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一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课外小组设计小生态缸,下列不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的是( )A.生态缸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腐食性生物、细菌等B.需要依据能量的传递规律推算各生物成分的数量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可以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D.生态缸中的动植物最好从自然环境中选择2.(2024·湖北八校联考)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相同,而光照条件不同(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稳定。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生态瓶 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 的泥沙 浮游 藻类 水草 浮游 动物A + + + + +B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A.A瓶中的所有生物组成食物网,而B瓶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一条食物链B.两个生态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B瓶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只是因为缺乏食物D.当A瓶中能量的输入≥能量的散失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知识点二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消灭,可以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B.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和功能趋于稳定的基础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D.一些生态系统往往需要人工的投入才能保持稳定4.科研人员经过实践,在某地探索出以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来保护和恢复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有效途径,该途径还能稳定提供草原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牧草。天然草地和4种人工草地的牧草产量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草地类型 天然 草地 苜蓿 人工 燕麦 人工 羊草 人工 青贮 玉米牧草产量(干 重)/t·hm-2 0.75 5~15 9~15 6~9 16~28A.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好B.和天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地生态价值不一定高C.将人工草地培养青贮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选择D.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天然生态系统的高5.(2024·湖北省七校联考)大兴安岭的森林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都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达到平衡状态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C.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树木通过扩展根系分布空间以获得足够的水分来维持生长,这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对于人类使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6.(2024·河北邯郸高二期末)下列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而处于生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不大B.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应封育并持续禁止开发利用C.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需要人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D.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7.如图是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⑤可表示宇航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C.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遗物分解,使立体农业中的能量反复利用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8.(2024·江苏无锡高二期末)如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减少,此时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C.CD段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消耗氧气少D.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9.(多选)黄河某河段因沿线城市扩建,工业废水排放等因素而被严重污染,导致大量植被、鱼类和鸟类消失。近几年,随着人工栽种和培养,使该河段生态环境很快得到了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河段生态环境很快得到恢复表明生态系统具有很强恢复力稳定性B.河岸的芦苇由于土壤含水量和污染程度的差异呈现镶嵌分布,这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上述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若要保持该河段的持续稳定,人类需要不断地投入物质和能量10.(多选)(2024·辽宁营口高二质检)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低于乙生物群落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11.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中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后,得到了下面甲图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 ,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甲图所示食物网中有食物链 条,鲫鱼处于第 营养级。(2)若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 。(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乌鳢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 。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 (填“>”“<”或“=”)b;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呈 (填“正相关”或“负相关”)。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C 该生态系统需要能量的输入,且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放置在可以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不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2.D A、B瓶中的浮游动物捕食浮游藻类和水草,组成了食物网,且A、B瓶中的分解者不参与食物网的组成,A错误;每个生态瓶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两个生态瓶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两个生物群落,B错误;B瓶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原因之一是缺乏食物,C错误。3.D 消灭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A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和功能趋于稳定的基础,B错误;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C错误。4.D 据表格信息可知,人工草地的牧草产量比天然草地高,说明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好,A正确;人工草地的牧草优质高产,因此生产力高,但是对于生态系统来说,它的贡献不一定大,如单一的牧草可能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和天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地生态价值不一定高,B正确;据表格信息可知,青贮玉米的牧草产量明显高于其他人工草地,说明将人工草地培养青贮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选择,C正确;一般来说,天然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而人工生态系统组分较单一,天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人工生态系统,D错误。5.C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树木通过扩展根系分布空间以获得足够的水分来维持生长,这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6.D 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A错误;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开发利用,B错误;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C错误;桉木的种群密度影响郁闭度,进而影响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故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D正确。7.D 小型立体农业中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所以图中②③④可表示宇航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A错误;密封飞船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可以循环的,需要不断提供太阳能,才可能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B错误;分解罐的分解产物⑤是分解者将排遗物中的有机物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盐等,因而可以向植物提供二氧化碳等物质,使立体农业中的物质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该生态系统涉及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D正确。8.B 据图分析可知,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不是溶解氧减少,而是有机物减少,B错误。9.BC 该河段生态环境很快得到恢复是人为因素的作用结果,所以无法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A错误;芦苇丛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结构,而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由于人类活动,该河段的生态系统先污染又很快得到恢复,所以体现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该河段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后,依据自我调节能力,无需投入过多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10.AC 由题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甲生物群落的变化明显,说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A正确;甲生物群落和乙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表现出的反应不同,说明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但有些生物种类可能会相同,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呈负相关,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弱,D错误。