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唐·孟郊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孟郊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郢唱【注】一声发,吴花千片春。对君何所得,归去觉情真。【注】郢唱:指高雅的诗文。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朋友才高学饱自然气度高贵,其才德能承续祖上为相的余风,连孟子都想和他做邻居。B.五六句写朋友夜晚深思寄于琴音,白天品茶怡情,一个情趣不俗的文人雅士形象宛然可见。C.九十句写朋友高雅的诗文写就,正值吴地花开千片,春光无限,愈发衬托出朋友的美好形象。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总写诗人对朋友的感情,相对之时所感受到的,归去之后愈发觉得真挚。2.题目中的“幽”字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诗人对朋友的赞誉之情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夜忆萧子真孟 郊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出了时间、人物、事件,表明了写诗的起因,对全诗有统领作用。B.“子规”句借子规啼鸣不止之景衬托情感,与“杜鹃啼血猿哀鸣”相似。C.颈联写友与己分别处于胡地和越地,相隔万里,字里行间透出无尽伤感。D.孟郊的诗作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明白淡素,本诗即体现了这一特点。4.题目“忆”字是诗眼,全文是如何围绕它抒情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赠郑夫了鲂孟郊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助“天地”“风雷”等自然景物,诗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创作时的感受。B.诗人用“逞”与“狂”二字,委婉地批评了宋玉、李白作品的不切合实际。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未来潜力充满期待。D.诗歌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富有张力,写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认识。6.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了哪些文学创作体会,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古怨别孟郊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写离人泪眼相对,尚未开口却已是哽咽不已、泣不成声,细节刻画得形象传神。B.颈联承接颔联,离人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因离别而悲伤至极,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C.尾联由前三联的实写转为虚写,想象别后天各一方,只能将一腔思念深情托于明月。D.本诗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情人离别的愁情。8.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砧①(孟郊)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鹃鸣声凄切,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猿啼凄惨悲凉,悲哀婉转,但诗人认为其声“不哀”“不切”。B.“游子”漂泊异乡,月明之夜驻足徘徊,忽然阵阵凄苦砧声,撩拨他心中的哀弦,令人肠断欲绝。C.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棒捣衣,砧声无意,而闻者有心,阵阵砧声,游子愁白头发。D.本诗不雕章琢句,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诗人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10.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结交唐·孟郊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运用顶针的手法,使诗歌前后关联,诗作结构严密,具有节奏感。B.诗歌选用“须”“易”“远”“难”等词,刻画了诗人爱憎分明的形象。C.诗人认为,所有的铜都不能做镜子,而小人因是非多不能与之成为朋友。D.全诗采用对比等方法阐明他选择朋友的标准,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12.白居易在《文苑诗格》中提到:“为诗不论大小,须联环文藻,得隔句相解。”请结合本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崔从事郧以直隳职孟郊古人留清风,千载遥赠君。破松见贞心,裂竹见直文。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家怀诗书富,宅抱草木贫。安得一蹄泉,来化千尺鳞。 含意永不语,钓璜幽水滨。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的标题表面上是在交代崔郧丢官的原因,实际上是对他做事正直的赞美。B.松和竹虽然残破、开裂,但内芯洁白、纹路端直,诗人以此来比喻崔郧高洁正直。C.诗人以“残月”不改本色,称赞崔郧是一位高尚的贤士,在困境中品德依然常新。D.在诗人看来,崔郧尽管生活艰苦,但家中书籍量丰富,足见其对藏书兴趣之浓。14.诗人在本诗最后四小句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羽林行①孟郊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注】①羽林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唐以来,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联用“朔雪”“朔风”既点明了诗歌描绘地点是北方边塞,又以夸张的手法极写风雪之大,突出强调了北方边塞的凄凉苦寒。B.第二联用语通俗,指出平时善于骑射的“射雕”胡儿在这样的苦寒天气里竟也不见踪影;“犹”其实表达的是“竟”之意。C.第三联以“翩翩”“锦臂”等语,刻画了羽林军在边塞打猎时的俊勇之态,“飞”字表面是写苍鹰,其实是写出了“羽林儿”的潇洒。D.第四联写到了黄河冬春季节奇异的“凌汛”现象。面对危险的黄河凌汛,“羽林儿”人马合一,气定神闲,叱咤边塞。E.全诗着意塑造了“羽林儿”的英勇形象,作者借此直露地表达了自己希望效仿“羽林儿”为国出力的积极用世的思想。16.本诗是怎样刻画“羽林儿”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1.C 2.