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分类练习8(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分类练习8(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分类练习8【含答案Word版】
一、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过程(本大题共3小题)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形成对照作用,探究的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则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 土一侧。
(2)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避免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丙同学的实验 (填“遵循”或“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4)丁同学设计的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 。
2.袁隆平院士带领的海水稻研究团队为践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团队科研人员在25℃条件下,设计并实施了系列实验,统计了两种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的萌发率,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
(1)实验前要选择籽粒饱满的水稻种子作为实验材料,以排除种子自身结构不完整对萌发率所造成的影响。实验中,设置普通稻组起______作用。
(2)每个培养盒放置100粒水稻种子进行萌发实验,并重复多次取______,作为测定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氯化钠浓度的逐渐升高,海水稻与普通稻萌发率的整体变化的趋势逐渐______。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可知,______(填水稻品种)更适合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
3.学习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后,七年级(2)班的同学分组制作了动植物细胞模型。
[方案讨论]制作要求:细胞重要结构齐全,位置、形状、大小比例适当。
[材料准备]不同颜色的轻黏土、塑料薄膜、线、透明保鲜袋、核桃、卡纸。
[制作模型]
组别 A组 B组
部分材料制作步骤 ①用__________(填“卡纸”或“塑料薄膜”)围成一个封闭的轮廓,模拟细胞膜; ②将核桃放入轮廓中间; ③用褐色的轻黏土团成小的椭球体,均匀地分布在轮廓中 ①用剪裁成细条的卡纸围成一个封闭的轮廓,贴在垫板上; ②用透明保鲜袋装入水,扎紧袋口,放在轮廓的一侧; ③将核桃放进轮廓中间; ④用绿色和褐色的轻黏土团成小的椭球体,均匀分布在轮廓中
[交流与讨论]
(1)表中横线填 。
(2)由制作过程判断,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的小组是 (填“A组”或“B组”)。
(3)制作材料中的核桃模拟的是 ,其主要功能是 。
(4)B组用绿色轻黏土制作成的结构是 ,其功能是 (合理即可)。
(5)A、B组中的褐色轻黏土团模拟的是 。
[评价反思]老师从材料的选取以及模型的准确性、美观性等角度评价了两个小组制作的模型,B组有一处明显不足之处,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方案: (合理即可)。
二、生物与生物圈(本大题共2小题)
4.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你能用实验法来研究生物现象了吗?请你根据做过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中线为界,一侧盖玻璃板,一侧盖纸板
方法步骤: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央,静置2分钟(min)。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9次。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如下表。)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黑暗 17 18 18 18 18 17 18 18 19
(1)我们做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变量是 ;一侧盖玻璃板的目的是 。
(3)能不能仅用一只鼠妇做实验?请说明理由 。
(4)实验后,记录表的数据如何处理? ;目的是 。
(5)“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你根据该实验发现的现象,提一个可继续探究的问题:
5.学习生物学之后,张家界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解学校有多少种植物,对学校内的植物种类进行了研究。同学们将学校分成了四个区域,对区域内的所有植物进行了记录,记录的表格整理如下:
调查区域 区域一 区域二 区域三 区域四
植物种类 11种 13种 16种 12种
(1)同学们采取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2)为了全面科学地了解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气候等的关系,在明确了目的、对象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合理的 。
(3)为了得到植物园内所有区域的植物种类数量,同学们对结果进行了处理,认为植物园内至少有 种植物,最多有 种植物。
(4)如图是植物园内植物种类的柱形图,请将图补充完整 。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本大题共1小题)
6.如图所示,分别在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置食盐,草履虫的移动情况是(  )

A.左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右侧移动
B.右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左侧移动
C.两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中间移动
D.两侧培养液中草履虫随机移动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大题共10小题)
7.某学习小组同学为了观察玉米种子发芽与生长。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后,他们将发芽的玉米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培养皿的吸水纸上,其中一个放了点碎土,另一个不放,放在窗台上,每天都只浇等量的纯净水。培养一段时间后,两个培养皿中的幼苗生长状况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有机营养主要由 提供。
(2)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时,如果某人将玉米种子浸没在水中几天,忘记捞出来,导致这些种子没有一粒萌发,这主要是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
(3)该小组同学将萌发的玉米种子进行幼苗培养,设置成了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每天都只浇等量的纯净水,是为了 。
(4)根据图中两个培养皿中幼苗的生长状况,可得出的结论是 。
8.下图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三个实验装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B.实验②变量为有无二氧化碳
C.实验②不需要进行暗处理
D.实验③收集的气体能使带火星小木条复燃,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9.下表所示实验或探究活动中,相关操作与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10.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时,选取5个干净的锥形瓶进行编号,在编号为甲、乙、丙、丁的瓶中,分别放入20粒完整有活力的玉米种子,戊瓶中放入20粒煮熟后并冷却的玉米种子,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如图),放置一段时间后,你认为:
(1)以上装置中种子能萌发的是 瓶。
(2)要验证适量的水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需选择哪两组装置? (填编号)。
(3)丁瓶中种子不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这一条件,戊瓶中种子不萌发的原因是 。
(4)同学们参加玉米种植活动,播种前松土的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 。
