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隐诗歌(含答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隐诗歌(含答案 )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隐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思古
罗隐
杜秋①在时花解言,杜秋死后花更繁。
柔姿曼态葬何处,天红腻白愁荒原。
高洞紫箫吹梦想,小窗残雨湿精魂。
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海门。
【注】①杜秋是唐代金陵的传奇女子,曾经历宫廷兴衰。相传著有《金缕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扣住诗题中的“思古”,借咏杜秋娘之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
B.颔联“天红腻白”用色彩代指艳丽的花,和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异曲同工。
C.颈联“残雨”“湿精魂”以凄冷之景勾连生死,表达了对杜秋娘的深切怀念。
D.诗歌以动景作结,“征帆过海门”的宏阔景象给人以希望,为全诗增添亮色。
2.对比是本诗的突出特色,试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亭别裴饶
罗隐
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
衰鬓别来光景里,故乡归去乱罹中。
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一半空。
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描绘了离别时行杯饮酒的场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哀怨。
B.颈联从小处入笔,以点带面地表现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
C.尾联以萍蓬为喻,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D.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4.本诗“多病怜君事事同”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有“多病”的说法,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咏菊尽
罗隐①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②。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③?要时④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文学家、诗人、辞赋家。他出生于寒儒之家,少时苦学,聪慧能文,但科举之途坎坷,在二十八年间十举进士,终未登第。②兰荪:一种香草。③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④要时:迎合时尚。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菊花在恶劣环境中苦苦生存的情景,可谓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B.颔联进一步强调菊花凭借自身力量生存的特质,用语浅俗,颇有几分豁达。
C.颈联写菊花自避富贵之地,是不愿迎合时尚,心中孤高自许,绝不同流合污。
D.诗人借物抒情,通过咏菊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歌情感的表达深沉而含蓄。
6.尾联“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曲(节选)
罗隐①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②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鸳鸯鸂鶒③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
【注】①罗隐: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②银船:银质船形酒杯。③鸂鶒(xī chì):鸟名,形似鸳鸯。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重在写景,描写了江上的云霭、青色的远山等景色,充满了江南特征。
B.第三句“水国”照应前两句内容,表达情感的“多愁”“有情”是本诗的诗眼。
C.“夜槽”句从饮酒的角度来刻画诗人的形象,用酒满杯来诠释诗人内心十情感的浓烈。
D.七、八句用鸳鸯鸂鶒呼唤不动、在春风中睡眠来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两句。
8.诗歌五、六句除了用典,还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法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溪州①使君
罗隐
兵寇伤残国力衰,就中南土藉良医。
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
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
灞桥②酒盏黔巫③月,从此江心两所思。
【注】①溪州,唐朝行政区,治今湖南龙山县。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黔巫,今贵州东北部、湖南西部和四川东南部相交的地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鉴于国力衰微和南方兵祸造成的疾疫损失,作者特地建议使君携带良医前去救治。
B.凤衔泥诏和雕倚霜风,写出朝廷任命溪州刺史时的郑重,表明友人此行肩负大任。
C.灞桥和黔巫分别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溪州刺史此行的目的地,对应末句的“两所”。
D.本诗语言质朴,议论比较自然,未详写送别之景,却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1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上画牡丹
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扣住题目,点明诗人请人在扇上画牡丹的原因:红芳遍地,惹人怜爱。
B.颔联表现作画的动态过程,在画家笔下,牡丹叶参差生长,花在风中依次绽放。
C.“几曾”“不怕”都是虚词,既写出了画中牡丹的特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D.本诗语言和,通俗易懂,闲适随性的笔墨之中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
12.为了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本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
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⑧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徙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巨三年”之句。
13.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D.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
