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七上第五单元——人与动物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观察交流活动课
情境导入
我们将组织一次动物观察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意识地观察,亲身体验,增进对动物的深层了解。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共存于地球家园,命运息息相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只命运不同的猫、洁白无瑕的白鸽、机敏的大雁、狡猾的狼,同时对人与动物的关系有了多种体会。你与动物有过相处的经历吗?是不是对动物产生了更进一步去了解的兴趣呢?
深入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
3
通过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环境及习性特点并能较详细、科学地记录观察所得。
2
能参与组织动物观察活动,参与方案制订、观察记录及讨论活动。
1
学有目标,首先来看看我们本次活动要达成的目标:
任务一:撰写活动方案
任务一:撰写活动方案
开展观察活动的第一步,就是撰写活动方案。请各小组根据我们家乡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这次动物观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提示
1.先确定观察对象,再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撰写活动方案。
2.活动方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分工、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注意事项、活动成果呈现形式等。
我们可以观察哪些动物?小组讨论,写出可能观察到的动物,选择一种或几种我们自己想近距离感受并深入了解的动物,简单说明原因,并总结观察要点,全班交流。
活动1: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要点
观察对象
1.牛马羊等牲畜
2.鸡鸭鹅等家禽
3.猫狗等宠物
4.动物园里的动物
5.水族馆里的动物
6.郊外鸟类栖息地的鸟
……
我想观察猫,因为很多人都养猫,小区里也有很多流浪猫,可以了解它们,亲近它们。
我想观察猴子,因为猴子是一种灵巧可爱活泼动物,我想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观察要点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环境特点
典型表现
活动1: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要点
我们可以观察哪些动物?小组讨论,写出可能观察到的动物,选择一种或几种我们自己想近距离感受并深入了解的动物,简单说明原因,并总结观察要点,全班交流。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我们选择的动物,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我们的观察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活动进行观察?观察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写出结论要点,简单说明原因,全班展示。
活动注意事项
活动2:讨论活动准备及注意事项
活动准备
了解观察对象的习性和行为模式。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社交规则,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它们相处,避免误解和伤害。
3.提前了解动物基本知识,了解动物习性。
1.选择合适的观察时机及地点。
时机:季节因素、天气因素、作息时间。
地点:地址、具体观察环境。
2.准备观察记录工具。
工具:记录本、笔、望远镜或放大镜、拍摄工具等其他工具。
活动准备
活动2:讨论活动准备及注意事项
尊重动物
安全第一
观察学习
在亲近它们时,保持适当的距离。
不要过度干扰或惊吓它们。
尊重动物的自然行为,不要强迫它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在接触野生动物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被抓伤或咬伤。
对于不熟悉的动物,最好使用手套或其他防护装备。
确保自己的行为不会对动物造成任何伤害。
在亲近动物时,保持耐心和细心,观察它们如何觅食、休息、交流等。
活动注意事项
活动2:讨论活动准备及注意事项
一个活动能顺利开展,离不开小组中每个人的努力,大家需各司其职,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活动成果。请各小组思考并讨论:
从开始观察到展示成果,分别需要完成哪些工作?
可以设置哪些工作岗位?