11.某研究小组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以探究提高温室内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相同的萝卜幼苗,温室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条件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的光照、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并适宜)。
(1)如果要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应选择 (填序号)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2)种植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③号温室中的萝卜幼苗比②号温室中的萝卜幼苗长的快,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其原因是 。
(3)最初移栽萝卜幼苗时,选择在阴天或傍晚进行,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减弱萝卜幼苗的 。
(4)萝卜收获后,由于存放时间较长,结果萝卜变得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物质减少了,这是由于 的缘故;而我们平常食用的萝卜块属于 (填“生殖”或“营养”)器官。
12.科学探究实践对加深生物学概念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兴趣小组开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动。
实验一:如图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某同学选择一种盆栽的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二:某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其操作设计如下:
①如图所示安装整套装置,置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中;
②通过A装置鼓入适量的空气;
③静置一定时间后观察。请分析回答: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以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_______。
(2)如图1将A、B叶片进行不同的处理,将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摘下叶片A、B,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使叶片中的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漂洗后滴加碘液则变蓝的叶片是_______。
(3)比较叶片A、B实验结果的不同,可以证明:_______。
(4)实验二中装置A可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装置B可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
(5)标志着本探究活动成功的现象是:_______。
(6)若该同学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7)装置C用不透明的纸片密闭玻璃罩的目的是_______。
13.某学习小组同学为了观察玉米种子发芽与生长。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后,他们将发芽的玉米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培养皿的吸水纸上,其中一个放了点碎土,另一个不放,放在窗台上,每天都只浇等量的纯净水。培养一段时间后,两个培养皿中的幼苗生长状况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有机营养主要由 提供。
(2)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时,如果某人将玉米种子浸没在水中几天,忘记捞出来,导致这些种子没有一粒萌发,这主要是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
(3)该小组同学将萌发的玉米种子进行幼苗培养,设置成了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每天都只浇等量的纯净水,是为了 。
(4)根据图中两个培养皿中幼苗的生长状况,可得出的结论是 。
14.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产生的向上拉力,兴趣小组为了将这种向上的拉力演示出来,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连接处均密封。回答下列问题。
(1)将A、B两组装置同时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A装置U形管中两端液面基本保持不变,B装置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导致B装置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该实验也可说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2)水分离开植物体主要结构是 ,该结构还是光合作用所需 进入的通道。
(3)为进一步探究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对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该兴趣小组利用B装置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组别 条件 时间/min
1 ? 10
2 室内+加湿器 10
3 室内+电吹风吹自然风 10
4 室内+电吹风吹热风 10
表中“?”是 ,通过 两组对照,可探究气流速度对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
15.某同学将从绿叶中提取的叶绿体滤液等量倒入相同大小的培养皿中,分别置于有光和无光条件下,检测是否有气泡产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产生的气泡一定是二氧化碳
B.实验证明叶绿体中产生了淀粉
C.实验证明叶绿体可进行呼吸作用
D.如果收集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则证明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16.下图是常温下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变量是种子是否浸水
B.A试管中的石灰水能变浑浊
C.设置B组是起对照作用
D.将种子消毒是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五、生物圈的人(本大题共7小题)
17.甲、乙两同学分别利用如图所示A、B两套装置进行“测定常见种子所含能量”的实验,各量取30mL水分别放入A、B两装置,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用相同质量的花生仁进行实验,甲同学测得水温升高的多
B.将温度计底部与试管接触可准确测量水温变化
C.甲同学测得的能量值与种子中所含能量的实际值更接近
D.B装置实验数据更准确主要是因为易拉罐能减少种子燃烧过程中热量的散失
18.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陈艺文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她尝试做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分成 2 等份。将口漱净,取 4 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Ⅱ:取 2 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如下图)
(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这是为了模拟 和舌的搅拌。
(2)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 对 的消化作用。
(3)实验过程 D 中,[1]号试管中颜色 ,原因是 。[2]号试管浆糊颜色 ,原因是 。
Ⅲ:分析与讨论
(4)该实验过程中,设置两支试管的作用是设置 。
(5)如果将 C 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 5℃,再重复 D 过程,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色 。
(6)如果将 C 过程与 D 过程对调一下顺序,实验现象可能是 。
19.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对运动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为更好地备战2022年冬奥会,研究者以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探究心理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
(1)人体消化道内,淀粉的分解起始于 ,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2)分别在施加心理压力前、后取受试者的唾液,进行如下实验。
试管编号实验处理 1号试管 2号试管
加入淀粉液 2毫升 2毫升
滴加碘液 2滴 2滴
加入唾液 ? 施加心理压力后,受试者的唾液2毫升
温度条件 37℃ ?
