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豫南(  ) 万仞(  ) 孀妻(  ) 始龀(  ) 叩石(  ) 箕畚(  )
魁父(  ) 穷匮(  ) 一厝(  ) 朔东(  ) 雍南(  ) 冀州(  )
2. 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 )
A. 空谷/ 传响,哀转/ 久绝
B. 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C. 逝者/ 如斯夫,不舍/ 昼夜
D. 惩山/ 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
3.对下面加点的通假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读作wáng,通“无”)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2)出入之迂也
(3)毕力平险
(4)(4)且焉置土石
(5)(5)子孙荷担者三夫
5.下列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 何苦而不平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帝感其诚 D. 告之于帝
6.下列对原文的翻译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翻译: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理解:这句话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这句话是家人对愚公妻子疑问的回答,表明了家人们对愚公的支持。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理解:用刚换牙的小孩子来助阵,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同时,也与后面的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翻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理解:“易”是“交换、替换”的意思,这句话说明了移山路途遥远和往返时间长,强调了移山的艰难。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译: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理解:这句话与愚公妻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的语气相同,目的一致,都是想阻止愚公的移山行动。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一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B. “始龀”指小孩乳牙脱落,长出恒牙这一时期。《愚公移山》一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中“始龀”,即七八岁。
C. “方”是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D.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该书很有趣,包含大量寓言,如《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等。
8.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 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 文章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9. 填空。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4)最能体现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10、学校开展“用优秀寓言故事滋养心灵”主题活动,你所在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要创作一个课本剧—— 《我与愚公相遇在2024 年》。
(1)为配合课本剧演出,小组同学要做一幅海报,请你为此海报拟写宣传语。
(2)小组同学查阅了创作课本剧的若干方法,你认为不适合本次创作的两项是 ( )
A. 认真地阅读原作 B. 确立剧作主题
C. 颠覆人物的形象 D. 设计矛盾冲突
E. 拟写个性化台词 F. 追求离奇情节
(3)为突显“用优秀寓言故事滋养心灵”的主题,体现积极昂扬的时代精神,小组同学正在设计课本剧的结尾,请你将以下台词补充完整。
愚公:孩子,2024 年,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山”?你该怎么做?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掌声响起)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惩/山北之塞 B. 且焉/置土石
C.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
C. 跳往助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 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13. 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B. 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C. 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D. 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甚矣,汝之不惠!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母断织《列女》
孟子之少也〔1〕,既学而归〔2〕,孟母方绩〔3〕,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4)。”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5〕。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6〕。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7〕,是以居则安宁〔8〕’动则远害。今而废之〔9〕,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10〕,何以异于织绩面食〔11〕,中道废而不为〔12〕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13〕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14〕,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15〕!”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6〕,遂成天下之名儒。
【注释】
(1)之: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把主谓句变成一个表时间的状语,相当于 “……的时候”。 〔2〕既:已经,或“……之后”。 〔3〕方:正。绩:织布。(4)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5〕故:原因。 〔6〕若:像。斯:此,这。 〔7〕知:同智。 〔8〕是以:即“以是”因此。 〔9〕而:通 “尔”,你。 〔10〕是:此,这。厮役:指服贱役的人。 〔11〕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12〕中道:半道。 〔13〕宁:难道。衣:穿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夫子:对学者的称呼。 〔14〕堕:通“,”怠惰,放松。 〔15〕虏:奴隶。 〔16〕师: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相对代老师一样。 子思:前483——402年在世,战国初期哲学家。姓孔,名亻及 ( jí ) , 孔子之孙。孟子曾受业鱼子思的门人。
15.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的“其”,有以下几种用法:
A.作代词,代人或代物,相当于“他”或“它”。 B.其中。
C.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请在下列句后的括号里,填人相应的序号。
①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手 ( )
②鲍叔知其贤( )
③孟子惧而问其故( )
④外其身而身存 ( )
1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
A .若吾断斯织也。
B.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C.此知必胜之势也。
D.孟子惧而问其故。
17.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成名了,你能从本文中探索孟子之所以成功的几点原因吗
18.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试加评点吗 (提示:从她所做之事和所说之话中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①也。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②也。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颓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志”也。
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善于彼者,未必其善于此也。君以柔嘉③为则,而汉元帝失制以酿乱;臣以戀直为忠,而刘栖楚碎首以藏奸。攘夷复中原,大义也,而粱武以败;含怒杀将帅,危道也,而周主以兴。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顾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予窒、无与照之者也。
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
(选自王充《读通鉴论》,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编:文中指《资治通鉴》。②资:依托、依据。③柔嘉:柔和美善。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知其有以A致治B而治C则称说D其美E知其有以F召乱而乱G则诟厉H其恶。
2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这,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中“是”的含义不同。
B.善,对……有利,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善”的含义不同。
C.之,助词,“的”的意思,与《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中“之”的用法相同。
D.焉,句末语气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牛羊何择焉”中“焉”的用法相同。
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资治通鉴》叫作“资治”,不仅要知晓天下太平、天下动乱的事,还要用来作为努力践行、探求太平的依托。
B.材料一中,作者在列举多个事例后指出,成功的能够依托,失败的也可以依托;相同的可以依托,不同的也可以依托。
C.材料一认为,即使处于困窘的境地,独自居住,也能够独善其身,教导他人,知晓道理,身心快乐,这样就叫作“通”。
D.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欺骗天下,就会导致治家者欺骗亲人,兄弟之间、父子之间也互相欺骗,上下之间离心离德。
2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照之者也。
(2)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23.这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治国之道,请分别简要概括其主要观点。
答案
1、yù rèn shuāng chèn kòu běn kuí kuì cuò shuò yōng jì 2.D 3.C 4.(1)将近 (2)曲折,绕远 (3)尽、全 (4)放置、安放 (5)肩负、扛 5.C 6.D 7.A
8.C 9.(1)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2)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3)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10.(1)示例一:立下移山志 开辟新天地 示例二:发扬愚公精神 争做时代楷模 (2)CF (3)示例:爷爷,我遇到了学习困难之“山”,我要发扬您的移山精神,攻坚克难。
11. A 12. C 13. B
14. (1)你也太不聪明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5.①“主人怪之”、“感叹”、“资给以书”;②“闻者皆解颐欢笑。”前者是为了烘托匡衡的勤奋,后者是为了烘托他解《诗》水平高。
16.之,指代匡衡;是:这样,指代“闻者皆解颐欢笑。”
17. A
18.头悬梁,锥刺股。
19.CEG
20.C
21.D
22.(1)(这样)才能够成为治理的依托,而不只是像镜子一样徒然悬挂在室内、不让它照东西啊。
(2)靠欺骗得来的利益不足以医治他因此遭到的伤害,靠欺骗获得的好处不足以弥补他因此造成的损失,这岂不是很令人痛心!
23.材料一认为治国要一心求治,研究前人的成败,善于从历史中借鉴,懂得变通。
材料二强调君主应以诚信治国,上下都应守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