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工作
岗位
职责
活动3:明确活动过程及活动分工
点拨
观察记录
观察员
观察并记录观察要点
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成果
收集整理
整理员
成果展示
展示员
展示介绍活动成果
小组长
统筹规划与内容把控
总负责
活动3:明确活动过程及活动分工
活动4:完成活动方案的撰写
确定了观察对象、活动过程及分工,请各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对象,设计活动内容,完成活动方案。
“亲近动物”活动方案 观察对象 观察者
活动背景 活动目标 活动分工 观察员 整理员 展示员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准备 工具准备 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观察记录 收集整理 成果展示 注意事项 活动4:完成活动方案的撰写
“亲近动物”活动方案 观察对象 小熊猫 观察者 小组一
活动背景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共存于地球家园,命运息息相关。此单元任务二便是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借助亲近动物,进而了解动物,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貌特征、基本习性和生活环境,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2.学会如何观察记录,并在活动中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活动分工 观察员 小组成员1、小组成员2、小组成员3 整理员 小组成员2 展示员 小组成员3 活动时间 周末 活动地点 动物园
示例
“亲近动物”活动方案 活动准备 工具准备 记录本、笔、望远镜或放大镜、拍摄工具等其他工具。
知识准备 提前了解动物基本知识,了解动物习性。
活动过程 观察记录 1.观察其外貌特征、基本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并记录,拍摄照片或视频。
2.询问管理员,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并记录。
3.在安全的范围内,尝试与小熊猫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可以轻轻抚摸它们(如果它们愿意的话),或者用柔和的声音与它们说话。
收集整理 按照“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环境特点、典型表现”几个方面汇总记录成果。
成果展示 展示汇总后的观察记录,并辅以相关图片或视频。
活动4:完成活动方案的撰写
示例
任务二:学习观察与记录
任务二:学会用心观察与记录
活动1:讨论观察与记录方法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我们选择的动物,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我们应该如何观察与记录?小组交流讨论,写出结论要点,简单说明原因,全班展示。
饮食、休息、排便、活动、与同伴交往……
多角度观察
外形特点
头(眼睛、嘴巴、牙齿、鼻子、耳朵)
躯干
四肢
尾巴
脖子
毛色及斑纹
动作、表情、外界刺激时的反应……
生活习惯
性情
地点、温度、湿度、光线……
生活环境
活动1:讨论观察与记录方法
比较动物特点之间的差别:如牛、羊、鹿的角与蹄子外形的差别,不同鸟类的嘴巴和翅膀的差别等。
特点比较
活动1:讨论观察与记录方法
活动1:讨论观察与记录方法
体会如何照顾动物。
观察动物之间的互动。
当人与它们接触时,它们的反应。
互动情况
联系环境特点,思考动物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
如:金丝猴在海拔1400米-3000米的阔叶林和外阔混交林中以家族结群的方式生活。它们的主食有树叶、嫩叶枝、花果,也吃树皮和草根等,爱吃昆虫、鸟和鸟蛋。它们长年生活在树上,因此练就了一套攀树爬岩的好本领。知道金丝猴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它善于攀缘、前臂长的特点。
多思考
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通过互动环节,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与情感相通,思考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合理距离。
活动1:讨论观察与记录方法
记录自己的感受
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与动物相处时的感受和情感,如关爱、喜悦、感动、悲伤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从而产生共鸣。
例如,《猫》在记叙三次养猫经过时,便写了家里人特别是“我”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从第三只猫的命运中获得的人生经验;《我的白鸽》中作者与白鸽的相依相伴,从对方身上获得精神力量;《大雁归来》中作者对大雁的活动的关注,对大雁灵性的发现等。
图为雨天的鸬鹚
活动1:讨论观察与记录方法
讨论观察的方法,深入观察,细心揣摩,总结出所观察动物的特征,并设计观察记录表。各小组展示观察记录,其他组根据评价表进行评分。
活动2:设计观察记录表
蜗牛的观察记录表 外形特征 观察方式 形态结构的作用


感官功能 观察(探究)方式 结论


示例
成果展示与评价
1.讨论完善观察记录。
2.各小组展示观察记录,其他组根据评价表进行评分。
任务三:观察成果展示
任务三:成果展示与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分
内容全面 内容完善,角度全面 (7~10分) 内容相对完善,角度相对全面 (4~6分) 内容不完善,角度不全面 (1—3分)
形式合理 形式新颖,结构全面 (7~10分) 有一定形式,结构完整 (4~6分) 形式潦草,未完成 (1~3分)
记录具体 对动物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与人的互动记录具体生动 (7~10分) 对动物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与人的互动记录较为完整 (4~6分) 对动物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与人的互动记录不够具体 (1~3分)
信息准确 记录动物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与人的互动信息准确 (7~10分) 记录动物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与人的互动信息较为准确 (4~6分) 记录动物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与人的互动信息不够准确 (1~3分)
