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左思诗歌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小题。杂诗左思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到四句描写白天所见之景,“秋风”两句描写了秋天萧瑟冷寂的景色,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柔条”两句以枝条和绿叶的变化写出了物候变化、时间流逝。B.诗歌第五到八句描写夜晚所见之景,面对前面自然的荣枯之变,诗人顿生感慨。明月初出皎洁明亮,大雁展翅高飞,诗人愁思更郁结,以至于夜不能寐,枯坐整夜。C.诗歌第九到十二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高志”句表明诗人曾经抱有比四海还要远大的志向,“块然”句写残酷的现实使他壮志难酬。D.本诗题为《杂诗》,实为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萧瑟冷寂的秋景描写,借秋咏怀,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老之将至的感伤,表达贫士暮年的凄凉与无奈。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史八首·其一左思①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②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③边城苦鸣镝④,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⑤。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⑥,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⑦,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⑧【注】①左思:出身寒微,自幼才华出众,但因门阀限制而壮志难酬,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达士”。②柔翰:毛笔。卓荦:才能卓越。③《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④鸣镝:响箭,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⑤穰苴: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⑥铅刀贵一割: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威神,冀俲铅刀一割之用。”⑦江湘:长江和湘水,是东吴所在。⑧这两句是说要像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思著论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可见他观群书、善写作。B.左思虽非将士,却有文才,通军事,但他没有穰苴那样的好运,心里便充满了怨气。C.左思因出身限制而只好做一个“达士”,但他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华,期望得到重用。D.从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本诗是在咏怀,这里的“怀”,是指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4.诗人的“良图”是什么?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招隐诗【西晋】左思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岗,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①,幽兰间重襟②。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注】①兼糇粮:糇(hóu侯):食。兼糇粮:兼作粮食。②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以“招隐”为名,并非意欲将隐士从山中召回,却是招呼、寻访隐士之意。B.诗人将隐士的居住生活和山中景致写得极美,流露出他对现实的憎恶与不满。C.诗中隐居之地,泉水漱石,风吹阳林;灌木悲吟与隐士的不如意互为映衬。D.此诗写景简淡素朴,语言高古峻洁,非有如诗人之胸襟,写不出这样的诗篇。6.赏析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史 其二【魏晋】左思①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②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注】①左思:出身卑微,博学能文。②金张:指汉代金日 和张安世两大家族。他们的子孙凭借祖上功业,七代为大官。③冯公:汉文帝时任官,至汉武帝时还只做一个官卑职小的中郎署长。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以比兴起笔,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为下文汹涌澎湃的情感宣泄张本。B.“咏史”是咏叹古人古事以抒怀的一种旧题。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紧密融合,以达到言己志。C.本诗结构严密,“地势”两句是过渡句,由自然景物的描写到社会现象感怀,衔接自然,借物抒情,揭露封建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普遍性。D.“冯公岂不伟”借“冯公”之典,抒发了出身寒微的贤才被埋没的愤懑不平,同样的典故与情感,与王勃笔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异曲同工之妙。8.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咏史(其五)【晋】左思皓天舒白日,灵景①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②来游 被褐出阊阖②,高步追许由④。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注】①灵景:日光。②欻(xū):忽然。③阖:宫门,④许由:传说尧时的隐士。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二句写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B.“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以仰视的角度写王侯宅第,场面宏大。C.诗的前六句不是单纯的风光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王侯的奢华生活。D.“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的悔恨。E.“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虚实结合,写得豪迈高亢,雄健劲挺。10.“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②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妙于音律。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答案1.B 2.①借景抒情。诗歌开头通过描写秋风以及物候变化,抒发了感伤之情。②叠词运用。“冽冽”“皦皦”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③化用诗句(典故)。“白露为朝霜”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④直抒胸臆。诗人用“高志局四海”四句回顾自己的一生,抒发了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第五到八句描写夜晚所见之景”错误,第五、六句描写诗人夜晚所见,而第七、八句意为打开窗户面对前庭,清晨看见一只鸣叫的大雁展翅飞过,描写的是诗人清晨看到的景象。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开篇“秋风”四句描写秋景,渲染悲秋气氛,以时令物候变化,表现时光流逝,寄寓对人生的感叹。“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写出了秋天萧瑟冷寂的景色,渲染了悲秋的气氛;“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描写了物候的变化,柔条似乎在一夕之间就变得强韧了,绿叶又在一夜之中变得枯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时光流逝而青春易老。“白露为朝霜”白露凝结成了晨霜。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渲染了悲秋的气氛。“皦皦”白净的样子,此句写月色皎洁像流淌的银光;“嗷嗷”众鸟叫声,此句写一只嗷嗷鸣叫的大雁展翅飞过。运用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高志”四句是诗人直抒胸臆。“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诗人曾经抱有比四海还要远大的志向,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得他壮志难酬,落得终老空室的下场。“局四海”与“守空堂”对比鲜明,愈发表现出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青壮之时为了理想奔波不已,却一事无成,到垂垂老矣空有无限感慨。诗人回首一生沉浮,郁愤感慨之情与开篇的悲秋之意相融合,使得全诗的感情更为厚重沉痛。3.B 4.①施展才能,建功立业:渴望上阵杀敌,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成就一番功业。②功成身退,不慕名利:在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B.