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知识点一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目测估计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个体C.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标明取样地点和时间等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2.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借助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趋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来采集小动物C.土壤中动物群落不具有分层现象,对表层土壤取样研究即可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地3.科研人员对某湖周围森林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土壤动 物群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Ⅰ层 Ⅱ层 Ⅲ层 Ⅰ层 Ⅱ层 Ⅲ层茶林 21 11 8 20 12 7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竹林 18 14 9 21 13 9注:Ⅰ 层:0~5 cm;Ⅱ 层:5~10 cm;Ⅲ 层:10~15 cm。A.土壤动物类群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三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C.常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动物是因为其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D.取样器取样法可以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和生态位4.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座高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5.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则种间竞争就会加剧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6.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关于群落季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B.季节性变化不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C.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D.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7.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菇和果树的生态位是指它们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区别于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C.光照、水分等资源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D.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8.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E五个沼泽区中均有垂直分层现象B.毛赤杨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C.森林区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D.调查沼泽和森林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9.(多选)一生态系统遭到了某外来物种的入侵,研究人员分别对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开展了本地植物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侵区植物物种数目的调查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不同B.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C.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D.中度入侵区的植物物种数始终高于重度入侵区10.(多选)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具有季节性的变化C.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D.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11.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树木繁茂、树冠遮天蔽日。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经调查发现: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有7种,裸子植物有1种,被子植物有119种,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丰富度是指 。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 。(2)该森林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意义是: 。(3)该森林群落终年常绿,一些高大树木突出林冠之上,不连续,呈伞状冠型。由春到秋,群落冠层呈嫩绿到深绿,在冬季老叶脱落前,常可见部分红叶映衬在绿色冠层中,说明了群落具有明显的 。(4)若生态学家使用样方法对该森林的植物物种数量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为 。为了使结果更加可靠,可以至少选取5个样方,以 (填“最大值”“平均值”或“最小值”)作为最终结果。(5)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的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在统计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其中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小动物,可以用 (填方法名称)进行统计。(6)该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和黑桫椤。研究人员在该自然保护区内选取10 m×10 m的20个样方对黑桫椤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如图所示。样地 黑桫椤个体数/株 平均值1 2 3 4 5 6 7 8 9 10甲 7 17 5 10 6 16 8 4 15 6 9.4乙 18 7 10 14 8 10 6 8 5 4 9.0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该自然保护区是黑桫椤种群密度为 株/m2。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茎高增加方面,图中数据反映出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 。对黑桫椤高度的研究 (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C 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A错误;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错误;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错误。2.D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采集小动物利用的是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B错误;任何群落均有分层现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能只采集表层土壤,C错误;调查实验结束后,如果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生态系统,D正确。3.B 土壤动物类群既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即垂直结构,也有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即水平结构,A正确;调查三种植物类群的土壤动物类群数,而物种丰富度还包括植物等其他生物,所以无法判断,B错误;常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动物,是因为其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利用该特性让土壤动物从土壤样品中进入收集瓶,C正确;土壤动物个体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使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4.A 同一座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5.B 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A正确;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不一定伴随着种间竞争,一般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种间竞争,B错误;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中,D正确。6.B 群落中的各种植物生长期、繁殖期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某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习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B错误。7.A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草菇和果树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只是生态位的一方面,A错误。8.B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状态,每个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垂直分层现象),故A~E五个沼泽区中均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示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B错误;森林区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C正确;土壤小动物具有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等特点,故调查沼泽和森林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9.ABC 调查植物的物种数目常用样方法,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为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外来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可能构成竞争关系,如在空间、阳光等方面的争夺,B正确;据图可知,生态系统中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随季节变化,因此可推知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C正确;据图可知,12月至次年1月,中度入侵区的植物物种数等于重度入侵区,D错误。10.AC 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地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C正确;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11.(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物种组成 (2)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季节性 (4)随机取样 最大值 (5)取样器取样 垂直 记名计算法 (6)9.2×10-2 年龄结构 属于解析:(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最显著的特征。(2)森林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分布的意义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3)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题述现象说明了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使用样方法对该森林的植物物种数量进行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为了使结果更可靠,至少取5个样方,以最大值为最终结果。(5)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小动物,常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6)黑桫椤种群密度=(9.4+9.0)÷2÷100=9.2×10-2(株/m2)。据表分析可知,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茎高增加方面,图中数据反映出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不同物种的关系等,对黑桫椤高度的研究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4 / 4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导学 聚焦 1.通过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建立结构和功能观,通过学习生态位的分化建立进化和适应观。 2.阐述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3.通过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习分类统计知识点(一)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和生态位1.群落的空间结构小提醒: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的空间结构,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不能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群落的季节性(1)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群落的 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变化原因: 等随季节而变化。3.生态位4.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3)不同的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4)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变化。( )(5)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6)如果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 )探讨 分析群落的结构和生态位,提高理解能力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3)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在b处一片树林中有五群相似的小食虫鸟共同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变量来研究这五群小鸟各自的生态位?