11.(1)乌鳢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三、四 (2)降低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 正相关解析:(1)甲图中乌鳢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乌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乌鳢;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乌鳢。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2)去除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3)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对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y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稳态所需时间越长,即x和y呈正相关。4 / 4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 聚焦 1.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建立稳态与平衡观。 2.认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3.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提升探究实践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知识点(一)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2.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负反馈: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 ,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 的基础。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生态平衡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 )(2)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5)污染的湖泊中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探讨一 分析生态平衡的特征,提高模型分析能力1.科学家通过测量和数学模拟,绘制了初生演替过程中群落总初级生产量和总呼吸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曲线图,在成熟阶段,群落总初级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呈现怎样的趋势?由此说明了什么?(2)联系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组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分析在成熟阶段,生产—消费—分解过程的正常进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什么影响?(3)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概括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表现出的特征有哪些?探讨二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提高理解能力2.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在一片草地上,如果兔大量增加,草就会被大量啃食,于是兔之间对食物等资源的竞争就会加剧,导致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同时,捕食者(狼)因食物(兔)丰富而数量增多,它们会捕食更多的兔。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兔的数量又会恢复或接近原来的水平。材料2 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1)材料1中的这种调节方式属于什么调节?尝试用文字、方线框、箭头等描绘上述调节过程。(2)材料2中的调节过程属于什么调节? 对比分析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1.(2024·河北衡水期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呼伦贝尔草原就是一个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呼伦贝尔草原的四个季节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基本相同B.对抗破坏或干扰使该草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机制C.该草原处于生态平衡时表现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D.过度放牧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破坏草原生态平衡2.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知识点(二)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①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 。②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①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在不超过生态系统 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 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3.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2)极地冻原由于物种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3)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4)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5)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探讨一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提高模型分析能力1.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1)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时,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 (填“大于”或“小于”)热带雨林的y值。(3)x的大小可作为 强弱的指标,x值越大,说明恢复力稳定性越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TS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 。探讨二 分析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2.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喷洒高效农药;一种是放养赤眼蜂(其为棉铃虫天敌)。请评价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理由。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1)区别(如图)(2)联系(如图)①一般二者呈负相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a)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越弱。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判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方法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强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引入新物种到一个生态系统使生物种类增加从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2.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y)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知识点(三)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实验原理(1)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 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2)在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 。3.实验步骤4.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生态缸的采光宜用散射光,以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2)在设计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3)生态缸切记不能密封,以保证内外空气的流通。( )探讨 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阅读教材P78“探究·实践”,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生态缸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角度思考,生态缸中必须具备哪些成分?(2)生态缸的材料需透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生态缸要留有约1/5的空间?(3)该生态缸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该生态缸置于黑暗处会怎样?生态缸实验设计要求及分析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要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过大 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生产量小于消耗量1.设计制作封闭型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列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B.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C.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D.生态缸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甲、乙、丙、丁4个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生态系统 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 动物 小鱼 泥沙生态 瓶编 号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A.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B.乙瓶中缺乏光照,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C.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太少,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D.丁瓶中虽然物种更加丰富,但可能因为氧气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稳定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1)生态平衡是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3)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1.