①朋友居处幽僻荒凉。吴王故城之下,街巷荒凉,反衬朋友才饱道高,表达对朋友的高度称扬之情。②朋友院落幽静清雅。雪挂枝头,鹊鸟停驻,风过疏竹,不染纤尘,衬托其心性品格,表达对朋友的欣赏赞叹之情。③朋友情趣幽洁高雅。弹琴,品茶,写诗,展现其格调不俗,表达对朋友的赞美敬仰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正值吴地花开千片,春光无限”理解有误。“吴花千片春”是想象之语,赞美朋友高雅的诗文写出来,就像吴地春日盛开的百花一般锦绣灿烂。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朋友居处幽僻荒凉。“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意思是:您才华横溢,自然可贵;您里巷荒僻,家族何尝贫贱?前两句写韦生的才华与高贵出身,虽然居处荒僻,但韦生不仅出身相门,门第高贵,而且才华横溢。表达对朋友的高度称扬之情。朋友院落幽静清雅。“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意思是:带霜的树枝留住了过往的乌鹊,风中摇摆的翠竹扫去了蒙覆的灰尘。这二句通过描写鹊留霜枝、竹扫蒙尘这些细节,展现了鹊、竹似乎被韦生的美好品质和情操所感染以至于不由自主地停留和拂去灰尘的画面,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表现韦生高洁不凡的人格与情怀,表达对朋友的欣赏赞叹之情。朋友情趣幽洁高雅。“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意思是:夜晚里,您将满腔的情思寄托于旖旎的琴声。白天里,您将满腔的情思融入清新的茶香中。这二句从时间维度,具体展现韦生的高雅脱俗。白天或夜晚,韦生或弄琴或品茶,这本身就是很风雅的事情,在前文所透露的韦生“荒巷”的背景下,越发显出韦生的淡泊高洁、乐天安道的品格。同时,在弄琴品茗之时,韦生还寄寓着、传达着自己的幽雅如琴声、馥郁如茶香的情思,从而表现了韦生蕴藉、深远的襟怀,表达了诗人对韦生的赞美。3.C 4.①“忆”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②诗人半夜难眠,灯火已尽而月隐身影,夜色寂静,更显得孤独,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③颔联写诗人独立阶前,子规啼叫不休,这凄凉的景象愈发显得人的孤单寂寥,心中更是涌起思念之情;④颈联写诗人与心意相投的朋友,相隔如胡越般遥远的距离,难以见面,无奈又令人伤感;⑤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诗人愿朋友与自己都保养好身体,“久长无白发”,以期能再相见。【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写友与己分别处于胡地和越地”说法错误。“胡越”此处是指两人相隔遥远,是一种比喻,并非指两人实际处于胡地和越地。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本诗的题目为“春夜忆萧子真”,是诗人对崔友人萧子真的思念之作。全诗围绕一个“忆”来组织语言,“忆”是全诗的诗眼,也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首联“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诗人到半夜还没有入睡,那么诗人是为何半夜难眠呢?这就为读者制造了悬念。此时灯已经燃尽,而又是没有月亮的夜晚,整个夜色是黑暗和寂静的,此样的环境,给人以孤独寂寥的感觉,作者可以营造这样的凄清之景,正是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颔联“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是说作者深夜难眠,独立阶前,而此时子规鸟却啼叫不休。“子规啼”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象征着凄凉、哀伤、离别、愁苦。联系上一联中作者营造的寂静孤独的氛围,而此处以动衬静,通过子规鸟的啼叫,更加营造出一个凄凉的景象。而这一景象则是凸显作者内心的孤寂,让下一联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真挚强烈。颈联“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诗人在此才点出自己忧愁的原因,原来是想念相隔遥远的朋友。“胡越”,处于胡地和越地,表明此时与朋友相距遥远。有着“金兰”之好的友人远离自己,想找他说说话是不可能了。作者此处写出了与友人相隔遥远,难以见面,无奈又令人伤感。尾联“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是作者的一种愿望。作者在此处直抒胸臆,祈祷自己和朋友都能保持青春,即使是时间流逝也不要在彼此的头上生出白发。作者明白与朋友相隔遥远,再相见也在遥远的未来,只有祝愿自己和友人“久长无白发”,两人都保养好身体,这样才能在未来相见。此时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饱含真情。5.B 6.①将广阔天地纳入内心,表达情感才能具有力度;②要抓住自然的精妙之处,大胆地剪裁万物;③只有拥有圣贤之心,才能容纳自然万物。【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词分析综合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委婉地批评了宋玉、李白作品的不切合实际”错,这两句诗是在形容宋玉、李白的作品豪放不羁,并非批评。故选B。6.本题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里侧重考查分析诗中是思想内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应该从诗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入手,首先要读懂诗意,把握诗歌主旨,在结合题干的要求和具体的诗句,针对性作答,分析时注意不可脱离文本。第一、二句中从“天地”“风雷”“胸臆”看出写实要深入体会环境与生活,将广阔天地纳入内心,将其内化于心,表达情感才能具有力度;第三、四句“得其微”表明要从内心细微处入手选取物象,要抓住自然的精妙之处,大胆地剪裁万物;第七、八句强调要有圣贤之心,才能容纳自然万物,不可夸大自己的思想感情。7.D 8.交代了别离的时间;渲染凄凉的氛围;点题;抒发离别的愁怨之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解析】7.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本诗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赏析有误,诗中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D。8.