如果这片树林有多种植物,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什么?(5)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结果会怎么样?1.明辨对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光质)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2.对生态位的理解(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①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的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狭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种间竞争激烈。注: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③结果: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3个物种共存下来;c.出现优势种。(3)生态位分化的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1.(2022·全国乙卷5题)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2.(2024·湖南师大附中期末)图甲表示共同生活的两个种群中,一个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是图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生态位的部分重叠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生物种类日趋减少C.环境资源短缺时,可能会使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知识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1)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2)调查方法: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4)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 。(5)统计方法:一是 ;二是 。2.实验步骤小提醒: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3.实验结论(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 是不同的。(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 ,群落结构也越 。探讨一 土壤小动物的采集和统计1.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根据这个习性,请从下列各种装置中选取合适的诱虫器 。2.据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图回答问题。(1)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该装置采集主要利用了小动物的什么习性?(2)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探讨二 调查统计方法比较3.请将下列方法进行归类(填序号):①样方法 ②抽样检测法 ③取样器取样法④标记重捕法 ⑤记名计算法 ⑥目测估计法(1)用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 。(2)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 。(3)用于统计群落丰富度的方法有 。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的注意事项 (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2)小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4)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5)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的所有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类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1.(2024·河北石家庄高二期末)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对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B.在统计丰富度时,采用了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物种丰富度2.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1)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 。(2)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 等。(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 的结果。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①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垂直结构 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植物,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④某河流沿河岸到河床有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① B.①③C.②③ D.①③④2.下列有关群落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季节性往往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B.群落的季节性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C.不同季节里,有些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变化明显,有些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D.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活动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无关3.研究者调查长白山高山草原上的牛皮杜鹃、苞叶杜鹃、笃斯、仙女木四种植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B.上述现象可能是地形变化导致的C.上图呈现出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人为因素可能会改变群落的结构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人工广 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某植 物园 13 7 4 190 92 18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所有土壤中的动物组成群落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没有影响5.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频度 级1%~20% A21%~40% B41%~60% C61%~80% D81%~100% E(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A.植物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植物甲的种群密度C.植物甲的植株高度D.植物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一)自主学习1. 分层 光照 食物条件 镶嵌 土壤湿度 盐碱度 自身生长2.(1)外貌和结构 (2)阳光、温度和水分3. 地位或作用 空间 食物 其他物种的关系 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协同进化4.(1)√(2)× 提示:草坪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3)× 提示:不同的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不同。(4)√(5)√(6)× 提示: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但它们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互动探究 (1)提示:不是。a处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情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不同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2)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光的波长)影响形成的。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3)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高低错落属于种群的特点,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4)提示:研究小鸟的生态位可以研究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变量。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5)提示:种间发生竞争排斥,其中一个物种终究要灭亡。学以致用1.A 森林中位于最上层的植物应该是高大的乔木,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⑥错误。2.B 两个种群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两个种群之间有竞争关系,存在生态位的部分重叠,A正确;c减少表示经过自然选择,两个种群共同的食物减少,而不是以c为食的生物种类减少,B错误;两个种群存在生态位的部分重叠,所以如果环境资源短缺,会导致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种群在竞争中协同进化,最终适应环境,D正确。知识点(二)自主学习1.(2)取样器取样 (4)种类和相对数量 (5)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2.诱虫器 放大镜 吸虫器3.(1)物种丰富度 (2)丰富 复杂互动探究1.A2.(1)提示: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2)提示: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既可以杀死动物,也利于保存。3.(1)①②④(2)③(3)⑤⑥学以致用1.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A正确;在统计丰富度时,通常采用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D错误。2.D 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聚光,B错误;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C错误;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小动物的保存,D正确。【过程评价·勤检测】网络构建 (1)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3)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课堂演练1.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一种群的鸟的巢,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①错误;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②正确;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植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③错误;某河流沿河岸到河床有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④错误。2.D 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季节性变化是引起群落季节性变化的重要非生物因素,A正确;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B正确;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大,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大,而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小,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C正确;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可表现在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方面,D错误。3.C 由图示可知,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A正确;题述现象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可能是地形变化导致的,B正确,C错误;人为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分布,进而影响群落的结构,D正确。4.B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A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正确;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C错误;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D错误。5.(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泛 (2)200 (3)ABCD 解析:(1)优势种的数量一般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泛,每个样方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是E级;该频度级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但每个样方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说明其种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泛。(2)由题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且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故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8 / 8(共82张PPT)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导学 聚焦 1.通过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建立结构和功能观,通过学习生态位的分化建立进化和适应观。2.阐述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3.通过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习分类统计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目录CONTENTS课时训练·提素能03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和生态位1. 