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B.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C.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长,这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生态足迹是指能为一个特定生活标准的人群提供所需的资源,处理其废弃物的陆地与水域面积。其组分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碳足迹(碳吸收用地)。如图是1961年~2010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组分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B.五十年来,中国耕地足迹总量变化不大,得益于农业发展,作物亩产量增加C.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足迹的需求D.五十年来,人均草地足迹变化不大,草地足迹在生态足迹总量中的占比降低知识点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 )A.酸雨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C.温室效应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5.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均会引起相应的环境问题,下列环境问题与上述过量排放的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B.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C.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D.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6.下列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三大危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三大危机都与氧元素有关B.“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O2的大量减少,CO2的大量增加所致C.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生物圈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D.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深海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 ℃以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 ℃之内而努力。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B.温室效应是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的,这是个全球性问题C.岛国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岛国的CO2排放量更大D.为了尽快降低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应立即实现CO2的净零排放8.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9.某生物兴趣小组,对爆发蓝细菌水华的湖水作出研究,各取500 mL湖水在30 ℃下培养,分别给予4 klx光照(接近湖面晴天日照强度)和1 klx 光照(接近湖面阴雨天日照强度),光暗时间比为12 h∶12 h,培养5天后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加入物质 光照强 度/klx 培养前 溶解氧/ (mg·L-1) 培养5天 后溶解氧/ (mg·L-1)1 去离子湖水 4 7.1 6.82 去离子湖水 1 6.9 6.83 未处理湖水 4 4.9 3.64 未处理湖水 1 4.8 0.9A.湖水中多种矿质离子增加,是引起水华现象的原因之一B.阴雨天气温低,蓝细菌呼吸弱,水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小C.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D.阴雨天蓝细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10.(多选)如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毁林造田可能是a~b年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B.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C.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D.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11.(多选)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分别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不含水生生物,总磷浓度上升B.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升高总磷浓度C.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D.“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12.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华(蓝细菌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 。(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巢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理由是 。(3)图中a、b分别代表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C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A错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用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由此推测其人均生态足迹值应高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错误。2.B 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定越小。3.B 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林地资源和碳吸收用地,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A正确;五十年来,中国人均耕地足迹变化不大,但人口总量明显增加,耕地足迹总量明显增大,B错误;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足迹的需求,C正确;五十年来,人均草地足迹变化不大,碳足迹显著增加,生态足迹中其他组分变化也不大,故草地足迹在生态足迹总量中的占比降低,D正确。4.B 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酸雨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过多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氟氯烃、哈龙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减少,使臭氧层出现空洞。5.A 温室效应是由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酸雨是由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物质引起的。6.B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CO2等气体增加造成的,“酸雨”是大气中SO2等酸性气体增加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是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这三大危机都与氧元素有关,A正确;“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如氟氯烃等,B错误;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无微生物的深海中,而不被分解形成CO2等物质,所以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D正确。7.B 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A错误;岛国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岛国的CO2回收利用量更小,C错误;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氟氯烃、甲烷(CH4)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为了尽快降低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应立即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D错误。8.B 挺水植物芦苇为一个种群,其中不存在群落的结构,A错误;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污水也输入此生态系统,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还有污水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B正确;植物只可利用CO2和H2O等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C错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9.B 湖水中多种矿质离子增加,导致蓝细菌等大量繁殖,引起水华现象;阴雨天气温低,蓝细菌呼吸弱,光合作用也很弱,导致对水生生物影响较大;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则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阴雨天蓝细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使得其他生物受到影响。10.ABD 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是具有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能力的生物,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C错误。11.AB 对照处理的水体为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其中含有水生生物,总磷浓度上升,A错误; 根据图示可知,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B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C正确;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D正确。12.(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巢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是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合理即可) (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 (正)反馈调节解析:(1)引发水华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也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水体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2)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3)题图中a代表水体中的溶解氧,b代表有毒物质。一种因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因素的变化为正反馈。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4 / 4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 聚焦 1.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认同协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内容(3)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② 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迅猛增长。同时,由于人类的 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 的利用能力提高,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 状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3.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控制人口的增长就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生态足迹的值越小,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位居世界首位。( )(4)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探讨一 分析生态足迹,提高理解能力1.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试探讨:(1)生态足迹中的耕地和草地分别表示什么?(2)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为什么会增大生态足迹?探讨二 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增强社会责任2.根据教材P84“思考·讨论”的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1.