14.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安秋夜
罗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
C.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16.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在时花解言”和“死后花更繁”:自然无情与人类有情形成对比,增加悲怆之感。
②“柔姿曼态”与“愁荒原”:死后的荒凉与生前的美好形成对比,增强悲剧力量。
③“高洞紫箫吹梦想”与“小窗残雨湿精魂”:凄楚的现实与飞升理想形成对比,更显伤痛之感。
④“绮筵金缕”与“一阵征帆”:如今金陵的寂寥庸常与昔时的繁华豪奢形成对比,强化悲伤之情。
【导语】罗隐以杜秋娘为历史镜像,通过花语(生时解言、死后更繁)、色彩(天红腻白)、声景(紫箫残雨)的强烈对比,勾勒出繁华与荒寂的交叠。末句征帆过海的动景,恰似历史长河的无情奔涌,将个人命运沉浮升华为永恒的兴亡之叹。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征帆过海门’的宏阔景象给人以希望”错误。末句“一阵征帆过海门”并非宏阔景象,而是以动态的征帆象征历史的无情流逝,强化了兴亡之叹,并未给人以希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在时花解言”与“死后花更繁”的对比:诗的首联以“在时花解言”写杜秋娘生前,连花也仿佛能与她对话,充满生机与情意;“死后花更繁”则写其死后,花虽开得更盛,却无人赏识,徒留繁盛。两句以花的状态对比,凸显自然景物的无情与人类情感的有情,借花的繁盛反衬人物逝去的悲怆,增添了历史沧桑的厚重感。
②“柔姿曼态”与“愁荒原”的对比:颔联中“柔姿曼态”生动描绘杜秋娘生前的美好风姿,尽显其生命的绚烂;“愁荒原”则写其死后,即便天地间“天红腻白”的花儿盛开,也只让荒原笼罩在哀愁之中。生前的美好与死后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以景物的“愁”烘托人物命运的悲剧,强化了世事无常的伤感。
③“高洞紫箫吹梦想”与“小窗残雨湿精魂”的对比:颈联前句“高洞紫箫吹梦想”想象杜秋娘生前或许曾于高洞吹奏紫箫,寄托超脱尘世的理想;后句“小窗残雨湿精魂”则回到现实,写残雨打湿小窗,仿佛浸湿了她的精魂,景象凄冷。理想中的飘逸与现实中的凄凉形成对照,暗示其梦想的破灭,深化了对人物命运的伤痛之情。
④“绮筵金缕”与“一阵征帆” 的对比:尾联“绮筵金缕”指代昔日金陵奢华的筵席与《金缕衣》所象征的繁华往事,充满富贵气象;“一阵征帆过海门”则写如今只剩征帆驶过,景象寂寥。两句以今昔场景的对比,将个人命运的沉浮延伸至历史兴亡的感慨,昔日盛景不再,唯余时光流逝,悲怆之情在今昔对照中愈发深沉。
3.B 4.①前者侧重于与友人的共鸣,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之感,在离别之际,更多了一份对彼此命运的叹息和无奈。
②后者更多是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的交织,着重体现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凄凉心境,充满了对人生沧桑、壮志未酬的悲怆感慨。
【导语】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抒发离愁别绪,同时触及家国动荡的现实。诗人借景抒情,首尾相应,以酒、病喻愁,以萍、蓬喻漂泊,层层渲染出国破家乱与人生漂泊的双重哀痛,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颈联从小处入笔,以点带面”错,根据“乾坤垫裂三分在”,可知这里是从大处入笔,从面上概述,选项解读与文本相悖。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本诗“多病怜君事事同”通过“怜”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多病”不仅指身体上的疾病,更象征了仕途或生活上的坎坷,且“事事同”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友人命运的相似,增添了同病相怜、息息相关的感情。在即将分离的氛围下,这种感情愈发浓烈,既有对彼此相伴经历的感慨,也有对未来命运的叹息,离别情感因此更显深沉和无奈。
②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的是个人身世悲与家国忧的交织,诗人年老体衰,感慨自己多病缠身又孤独无依,“独登台”既写出了孤独处境,也暗含苍凉情绪。同时,杜甫结合对秋景的描写,将孤独漂泊的个人境况融入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担忧之中。作为“诗史”的代表,杜甫的忧愁既来自自身遭遇,更与国家命运深切联系,体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尽遗憾和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慨,情感更加厚重复杂。
5.B 6.①情感:诗人由登高所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象残菊滴露是因为不得知己陶公而“泪痕”斑斑,抒发了诗人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
②哲理:告诉我们保持自我的独立需要有两三知己好友,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导语】罗隐的《登高咏菊尽》借菊花象征自己正直孤高、不屈于世俗的精神。首联和颔联表现菊花不畏逆境的顽强,颈联则突显菊花拒绝浮华的品格。尾联托物言志,通过陶渊明表达知己断绝的孤独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意蕴深远,情感蕴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颇有几分豁达”错误。“不受阳和一点恩”是说菊花得不到春天的一点恩惠,隐喻自身沉沦,怀才不遇,应是“幽怨愤懑”之意。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情感: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写有大量关于菊花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等,所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陶公没后无知己”交代自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了。“露滴幽丛见泪痕”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爱菊之陶公,而伤心落泪,将菊花带露想象为菊花因失去知己陶公而伤心落泪,隐喻自己世上无知音,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
②哲理:“露滴幽丛见泪痕”表面上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爱菊之陶公,菊花伤心落泪,实际上说自己没有知己而孤单的情感,告诉我们在保持自我的时候需要有两三知己好友,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7.D 8.①动静结合。将柳丝摇动的动态与早晨碧空如洗的静态结合,表达对江南美景的赞美。②对比手法。用吴王当年的台榭只能出现在诗人梦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③虚实结合。将上句的实写与下句的虚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凉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D.“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两句”错误。诗人写鸳鸯、鸂鶒等鸟紧紧依偎一起来写诗人的孤独寂寞,看不出归隐思想。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上句写景,下句叙事。杨柳依依,细丝飘拂,清晨碧空如洗,何等静谧柔美的景观。然而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就如同当年吴王的春梦一样。
