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曹植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野田黄雀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注】①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对曹植心存疑忌,本诗作于曹植最好的朋友丁仪、丁廙被杀之时。②捎:挥击,削破。③摩:接近、迫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托物起兴,以树大招风、海阔生波来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处境。B.“利剑”句说没有权势就不必交友,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孤傲心境。C.最后两句想象黄雀被救后轻快地高飞,反映了作者想象解救朋友之后的轻松和喜悦。D.诗歌运用叠字和顶真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善用比兴,反映了乐府民歌的手法。2.本诗中“黄雀”形象与《致云雀》中的“云雀”,有何不同,请作比较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苦思行曹植绿萝缘玉树,光曜①粲相晖。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1)郁郁西岳巅,石室青葱与天连。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2)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注】①光曜,光彩。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道的“真人”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想象力之丰富。B.西岳之巅特殊环境的刻画有利于耆年隐士形象的塑造。C.“郁郁”写出了诗人欲追仙却不得而产生的郁闷之情。D.“耆年”既有年龄大的指向,又有对人品德行的肯定。4.下列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与“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晖”不同的一项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氓》)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5.曹植对后世诗人有很大影响,本诗中(1)和(2)两处画线诗句分别影响到了后世哪位诗人的哪处诗句创作?选择其中一处,对比该处诗句与本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喜雨诗曹植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为饥饿。天覆何弥广,苞①育此群生。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庆云②从北来,郁述③西南征。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注]①苞:通“包”,容。②庆云:祥云,此指雨云。③郁述:同“郁律”,雷声。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旱不雨,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凄苦,诗人以悲伤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B.“弃”与“惠”、“憔悴”与“滋荣”对举,突出了天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诗中的“时雨”与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都有“及时雨”的意思。D.“喜雨”之情源于旱情消除,百姓不再饥饿,反映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关切。7.全诗如何表现“喜雨”之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杂诗(其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8.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B.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C.“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D.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9.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B.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C.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D.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E.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11.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赠徐干①(节选)曹植文昌②郁云兴,迎风高中天③。春鸠鸣飞栋,流猋④激棂轩。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亮⑤怀巧璠⑥美,积久德逾宣。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注】①徐干(170—217):“建安七子”之一,一生坎坷不遇,贫贱可怜。②文昌:曹操邺都北城北部正中的大殿。③中天:周穆王筑台,号曰中天之台。④猋:同“飙”,暴风,疾风。⑤亮:的确,实在。⑥巧璠:美玉。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笔法描绘了邺都宫观之巍峨壮丽,以此反衬了下文徐干处境的困窘。B.“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写徐干的顾影自怜,为自己衣食不周的贫贱生活而感伤。C.“无晚岁”“多丰年”“巧璠美”比喻人才最终不会被埋没,时间愈久则美德愈显著。D.诗歌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层层有序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13.诗中运用和氏璧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鰕 ①篇曹植鰕 游潢潦②,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③,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注】①鰕:同“虾”;一说大鲵,一种小鱼。 :即“鳝”,黄鳝一类。②潢潦:雨水积的水池。③“雠高”句:一作“高念翼皇家”。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即勃发一股怫郁不平之气,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的轻蔑讥斥,也表明了自己的一腔壮志豪情。B.第五至十句,进一步说明世之有识之士应当效鸿鹄之志,以成就大德、大业,可世人大多汲汲奔波于仕宦之途。C.自十一句以下,转入对诗人志向内涵的生动披露,展现了一位烈烈多气的壮士形象,英挺而柔美之姿腾跃而出。D.结尾慨然长啸,是慷慨高歌中突发的变徵之音,与开篇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不遇知音、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悲怆。15.本诗为拟乐府《长歌行》之作。从古诗“长歌正激烈”可知,它的曲调是激烈悲壮、动人心魄的。本诗是如何体现“激烈”这一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七哀诗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注】①曹植,曹丕同母弟。此诗作于黄初年间,曾丕为巩固政权,打击兄弟。②宕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之人。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月起兴,描写月照高楼、月光流动的景象,营造凄清氛围,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B.诗人用白描手法点出抒情主人公,以问答的方式道出主人公的身份,直截了当,明白如话。C.“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采用借代和夸张手法,表达思妇心志,为感情升华的重要语句。D.全诗处处从思妇哀怨着笔,大篇幅独白抒怀,感情波澜层层迭起,音韵和谐晓畅,笔致深婉。17.中国古代诗歌常有“男子作闺音”的文学现象。在本诗中,诗人想借抒情主人公表达哪些情感,试作具体分析。答案1.B 2.①本诗中的黄雀是需要保护的弱小者。