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资源简介

寄情于秋,品味多样情思
——七上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品味诗中秋景的特点,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情感,理解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结合背景,学习诗人积极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品味诗中秋景的特点,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情感,理解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学习诗人积极的处世态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自楚大夫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以来,秋天便被赋予了悲伤、凄凉的情感,也开启了后世文人悲秋的传统。秋景除了可以寄托这种悲情,还可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我们通过本文所选四首诗中描写的秋景特点来加以体会。
二、预习回顾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
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权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一生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但理想一再破灭。晚年退居家乡,郁郁而终。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4.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曾参加戊戌变法,主张推行新政,失败后被杀。
三、课堂活动
任务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活动1:读诗歌,感知情境
(1)朗读正音:听朗读音频,给你读不准的字注音。
(2)感知情境:再次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从下面的图画中选出最贴合诗歌描绘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活动2:译诗句,理解诗意
《潼关》
活动2:译诗句,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你对诗句的理解补充在学习任务单中。(学生梳理展示,教师点拨纠正)
点拨:
《秋词》(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夜雨寄北》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何时我们才能重聚,共剪西窗烛花,追述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成守边疆。
夜将尽时,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潼关》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就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任务二:比较体味潦倒际遇下诗人眼中的秋景
《秋词》(其一)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三秋之时的有感之作,两位诗人呈现给我们两幅截然不同的秋日之景。它们有着怎样的不同呢?请你仔细感受两位诗人所绘之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活动1: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所绘之景
朗读两首诗歌,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述诗人描绘的秋景图,并简要说说秋景图给你的感受。
点拨:
《秋词》(其一):
诗歌后两句集中写景:万里晴空,一只白鹤拍打着有力的翅膀冲云而上,将我的诗情也带到了碧蓝的的天空。这幅秋景图给人明丽、开阔,富有生机的感觉。
《夜雨寄北》:
这首诗歌描绘了“巴山夜雨涨秋池”和“共剪西窗烛”两个画面,实写秋景的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个画面,夜晚,秋雨绵绵下个不停,池塘水都涨高了。这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凄清孤寂的。“共剪西窗烛”是虚景,描绘了一幅夫妻团圆、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和美画面,画面温暖、温馨。
活动2:对比感悟诗人所抒情感
再次品读诗中的景物特点,结合资料链接,体会诗人在面对秋景时的情感。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总结归纳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资料链接:
《秋词》(其一)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后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被逼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谪。刘禹锡虽遭受严重打击,心中苦闷,但却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其一)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夜雨寄北》的写作对象目前在学界有一定争议,但普遍认为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或他的妻子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创作时代及背景
秋日景物及特征
思想感情
如何表达感情
点拨: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创作时代及背景 中唐时期,作者遭受贬谪 晚唐时期,作者羁旅途中
秋日景物及特点 天空(晴)、鹤(排云上)、(碧)霄 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虚写:(共剪)(西窗)烛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身居异乡的孤独,和盼望回家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如何表达感情 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借景抒情。 借记叙、描写抒情。以问答归期、西窗共话两个画面对比来表达。
小结:通过对不同画面中景物特点的品味,可以感受到诗人眼中秋景之不同,这种不同是诗人不同心境的写照。同时,结合诗人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可以比较出诗人个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刘禹锡的诗“豪壮开朗”,而李商隐的诗“深婉细腻”。
任务三:比较体会两首写在秋天的豪情壮怀之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和《潼关》两诗分别是垂暮之年的陆游和少年时期的谭嗣同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作。请你运用上两首诗歌的分析方法进行欣赏比较。
资料链接:
诗人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被朝廷罢官后,一直赋闲居住于家乡山阴(浙江绍兴)的村野之中。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已经68岁的陆游在风雨大作的夜晚,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自己虽已年迈,但爱国情怀、报国壮志丝毫未减,始终希望能致力于收复故土、报效朝廷。但因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因此便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谭嗣同所处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彼时国家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谭嗣同14岁时随父上任甘肃的途中,经过潼关时面对北方雄浑壮阔的山水景象,移情于物,萌生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遂写下此诗。
归纳表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描绘画面及感受
秋日景物及特点
创作背景
思想感情
抒情方式
点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描绘画面及感受 老人雨夜孤村图 梦中征战图 感受:窘迫、凄苦与豪壮炽烈交织 高云古城图 河流大野图 感受:苍茫、辽阔、雄浑
秋日景物及特点 (孤)村、夜(阑)、风吹雨 铁(马)冰(河) 第一组凄凉;第二组豪壮 (高)云、(秋)风、河流、(大)野、潼关 苍茫雄浑背景下河流的桀骜不驯
创作背景 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政局动荡不稳。
思想感情 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表现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
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直接抒情(不自哀) 寓情于景
任务四:探究四首诗歌中的联想与想象
这四首诗歌中,都既有诗人观察到的秋天景物,更有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开去的虚写画面。请你对其中的虚写部分进行归纳,并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与想象的“虚写” 作用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点拨:
联想与想象的“虚写” 作用
《秋词》 (其一)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借助鹤飞之景象,将自己的诗情引向高远之处,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抒发自己奋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过想象与家人团聚并共同回忆起思念彼此的场景,衬托自己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铁马冰河入梦来 通过以梦境的方式联想回忆自己的沙场征战岁月,表达自己虽老未衰的报国之志。
《潼关》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通过拟人化手法对河流和山川的感受进行虚写,表达自己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束缚的渴望。
小结:
1.虚写通过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能够间接地渲染情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2.可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通过虚写过去的场景或回忆,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抒发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3.时空感的扩展:虚写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读者的思绪引向远方,增强诗歌的时空感,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
任务五:知人论世,学习诗人处世哲学
阅读诗歌并结合链接材料中作者生平,说说你从四首诗歌中看到了诗人们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
点拨:
面对秋日景象,刘禹锡一反悲秋传统来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引导生命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他身上乐观向上,身处逆境却不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
从李商隐在秋雨绵绵的逆旅畅想与家人团聚并共同回忆起思念彼此的经历,我们从中学到了他在孤独时不凄苦,满怀深情憧憬未来的积极态度。
从陆游以老迈之躯仍思在梦中为国戍边的情怀中我们应学到他的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精神。
从谭嗣同面对壮丽山河吟咏的奔放诗句中我们要学习他志向高远、追求自由的精神。
四、梳理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准确默写背诵四首诗。
2.拓展阅读一两首写秋天的古诗,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进行归纳赏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