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1)人口规模:某一单位人口规模越大,生态足迹就越大。(2)物质生活水平:一般物质生活水平越高,生态足迹就越大。(3)技术条件:可能使生态足迹增大,也可能使生态足迹减小。(4)生态生产力:同等条件下生态生产力越高,生态足迹越小。2.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 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 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赤字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如图为1965—2005年世界人口数量与生态足迹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965—2005年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B.生活方式变化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C.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D.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2.近年来,某市人口数量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B.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只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C.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能不同D.近年来该市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但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仍然十分重要知识点(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圈3.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2)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均耕地减少等。 ( )(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4)我国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 )(5)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探讨 分析全球性生态问题,增强社会责任1.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无瑕,最新研究表明: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南极出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2.思考温室效应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区分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1.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由发展中国家完成B.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排放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D.“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提倡“绿色”出行,可缓解温室效应 B.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加剧环境污染C.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退耕还林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足迹是 。(2)生态足迹大小与环境的关系是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 等。1.(2024·沈阳高二检测)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飞速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压力,并引发了诸多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足迹小B.生活方式不同会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C.臭氧层破坏不是导致雾霾、酸雨频发的主要原因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2.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众生的地球”。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A.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有关,臭氧减少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B.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C.温室效应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D.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3.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在水库支流的入水口处形成一定距离回水区,导致回水区支流的流速减缓。研究小组模拟测定了某支流在回水前(流速为0.4 m/s)及回水后(流速为0.05 m/s)浮游藻类的叶绿素(Chla)含量,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定范围内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升高时,浮游藻类的Chla含量增加B.不同检测点Chla的含量,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C.流速为0.05 m/s、距河口5 km处,一定不会出现水华现象D.结果表明水流速度增大,可一定程度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一)自主学习1.(1)某一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3)①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越大 ②生活方式2.(1)消费水平 自然资源 生态超载3.(1)× 提示:控制人口的增长主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2)× 提示:生态足迹的值越小,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小。(3)× 提示: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态足迹总量居于世界首位。(4)× 提示: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互动探究1.(1)提示: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2)提示: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2.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3.提示: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学以致用1.B 据图可知,1965—2005年全球生态承载力基本不变,而全球生态足迹增大,因此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A正确;据图可知,人均生态足迹基本不变,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B错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C正确;生态足迹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和生活方式相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2.B 由实线曲线可知,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A正确;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也有少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错误;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能不同,C正确;近年来不管是常住人口增长率还是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虽然人口数量减少,但依然需要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D正确。知识点(二)自主学习1.2. 全球性 稳态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3.(1)× 提示: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是生物富集。(2)√(3)√(4)√(5)×互动探究1.提示:全球性大气污染随大气环流使南极部分地区污染物增多;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到南极海域。2.提示:①成因:植被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超出了环境的自动净化能力。②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学以致用1.B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由所有国家共同完成,A错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①受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影响,②人类活动排放的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大量消耗臭氧,B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C错误;“低碳经济”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物圈的碳循环,D错误。2.C “绿色”出行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加剧环境污染,增加治理的成本和难度,B正确;实施垃圾分类,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重新回收利用,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退耕还林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D正确。【过程评价·勤检测】网络构建 (1)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3)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课堂演练1.A 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就可能不同,人口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小,A错误,B正确;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酸雨的形成是由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雾霾的形成与PM2.5有关,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因此臭氧层破坏不是导致雾霾、酸雨频发的主要原因,C正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D正确。2.C 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有关,臭氧减少导致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加,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影响是一样的,不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A错误;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形成的雨,B错误;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3.C 回水后(流速为0.05 m/s)水流速度减慢,使水体内的氮、磷含量升高,促进了藻类的增长,导致浮游藻类的Chla含量增加,A正确;不同检测点Chla的含量,可表示藻类的数量多少,因此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B正确;流速为0.05 m/s、距河口5 km处,浮游藻类的Chla含量较高,说明藻类数量较多,也可能会出现水华现象,C错误;流速为0.05 m/s时,藻类的Chla含量均高于流速为0.4 m/s时,说明水流速度增大,可一定程度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减少藻类数量的增长,D正确。6 / 6(共70张PPT)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 聚焦 1.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2.认同协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目录CONTENTS课时训练·提素能03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 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某一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2)内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② 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越大 生活方式 (3)特点2.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迅猛增长。