群落的空间结构·小提醒: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的空间结构,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不能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 群落的季节性(1)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群落的 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变化原因: 等随季节而变化。外貌和结构 阳光、温度和水分 3. 生态位4.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 )提示:草坪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3)不同的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 × )提示:不同的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不同。(4)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变化。 ( √ )√××√(5)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 )(6)如果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 ( × )提示: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但它们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探讨 分析群落的结构和生态位,提高理解能力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不是。a处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情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不同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光的波长)影响形成的。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3)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高低错落属于种群的特点,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4)在b处一片树林中有五群相似的小食虫鸟共同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变量来研究这五群小鸟各自的生态位?如果这片树林有多种植物,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什么?提示:研究小鸟的生态位可以研究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变量。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5)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结果会怎么样?提示:种间发生竞争排斥,其中一个物种终究要灭亡。1. 明辨对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光质)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2. 对生态位的理解(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①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的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狭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种间竞争激烈。注: d 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 w 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③结果: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3个物种共存下来;c.出现优势种。(3)生态位分化的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1. (2022·全国乙卷5题)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 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C. ①②③⑥ D. ③④⑤⑥解析: 森林中位于最上层的植物应该是高大的乔木,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⑥错误。2. (2024·湖南师大附中期末)图甲表示共同生活的两个种群中,一个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是图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生态位的部分重叠B.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生物种类日趋减少C. 环境资源短缺时,可能会使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D. 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解析: 两个种群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两个种群之间有竞争关系,存在生态位的部分重叠,A正确;c减少表示经过自然选择,两个种群共同的食物减少,而不是以c为食的生物种类减少,B错误;两个种群存在生态位的部分重叠,所以如果环境资源短缺,会导致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种群在竞争中协同进化,最终适应环境,D正确。知识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 实验原理(1)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2)调查方法: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4)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 。(5)统计方法:一是 ;二是 。取样器取样 种类和相对数量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2. 实验步骤小提醒: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3. 实验结论(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 是不同的。(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 ,群落结构也越 。物种丰富度 丰富 复杂 探讨一 土壤小动物的采集和统计1. 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根据这个习性,请从下列各种装置中选取合适的诱虫器 。A 2. 据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图回答问题。(1)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该装置采集主要利用了小动物的什么习性?提示: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2)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提示: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既可以杀死动物,也利于保存。探讨二 调查统计方法比较3. 请将下列方法进行归类(填序号):①样方法 ②抽样检测法 ③取样器取样法④标记重捕法 ⑤记名计算法 ⑥目测估计法(1)用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 。(2)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 。(3)用于统计群落丰富度的方法有 。①②④ ③ ⑤⑥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的注意事项(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2)小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4)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5)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的所有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类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1. (2024·河北石家庄高二期末)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 对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B. 在统计丰富度时,采用了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 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物种丰富度解析: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A正确;在统计丰富度时,通常采用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D错误。2. 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 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 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解析: 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聚光,B错误;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C错误;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小动物的保存,D正确。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 。(2)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 等。(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 的结果。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 1.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①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垂直结构 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植物,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④某河流沿河岸到河床有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 ① B. ①③C. ②③ D. ①③④解析: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一种群的鸟的巢,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①错误;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②正确;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植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③错误;某河流沿河岸到河床有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④错误。2. 下列有关群落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的季节性往往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B. 群落的季节性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C. 不同季节里,有些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变化明显,有些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D. 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活动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无关解析: 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季节性变化是引起群落季节性变化的重要非生物因素,A正确;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B正确;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大,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大,而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小,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C正确;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可表现在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方面,D错误。3. 研究者调查长白山高山草原上的牛皮杜鹃、苞叶杜鹃、笃斯、仙女木四种植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B. 上述现象可能是地形变化导致的C. 上图呈现出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 人为因素可能会改变群落的结构解析: 由图示可知,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A正确;题述现象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可能是地形变化导致的,B正确,C错误;人为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分布,进而影响群落的结构,D正确。4.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 所有土壤中的动物组成群落B.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 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没有影响解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A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正确;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C错误;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D错误。5. 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频度 级1%~20% A21%~40% B41%~60% C61%~80% D81%~100% E(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E种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泛解析:优势种的数量一般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泛,每个样方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是E级;该频度级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但每个样方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说明其种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泛。