①1号试管“?处应加入 。设置1号试管在本实验中起到 作用。
②2号试管“?”处的温度条件应该是 ℃。
③观察,记录并比较1号和2号试管蓝色褪去时间,若结果为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 (填“大”/“等”/“小”)于1号试管,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
20.定量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多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下列实验不需要取平均值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测量胸围差
C.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D.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1.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取两个玻璃缸编号为A、B,在A、B两缸内各加入500ml池塘水和等量的蝌蚪饲料.
b.在A、B两缸内加入同时孵化的相同数量的蝌蚪(不能少于5只).
c.在A缸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B缸不加.
d.保持A、B两缸内水温22﹣25℃,并每天观察和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请根据实验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_.
(2)步骤C设计的是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
(3)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能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 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根据甲状腺的功能预测实验结果:蝌蚪长出四肢A缸 (早或迟)于B缸,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的时间A缸比B缸 (长或短).
(5)根据预测可得出结论: 。
22.某兴趣小组同学为研究猪心的结构,做了以下实验。在确认I、II、III、IV是分别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4条血管后,扎紧其它血管,依次往4条血管灌水,观察水流情况,结果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I为肺静脉,则II为肺动脉
B.II和IV均为动脉,内均流动脉血
C.III和IV内血液的含氧量基本相同
D.II和IV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23.某同学想用小鼠通过实验来探究不同霉变程度的甘蔗对小鼠胃黏膜损伤是否有影响,实验过程如下:取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分别放入A、B、C、D四只鼠笼,每组10只,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 饲喂剂量(mL/d) 生长条件 出现炎症小鼠数量
A组  ① 每天在相同时间饲喂一次,其余生长条件 ② 1
B组 灌胃100%霉变甘蔗汁0.2mL 8
C组 灌胃75%霉变甘蔗汁0.2mL 5
D组 灌胃50%霉变甘蔗汁0.2mL 3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完善实验过程:① ;② 。
(2)该实验中设置了4组实验,其中对照组是 组;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3)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 。
六、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本大题共3小题)
24.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对蚯蚓观察及探究生活习性的学习活动,请分析回答:
(1)观察图1,判断蚯蚓的前端应该是 (填“A”或“B”)。
(2)在观察过程中,要经常用浸湿的棉花轻轻擦拭蚯蚓的体表,目的是 。用手指来回抚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的感觉,这是摸到了它的 ,该结构可以辅助运动。
(3)图2是设计的探究蚯蚓生存环境的实验装置。若想探究蚯蚓是否喜欢潮湿环境?应选择装置 。装置丁能否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
25.羊肚菌(如图一),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表面有似羊肚状的凹坑,有无色长椭圆形孢子,是世界公认的著名珍稀食药兼用菌。羊肚菌对光环境条件较为敏感,是喜光菌类,但忌阳光直射。为了确定羊肚菌栽培过程的最适光环境,某科研团队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试验准备】在箱子的顶部盘挂灯带,五面用遮光布进行遮光。将菌种均匀撒播于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表面后进行覆土浇水,菌丝爬满菌床面即完成营养生长。
【试验设计】设置不同光照强度L1~L8,分别为3,6,9,12,15,18,21,24μunol/(m2·s),黑暗。光照条件为12h光照,然后12h黑暗。在温度12-14℃、湿度为85%~90%条件下进行出菇管理。
【数据统计】使用游标卡尺测定原基形成后第10天的羊肚菌子实体长度(mm),重复3次,
(1)根据题中描述,羊肚菌与以下哪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_______。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大肠杆菌噬菌体 D.衣藻
(2)培养羊肚菌的土壤富含腐殖质,是为了给羊肚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_。
(3)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_,根据图二所示的结果,光照强度为_________μunol/(m2·s)时对羊肚菌子实体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4)羊肚菌的种植难度较大,根据以上信息,请推测如果希望提高羊肚菌品质和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任写1条)。
26.卷叶象甲是一类常见的农业害虫。繁殖时,雌虫先将叶片基部切开,沿主叶脉折叠叶片,在叶片尖端产卵,再向上将整个叶片卷成筒状并切下,作为幼虫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1)叶片基部被切开,叶脉中导管被切断,叶片逐渐萎蔫。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卷叶象甲的这种卷叶行为属于__________行为。
(2)某类植物有些变种的叶片不是全缘的,突变为深裂状,观察发现,具有深裂的叶片更能抵抗卷叶象甲破坏。有人对此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具有深裂的叶片营养(口感)不好,卷叶象甲的幼虫不喜食。
假设2:具有深裂的叶片不利于折叠成卷筒状。
为检验哪个假设更合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组别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叶片形状 卷筒方式 卷筒数 每个叶片虫卵数 一段时间后 甲乙两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
甲组全缘叶片 卷叶象甲自主卷叶 30个 1枚
乙组具深裂叶片 人工模拟制作卷叶 30个 1枚
实验中统计卷筒的数量达30个,目的是__________。
该实验结果支持哪个假设?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提出,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可能污染环境。请你提出其他防治措施(写一种即可)。__________。
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本大题共1小题)
27.江豚、中华鲟、长江鲟是衡量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通过调查发现人类活动(轮船航行、水工建设、排放污水等)是造成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根本威胁,如图是科学家研究轮船航行、水工建设噪音对杂交鲟的影响,为了保护长江生态,政府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并统计计划实施前后的江豚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考察时间 长江江豚数量/头
全流域 长江干流 洞庭湖 鄱阳湖
2006年 1 800 1 200 150 450
2012年 1 045 505 90 450
2017年 1 012 445 110 457
2022年 1 249 595 162 492
    
(1)生物学家为更好地确定江豚数量,采取双船双测方法,不仅在船上安放了望远镜,同时在船尾还安置了声学仪器,检测江豚发出的声波,该科考主要采取了科学研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法。
(2)实验中选取的杂交鲟除了要求生长状况相似且健康,其性别选择应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全为雄性”“全为雌性”或“雌雄各半”),并保证饲养的水温、水体酸碱度等是________________的。
(3)根据图甲和图乙的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对杂交鲟施加噪音,其游泳速率________________,捕食速率下降,说明噪音对杂交鲟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负面影响。