同时,由于人类的 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 的利用能力提高,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 状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消费水平 自然资源 生态超载 3.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控制人口的增长就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提示:控制人口的增长主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2)生态足迹的值越小,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 )提示:生态足迹的值越小,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小。(3)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位居世界首位。 ( × )提示: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态足迹总量居于世界首位。×××(4)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 )提示: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探讨一 分析生态足迹,提高理解能力1.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试探讨:(1)生态足迹中的耕地和草地分别表示什么?提示: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2)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为什么会增大生态足迹?提示: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探讨二 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增强社会责任2. 根据教材P84“思考·讨论”的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3. 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提示: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1. 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1)人口规模:某一单位人口规模越大,生态足迹就越大。(2)物质生活水平:一般物质生活水平越高,生态足迹就越大。(3)技术条件:可能使生态足迹增大,也可能使生态足迹减小。(4)生态生产力:同等条件下生态生产力越高,生态足迹越小。2. 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 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 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 生态赤字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如图为1965—2005年世界人口数量与生态足迹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1965—2005年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B. 生活方式变化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C. 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D.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解析: 据图可知,1965—2005年全球生态承载力基本不变,而全球生态足迹增大,因此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A正确;据图可知,人均生态足迹基本不变,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B错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C正确;生态足迹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和生活方式相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2. 近年来,某市人口数量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B. 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只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C. 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能不同D. 近年来该市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但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仍然十分重要解析: 由实线曲线可知,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A正确;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也有少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错误;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能不同,C正确;近年来不管是常住人口增长率还是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虽然人口数量减少,但依然需要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D正确。知识点(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2.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圈3.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1)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 )提示: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是生物富集。(2)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均耕地减少等。 ( √ )(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 )×√√(4)我国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 √ )(5)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探讨 分析全球性生态问题,增强社会责任1. 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无瑕,最新研究表明: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南极出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提示:全球性大气污染随大气环流使南极部分地区污染物增多;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到南极海域。2. 思考温室效应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提示:①成因:植被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超出了环境的自动净化能力。②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区分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1.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由发展中国家完成B. 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排放C.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D.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解析: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由所有国家共同完成,A错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①受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影响,②人类活动排放的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大量消耗臭氧,B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C错误;“低碳经济”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物圈的碳循环,D错误。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提倡“绿色”出行,可缓解温室效应B. 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加剧环境污染C. 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 退耕还林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析: “绿色”出行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加剧环境污染,增加治理的成本和难度,B正确;实施垃圾分类,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重新回收利用,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退耕还林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D正确。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1)生态足迹是 。(2)生态足迹大小与环境的关系是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 等。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 1. (2024·沈阳高二检测)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飞速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压力,并引发了诸多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足迹小B. 生活方式不同会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C. 臭氧层破坏不是导致雾霾、酸雨频发的主要原因D.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解析: 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就可能不同,人口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小,A错误,B正确;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酸雨的形成是由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雾霾的形成与PM2.5有关,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因此臭氧层破坏不是导致雾霾、酸雨频发的主要原因,C正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D正确。2. 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众生的地球”。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有关,臭氧减少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B.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C. 温室效应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D.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解析: 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有关,臭氧减少导致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加,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影响是一样的,不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A错误;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形成的雨,B错误;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3. 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在水库支流的入水口处形成一定距离回水区,导致回水区支流的流速减缓。研究小组模拟测定了某支流在回水前(流速为0.4 m/s)及回水后(流速为0.05 m/s)浮游藻类的叶绿素(Chla)含量,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一定范围内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升高时,浮游藻类的Chla含量增加B. 不同检测点Chla的含量,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C. 流速为0.05 m/s、距河口5 km处,一定不会出现水华现象D. 结果表明水流速度增大,可一定程度减轻水体富营养化解析: 回水后(流速为0.05 m/s)水流速度减慢,使水体内的氮、磷含量升高,促进了藻类的增长,导致浮游藻类的Chla含量增加,A正确;不同检测点Chla的含量,可表示藻类的数量多少,因此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B正确;流速为0.05 m/s、距河口5km处,浮游藻类的Chla含量较高,说明藻类数量较多,也可能会出现水华现象,C错误;流速为0.05 m/s时,藻类的Chla含量均高于流速为0.4 m/s时,说明水流速度增大,可一定程度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减少藻类数量的增长,D正确。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 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B. 