黄雀在“篱间”嬉戏,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英武少年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②《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灵。清晨沐浴着明光飞行,虽不见形影,却听得见它欢乐的强音,如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一样,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永远欢快,永远充满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孤傲心境”理解错误。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委婉表达无法救助朋友的无奈。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关于黄雀的描写在诗歌后半部分,“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嬉戏度日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世人,设下罗网,放出鹞鹰,必欲驱捕逐得而后快。为罗驱雀的鹞鹰何其凶恶,见鹞投罗的黄雀何其可怜,见雀而喜的罗家何其卑劣。作者又进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剑的少年,抉开罗网,放走黄雀。黄雀死里逃生,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俯冲而下,绕少年盘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由此可见,本诗中的黄雀是需要保护的弱小者。黄雀在“篱间”嬉戏,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英武少年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致云雀》中云雀的形象特点为追求光明,蔑视地面,向往理想的世界。诗人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如第二节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第五、六、七节,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丽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第八节,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这正是他自觉承担的社会使命。总之,《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灵。清晨沐浴着明光飞行,虽不见形影,却听得见它欢乐的强音,如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一样,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永远欢快,永远充满爱。3.C 4.D 5.第一处:李白“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第二处: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是曹植所写的游仙诗,他写游仙诗是因为现实的忧患,内心的压抑痛苦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无法实现。在此诗中,曹植借游仙这幻想形式,做着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美梦:既希望自己延长生命,建功立业,在不朽的功德中获得生命的永恒,又希望自己摆脱尘世的束缚羁绊。而第二处陶渊明的相关诗句,陶渊明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C.“郁闷”错误。“郁郁”在原文中位于“西岳巅”之前,是修饰“西岳巅”这一地理位置的形容词,其含义应是“草木青葱茂盛”,而非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D.这句诗运用的是情景交融的手法。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多用赋体,描写了作者的许多行为和景物,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而其他三项与“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晖”一句都位于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景物引出人事情感。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画线处诗句影响的后世诗句中,我们首先可以界定一个答题范围:这些诗人和诗句应当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熟悉的诗人诗句。在此范围内,我们可依据画线句中的熟悉语句和整体句意展开联想。如第一处,诗句描写的是山之高,而且出现了“与天连”这一夸张用法。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描写山高路远、爱用夸张的诗歌——李白的《蜀道难》;与“与天连”有类似句意的,就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了。第二处,看到“忘言”,我们很自然地就能联想起陶渊明“欲辨已忘言”这句诗了。分析诗句所表达的不同感情,我们首先要知人论世。如选择陶渊明,需根据自己的学习和阅读经验,分析曹植和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两人的生平经历各有何特点:曹植是王孙贵胄,后期却因为权位之争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的这种摆脱尘世是被迫的,苦闷的;而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己放弃了官场利禄,选择回归自然。他的这种回归自然是超脱的、安贫乐贱的。6.A 7.(1)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来写“喜雨”之情。开篇小序先总体展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关切,结尾部分“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表现了对久盼的雨水及时降临的喜悦以及丰收的渴望期待,鲜明的对比间突出了喜悦之情;颔联意思是老天不管它们必憔悴,老天施爱它们就健康,“弃” 与“惠”“憔悴”与“滋荣”间形成鲜明的对举关系,凸显了及时雨的重要性。(2)直抒胸臆。首联意思是苍天如盖多大多宽广,万物有幸长得这样旺盛,直抒胸臆;尾联意思是快把良种洒下沃土去,秋天定有丰收好景象。首尾两联直抒胸臆表达及时雨降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3)白描手法。“庆云”句意思是今天北风吹来五彩云,翻翻滚滚奔向西南方;颈联“时雨”句意思是及时好雨至夜下起来,绵绵雷声响在我屋旁。以上两联叙述描写相结合,简笔勾勒,表现了及时雨的降临场景和令人兴奋的画面。【解析】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诗人以悲伤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错误。后六句写天降喜雨,可及时播种,丰收有望字里行间,洋溢着久旱得逢及时雨的喜悦。故选A。7.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答题模式为:点名手法+分析手法+表达效果(对于情感的作用)。要解答此题需要对古诗词常见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熟悉度,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表达方式,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相生抑扬对比法等等。题干为:全诗如何表现“喜雨”之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前四句概言“天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诗人认为,天地苞育万物,如久旱不雨,禾苗必枯槁惟悴;风调雨顺,则万物生长繁茂。这既是对其时大旱,庄稼绝收,农民万分忧苦的现实的触发,也包蕴着对天降甘霖的企望。后六句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比,写天降喜雨,可及时播种,丰收有望。字里行间,洋溢着久旱得逢及时雨的喜悦。而“喜雨”之情,实源于旱情消除,“百姓分为饥饿”的惨况可望改变,因此,此诗主要通过对比衬托法来反映诗人对农民疾苦的特别关切。此诗诗序注明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正是诗人政治上受迫害最严重的时候,因而,作品所写的旱苗望雨,也可能暗寓自己处境艰难,心情抑郁,而渴望明帝包容自己,恩泽及于已身。“弃”与“惠”、“憔悴”与“滋荣”对举,突出了天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点睛】一般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目的在于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道理更为深刻。