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D.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2.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B.草原上羊的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D.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3.(2024·山东菏泽期末)生态扶贫是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扶贫工作模式。沙丘改造、封山育林等是生态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沙丘人工生态改造与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类型不同B.沙丘改造后,该地区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封山育林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D.封山育林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伴随着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4.(2024·安徽阜阳三中检测)对于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应尽量增加水族箱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水族箱应放在每天都能照射到强光的地方,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C.水族箱中生物群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变得越来越复杂D.这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5.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和解除干扰后稳定性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变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乙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C.a、b点生态系统丧失了抵抗力稳定性D.甲生态系统处于曲线最低点时只有恢复力稳定性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一)自主学习1. 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收支2.(1)信息 减弱或受到限制 (2)自我调节能力3. 维持或恢复 结构与功能 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生态平衡 有限 一定限度4.(1)√(2)× 提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3)√ (4)× 提示:灌木阶段比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5)× 提示:湖泊污染后,鱼类的死亡加剧了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互动探究1.(1)提示:总初级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均趋于稳定,且相对值接近。说明群落在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趋于平衡状态。(2)提示:生产—消费—分解的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成熟阶段,生产过程和消费、分解过程应处于动态平衡中,这样才能使生态系统的收支呈现平衡。(3)提示:①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②平衡依赖生产—消费—分解过程来维持,是一种动态平衡。2.(1)提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调节过程如图所示:(2)提示:正反馈调节。学以致用1.A 春夏季,该草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一般大于输出,而秋冬季一般会输出大于输入,A错误;当生态系统遇到破坏或干扰时,对抗破坏或干扰使该草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机制,B正确;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大特征,C正确;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植被,可能影响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进而破坏草原生态平衡,D正确。2.B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故选B。知识点(二)自主学习1. 抵抗外界干扰 保持原状 再生能力 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 组分 强 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 不一样2.(1)①生活所需 ②保持稳定 (2)①干扰强度 自我调节能力 ②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3.(1)× 提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2)√(3)× 提示: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4)× 提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5)√互动探究1.(1)自我调节能力(2)大于(3)恢复力稳定性 低(4)低2.提示: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留下的具有抗药性的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暴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放养赤眼蜂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以致用1.D 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清澈,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有些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引入新物种到一个生态系统可能使原有物种灭绝,从而使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错误。2.D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知识点(三)自主学习2.(1)基本成分 (2)合适比例3.光线良好4.(1)√(2)√(3)× 提示:生态缸要密封,以确保物质循环。互动探究 (1)提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2)提示:使生产者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储备一定量的空气供生态缸中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3)提示:该生态缸具备了生态系统的四类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故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生态缸置于黑暗处,则会因丧失能量持续供应而使生态系统崩溃,其内生物将很快死亡。学以致用1.D 应该将生态缸放在散射光下,而不能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A错误;生态缸应该是密闭的,不能通气,B错误;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要适中,C错误。2.A 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但不能让阳光直射,因为光照过强,生态瓶内温度太高,会使生物失去活性;缺乏光照情况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者不能生长,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由于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或没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所以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与甲瓶相比,丁瓶氧气含量少,因为消费者(小鱼等)较多,呼吸要消耗较多的氧气。3.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才能使生态瓶的稳定性维持较长时间。【过程评价·勤检测】网络构建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2)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3)负反馈调节(4)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课堂演练1.B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2.B 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养料,说明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草原上羊的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植被被破坏导致泥石流发生,是自然现象,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是群落演替,D错误。3.D 群落演替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沙丘人工生态改造属于初生演替,而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二者演替类型不同,A正确;沙丘改造后,该地区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增强,B正确;封山育林可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更加适合生物的生存,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正确;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并没有消亡,而是优势地位被取代,D错误。4.D 水族箱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但是空间有限,如果物种过于密集,生物活动的空间就会受限,不利于生物的生长繁殖,A错误;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低,不宜放在强光下,以免水温迅速升高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B错误;水族箱中生物群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使群落的结构变得复杂或更简单,C错误;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D正确。5.A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即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解除干扰后,甲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乙生态系统不能,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B错误;受到干扰后,甲、乙生态系统在a、b点仍然具有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都是既有抵抗力稳定性,也有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9 / 9(共94张PPT)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 聚焦 1.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建立稳态与平衡观。2.认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3.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提升探究实践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目录CONTENTS课时训练·提素能03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生态平衡2.