(4)“长江十年禁渔”是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举措,多对母子豚被发现体现了这一点,也说明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
(5)随着人们保护生态意识增强,长江中的水生生物数量在逐步恢复,但其各处水电站的建设导致水域环境连通性减弱,对江豚数量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科学家建议要及时修复生态长廊连接水域环境,请你尝试分析这样做的优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本大题共1小题)
28.景天三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宁心安神等功效。八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探究了不同部位插穗对景天三七扦插苗生长的影响。取生长旺盛、粗细一致、长度相同且无病虫害的景天三七枝条,按上部茎段、中部茎段、下部茎段3组进行切割处理,每段4~5 cm,上端平切,下端斜切,并去除大部分叶片。每组20根进行扦插,两个月后统计各组的存活率和株高的平均值,结果如图所示。
(1)将枝条扦插到土壤中生长出新植株的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生殖。
(2)上述画线部分的操作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统计各组存活率和株高的平均值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兴趣小组在扦插实验中去除插穗上大部分叶片,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__________________(填生理作用)的强度。
(4)依据实验结果,景天三七扦插繁殖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茎段作插穗。
九、生物技术(本大题共2小题)
29.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用酵母发过的面粉制作的食品特别松软香甜。学习了发酵技术以后,你不妨尝试动手做一下发糕。发糕暄软多孔,美味可口,人人都爱吃,做起来其实并不难。
1、材料用具:面粉、市售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2、制作方法: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②在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拌匀,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④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小时。⑤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分钟。⑥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请分析回答:
(1)鲜酵母中含有酵母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2)用温开水将酵母化开的原因是 。
(3)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是因为 。
(4)蒸熟的发糕暄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5)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些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30.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观察蚯蚓”实验中,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有黏液
B.在“观察酵母菌”实验中,细胞上长出的大小不同的突起是酵母菌在进行分裂生殖
C.在“发酵现象”实验中,取下气球能闻到酒味,说明发酵产生了酒精
D.在“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实验中,每次记录后,都应把棋子放回原袋并摇匀
参考答案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答案】(1)水分 湿
(2)偶然性
(3)不遵循
(4)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光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由题图可知,甲同学纸盒的左半侧放干土,右半侧放湿土,实验的变量是水分,因此探究的是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而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湿土一侧。
(2)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变量唯一才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因为丙同学的实验具有光和水分两个变量,因此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4)丁组同学纸盒的左半侧盖上黑木板,右半侧盖上玻璃板,这样纸盒就形成了明亮与阴暗两种环境,丁同学实验中的变量是光。因此丁同学设计的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者光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
2.【答案】(1)对照
(2) 平均值 避免偶然因素,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3) 降低 海水稻
【分析】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自身条件是种子是完整的,胚是活的,度过休眠期的。
【详解】(1)通过实验数据可知,两种水稻中,海水稻受氯化钠浓度的影响更小。对照性实验应设置对照,所以普通稻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每个培养盒放置30粒饱满的海水稻种子进行萌发实验,重复多次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准确。
(3)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氯化钠浓度的逐渐升高,海水稻与普通稻萌发率的整体变化趋势逐渐下降。通过图中实验数据可知,海水稻更适合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答案】(1)①塑料薄膜
(2)B组
(3)细胞核 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4)叶绿体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5)线粒体 B组中没有模拟“细胞膜”这一结构;应在第①步中卡纸做成的轮廓内,贴着卡纸粘贴一圈剪裁好的塑料薄膜
【分析】规律总结模型是人们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建构模型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详解】(1)根据题目的提示,A组使用的材料是“围成一个封闭的轮廓”,这里更符合用“塑料薄膜”模拟细胞膜的概念。
(2)植物细胞一般有较大的液泡,B组的制作步骤有装水的透明保鲜袋,模拟了植物细胞的大液泡,所以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的小组是B组。
(3)核桃模拟的是细胞核。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4)B组用绿色轻黏土团成的小椭球体代表叶绿体,作用为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5)A、B组中的褐色轻黏土团模拟的是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都含有的能量转化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从制作过程看,B组缺少细胞膜的结构模拟,可以在第①步卡纸做成的轮廓内,贴着卡纸粘贴一圈剪裁好的塑料薄膜,确保模型准确反映植物细胞的结构。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光 作对照
(3)不能,容易出现偶然性
(4)取平均数 减小实验误差
(5)湿度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详解】(1)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所以作出的假设是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实验的变量是光,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所以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一侧盖玻璃板的目的是作对照。
(3)生物探究实验时生物的样本数量要适中,数量过少易出现偶然性,误差较大。因此,不能用一只鼠妇做实验,因为容易出现偶然性。
(4)实验后,记录表的数据求平均值;目的是减少误差,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具有说服力。
(5)“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根据该实验发现的现象,提一个可继续探究的问题:湿度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知识点】【科学方法】观察、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5.【答案】(1)调查法
