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湛江市港城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核心素养评价九年级化学试卷选择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石油分馏 C.铁器生锈 D.蔗糖结晶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发现元素周期律,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A.卢瑟福 B.张青莲 C.闵恩泽 D.门捷列夫3.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灾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A.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里B.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D.使用酒精灯时不慎打翻酒精灯着火燃烧,用湿布盖灭4.下列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单质的是( )A.大理石、液氧 B.石油、水 C.二氧化碳、铁丝 D.氯化钠、红磷5.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A.4 个氢原子:H4 B.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Ca2+C.2 个碳酸根离子: D.2 个氮分子:2N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原因是山泉水中富含硅酸(H2SiO3),有益于人体健康。我们常用“细、馨、苦”形容茶汤的色、香、味,这与其中所含的茶黄素(C29H24O12)等物质有关。完成下面小题。6.硅酸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7.下列有关茶黄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三种元素组成B.相对分子质量为564g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D.由29个碳原子、24个氢原子和12个氧原子构成8.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中x为8B.硒原子核内有34个中子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9.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下图是乙烯与水反应制备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的物质属于纯净物B.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0.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工业炼铁的模拟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实验中硬质玻璃管内的现象是红色氧化铁变成黑色的铁粉C.实验中应该先点燃酒精喷灯,再点燃酒精灯D.实验结束后,先停止通入 CO,再熄灭酒精喷灯11.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A. 中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B. 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 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D. 由图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1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C.将40℃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更多D.2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再升温至4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13.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B.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C. 探究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D. 比较Fe、Ag 、Zn的金属活动性1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操作A 通过灼热的铜网B 在中充分加热C 溶液 加入足量铁粉,过滤D 加入足量溶液,过滤、洗涤、干燥A.A B.B C.C D.D15.如图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把NaOH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B.分别向等质量镁和铁中,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至过量C.向一定质量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D.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二、填空题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国防金属——镁。回答下列问题: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氯气。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1)镁是一种年轻的金属,金属镁发现和冶炼比较晚,其原因是 ;(2)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形成镁离子 (填离子符号);(3)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5)飞机上使用的镁铝合金相对于金属铝的优点是 (写一点即可)。17.(6分)化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1)将调料品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填“香油”“胡椒粉”或“味精”)(2)自制汽水摇匀后打开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汽水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3)保存茶叶时需要注意防潮,茶叶包装中常放入一小袋干燥剂,其成分为生石灰,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观海长廊靠近海边的铁链非常容易生锈,请写出一条防止铁链生锈的具体措施:--------。18.(11分)气体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Ⅰ.气体的制取实验(1)图1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择并组装发生和收集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 (填接口处字母)。(3)装置B、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发生装置,与装置C相比,装置B的优点是 。Ⅱ.气体的性质实验(4)木炭燃烧实验(如图2)。加热后的木炭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填实验现象),放出热量。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 。(5)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如图3)。当观察到短蜡烛熄灭时,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从二氧化碳性质的角度分析原因: 。(6)氢气性质实验(如图4)。用排水法收集到一瓶氢气,倒置于铁架台上,将一根点燃的蜡烛缓慢插入瓶中,瓶口有一团火焰,插入瓶中后蜡烛熄灭了。上述实验及操作能说明的是 (多选,填序号)。A.氢气能支持燃烧 B.氢气具有可燃性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氢气难溶于水19.兴趣小组发现实验室一片久置的铜片表面附着了一层绿色固体,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该绿色固体是铜绿[Cu2(OH)2CO3]。(1)甲同学刮下一些铜绿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表: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试管内壁有水雾 铜绿受热后生成铜绿受热后生成氧化铜气球胀大乙同学对气球胀大的原因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如下探究。【作出猜想】猜想Ⅰ: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猜想Ⅱ:铜绿受热后生成二氧化碳;猜想Ⅲ:铜绿受热后生成一氧化碳;猜想Ⅳ:铜绿受热后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实验与分析】(2)熄灭酒精灯并冷却至室温后,气球仍比加热前大,证明猜想 (填序号)不成立。(3)乙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发现A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说明铜绿受热后生成二氧化碳;B处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说明猜想 (填序号,下同)不成立。【实验结论】(4)猜想 成立。【反思】(5)根据铜绿的化学式可知,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 (填物质名称)共同作用形成的。(6)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中省略A处集气瓶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请描述与结论相对应的实验现象: 。20.下图是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1)上述操作过程示意图中的错误有 处,还缺少一个操作步骤是 。B操作中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 g。(说明:1g以下用游码)(2)D操作应选用 的量筒(从10mL、50mL、100mL中选择)(3)若B的操作是正确的。