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负反馈: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 ,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 的基础。信息 减弱或受到限制 自我调节能力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生态平衡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 √ )(2)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 )提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 )√×√(4)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 )提示:灌木阶段比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5)污染的湖泊中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 × )提示:湖泊污染后,鱼类的死亡加剧了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探讨一 分析生态平衡的特征,提高模型分析能力1. 科学家通过测量和数学模拟,绘制了初生演替过程中群落总初级生产量和总呼吸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曲线图,在成熟阶段,群落总初级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呈现怎样的趋势?由此说明了什么?提示:总初级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均趋于稳定,且相对值接近。说明群落在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趋于平衡状态。(2)联系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组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分析在成熟阶段,生产—消费—分解过程的正常进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什么影响?提示:生产—消费—分解的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成熟阶段,生产过程和消费、分解过程应处于动态平衡中,这样才能使生态系统的收支呈现平衡。(3)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概括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表现出的特征有哪些?提示:①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②平衡依赖生产—消费—分解过程来维持,是一种动态平衡。探讨二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提高理解能力2. 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在一片草地上,如果兔大量增加,草就会被大量啃食,于是兔之间对食物等资源的竞争就会加剧,导致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同时,捕食者(狼)因食物(兔)丰富而数量增多,它们会捕食更多的兔。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兔的数量又会恢复或接近原来的水平。材料2 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1)材料1中的这种调节方式属于什么调节?尝试用文字、方线框、箭头等描绘上述调节过程。提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调节过程如图所示:(2)材料2中的调节过程属于什么调节?提示:正反馈调节。对比分析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1. (2024·河北衡水期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呼伦贝尔草原就是一个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呼伦贝尔草原的四个季节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基本相同B. 对抗破坏或干扰使该草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机制C. 该草原处于生态平衡时表现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D. 过度放牧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破坏草原生态平衡解析: 春夏季,该草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一般大于输出,而秋冬季一般会输出大于输入,A错误;当生态系统遇到破坏或干扰时,对抗破坏或干扰使该草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机制,B正确;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大特征,C正确;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植被,可能影响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进而破坏草原生态平衡,D正确。2. 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 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 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 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故选B。知识点(二)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2.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①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 。②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 。生活所需 保持稳定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①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在不超过生态系统 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 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干扰强度 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 3.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 )提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2)极地冻原由于物种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 √ )×√(3)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 )提示: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4)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 × )提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5)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 )××√探讨一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提高模型分析能力1. 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1)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能力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时,草原生态系统的 y 值要 (填“大于”或“小于”)热带雨林的 y 值。(3) x 的大小可作为 强弱的指标, x 值越大,说明恢复力稳定性越 。(4) TS 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 TS 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 。大于 恢复力稳定性 低 低 探讨二 分析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2. 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喷洒高效农药;一种是放养赤眼蜂(其为棉铃虫天敌)。请评价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理由。提示: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留下的具有抗药性的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暴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放养赤眼蜂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1)区别(如图)(2)联系(如图)①一般二者呈负相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a)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越弱。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 判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方法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 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强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 引入新物种到一个生态系统使生物种类增加从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解析: 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清澈,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有些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引入新物种到一个生态系统可能使原有物种灭绝,从而使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错误。2. 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y)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 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 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知识点(三)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 实验原理(1)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 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2)在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 。基本成分 合适比例 3. 实验步骤4.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生态缸的采光宜用散射光,以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 √ )(2)在设计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 √ )(3)生态缸切记不能密封,以保证内外空气的流通。 ( × )提示:生态缸要密封,以确保物质循环。√√×探讨 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阅读教材P78“探究·实践”,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生态缸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角度思考,生态缸中必须具备哪些成分?提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2)生态缸的材料需透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生态缸要留有约1/5的空间?提示:使生产者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储备一定量的空气供生态缸中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3)该生态缸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该生态缸置于黑暗处会怎样?