动静结合:“细丝摇柳凝晓空”句中,“细丝摇柳”写杨柳依依,细丝飘拂,为动态描写;“凝晓空”写碧空如洗的早晨,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表现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对比手法:“吴王台榭春梦中”吴王当年的台榭只能出现在诗人梦中,景色越美,感伤越深,对比强烈,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实结合:“细丝摇柳凝晓空”为眼前实景,“吴王台榭春梦中”遥想当年的吴王台榭何其兴盛,为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联系注释“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可知,自己怀才不遇,再加上大唐帝国命运衰颓,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凉。
9.A 10.①对友人的劝慰之情,溪州虽远,但治理百姓的责任重大。②借灞桥折柳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③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友人和“我”虽然相距遥远,心却相通。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携带良医前去救治”错误。“就中南土藉良医”指的是战乱频仍的南方需要好的官员(良吏)来治理,而非字面的医生之意。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做官不能只关心远近,需要关注百姓的生活等,也就是需要把治理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标题为“送溪州使君”,交代地点“溪州”,很显然此地遥远,这是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情,劝告友人要以治理百姓为己任。
“灞桥酒盏黔巫月”,结合注释②分析,“灞桥折柳”的意思是在灞桥上折杨柳枝,赠送给即将离别之人。此处写“灞桥酒盏”,运用典故,送别友人,不忍离开,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从此江心两所思”,从此以后,虽然相距遥远,但是仍然“心相思”,都在内心牵挂对方,思念对方,彼此心心相通。这是对分别后的想象,抒发别后的思念之情。
11.D 12.(1)描写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2)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生;频频摇动不怕落一身的灰尘,表现作者对扇子的喜爱,这都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3)扇中的牡丹就像生长在天上的花一样,表达对所画牡丹的赞美之情,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错误,诗歌表达对牡丹的赞美,没有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过度解读。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盛开,用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
颈联“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扇子闲挂着的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的灰尘,写出牡丹因画得栩栩如生而招引蝴蝶,诗人因喜爱扇子而爱不释手,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尾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画上的牡丹根系不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在月亮上一样,扇中的牡丹就像天上的仙花,表达对所画牡丹的喜爱之情,这也是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13.D 14.①全诗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②“回首东风一断肠”流露出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③“旧山”二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失之偏颇。本诗不仅大赞桃花的美,更以桃花自喻,书写了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另外,“实属独辟蹊径之作”刻意拔高,不准确。
故选D。
14.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本题可从诗歌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入手,结合诗中的句子通过桃花的特征分析情感。
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逐水流”等。本诗却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 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5.DE 16.①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②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③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所见所闻”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与联想来抒发的。E项,“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相互映衬”。故选DE。
1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结句的作用。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诗句的内容是景物描写,应该是以景结情,结尾一般和情感有关,同时注意结尾和首联的照应。首先要读懂全诗。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首联,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景,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尾联,在内容上,“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诗人描写苍黑夜色,抒发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结构上,与首联“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照应。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以景结情、照等角度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