下列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 (填序号)①C操作中有固体洒落②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取2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成质量分时候胡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水___g。Ⅱ.某种手机电路板中含金属Fe、Cu、Au、Ag,如图是某工厂回收部分金属的流程图:【查阅资料】已知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而Au、Ag不能反应。(1)操作①后得到的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2)写出滤液②和铁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动顺序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___。21.(10分)为测定某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小组取一定量合金于烧杯中,分五次加入等量的稀硫酸,测得相关数据如表: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加入稀硫酸总质量/g 50 100 150 200 250产生氢气总质量/g 0.1 m 0.3 0.4 0.4(1)表中m的值为 。第五次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为-------(填化学式)(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试卷第4页,共6页湛江市港城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核心素养评价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A C D C D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A A C1.C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C2.D【详解】A、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a粒子 轰击金箔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方面有重大贡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闵恩泽在催化剂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补了我国炼油催化剂的空白,奠定了我国炼油 催化剂制造技术的基础,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3.A【详解】A、实验时,应把没有用完的白磷放到指定的容器里,不应丢进垃圾筐里,故做法不合理。B、厨房燃气具有可燃性,漏气时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进行通风,降低其浓度,千万不能见明火,故做法合理。C、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大大减少吸入烟尘,蹲下靠近地面撤离,故做法合理。D、使用酒精灯时不慎打翻酒精灯着火燃烧,用湿布盖灭,湿布可使酒精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故做法合理。故选:A。4.A【详解】A、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混合物,液氧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符合题意。 B、石油属于混合物,水是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纯净物,铁丝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属于化合物,红磷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5.C【详解】A、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4 个氢原子的符号为4H,该选项不正确;B、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化合价,则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表示为,该选项不正确;C、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离子前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该选项正确;D、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则2 个氮分子的符号为2N2,该选项不正确。故选C。6.D 7.C 8.D【解析】6.硅酸(H2Si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2+x+(-2)×3=0,解得x=+4。故选D;7.A、根据茶黄素化学式可知,茶黄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则茶黄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29+1×24+16×12=564,错误;C、根据茶黄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9):(1×24):(16×12)可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错误;D、根据茶黄素化学式可知,茶黄素是由茶黄素分子构成,一个茶黄素分子由29个碳原子、24个氢原子和12个氧原子构成,错误。故选A。8.D【详解】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4=2+8+x+6,x=18,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4;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在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则硒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9-34=45,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选项说法错误;D、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9.C【分析】由乙烯与水反应制备乙醇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前后水分子过量,化学方程式为:。【详解】A.该反应反应前的物质是乙烯和水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由乙烯与水反应制备乙醇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该反应有锌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因此,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10.A【详解】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石灰水变浑浊;正确;B、实验中氧化铁被还原生成铁粉,硬质玻璃管内的现象是红色固体变黑色,物质名称不是实验现象;错误;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加热易爆炸;实验中应该先通一氧化碳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则先点燃酒精灯除去CO,然后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氧化铁;错误;D、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至冷却,防止灼热的铁被氧化;错误;故选A。11.D【详解】A、用扇子扇蜡烛,是因为加速了蜡烛周围的空气流通,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该选项分析不正确;B、着火点不能改变,火柴头斜向下时,火柴梗温度易达到着火点以上,该选项分析不正确;C、金属具有导热性,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蜡烛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该选项分析不正确;D、镁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则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该选项分析正确。故选D。12.B【详解】A、据图可知,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A错;B、40℃时,甲的溶解度50g,乙的溶解度40g,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B正确;C、由于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将等质量的40℃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更多;C错;D、2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再升温至4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因为乙没有完全溶解;D错。综上所述:选择B。13.A【详解】A、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应只有一个变量,而选项中有多个变量:液体的体积、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不能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以得到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C、左侧试管中铁钉生锈,而右侧试管中铁钉不生锈,能得到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的结论,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D、铁丝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而无法与硝酸锌溶液反应,可得到铁、银、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锌、铁、银,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14.A【详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正确;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而碳与一氧化碳不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C、铁与硫酸锌不反应,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杂质硫酸亚铁,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D、铁与氯化镁不反应,加入足量溶液,过滤、洗涤、干燥,不能除去杂质铁,故选项错误;故选:A。