(2)调查方案
(3)16 52
(4)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1)生物学社的同学们分成四组对植物园内的植物种类进行了研究调查,需要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属于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
(2)为了全面科学地了解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气候等的关系,在明确了目的、对象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准备材料用具,选择调查范围,设计调查路线,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和整理等。
(3)为了得到植物园内所有区域的植物种类数量,同学们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如果四个小组的同学调查的植物种类都相互重合的话,植物园内至少有16种植物(取四小组最多的种类数),如果四个小组的同学调查的植物种类都不相同,那么植物园内最多有52种植物,也就是各小组调查的种类数之和。
(4)植物园内的植物种类柱形图补充如下,是按照各组调查的植物种类整理成的。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6.【答案】B
【分析】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增强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详解】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害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中去,因此右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左侧移动。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知识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观察、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7.【答案】
胚乳
空气(或氧气)
有无无机盐;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因浇水带来无机盐的干扰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分析】
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果皮和种皮、胚乳、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其中胚乳储存营养物质;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详解】
(1)玉米种子中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胚乳,因此,玉米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有机营养主要由胚乳提供。
(2)将玉米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会导致缺少萌发所需要的空气,从而不能萌发。
(3)根据题意,实验中一组放了一点碎土,土壤中是含有无机盐的;另外一组只浇等量的纯净水,缺少无机盐,因此变量是有无无机盐;所以,每天都只浇等量的纯净水,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因浇水带来无机盐的干扰。
(4)根据图中两组幼苗的生长状况,可知:放碎土的一组,幼苗长势良好,只浇纯净水的一组长势很差,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8.【答案】C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详解】实验①用黑制片把实验选用的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组有光和无光的对照实验,A正确。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图②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B正确。实验前,实验②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C错误。氧气有助燃的特性,③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D正确。
【知识点】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叶片的结构、测定种子发芽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草履虫的结构
9.【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目的要求,只有平时多积累该部分知识,才能解答相关题目。
【详解】
A.观察草履虫时,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A正确。
B.显微镜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因此制作叶片的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要切得薄,有利于光线透过,看清细胞结构。用手捏紧两个并排的双面刀片,迅速切割载玻片上的叶片,而不是捏紧一片双面刀片迅速切割,B错误。
C.测定种子的萌发率,随机挑选待测种子,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C正确。
D.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此可以将碘液滴在叶片上看是否变蓝,检验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否有淀粉,D正确。
故选B。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0.【答案】(1)乙
(2)甲、乙
(3)充足的空气 胚已死亡
(4)充足的空气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由题图可以看出,只有乙瓶中的种子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能够萌发。
(2)要验证适量的水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应该以水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观图可知,甲瓶和乙瓶唯一的变量是水,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故甲瓶、乙瓶可作为对照实验探究适量的水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3)丁瓶中种子浸在水中,置于25℃的条件下,种子与空气不接触,缺少充足的空气,种子无法呼吸;故丁瓶种子不萌发的原因是缺少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除了满足一定的外界条件外,种子自身还必须满足:胚是活的,胚是完整的以及供胚发育的充足的营养物质,而且度过了休眠期。戊瓶内放入的是煮熟的种子,故种子不萌发的原因是种子自身原因,即胚已死亡。
(4)播种前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空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蒸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11.【答案】①③;③号温室内温度要比②号温室的温度高,促进萝卜幼苗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萝卜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营养
【分析】
(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在因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3)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4)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
(1)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要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即变量是二氧化碳,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即应选择①③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2)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在因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③号温室中的萝卜幼苗比②号温室中的萝卜幼苗长的快,是因为③号温室内温度要比②号温室的温度高,促进萝卜幼苗的光合作用。
(3)
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幼苗,可使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
(4)
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萝卜收获后,由于存放时间较长,结果萝卜变得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物质减少了,这是因为萝卜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有机物减少。绿色开花植物有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我们平常食用的萝卜块属于营养器官。