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C.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 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123456789101112解析: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A错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用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由此推测其人均生态足迹值应高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错误。1234567891011122.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B. 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C. 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长,这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D. 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解析: 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定越小。1234567891011123. 生态足迹是指能为一个特定生活标准的人群提供所需的资源,处理其废弃物的陆地与水域面积。其组分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碳足迹(碳吸收用地)。如图是1961年~2010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组分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123456789101112A. 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B. 五十年来,中国耕地足迹总量变化不大,得益于农业发展,作物亩产量增加C. 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足迹的需求D. 五十年来,人均草地足迹变化不大,草地足迹在生态足迹总量中的占比降低123456789101112解析: 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林地资源和碳吸收用地,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A正确;五十年来,中国人均耕地足迹变化不大,但人口总量明显增加,耕地足迹总量明显增大,B错误;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足迹的需求,C正确;五十年来,人均草地足迹变化不大,碳足迹显著增加,生态足迹中其他组分变化也不大,故草地足迹在生态足迹总量中的占比降低,D正确。123456789101112知识点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 )A. 酸雨B. 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C. 温室效应D. 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123456789101112解析: 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酸雨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过多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氟氯烃、哈龙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减少,使臭氧层出现空洞。1234567891011125.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均会引起相应的环境问题,下列环境问题与上述过量排放的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A.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B. 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C. 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D. 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123456789101112解析: 温室效应是由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酸雨是由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物质引起的。1234567891011126. 下列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三大危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三大危机都与氧元素有关B. “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O2的大量减少,CO2的大量增加所致C. 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生物圈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D. 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深海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123456789101112解析: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CO2等气体增加造成的,“酸雨”是大气中SO2等酸性气体增加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是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这三大危机都与氧元素有关,A正确;“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如氟氯烃等,B错误;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无微生物的深海中,而不被分解形成CO2等物质,所以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D正确。123456789101112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 ℃以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 ℃之内而努力。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力植树造林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B. 温室效应是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的,这是个全球性问题C. 岛国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岛国的CO2排放量更大D. 为了尽快降低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应立即实现CO2的净零排放123456789101112解析: 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A错误;岛国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岛国的CO2回收利用量更小,C错误;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氟氯烃、甲烷(CH4)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为了尽快降低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应立即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D错误。1234567891011128.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 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D.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123456789101112解析: 挺水植物芦苇为一个种群,其中不存在群落的结构,A错误;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污水也输入此生态系统,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还有污水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B正确;植物只可利用CO2和H2O等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C错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1234567891011129.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爆发蓝细菌水华的湖水作出研究,各取500mL湖水在30 ℃下培养,分别给予4 klx光照(接近湖面晴天日照强度)和1 klx 光照(接近湖面阴雨天日照强度),光暗时间比为12h∶12 h,培养5天后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加入物质 光照强度/klx 培养前溶解氧/ (mg·L-1) 培养5天后溶解氧/(mg·L-1)1 去离子湖水 4 7.1 6.82 去离子湖水 1 6.9 6.83 未处理湖水 4 4.9 3.64 未处理湖水 1 4.8 0.9123456789101112A. 湖水中多种矿质离子增加,是引起水华现象的原因之一B. 阴雨天气温低,蓝细菌呼吸弱,水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小C. 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D. 阴雨天蓝细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123456789101112解析: 湖水中多种矿质离子增加,导致蓝细菌等大量繁殖,引起水华现象;阴雨天气温低,蓝细菌呼吸弱,光合作用也很弱,导致对水生生物影响较大;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则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阴雨天蓝细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使得其他生物受到影响。12345678910111210. (多选)如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毁林造田可能是a~b年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B.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C. 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D. 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123456789101112解析: 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是具有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能力的生物,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C错误。12345678910111211. (多选)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分别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不含水生生物,总磷浓度上升B. 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升高总磷浓度C. 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D. “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123456789101112解析: 对照处理的水体为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其中含有水生生物,总磷浓度上升,A错误; 根据图示可知,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B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C正确;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D正确。12345678910111212. 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华(蓝细菌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 。解析: 引发水华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也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水体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巢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23456789101112(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巢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理由是 。解析: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合理即可)123456789101112(3)图中a、b分别代表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解析: 题图中a代表水体中的溶解氧,b代表有毒物质。一种因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因素的变化为正反馈。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正)反馈调节123456789101112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ocx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pptx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