15.C【详解】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溶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温度又慢慢恢复至原温度,图像正确;B、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铁中分别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至过量,开始时金属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当向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则镁和锌全部参加反应,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以看出,镁生成的氢气大于铁,图像正确;C、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银,由化学方程式可知,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过程中,固体的质量增加,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锌,固体质量仍然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减小,图像错误;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反应中固体质量减少,但是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一直到氯酸钾完全分解,图像正确。故选:C。16.(1)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Mg2+(3)(4)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和氧气反应,还与空气中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5)硬度大(写一点即可)【详解】(1)由题干可知,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镁发现和冶炼比较晚,故填写: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可知,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镁离子的离子符号是Mg2+,故填写:Mg2+。(3)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写:。(4)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最适合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只和氧气反应,能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不和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反应后的生成物是固体,不需要占很大的空间,由题干可知,镁不仅能和氧气反应,也能和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反应,测量不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故填写: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和氧气反应,还与空气中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5)镁铝合金与金属铝相比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硬度大、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飞机机身的制造,故填写:硬度大(写一点即可)。17.(1)味精 (2)压强 减少(3)CaO+H2O=Ca(OH)2 (4)刷油漆等18.(1)分液漏斗(2) ad(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4) 发出白光 氧气浓度不同(5)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6)BCD【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为分液漏斗;(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选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应从D装置的导管d端通入,则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d;(3)装置B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则装置B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速率;(4)加热后的木炭在空气中红热,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氧气浓度不同;(5)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当观察到短蜡烛熄灭时,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6)A、插入瓶中后蜡烛熄灭了,说明氢气不能支持燃烧,错误;B、将一根点燃的蜡烛缓慢插入瓶中,瓶口有一团火焰,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正确;C、用排水法收集到一瓶氢气,倒置于铁架台上,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正确;D、用排水法收集到一瓶氢气,说明氢气难溶于水,正确。故选BCD。19.(1) 水 试管内出现黑色固体(2)Ⅰ(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Ⅲ、Ⅳ(4)Ⅱ(5)二氧化碳(6)先通入气体一会儿,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然后点燃B处酒精灯,B处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详解】(1)试管内壁有水雾,说明铜绿受热后生成水;实验结论是铜绿受热后生成氧化铜,则实验现象是试管内出现黑色固体。(2)熄灭酒精灯并冷却至室温后,气球仍比加热前大,说明气球胀大不是因为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证明猜想Ⅰ不成立。(3)乙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结论是铜绿受热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水,导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发现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能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二氧化碳,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B处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说明生成的气体不含一氧化碳,则猜想Ⅲ、Ⅳ不成立。(4)根据前面的分析,猜想Ⅰ、Ⅲ、Ⅳ不成立,猜想Ⅱ成立。(5)铜绿的化学式为Cu2(OH)2CO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铜只含铜元素,空气中含有氢元素的物质是H2O,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是CO2,另外,铜绿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5,说明氧气也参与反应,可知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形成的。(6)乙同学的实验中省略A处集气瓶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方法是:先通入气体一会儿,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然后点燃B处酒精灯,B处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20. 3 装瓶存放 6.5g 50mL ①③ 30【详解】(1)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没有倒放;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溶解时,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故存在三处错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故还缺少装瓶存放;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砝码与氯化钠位置放反了,故砝码质量=氯化钠质量+游码质量,原本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7g-0.5g=6.5g;(2)应量取水的质量为:50g-7.5g=42.5g,即42.5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应选用50mL的量筒;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中水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3)①C操作中有固体洒落,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②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溶剂质量偏小,溶液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取数值小于实际数值,会使量取水的体积偏大,溶液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故选①③。(4)30Ⅱ.Cu、Ag 引流 Ni>Cu>Ag21.(1)0.2(2)解:由表可知,该稀硫酸与铝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设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答: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答案第4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