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女娲造人》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女娲造人》教案

资源简介

品神话魅力,神人之间
——《女娲造人》自读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主要情节。
2.对比古籍,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体会女娲形象特点。
3.对比阅读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分析民族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
1.能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主要情节。
2.对比古籍,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体会女娲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分析民族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神话内容丰富,在诸多神话中,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英雄神话,如刑天舞干戚;人类起源神话,如女娲补天……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而又精彩绝伦的世界,作为现代人,我们能否再现出神话的这种斑斓之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看看神话学家袁珂是如何大胆想象,改编神话故事的吧!
二、预习回顾
1.字词正音
揉(róu) 荒凉(huāng liáng) 莽莽(mǎng mǎng) 蓬勃(péng bó)
澄澈(chéng chè) 掺和(chān huo) 气概(qì gài) 泥潭(ní tán)
绵延(mián yán)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
2.词语释义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高明巧妙。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澄澈:清澈透明。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绵延:延续不断。
3.了解作者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中国神话学家。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都。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以历史为线索,以文献材料为依据,考辨真伪,订正讹误,把中国的古神话系统化,与此同时促进神话知识的普及。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编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
三、课堂活动
任务一:梳理内容,理解改编用意
这篇神话来源于《风俗通》中的记载,尽管是古人虚构的,但袁珂先生改编后的神话故事却能引入入胜,让我们读得津津有味。袁珂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
接下来,请你先梳理故事内容,再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改编用意。
活动1:关注叙述要素,梳理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圈点勾画本篇神话中有关人类被创造出来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进行批注,看看故事是否逻辑清晰,层层推进。
点拨:
1.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世间有了自然万物,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这是人类被创造的背景。
2.不知道这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葬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出现了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她觉得天地间缺乏生气,很孤独,这也是人类被创造的前提及原因。
3.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清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女娲知道了自己要造的是有喜怒哀乐情感的生物。人类有了创造的依据。
4.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女娲通过用泥捏小人的方式创造人类,这是女娲造人过程的第一阶段。
5.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
女娲通过用藤条甩泥点的方式创造了更多的人类,最后让大地上布满人类的踪迹,这是女娲造人过程的第二阶段。
6.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
女娲将泥人分成男女,由男女配合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让人类壮大并存续。这是女娲造人的结果。
小结:
活动2:与古籍对比,理解改编用意
除了构架好故事的基本框架,神话作者还需要在原有故事记载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增删材料,突出改编意图。这篇神话相比它的原型《风俗通》中的记载有什么区别呢?请你阅读《风俗通》,根据页下注释以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与《风俗通》相比较有哪些删减、增添,并讨论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再创故事?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絙人也。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风俗通》
讨论明确:
1.古籍内容理解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世界上还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从而造了人。由于工作繁多,女娲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从事这项工作,于是她就拿了粗绳索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沾甩泥浆,洒落在地上,那些泥浆就变成了人。因此便有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绳甩出的泥浆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人类男女的婚配(繁衍人类)。
2.内容比较:
《风俗通》记载 内容变化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的背景 加工丰富 女娲造人的背景
增加 女娲造人前提
增加 女娲造人原因
增加 女娲造人原型
女娲造人的方法 丰富 女娲造人的过程
人类贵贱原因 删除
女娲祷祠神 删除
女娲为媒置婚姻 丰富 女娲造人结果
3.内容改变的原因
《风俗通》所记载的故事主要想象了女娲造人的事件轮廓,交代人类的起源、繁衍、人的等级形成。目的给出人类起源及人分贵贱的解释。有迷信天命和神学思想,没有突出人类的创造精神,基本上是一个空洞的神的故事。
本文对这一神话进行了改编,目的是塑造女娲的形象,突出女娲所代表的人类的创造精神。因此,故事增加了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刻画,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人物感受和心理推动故事发展,更能深入人心,是一个亲切的人的故事。
任务二:分析形象,感受神性与人性
本篇神话为了突出女娲既是神又是人的形象,对原作进行了改编,通过想象增加了大量的细节。请你再读作者在原作基础上丰富和增加的内容,看看作者想象了怎样的细节来突出女娲的形象?请你在原文中对这些细节进行批注分析。
明确:
女娲造人的前提:
1.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善于变化,突出了她神通广大,体现了她的神性。
女娲造人的起因:
2.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通过想象女娲的心理活动,使她从高高在上的神变得可亲可感,赋予她和人一样的心理和情感,同时具有自觉创造的意识,让她更具体生动且具有人性。
女娲造人的原型:
3.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通过对女娲动作、神态表情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想象,赋予了女娲小女孩一样的俏皮可爱的气质和聪明、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
女娲造人的过程:
4.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
女娲揉泥土成人并喊她妈妈,这一点体现了神的特征。
女娲揉泥土成人的动作过程描写,体现她创造过程的认真和灵巧。
5.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 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对女娲心理、表情进行细节想象:为孩子取名字的行为,对自己孩子的欣赏,看到孩子后的喜悦……赋予女娲以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形象特点,与人类完全一样,读来亲切可感。
6.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描写了女娲的勤奋,她不是一个万能的、具有无穷力量的神,而是一个精力有限、吃苦耐劳的人。
女娲造人的结果:
7.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却是一个难题。
女娲的这些思考体现了她勇于担当的性格,创造者的智慧,勤于思考,眼光长远的特点。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小结:
从作者对细节的想象可以看出,他笔下的女娲不仅是一位能力非凡的神,还像是身边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孩,一位勤奋耐劳、充满爱心的母亲,又像一位积极的智慧的劳动者,一位深谋远虑的领袖。她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又是优秀的人类精神的写照。我们从精彩的神话中读到了人类自身的力量和智慧。
以神的名义来表现人,这是神话创编的意义。
任务三:选择片段,编写课本剧
作者袁珂通过想象与再创写出了自己心中的“女娲造人”。那么,如果让你对“女娲造人”这一故事进行再创,你会怎么写呢?请你从“孤独行走、水边照影、抟土造人、挥鞭造人、让人类繁衍生息”等片段中任选一个,以课本剧的形式对故事进行再创。
注意运用“说也奇怪”等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
点拨:
1.舞台对故事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围绕主题进行。
孤独行走:要表现女娲在大自然活动时因无法交流而感到的孤独。
水边照影:表现女娲获得造人灵感的过程,表现她渴望情感交流的状态。
抟土造人:描写女娲造出第一个人后的欣喜和她想造更多人的愿望和努力。
挥鞭造人:描写女娲有更大的愿望后的激动、辛苦努力和挥鞭造出大批人后的喜悦。
人类繁衍生息:表现女娲想到人死亡需要再造的担忧、思虑和想到新办法的喜悦满足。
2.可通过台词(对白、独白、旁白)和舞台说明(环境说明、人物动作表情说明)来塑造。
示例:
孤独行走
【旁白】传说上古时代,盘古开天辟地之后逐渐孕育出了世间万物。大地上四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点缀着绿油油的小草,微风吹过不仅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还可以听到风中飘来的各种动物的鸣叫声。
(屏显:大地上四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点缀着绿油油的小草)
(配音:犬吠、马叫、鸟鸣、蝉鸣。)
【旁白】一天一位名叫女娲的神仙来到了人间,她漫步在广阔的天地间,奔走于清风明月之中,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在其中尽情的跳,尽情的笑,四处游玩。
(女娲蹦跳、笑)
【旁白】说也奇怪,渐渐的她便失去了快乐,原来这便是当她适应了这种日子之后,她开始感到了孤独。
(女娲坐着,看天空,看四周,手托着腮思考状)
女娲(对着花草地):嗨,小花朵们,你们看,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你看那些云,像不像一片羽毛?(无回音,女娲叹息,起身前走)
(屏显:两只小兔子在吃草,天空有乌云升起)
女娲(看到两只小兔子):嗨,小兔子们,马上要下雨了,可能还会刮起大风,你们的小窝安全吗?(小兔抬头看着女娲)
(无回音,女娲叹息,起身前走)
【旁白】女娲把喜悦分享给花草,但得不到任何的回声,她把忧愁诉说给动物,得到的也只是难懂的眼神。似乎世间的喜怒哀乐也只有她自己懂得,这让她感到莫名的失落。
女娲:这天地间应该添点什么才会真正变得有生气吧?