【知识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探究过程
12.【答案】(1)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或暗处理24小时)(2)叶绿素 A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
(5)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环境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其它合理也可)
(7)避免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能量)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呼吸作用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能量。
【详解】(1)为了去除实验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
(2)将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摘下叶片A、B,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A的绿色部分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3)实验结果是叶片A的绿色部分变蓝色,说明该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比较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可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鼓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瓶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可以观察B瓶中的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5)B瓶进入C瓶中的气体没有二氧化碳,C瓶中茂盛的植株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如果D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意味着C瓶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意味着探究活动成功。
(6)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主要可能与该装置放置的温度低有关,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有关,同时还可能有以下因素:鼓入空气时间不够;D中石灰水浓度太小;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等。
(7)为避免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装置C用不透明的纸片密闭玻璃罩。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作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3.【答案】
(1)胚乳
(2)空气(或氧气)
(3)有无无机盐;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因浇水带来无机盐的干扰
(4)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分析】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①充足的空气②适宜的温度③适量的水分,自身因素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解:(1)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胚乳含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2)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时,如果某人将玉米种子浸没在水中几天,导致这些种子没有一粒萌发,这主要是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空气(或氧气)。
(3)碎土中含有无机盐,实验中一个放了点碎土,另一个不放,设置成了对照实验,其变量是有无无机盐。每天都只浇等量的纯净水,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因浇水带来无机盐的干扰。
(4)培养一段时间后,放了点碎土的生长旺盛,另一个不放的生长不良,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故答案为:
(1)胚乳
(2)空气(或氧气)
(3)有无无机盐;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因浇水带来无机盐的干扰
(4)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蒸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14.【答案】(1)蒸腾作用使试管内的水分散失,试管内的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 叶
(2)气孔 二氧化碳
(3)室内 1和3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A装置U形管中两端液面基本保持不变,B装置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导致B装置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蒸腾作用使试管内的水分散失,试管内的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推动U形管右边的液体流动,所以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B试管与A试管的区别是B试管的植株有叶,说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水分离开植物体的主要结构是气孔, 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的。
(3)根据实验设计,该实验旨在探究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对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应该设置对照组,无任何额外处理的室内环境,所以?是室内。要探究气流速度对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则变量为气流速度,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第3组和第4组的气流速度都较快,但第4组吹热风,除了气流速度,与第1组相比还有温度不同,而第3组与第1组只有气流速度这一个变量。所以通过1和3组两组对照,可探究气流速度对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5.【答案】D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有光条件下叶绿体滤液有气泡产生,故产生的气泡一定是氧气,A错误。
B、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实验没有使用碘液,故无法证明叶绿体中产生了淀粉,B错误。
C、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实验中叶绿体滤液在无光条件下无气泡产生,故实验证明叶绿体不能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
D、氧气有助燃的功能,因此如果收集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则证明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探究过程
16.【答案】A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本实验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装置A是已浸水及消毒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装置B是已煮熟及消毒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种子是否煮熟, A错误。
B.A试管是已浸水及消毒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油,因此A试管中石灰水能变浑浊,B正确。
C.该实验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A和B唯一不同的条件是种子是否煮熟,因此A和B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其中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C正确。
D.由于种子带有的病菌可以直接侵染种芽和幼苗,可造成大豆种子及幼苗的死亡,故对种子消毒的目的是排除微生物产生的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知识点】【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科学方法】抽样检测
17.【答案】D
【分析】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同样的水(毫升),温度上升(℃)越高,表明含能量越多。