提示:该生态缸具备了生态系统的四类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故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生态缸置于黑暗处,则会因丧失能量持续供应而使生态系统崩溃,其内生物将很快死亡。生态缸实验设计要求及分析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要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过大 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生产量小于消耗量1. 设计制作封闭型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列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A. 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B. 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C. 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D. 生态缸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析: 应该将生态缸放在散射光下,而不能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A错误;生态缸应该是密闭的,不能通气,B错误;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要适中,C错误。2. 甲、乙、丙、丁4个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生态系统 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 动物 小鱼 泥沙生态 瓶编 号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A. 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B. 乙瓶中缺乏光照,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C. 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太少,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D. 丁瓶中虽然物种更加丰富,但可能因为氧气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稳定解析: 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但不能让阳光直射,因为光照过强,生态瓶内温度太高,会使生物失去活性;缺乏光照情况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者不能生长,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由于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或没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所以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与甲瓶相比,丁瓶氧气含量少,因为消费者(小鱼等)较多,呼吸要消耗较多的氧气。3.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 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 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 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解析: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才能使生态瓶的稳定性维持较长时间。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1)生态平衡是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3)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1. 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C.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D.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解析: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2. 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 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B. 草原上羊的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C. 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D. 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解析: 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养料,说明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草原上羊的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植被被破坏导致泥石流发生,是自然现象,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是群落演替,D错误。3. (2024·山东菏泽期末)生态扶贫是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扶贫工作模式。沙丘改造、封山育林等是生态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沙丘人工生态改造与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类型不同B. 沙丘改造后,该地区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 封山育林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D. 封山育林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伴随着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解析: 群落演替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沙丘人工生态改造属于初生演替,而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二者演替类型不同,A正确;沙丘改造后,该地区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增强,B正确;封山育林可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更加适合生物的生存,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正确;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并没有消亡,而是优势地位被取代,D错误。4. (2024·安徽阜阳三中检测)对于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应尽量增加水族箱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 水族箱应放在每天都能照射到强光的地方,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C. 水族箱中生物群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变得越来越复杂D. 这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解析: 水族箱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但是空间有限,如果物种过于密集,生物活动的空间就会受限,不利于生物的生长繁殖,A错误;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低,不宜放在强光下,以免水温迅速升高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B错误;水族箱中生物群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使群落的结构变得复杂或更简单,C错误;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D正确。5. 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和解除干扰后稳定性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变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 乙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C. a、b点生态系统丧失了抵抗力稳定性D. 甲生态系统处于曲线最低点时只有恢复力稳定性解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即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解除干扰后,甲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乙生态系统不能,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B错误;受到干扰后,甲、乙生态系统在a、b点仍然具有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都是既有抵抗力稳定性,也有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知识点一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 课外小组设计小生态缸,下列不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的是( )A. 生态缸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腐食性生物、细菌等B. 需要依据能量的传递规律推算各生物成分的数量C. 生态缸需要放置在可以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D. 生态缸中的动植物最好从自然环境中选择1234567891011解析: 该生态系统需要能量的输入,且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放置在可以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不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12345678910112. (2024·湖北八校联考)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相同,而光照条件不同(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稳定。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生态瓶 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 的泥沙 浮游 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A + + + + +B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1234567891011A. A瓶中的所有生物组成食物网,而B瓶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一条食物链B. 两个生态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 B瓶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只是因为缺乏食物D. 当A瓶中能量的输入≥能量的散失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1234567891011解析: A、B瓶中的浮游动物捕食浮游藻类和水草,组成了食物网,且A、B瓶中的分解者不参与食物网的组成,A错误;每个生态瓶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两个生态瓶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两个生物群落,B错误;B瓶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原因之一是缺乏食物,C错误。1234567891011知识点二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消灭,可以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B. 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和功能趋于稳定的基础C.