“但他没有穰苴那样的好运,心里便充满了怨气”错。结合“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可知,作者是说自己虽然不是将士出身,但也读过《司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通晓军事,应该为国效力,并不是在感慨没有穰苴那样的好运,至于没有穰苴那样的好运便心里充满怨气,更是无从说起。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良图”指抱负、理想。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在“梦想骋良图”及其后的四句中,作者作了具体的回答。结合“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可知,这两句诗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去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可见善于写作、博览群书且兼通军事的诗人渴望能够得到机会去征战沙场,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结合“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可知,诗人想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5.C 6.诗人用“白云”“纤鳞”的自由自在,象征隐居生活的惬意自由。诗人用“石泉”飞瀑而下,“丹葩”在阳光下怒放,象征隐士天性得以自由舒展。诗人用“鸣琴”“佩兰”“餐菊”象征隐士高雅超凡的品节与追求。诗人用“荒涂”、无建筑结构的岩穴与富贵繁华的红尘喧闹对比,突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诗人用隐士所居粗陋简拙与隐士追求高雅脱俗做对比,突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诗人用山水清音与一般雅士的啸歌对比,突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灌木悲吟与隐士的不如意互为映衬”错误,全诗描写作者招隐士所见所感,隐士所居简陋、风景优美,山水天籁,并没有暗示或明写隐士因人生不如意而隐居,所以灌木自悲吟并没有与之互为映衬。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白云停阴岗,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描写登上山冈探望,并未见有弹琴的隐士,却发现了一个美妙的天地。洁白的云彩停留在北面背阴的山冈上空,分外鲜明;红艳的花朵映照在南边向阳的山林之中,美妍夺目;山石间的泉水在洗漱着美玉般的山石,那么清白;溪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有的浮上水面,有的沉在水底,如此自在。这是一个鲜明美妍、清洁自在的天地。其中“白云”“纤鳞”的自由自在,象征隐居生活的惬意自由。“石泉”飞瀑而下,“丹葩”在阳光下怒放,象征隐士天性得以自由舒展。“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写诗人自己的变化,他进山带来的干粮加进了隐士服食养生的菊花,他那身士大夫穿戴,佩带了隐士标扬清高的兰花。他变成一个吃穿都隐士化了的招隐者。“佩兰”“餐菊”象征隐士高雅超凡的品节与追求。“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写进山招寻隐士。为了招隐士,他得拄着拐棍爬山路,而且是从古到今都荒凉的道路。山里只有洞穴,没有房屋。诗人用“荒涂”、无建筑结构的岩穴与富贵繁华的红尘喧闹对比,突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山里只有洞穴,没有房屋,但却有弹琴的声音。诗人用隐士所居粗陋简拙与隐士追求高雅脱俗做对比,突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写自己的体验和觉悟。原来进山来听到的琴音,就是这美妙的大自然山水林木之音,不必是人为弹奏乐器的声响。而且还领会到,也不须再等待那隐士发出高歌长啸,然后再循声寻找,因为这风吹丛丛灌木的声响就是一种悲哀吟咏。用山水清音与一般雅士的啸歌对比,突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7.C 8.①全诗先以“涧底松”对比“山上苗”,后以“世胄”(世家庸碌子弟)对比“英俊”(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金张”(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冯唐”(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对比鲜明,层意环环相扣,紧合上层意象,突出的表现了诗人豪迈而又深沉,悲壮而又无畏的精神,主题深刻。【分析】7.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地势’两句是过渡句,由自然到社会”理解错误,诗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大意是说:“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作者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由自然到社会再到个人。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句至第四句为第一层,通过“涧底松”与“山上苗”对比;第二层为第五句至第八句,通过“庸碌子弟”与“寒门才俊”进行对比;第三层则为剩下的诗句,将“显赫世家”与“冯唐”进行对比。前四句用“涧底松”与“山上苗”的形象、位置不同对比,五六句用“世胄”和“英俊”的职位对比,最后四句用“金张”和“冯唐”的功业、地位不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不公平用人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批判。【点睛】9.BE 10.诗人决心穿着粗布衣服,像尧时的许由一样过隐居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决心避世、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9.试题分析:B项,“仰视”错,应是“俯视”。“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列:排。紫宫:泛指帝王宫禁。飞宇:屋檐扬起像飞鸟的翅膀。云浮:形容高而密。这两句是说,帝京里一排排豪宅屹立,屋檐上翘像飞鸟的翅膀,如浮云般地飘在天空。E项,“虚实结合”错,这两句是虚写,意思是在千仭的高山上抖掉凡尘,在万里的长河中把脚洗干净。10.试题分析:“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被褐”,披着粗布衣服。“阊阖”,宫门,此指京都城门。许由,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要让位给他,他逃之箕山下;尧又召他任九州长,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这样的话。这两句是说,穿着粗布的衣衫,离开皇都,追随许由做一个隐士。运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决心避世洁身自好的情怀。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兼考查诗歌思想情感。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分析手法,把握情感,尤其是注意诗歌中的用典;⑤积累常见的形象特征及思想情感,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11.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性格是“骁勇善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上宾;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体现于“素车”(凶、丧事所用之车),交代了送行地点——在易水岸边。七、八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展示了送别场面,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依依不舍的哭声感动了路人,可谓悲壮伤感。结尾两句“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写送别之人知晓这一去凶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泪落感慨,为英雄志士这一去不复返而深深叹惋哀伤,使用“青云”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赞扬了荆轲高贵的人格魅力。可见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写荆轲和高渐离临别饮酒,并击筑高歌,饮酒尽兴自是助长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气。“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轲以哀歌应和,情之所至无拘无束旁若无人。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自己虽然没有荆轲那样的壮士气节,但节操也是不同世俗的,“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清高孤傲蔑视权贵,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可见两首诗虽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属于就英雄之事赞英雄之气;左思在压抑社会中,借助荆轲之人、之事、之节来礼赞低贱者,抒发自己渴求施展抱负的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