【详解】ACD.B装置中,空罐有一定的保温作用,能减少热量的散失,减少误差,故乙同学测得的能量值与种子中所含能量的实际值更接近,乙同学测得水温升高的多,AB错误,D正确。由于试管底部与火焰靠近,温度较高,若温度计的底部碰到了试管,则测出的水温将偏高,B错误。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8.【答案】(1)牙齿的咀嚼(2)唾液 淀粉(3)变蓝色 淀粉没有变化 不变蓝 淀粉被分解(4)形成对照(5)都变蓝(6)先都变蓝色,之后2号试管的蓝色消失
【详解】(1)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了化学性消化的进行;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就属于物理性消化,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就是模拟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2)该实验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就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该组实验中,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2号试管里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4)该实验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互为对照。
(5)低温抑制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因此将实验装置放在5℃的环境中,淀粉不会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会变蓝色。
(6)没有经过水浴就加入碘液,淀粉遇碘都会变蓝色,但经过水浴后,B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了,蓝色会随着淀粉的分解逐渐退去。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9.【答案】(1)口腔;
(2)施加心理压力前受试者的唾液2ml;对照;37;小
【分析】探究实验必须符合对照的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详解】
(1)
人体消化道依次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其中能化学性消化淀粉的器官有口腔和小肠,因此,人体消化道内,淀粉的分解起始于口腔,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2)
①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在1号试管里“?”处应加施加心理压力前受试者的唾液2ml,这样就与2号试管形成了一组以施加心理压力前、后取受试者的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设置1号试管在本实验中起到对照作用。
②进行对照实验,变量只能有一个,所以除加入的唾液情况不同以外,其余条件都要相同,即2号试管“ ”处的温度条件应该是37℃(37℃接近人的体温,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力最强)。
③试管蓝色褪去的原因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而导致的。故蓝色褪的越快,说明唾液淀粉酶含量越多。观察,记录并比较1号和2号试管蓝色褪去时间,若结果为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小于1号试管,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若结果为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等于1号试管,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没有变化;若结果为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大于1号试管,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减少。
【知识点】【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其他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测定种子发芽率、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0.【答案】C
【分析】如果探究的问题与数据有关,常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如果探究的问题与数据无关,而是一个质的变化,则不需要测平均值。
【详解】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测量胸围差、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的是事物的量的变化,而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这个实验中,探究的是尘埃“质”的变化,不需要测定平均值。
故选C。
【知识点】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异常的症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1.【答案】甲状腺激素;对照实验;A和B;偶然性;早;短;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分析】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据此解答。
【详解】
(1)实验的变量要针对要探究的问题来设置,本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应以甲状腺激素为实验变量。
(2)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该实验中A缸加入了甲状腺激素,是实验组,B缸不作任何处理,是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3)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能少于5只”,因为小蝌蚪会存在个别现象,为避免偶然性的发生,蝌蚪的数量不能少于5只。
(4)实验结论要针对实验结果来推断,在实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预期实验结果时要全面考虑。本实验中甲状腺激素与蝌蚪的生长发育间存在三种可能:促进、抑制或无影响。如果预测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则预测实验结果:蝌蚪长出四肢A缸早于B缸,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的时间A缸比B缸短。
(5)根据预测可得出结论: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点睛】
关键:注意实验变量的唯一。
【知识点】心脏的工作过程、心脏的结构、功能和位置、血液循环的途径
22.【答案】C
【分析】(1)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概括地说,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2)心脏的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和相连的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详解】A.如果Ⅰ为肺静脉,则Ⅱ为主动脉,A错误。
B.动脉是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因此Ⅱ和Ⅳ均为动脉,但肺动脉内均流静脉血,B错误。
C.血液流经心房和心室含氧量不发生变,因此,Ⅲ和Ⅳ内血液的含氧量基本相同,C正确。
D.Ⅱ和Ⅳ均为动脉,因此Ⅱ和Ⅳ内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D错误。
故选C。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其他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3.【答案】
(1)灌胃生理盐水(未霉变的甘蔗汁)0.2ml;相同且适宜
(2)A;不同霉变程度的甘蔗
(3)霉变甘蔗会对小鼠胃黏膜产生损伤,霉变程度越高,损伤越大。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解:(1)(2)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本实验的变量是不同霉变程度的甘蔗,其中A组是对照组,所以①处填写灌胃生理盐水(未霉变的甘蔗汁)0.2ml。此实验中除去霉变甘蔗汁的喂食剂量不同其余生长条件相同且适宜。
(3)从表格中的出现炎症小鼠数量可知:霉变甘蔗会对小鼠胃黏膜产生损伤,饲喂浓度越高,损伤越大。
故答案为:(1)灌胃生理盐水(未霉变的甘蔗汁)0.2ml;相同且适宜。
(2)A;不同霉变程度的甘蔗。
(3)霉变甘蔗会对小鼠胃黏膜产生损伤,霉变程度越高,损伤越大。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环节动物
24.【答案】(1)B
(2) 保持蚯蚓体壁湿润,维持正常呼吸 刚毛
(3) 乙 不能,变量唯一但条件不适宜
【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没有骨骼,蚯蚓的运动是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而完成的,图中A后端,B前端。
【详解】(1)在蚯蚓身体的前端有一体节特别大,光滑,为环带,我们一般以环带的位置来判断蚯蚓的前后端,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即B端。
