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一节 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2. 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原子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原子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J.J.Thomson ,1856~1940)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现象:大部分α粒子穿过薄金箔;极少数α粒子完全反弹回来;少数α粒子发生了偏转。卢瑟福实验推断结论:1、原子大部分是空的。2、中间有一个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且体积很小的粒子—原子核;全部正电荷在核内。3、带负电的电子在空间进行绕核运动。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行星系式”原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发现了原子核“光”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能量E=hυ υ=c/λ光谱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连续光谱——由各种波长的光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所得的光谱。如阳光线状光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离的谱线所组成的光谱。如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线状光谱太阳光的连续光谱各种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特定波长、彼此分离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经典的电动力学问题探究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最终坍塌到原子核上。原子是不稳定的,原子的光谱应当是连续光谱。事实:氢原子稳定;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分层排布模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1885~1962)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值是不连续的,这称为能量"量子化"。轨道能量依n值(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这种状态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原子稳定量子化假设E=hυ υ=c/λ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激发态基态原子线状光谱的产生是原子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能量量子化的轨道之间跃迁导致的。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跃迁吸收(或辐射)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E2—E1=hυ υ=c/λ 波长是不连续的)。氢原子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间跃迁会辐射出不同的能量,从而形成多条谱线。E1E2E3E4原子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能量释放能量处于最低能量处于较高能量原子在正常或稳定状态时,电子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轨道,这种状态称为_____(一个);电子受激发处于能量高于_____的状态称为_______(多个)。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间_______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基态基态激发态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跃迁锂、氦、汞的吸收光谱锂、氦、汞的发射光谱暗背景, 亮线,线状光谱(不连续)亮背景, 暗线,线状光谱(不连续)节日燃放的焰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焰色试验_______变化物理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阴极射线偏转实验:发现电子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实验:氢原子光谱是线性光谱核外电子分层排布(1)光是电子跃迁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2)氢原子外围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 )(3)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4)基态氢原子转变成激发态氢原子时释放能量( )(5)焰色试验与电子跃迁有关,属于化学变化( )√××√×例1 下列现象和应用与电子跃迁无关的是 ( )A.激光 B.焰色试验 C.缓慢氧化放热 D.霓虹灯C 例2 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