思考感悟 真实地表达自己与动物相处时的感受和情感,有自己的感悟 (7~10分) 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与动物相处时的感受和情感或者有自己的感悟 (4~6分) 未能真实地表达自己与动物相处时的感受和情感、没有自己的感悟 (1~3分)
观察记录表 名字 猫
别名 虎子、猫咪、喵喵
外形
特点 体型小,体色由蓝灰色到棕黄色,体型瘦削,身长0.3—0.5米,毛密而柔软,锁骨小,吻部短,眼睛圆,颈部粗壮,四肢较短。
习性 不喜欢群居,有领地概念;喜爱攀爬,擅跳跃;贪睡;好奇心重;爱干净,经常清理自己的毛;高兴时,尾巴会竖起来,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
生活 活动范围广,屋内、院子、屋顶等。
与人的
互动 喜欢贴着人睡、喜欢线型的玩具和快速移动的东西;有时会轻咬人类表
示亲近;会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叼到人类旁边,邀请与其一起玩耍。
示例
任务三:成果展示与评价
蜗牛的观察记录表 外形特征 观察方式 形态结构的作用
外壳 肉眼观察 保护自己
眼、口、触角和足 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头部的腹面,腹足(翻过来看)有足腺分泌黏液。 寻找食物,感知并躲避天敌等。
感官功能 观察(探究)方式 结论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变化光的强度可知蜗牛怕强光,喜欢弱光或暗处。在蜗牛附近滴米醋,蜗牛会主动爬开;滴蔗糖溶液,蜗牛会主动靠近。用铅笔等轻轻触碰蜗牛,尤其是触角,蜗牛反应明显。 蜗牛具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功能,却不具备听觉。
听觉 近距离发出拍手等响声,蜗牛无反应。
示例
任务三:成果展示与评价
麋鹿的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麋鹿 别名 “四不像”
观察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 观察角度 外形、活动、饮食
观察发现 外形:大型食草动物,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雄麋鹿有角,角形独特,主干离开头顶后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再两分叉,后枝长而近于直。尾巴很长,尾上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 动作:麋鹿之间的角斗相对温和,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 饮食:以禾本科、苔类及其它多种嫩草和树叶为食。 资料补充 麋鹿是神话中姜子牙的“坐骑”,是“指鹿为马”的故事主角。它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为中国特有物种。它曾经濒临灭绝,在颠沛流离中漂泊异乡;如今,麋鹿早已返回故土,重新焕发种群生机。 我的感受 麋鹿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保护麋鹿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示例
任务三:成果展示与评价
任务四:
举办“人与动物”主题讨论会
从课本推荐的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想参与讨论分享的议题,根据下表提示的思路,准备内容和材料,填写表格。结合表格内容,小组进行讨论,选派代表进行全班讨论展示,其他小组结合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议题 观点 依据



任务四:举办“人与动物”讨论会
议题:有的动物十分凶猛,为什么人类还要保护它们? 观点 依据
不保护动物,终将导致更多物种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自然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些关键物种灭绝,可能导致依赖它们的其他物种灭绝。如老虎等肉食动物灭绝,野兔、羚羊等草食动物便失去了威胁,泛滥成灾,从而导致植物被过度消耗,这也会影响到以之为食的其他动物,环环相扣,终将导致更多物种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人类有义务也有能力保护好动物,维护好自然生态关系。 人类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道德法则的拥有者,有义务也有能力保护好动物,维护好自然生态关系,更何况地球上很多生态危机,尤其是动物危机,都源自人类。如北极熊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冰减少、人类捕杀、栖息地被破坏以及人类工业排放物的污染等。
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为了保护人类及人类自己的未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说到底,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及地球,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及人类自己的未来。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任务四:举办“人与动物”讨论会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分
观点明确 观点鲜明 表述明确 (7~10分) 观点较为鲜明 表述较为明确 (4~6分) 观点不够鲜明 表述不够明确 (1~3分)
依据合理 论据真实准确 论据与观点一致且能支撑观点 (7~10分) 论据真实准确 论据与观点一致且比较能支撑观点 (4~6分) 论据真实准确 论据与观点不一致且不能支撑观点 (1~3分)
论证充分 论证合乎逻辑 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论据丰富 (7~10分) 论证较合乎逻辑 使用论证方法 论据较丰富 (4~6分) 论证不合逻辑 没有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不合理 论据很少 (1~3分)
表达流畅 使用普通话 吐字清晰 表达流畅 (7~10分) 使用普通话 吐字较清晰 表达较流畅 (4~6分) 使用普通话 吐字不够清晰 表达不够流畅 (1~3分)
任务四:举办“人与动物”讨论会
活动小结
亲近动物
观察和记录
分享交流
养成亲近、关爱动物的习惯
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1.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记录表。
2.在观察和记录活动的基础上,简要记录与动物相处的故事。
布置作业
一个社会对待动物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文明的程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