财,引起民愤致使隋朝很快灭亡。③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繁华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弊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脚着轻便的鞋履”错,应是“脚步轻盈”;“暗示好心情发生了变化”错,作者的好心情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首联“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写满城都是明媚的春光,就连街道上的尘土都带着花的香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了扬州城的秀丽春光。颔联“竹风轻履舄,花露腻衣裳”写诗人被被美景吸引,从街衢移步,不觉来到郊野山林。在竹林和花丛中穿行,一路上竹林吹过来的风是那么轻柔,让人的脚步都变得轻盈;而早晨花朵上的露珠站在了衣服上,仿佛不舍诗人的离去。颈联“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写鸟儿叫声清脆,以绘色之“艳”写鸟声之美;“山夫”的到来使得鸟鸣更加欢畅,似乎是在热烈欢迎。鸟语花香,反映出诗人对自由野趣生活的向往。
②尾联“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可怜”是可爱之意,此词对扬州春景进行了总括,这是个适合游赏的好去处;接着话锋一转,“炀帝国倾亡”,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历史教训。史载隋炀帝曾数至扬州,劳民伤财,引起民愤致使隋朝很快灭亡。
③可见诗歌意在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繁华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弊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13.D 14.颔联,作者于深夜独坐,只见四周一片静谧,天上皓月当空,笼罩着周围的密树投下的阴影,稀疏的围篱之外,传来叮咚作响的流水声。颔联以流水之声的动,反衬深夜的静,动静结合,渲染深夜环境的静谧,;烘托出作者内心的闲适和淡淡的隐忧;作者借景抒情,表达此时内心的寂寞和百无聊奈之感。
【解析】1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心怀天下、想招揽人才为己用的远大理想与抱负”错误,尾联表现的是作者的寂寞和无知己的孤独。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诗,请赏析本诗颔联”,这时针对本联,先解释这句诗的意思:作者于深夜独坐,只见四周一片静谧,天上皓月当空,笼罩着周围的密树投下的阴影,稀疏的围篱之外,传来叮咚作响的流水声。第二步,析手法:颔联以流水之声的动,反衬深夜的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最后写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烘托出作者内心的闲适和淡淡的隐忧,也表达此时内心的寂寞和百无聊奈之感。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5.C 16.描绘画面:“寒光动远林”,“寒光”指寒冷的光,可能是冬日清冷的阳光或月光,“远林”是远处的树林。这句诗描绘出寒冷的光在远处的树林间晃动的画面。
营造氛围:“寒光”给人清冷、寒凉之感,“远林”增添了一种幽远、静谧的氛围,二者结合营造出清冷、幽邃的氛围。
奠定情感基调:这种清冷幽邃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孤寂、伤感的情感基调,为后文诗人借景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做好铺垫。
【导语】这首诗以天津桥为视点,通过“寒光”“远林”“雪路”等冷色调意象,勾勒出洛阳城萧瑟的冬日图景。尾联用《诗经》典故暗讽时局,将眼前景与历史沧桑交织,体现中唐诗人特有的历史苍凉感与隐微批判意识。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清晰明朗直率”错,全诗通过写景暗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如尾联借“王在镐”典故及“天宝至如今”点明安史之乱后的沧桑),情感含蓄深沉,而非“清晰明朗直率”。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描绘画面:“寒光”指冬日清冷的阳光或月光,带有寒冷、萧瑟的质感;“远林”指远处幽深的树林,营造出空间上的纵深感。诗句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诗人闲立天津桥上,只见寒冷的光影在远处树林间摇曳,树林在寒光中若隐若现,显得幽邃而寂静。
营造氛围:“寒光”的“寒”字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调,“远林”的“远”与“林”的幽深,进一步强化了静谧、萧索的氛围,二者结合勾勒出冬日傍晚时分天地间的清寒与幽邃。
奠定情感基调:清冷幽邃的氛围,暗合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为后文借景抒怀(如尾联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做铺垫。以自然景象的“寒”与“远”,隐喻唐王朝由盛转衰后的荒凉(如天宝之乱后的洛阳),借景物的清冷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感慨,体现中唐诗歌“以景写史”的特点,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孤寂、伤感的情感基调。
17.D 18.
①“工于描摹”的体现:诗人对景物的刻画十分细腻,“晓泉”点明时间是早晨,将这时候的泉水与雨结合起来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山间清晨那种湿润的氛围。一个“上”字用得极为精妙。它生动地描绘出秋草生长的态势,好像秋草是有生命的,慢慢地沿着台阶向上蔓延生长。这两句诗就像一幅工笔画,精准地勾勒出山间居所的自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间秋景图。
②“平浅近人”的体现:这两句诗的语言非常平实浅易,“晓泉”“雨”“秋草”“阶”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读者很容易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自然场景,让读者感觉亲切自然。
【导语】姚合的《山居寄友人》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诗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晓泉和雨落,秋草上阶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热爱,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体现了姚合诗歌“工于描摹,平浅近人”的特点。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想趁着自己声名还在的时候,通过诗歌来记录山居生活”错误,诗的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写作并非为了追求名声,而是出于内心的情感宣泄。通过诗歌,诗人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选项与原诗意思相悖。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工于描摹” 的体现:颔联描绘了山中清晨的景象。诗人对景物的刻画十分细腻,“晓泉”点明时间是早晨,泉水在这个时候流淌,而且是“和雨落”,将泉水与雨结合起来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山间清晨那种湿润的氛围。雨水和泉水一同落下,有声有色,仿佛能让人听到那清脆的滴答声。“秋草上阶生”一句,一个“上”字用得极为精妙。它生动地描绘出秋草生长的态势,好像秋草是有生命的,慢慢地沿着台阶向上蔓延生长。这两句诗就像一幅工笔画,精准地勾勒出山间居所的自然景象,将晓泉、秋雨、秋草、台阶这些普通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间秋景图。
②“平浅近人”的体现:这两句诗的语言非常平实浅易。没有使用生僻的字词,也没有复杂的句式。“晓泉”“雨”“秋草”“阶” 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读者很容易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自然场景,如雨水落下、草的生长,这样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轻松地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应的画面,感觉亲切自然。
19.A 20.①本诗的尾联感叹不必在乎科举考场上的功名,好男儿要投笔从戎,建立军功,青史留名。
②《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感叹功业未成,无以回家,表达矢志报国的精神。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因为廷评完成了从军生涯重新开始塞上之旅”错误。“结束”在文中是整理行装的意思,而不是“完成了”。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须凿燕然山上石”运用“燕然勒功”的典故,希望独孤焕指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不必在乎科举考场上的功名,好男儿要投笔从戎。这句诗把科考取功名和从军立战功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独孤焕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在丰州有所建树,成就功勋,青史留名。
《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感叹功业未成,无以回家,表达矢志报国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