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答题前,先阅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诗歌中首联的作用,通常有,交代时间和地点;点题或照应题目;渲染某种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面内容作铺垫等。本诗的首联“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秋风”点出离别的时间是秋天;“飒飒秋风生”,写出秋风萧瑟,渲染的凄凉的送别氛围。“怨离别”点出诗题,同时又直接抒发了离别的愁怨之情。而全诗也表达的是离别的伤感和愁苦,因此首联出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明白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9.A 10.(1)烘托。杜鹃声“哀” 猿啼“切”烘托出砧声更“哀”更“切”。(2)虚实结合。诗人听到捣衣声是实写,联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是虚写,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但诗人认为其声‘不哀’‘不切’”错误。诗人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杜鹃声“哀” 猿啼“切”烘托出砧声更“哀”更“切”。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后四句“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听到捣衣声(实写),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虚写),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虚写)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11.C 12.①“联环文藻”“隔句相解”是指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后面的诗句来对前面的诗句进行解释。②第五句“铸镜图鉴微”承接第一二句,对做镜子要用青铜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第六句“结交图相依”承接第三四句,对结交朋友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七八句又分别照应了前面的诗歌。③这种句法使孟郊诗既具灵动之姿,又有紧凑之感。【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C.“所有的铜都不能做镜子”错误。“铸镜须青铜”可知,做镜子须要用青铜。而尾联中“凡铜不可照”说到普通的铜是不能用来做镜子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铜都不能做镜子。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结构的把握能力。白居易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在创作过程中,诗中内容故意不顺序连贯,而是通过后面的诗句来对前面的诗句进行解释。本诗中“铸镜图鉴微”意思是做镜子是为了观察细微的东西。这句诗是承接“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的。因为“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的意思是做镜子必须要用青铜,青铜容易擦拭干净。所以第五句是对一、二两句做镜子要用青铜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结交图相依”意思是结交朋友就是为了有个依靠。这句诗是承接“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因为“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意思是结交朋友要远离小人,小人太难姑息了。第六句是对三、四句结交朋友的原因进行阐述。“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意思是普通的铜是不能用来做镜子的,就好像结交朋友不能结交小人一样,小人的是非太多了。第七八句又分别照应了前面的诗歌。这种句法使孟郊诗既具有跳跃性,具有灵动之姿,又有紧凑之感。13.D 14.“蹄泉”“千尺鳞”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想要得到机会取得功名的愿望。“钓璜”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想要得到明主赏识的渴望。【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D项,“足见其对藏书兴趣之浓”理解错误。“宅抱草木贫”形容崔郧家境贫困生活艰苦,“家怀诗书富”则是指崔郧读书多,学识丰富,而不是“对藏书兴趣之浓”。故选D。14.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安得一蹄泉,来化千尺鳞”的意思是怎能得到一蹄泉,来洗涤净化使自己一跃成龙?“一蹄泉”这里借指机遇,“化千尺鳞”指的是变化为龙,比喻取得功名。所以表达的是作者想要得到一次机会,能够让自己一跃成名,考中功名,跻身朝堂之列。“钓璜幽水滨”化用《尚书大传》中的典故:“ 周文王至磻溪,见吕望 ,文王拜之。尚父云:‘望钓得玉璜,刻曰:“周受命,吕佐检德合,於今昌来提。” 垂钓而得玉璜。比喻臣遇明主,君得贤相。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想要得到君主的赏识,能够辅佐皇帝,渴望建功的心情。15.CE 16.(1)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2)侧面烘托:第一联通过着力塑造边塞苦寒的环境来烘托“羽林 儿”的骁勇形象;第二联以胡儿“不能”反衬“羽林儿”的骁勇。(3)正面描写:第三、四联则通过正面描写“羽林儿”在边塞的活动来刻画他们的骁勇。【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C项,“打猎”错,应是“巡边执勤”,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刻画的是守边巡逻的“羽林儿”的英勇形象。E项,“直露”错,应是“含蓄”,诗歌通篇都是在描写赞美“羽林儿”的英勇形象,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是暗寓其意。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塑造诗歌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一般以直接描写(神态、动作、心理)为主,侧面烘托为辅。如本诗前二联分别用环境描写和其他人物来反衬“羽林儿”的英勇形象;后两联则是用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刻画直接描写“羽林儿”的英勇潇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