(2)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的呼吸,要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因此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发现有许多小突起,叫刚毛,它可以辅助蚯蚓的运动。
(3)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其它量皆相同,并且是适宜的。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图2中甲装置、乙装置的变量都是水分,但是甲装置是有光的环境,不适合蚯蚓生活。丙、丁装置的变量都是光,但是丁装置无水分,不适合蚯蚓生活。因此若想探究蚯蚓是否喜欢潮湿环境?应选择乙装置。不能用丁装置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类、真菌的生活方式和营养方式、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5.【答案】
(1)B
(2)有机物
(3)光照强度 9
(4)控制好养殖羊肚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羊肚菌是真菌,大肠杆菌是细菌,酵母菌是真菌,大肠杆菌噬菌体是病毒,衣藻是植物,故羊肚菌和酵母菌亲缘关系最近,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真菌的生长需要水和有机物,适宜的温度,所以培养羊肚菌的土壤富含腐殖质,是为了给羊肚菌的生长提供有机物。
(3)分析实验可知,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光照强度,根据题图二所示的结果,光照强度为9μunol/(m2·s)时对羊肚菌子实体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4)由实验可知,若要提高羊肚菌品质和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控制好养殖羊肚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探究动物的行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6.【答案】(1)先天性
(2) 减少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假设2 甲乙两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
(3)生物防治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繁殖时,雌虫先将叶片基部切开,沿主叶脉折叠叶片,在叶片尖端产卵,再向上将整个叶片卷成筒状并切下,作为幼虫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①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中统计卷筒的数量达30个,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②该实验支持假设2:具有深裂的叶片不利于折叠成卷筒状。理由是一段时间后,甲组、乙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说明具有深裂的叶片更能抵抗卷叶象甲破坏,不是因为叶片营养(口感)不好。
(3)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故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可能污染环境,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知识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7.【答案】(1)调查 (2)雌雄各半 相同且适宜 (3)增大 (4)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有利于增强水域环境的连通性,扩大了江豚的栖息地;有利于江豚的迁徙和增加它的食物来源;同时还有利于不同江豚种群之间的繁殖行为(合理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1)调查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采取双船双测方法,不仅在船上安放了望远镜,同时在船尾还安置了声学仪器,检测江豚发出的声波,目的是调查江豚数量,因此主要采用调查法。(2)实验中选取的杂交鲟除了要求生长状况相似且健康,其性别选择应是雌雄各半,并保证饲养的水温、水体酸碱度等是相同且适宜的。(3)根据图甲和图乙的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对杂交鲟施加噪音,其游泳速率增大,捕食速率下降,说明噪音对杂交鲟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负面影响。(4)实施禁渔计划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干扰,为江豚等物种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5)修复生态长廊以连接水域环境对于长江中水生生物数量的恢复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长廊可以连接原本被水电站和其他人工设施隔离的水域,为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提供更广阔的生存和繁衍空间,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②促进基因交流,水域环境的连通性增强有助于水生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这对于维持遗传的多样性、减少近亲繁殖的风险和增强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③改善栖息地质量,生态长廊可以提供更多样的栖息地,满足不同水生生物的栖息需求。
【知识点】植物的嫁接与扦插、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8.【答案】(1)无性 (2)控制单一变量 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蒸腾作用 (4)下部
【详解】本题考查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对照实验;蒸腾作用等。(1)将枝条扦插到土壤中生长出新植株的繁殖过程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该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2)取生长旺盛、粗细一致、长度相同且无病虫害的景天三七枝条,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需要设置重复组,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3)去除插穗大部分叶片的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4)通过实验结果可知,下部茎段存活率最高、生长最快,故景天三七扦插繁殖应选择下部茎段作插穗。
【知识点】发酵技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9.【答案】有成形的细胞核;保持酵母菌的活性,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死亡;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二氧化碳;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详解】
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为了保持酵母菌的活性,因为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死亡,所以用温开水将酵母化开,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所以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蒸面包馒头时,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遇热膨胀,蒸熟的面包馒头就会暄软多孔,有酒味是因为在没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知识点】发酵技术、环节动物、生男生女机会均等、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30.【答案】B
【分析】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有些身体上长出芽体,芽体成熟后脱离母体成为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出芽生殖。
【详解】A.蚯蚓的呼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有黏液,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既能进行孢子生殖,也能进行出芽生殖;在“观察酵母菌”实验中,细胞上长出的大小不同的突起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B符合题意。
C.酵母菌在缺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形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发酵现象”实验中,取下气球能闻到酒味,说明发酵产生了酒精,C不符合题意。
D.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且机会均等;因此,在“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实验中,每次记录后,都应把棋子放回原袋并摇匀,以保证模拟结果能体现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