任务四:对比人类起源神话,理解文化差异
活动1:对比分析各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传说
关于人类起源,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有流传着众多神话传说,阅读下面几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小组讨论并分析下先民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故事一:
嘎美嘎莎造人
(独龙族)
荒古之时,地上无人。天上大神嘎美与嘎莎至姆逮义陇嘎之地,其地为一大岩石,眼望无边,二神乃搓岩石成泥土,捏以为人。首捏出者为男人,名之曰普;次捏出者为女人,名之曰姆。二人身上无血液,不能呼吸。嘎美、嘎莎吹气予之,于是始有血液,能呼吸矣。然普与姆仍无知无能,神又教以如何劳作及如何生育后代之事,普与姆始知而能之。二人中姆最智且有能,缘二神捏之之时,曾于其肋间多加些许泥土故也。
自二神造出普与姆后,地上人渐多。其时地上食用之物俱有,人生之后亦不死,如蛇之长生不老。不知经历若干年代,终于有人死矣,首死之人名布和男。消息传出,人皆惊悲伤,皆趋而观之,呼曰:“布和男不应死!布和男当复活!”四脚蛇亦来,语众曰:“人虽死犹有后代,人死后当土埋。速取肉与酒来,对死者敬而奠之。”众从四脚蛇言,急去取来酒与肉,且觅得一蓑衣披于四脚蛇之身,令负死者往葬之。自是之后,人遂有死矣。老一辈之人死,新一辈之人又生。自布和男始,人死后俱举行丧葬仪式。缘人系泥土捏成,故死后亦以土埋之。
故事二:
用泥士造人和万物的传说
(鄂温克族)
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保如很巴格西的天神,用地面上的泥土,捏成一个人和生灵万物的模样。从此,世间有了人类和万物。可是,捏着捏着,很快就把眼前的泥土用光了。保如很巴格西知道还有大堆的泥土,被压在一个名叫阿拉腾雨雅日的大龟身躯底下。阿拉腾雨雅日是个很有法力的神物,天神都不敢去惊动它。保如很巴格西生性慈和,从不轻易伤害世间任何一个生灵,因此对阿拉腾雨雅日也不忍心去惊动。
正当保如很巴格西天神左右为难的时候,从东边出太阳的地方,驰来一位骑长大马、背负弓箭的尼桑萨满。他俩一见面,尼桑萨满就问天神:“你在做什么呢 ”
“我正在造人和万物呢。可是,泥土都用尽了。还有大量有用的泥土,被压在阿拉腾雨雅日庞大的身躯下,你能叫它挪动一下吗?”
……
故事三:
普罗米修斯造人
(古罗马神话)
造物者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混着河水,仿造自己的身体,从各种动物的心摄取善和恶,封闭在人类的胸膛,就这样人类被创造了出来,但这样创造出来的人类还是没有灵魂的雕塑。智慧女神雅典娜看到了普罗米修斯的杰作,惊奇于这泰坦之子的创造物,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吹送给这仅仅有着躯壳的生物——人类。
不久,人类充满远至各处的大地。但他们不知道怎样使用高贵的四肢和被吹入体内的圣灵,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无目的的移动着,如同在梦中的人形,不知道怎样利用宇宙万物。于是,造物者普罗米修斯帮助他们,教他们怎样观察日月星辰,教他们怎样计算和用符号交换思想,教他们预言未来,并为他们解释梦和异象等。从此人类学会了种种的生存技能。
点拨:
相同之处:①人是由神创立的。②创造人时都使用了泥土。③神创造出人后并没有对人置之不理,而是继续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帮助。
不同之处:①创造人的过程都带有本民族特色。②东方民族造人没有体现出对人的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塑造。
活动2:探究神话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神话诞生于早期人类社会,阅读神话可以使我们更好了解先祖的智慧、传承民族文明。探究神话也就能探索到人类文明的源头,请你结合以下问题,想一想,从这篇神话中,你能感受到我们祖先的哪些信仰?
1.相比其他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女娲造人的主角是个女性,这一点突出了什么?
2.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
点拨:
1.创造人类的女娲是女性,代表了我们先民对于母性的崇拜。
2.用泥巴捏成人形,把土地比作母亲,从侧面反映了对土地的依恋,也是我们民族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
四、梳理总结
一天变化七十次
想象大胆 神通广大 揉黄泥造人
挥洒泥浆造人
女娲造人
孤独寂寞
想象合理 人的心理与情感心理 欣慰自豪
富有爱心
人的行为与精神:勤奋努力、富有智慧、担当、创造
《女娲造人》一文是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于人类起源大胆而奇特的想象的基础上创作的,同时,本文又立足于现代,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神以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智慧,创作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神话女神女娲的形象,让我们被她的勇于承担、富有爱心、吃苦耐劳、勇于创造、充满智慧的精神所感染。
五、布置作业
1.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可以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将其改编成剧本,提交到编剧组。(必做)
2.发挥你的想象,根据古代生活场景特点,写一段关于女娲创造人之后,人的生活场景。(选做)
3.关于人类起源,除了神话解释外,还有哪些其他的说法?请你查阅资料,提交一份摘要。(选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