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D. 一些生态系统往往需要人工的投入才能保持稳定1234567891011解析: 消灭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A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和功能趋于稳定的基础,B错误;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C错误。12345678910114. 科研人员经过实践,在某地探索出以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来保护和恢复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有效途径,该途径还能稳定提供草原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牧草。天然草地和4种人工草地的牧草产量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草地类型 天然 草地 苜蓿 人工 燕麦 人工 羊草 人工 青贮玉米牧草产量(干 重)/t·hm-2 0.75 5~15 9~15 6~9 16~281234567891011A. 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好B. 和天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地生态价值不一定高C. 将人工草地培养青贮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选择D. 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天然生态系统的高1234567891011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人工草地的牧草产量比天然草地高,说明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好,A正确;人工草地的牧草优质高产,因此生产力高,但是对于生态系统来说,它的贡献不一定大,如单一的牧草可能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和天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地生态价值不一定高,B正确;据表格信息可知,青贮玉米的牧草产量明显高于其他人工草地,说明将人工草地培养青贮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选择,C正确;一般来说,天然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而人工生态系统组分较单一,天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人工生态系统,D错误。12345678910115. (2024·湖北省七校联考)大兴安岭的森林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都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达到平衡状态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C.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树木通过扩展根系分布空间以获得足够的水分来维持生长,这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 对于人类使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234567891011解析: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树木通过扩展根系分布空间以获得足够的水分来维持生长,这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12345678910116. (2024·河北邯郸高二期末)下列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而处于生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不大B. 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应封育并持续禁止开发利用C.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需要人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D. 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1234567891011解析: 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A错误;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开发利用,B错误;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C错误;桉木的种群密度影响郁闭度,进而影响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故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D正确。12345678910117. 如图是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⑤可表示宇航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B. 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C. 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遗物分解,使立体农业中的能量反复利用D. 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1234567891011解析: 小型立体农业中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所以图中②③④可表示宇航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A错误;密封飞船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可以循环的,需要不断提供太阳能,才可能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B错误;分解罐的分解产物⑤是分解者将排遗物中的有机物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盐等,因而可以向植物提供二氧化碳等物质,使立体农业中的物质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该生态系统涉及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D正确。12345678910118. (2024·江苏无锡高二期末)如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C. CD段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消耗氧气少D. 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234567891011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不是溶解氧减少,而是有机物减少,B错误。12345678910119. (多选)黄河某河段因沿线城市扩建,工业废水排放等因素而被严重污染,导致大量植被、鱼类和鸟类消失。近几年,随着人工栽种和培养,使该河段生态环境很快得到了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河段生态环境很快得到恢复表明生态系统具有很强恢复力稳定性B. 河岸的芦苇由于土壤含水量和污染程度的差异呈现镶嵌分布,这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 上述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若要保持该河段的持续稳定,人类需要不断地投入物质和能量1234567891011解析: 该河段生态环境很快得到恢复是人为因素的作用结果,所以无法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A错误;芦苇丛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结构,而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由于人类活动,该河段的生态系统先污染又很快得到恢复,所以体现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该河段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后,依据自我调节能力,无需投入过多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123456789101110. (多选)(2024·辽宁营口高二质检)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低于乙生物群落B. 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C. 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1234567891011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甲生物群落的变化明显,说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A正确;甲生物群落和乙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表现出的反应不同,说明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但有些生物种类可能会相同,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呈负相关,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弱,D错误。123456789101111.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中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后,得到了下面甲图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甲图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 ,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甲图所示食物网中有食物链 条,鲫鱼处于第 营养级。解析: 甲图中乌鳢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乌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乌鳢;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乌鳢。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乌鳢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三、四1234567891011(2)若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 。解析: 去除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降低1234567891011(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乌鳢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解析: 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1234567891011(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 。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 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 (填“>”“<”或“=”)b;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 x和 y 呈 (填“正相关”或“负相关”)。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正相关1234567891011解析: 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对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 y 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稳态所需时间越长,即 x和 y 呈正相关。1234567891011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x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x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