(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200解析:由题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且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故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A. 植物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 植物甲的种群密度C. 植物甲的植株高度D. 植物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BCD解析: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知识点一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 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目测估计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个体C. 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标明取样地点和时间等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1234567891011解析: 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A错误;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错误;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错误。12345678910112.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 借助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趋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来采集小动物C. 土壤中动物群落不具有分层现象,对表层土壤取样研究即可D. 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地1234567891011解析: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采集小动物利用的是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B错误;任何群落均有分层现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能只采集表层土壤,C错误;调查实验结束后,如果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生态系统,D正确。12345678910113. 科研人员对某湖周围森林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土壤动 物群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Ⅰ层 Ⅱ层 Ⅲ层 Ⅰ层 Ⅱ层 Ⅲ层茶林 21 11 8 20 12 7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竹林 18 14 9 21 13 9注:Ⅰ 层:0~5 cm;Ⅱ 层:5~10 cm;Ⅲ 层:10~15 cm。1234567891011A. 土壤动物类群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 三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C. 常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动物是因为其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D. 取样器取样法可以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234567891011解析: 土壤动物类群既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即垂直结构,也有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即水平结构,A正确;调查三种植物类群的土壤动物类群数,而物种丰富度还包括植物等其他生物,所以无法判断,B错误;常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动物,是因为其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利用该特性让土壤动物从土壤样品中进入收集瓶,C正确;土壤动物个体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使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1234567891011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和生态位4.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座高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 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1234567891011解析: 同一座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12345678910115. 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B.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则种间竞争就会加剧C. 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 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1234567891011解析: 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A正确;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不一定伴随着种间竞争,一般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种间竞争,B错误;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中,D正确。12345678910116. 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关于群落季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B. 季节性变化不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C. 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D. 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解析: 群落中的各种植物生长期、繁殖期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某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习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B错误。12345678910117. 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草菇和果树的生态位是指它们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B. 物种组成是该群落区别于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C. 光照、水分等资源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D. 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1234567891011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草菇和果树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只是生态位的一方面,A错误。12345678910118. 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E五个沼泽区中均有垂直分层现象B. 毛赤杨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C. 森林区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D. 调查沼泽和森林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1234567891011解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状态,每个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垂直分层现象),故A~E五个沼泽区中均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示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B错误;森林区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C正确;土壤小动物具有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等特点,故调查沼泽和森林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12345678910119. (多选)一生态系统遭到了某外来物种的入侵,研究人员分别对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开展了本地植物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入侵区植物物种数目的调查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不同B. 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C. 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D. 中度入侵区的植物物种数始终高于重度入侵区1234567891011解析: 调查植物的物种数目常用样方法,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为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外来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可能构成竞争关系,如在空间、阳光等方面的争夺,B正确;据图可知,生态系统中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随季节变化,因此可推知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C正确;据图可知,12月至次年1月,中度入侵区的植物物种数等于重度入侵区,D错误。123456789101110. (多选)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具有季节性的变化C. 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D. 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1234567891011解析: 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地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C正确;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123456789101111.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树木繁茂、树冠遮天蔽日。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经调查发现: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有7种,裸子植物有1种,被子植物有119种,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丰富度是指 。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 。解析: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最显著的特征。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物种组成1234567891011(2)该森林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意义是: 。解析: 森林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分布的意义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1234567891011(3)该森林群落终年常绿,一些高大树木突出林冠之上,不连续,呈伞状冠型。由春到秋,群落冠层呈嫩绿到深绿,在冬季老叶脱落前,常可见部分红叶映衬在绿色冠层中,说明了群落具有明显的 。解析: 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题述现象说明了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 1234567891011(4)若生态学家使用样方法对该森林的植物物种数量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为 。为了使结果更加可靠,可以至少选取5个样方,以 (填“最大值”“平均值”或“最小值”)作为最终结果。解析: 使用样方法对该森林的植物物种数量进行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为了使结果更可靠,至少取5个样方,以最大值为最终结果。随机取样 最大值 1234567891011(5)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的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在统计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其中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小动物,可以用 (填方法名称)进行统计。取样器取样 垂直记名计算法 解析: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小动物,常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1234567891011(6)该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和黑桫椤。研究人员在该自然保护区内选取10 m×10 m的20个样方对黑桫椤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如图所示。样地 黑桫椤个体数/株 平均值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7 17 5 10 6 16 8 4 15 6 9.4乙 18 7 10 14 8 10 6 8 5 4 9.01234567891011123456789101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该自然保护区是黑桫椤种群密度为 株/m2。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茎高增加方面,图中数据反映出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 。对黑桫椤高度的研究 (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9.2×10-2 年龄结构 属于1234567891011解析: 黑桫椤种群密度=(9.4+9.0)÷2÷100=9.2×10-2(株/m2)。据表分析可知,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茎高增加方面,图中数据反映出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不同物种的关系等,对黑桫椤高度的研究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1234567891011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ocx 第1节 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pptx 第1节 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