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酒肉臭”与“冻死骨”的对比,把当时社会贫富悬殊,剥削阶级的贪婪、奢侈与劳动人民的饥饿与死亡情形鲜明地活画了出来。其间深刻而形象地揭露了阶级对立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其特点在于使其观点、感情更加集中、直观、深刻,也给读者留下了观察、想象、对比、分析结论的空间。这种情况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8.C 9.①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解析】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故选C。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10.CD 11.《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错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说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雨打梧桐,点点滴滴,让人心更烦了。所用手法不是“乐景写哀情”,而是以哀景写哀情。D.“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误。应该是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曹植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注释①的“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七八句意思为,启程之日严霜冻结,如今归来白露已晞。用物象的变化写出时间的流转,虽然景物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役夫久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故选CD。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曹植的《情诗》,诗人因景感怀,抒发感慨。在微阴蔽日,一年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引发出作者对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讲“人生几何”,是表达要及时地建功立业,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青青子衿”八句,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慕;“明明如月”八句,表达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月明星稀”八句,再次表达希望人才都来归我,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12.B 13.①以卞和献璧的典故为喻,将徐干比作“宝璧”,表达了对徐干的才华的赞扬。②将自己比作和氏,表达了虽赏识徐干却无力推荐的遗憾、自责之情。③同时暗含了对当权者不能任用贤才的不满。【整体分析】曹植的《赠徐干》通过描绘邺都宫观的巍峨壮丽,反衬出徐干生活的困窘,表达了对友人贫贱处境的深切同情。诗中运用和氏璧的典故,表明真正的人才和美德终会被发现和重视。全诗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鼓励,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望。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写徐干的顾影自怜,为自己衣食不周的贫贱生活而感伤”错误。并非徐干顾影自怜,而是诗人想起徐干居住在茅屋,生活困苦让人怜悯、同情。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曹植在诗中使用和氏璧的典故,将徐干比喻为“宝璧”,意在强调徐干具有如和氏璧般的非凡才华和价值。这种比喻不仅高度赞扬了徐干的才华,也表达了曹植对徐干的赏识和尊重。通过将自己比作和氏,曹植表达了自己虽能赏识徐干的才华,但却无力推荐或帮助徐干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认可的遗憾。这种自责之情,反映了曹植对徐干才华被埋没的痛心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曹植使用和氏璧的典故,也隐含了对当时当权者不能识别和任用贤才的不满。在古代,和氏璧的典故常被用来批判统治者对人才的忽视或错误判断,曹植在此处的引用,可能也包含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评,以及对当权者未能识才用才的遗憾。14.C 15.①三四两句以“鸿鹄”自喻(自况),抒写遨游天地的壮志,气势极大。②“雠高”两句直抒胸臆,直接展现诗人难以遏制的报国热情。③“抚剑”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夸张,表现诗人的豪迈壮烈。④通过多重鲜明的对照(对比),如“潢潦”“藩柴”与“江海”、苍穹之比,“鰕 ”“燕雀”与“鸿鹄”之比,诗人高志与世人混迹世俗之比,诗人心比天高却身世飘零之比等,突出诗人的慷慨悲愤。⑤鰕 、燕雀之喻,登岳、抚剑之说,皆语出有典,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感奋交融,创造出千古同慨的悲壮之境。【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柔美之姿腾跃而出”错。“远怀柔九州”意思是远大的抱负是安定天下。其中“柔”的意思是“安定”,不是“柔美”。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①“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意思是燕雀在树枝柴篱间上下嬉戏,又岂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可看出三四两句以“鸿鹄”自喻(自况),抒写遨游天地的壮志,气势极大。②“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意思是在皇室之中得到高的礼遇,远大的抱负得以在天下实行。可看出“雠高”两句直抒胸臆,直接展现诗人难以遏制的报国热情。③“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意思是抚剑高歌处雷音浩荡,猛士之气纵横浮沉。可看出两句运用动作描写(抚剑)和夸张(雷音)手法,表现诗人的豪迈壮烈。④“鰕 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通过多重鲜明的对照(对比),如“潢潦”“藩柴”与“江海”、苍穹之比,“鰕 ”“燕雀”与“鸿鹄”之比,诗人高志与世人混迹世俗之比,诗人心比天高却身世飘零之比等,突出诗人的慷慨悲愤。⑤“鰕 游潢潦,不知江海流”,“鰕 ”“江海”语出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燕雀只能在柴荆编成的篱笆间嬉戏,不懂得鸿鹄遨游长空的壮举。此句源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鰕 、燕雀之喻,登岳、抚剑之说,皆语出有典,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感奋交融,创造出千古同慨的悲壮之境。16.C 17.①“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表面写思妇孤独在家十余年;实则写诗人被政治边缘化,内心的苦闷与无奈。②“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比喻手法,表面写男子高高在上,对妻子不屑一顾,女子卑微在下,不能攀附;实则道出诗人与兄长曹丕政治地位悬殊,难以相容的悲哀。③“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表面写妻子想要投入丈夫的怀抱,然而男子胸怀早已不向女子打开,思妇被冷遇、无可依靠的哀怨之情;实则表达了曹植希望能得到君王的赏识但理想抱负却无法实现的怨愤之情。【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借代”错,“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没有借代手法,意思是,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对夫君的忠诚和忠贞。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叹,非常直接。结合注释可知,曾丕为巩固政权,打击兄弟,此句表面写思妇孤独在家十余年,实则写诗人被政治边缘化,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曹植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曹丕曹睿始终防备怀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就不能实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