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第二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统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第二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的建立与统治,包括强化皇权的措施(中央废丞相、设厂卫,地方改革官制)、科举变化(八股取士)及民族关系,认识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与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的第 15 课,聚焦明朝统治的建立与强化,涵盖明朝建立、皇权强化(中央、地方、特务机构 )、八股取士、民族关系四部分。上承元朝统治,下启清朝政治制度,是理解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科举僵化及民族治理的基础,为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提供实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明朝历史(如朱元璋故事)有兴趣,但对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厂卫的逻辑)、八股取士的影响理解较浅。需借助故事(朱元璋废丞相)、史料(《皇明祖训》)、地图(明朝形势图),梳理明朝统治线索,突破概念与影响难点,培养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明朝强化皇权与元朝灭亡教训、巩固统治需求的辩证关系,认识政治制度演变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明朝建立(1368年)、强化皇权(废丞相、设厂卫)、八股取士的时序,明确政治措施的时空分布。 史料实证:分析“材料研读”(明太祖反对设丞相)、“相关史事”(内阁形成),提取强化皇权的信息,论证措施的特点与影响。 历史解释:阐释明朝强化皇权措施的创新(废丞相、设厂卫)与局限(八股取士束缚思想),解读民族关系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家国情怀:感受明朝强化中央集权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理解民族交流对边疆稳定的价值,增强国家认同。
学习目标 1.能复述明朝建立的过程(朱元璋起义、1368 年称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厂卫、地方三司)、八股取士的内容,梳理明朝统治的脉络。 2.会用史料分析(如《皇明祖训》)说明强化皇权的原因与影响,对比分析八股取士与隋唐科举的区别,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 3.理解明朝强化皇权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及局限性,认识民族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体会 “制度创新与历史局限并存” 的辩证思维。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中央废丞相、设厂卫;地方三司分权 );八股取士的内容与影响;明朝对东北、蒙古的民族治理。 难点:分析强化皇权措施的内在逻辑(废丞相→设内阁→厂卫监督 );理解八股取士对思想文化的束缚,认识政治与文化的互动。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围绕 “明朝如何强化皇权?措施有何影响?八股取士如何演变?” 等核心问题,串联统治线索,驱动学生思考。 故事教学法:讲述 “朱元璋废丞相”“厂卫特务侦缉” 故事,还原历史场景,理解强化皇权的背景与影响。 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 “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结合《皇明祖训》片段、明朝形势图,引导分析统治措施,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朱元璋的崛起:明朝统治的开端” 展示 “朱元璋画像” 及教材开篇描述。 提问:“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如何避免元朝灭亡的教训?” 引出本课主题。 观察画像,倾听描述,思考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以朱元璋故事为线索,关联元朝灭亡教训,激发探究欲,渗透 “以史为鉴” 的唯物史观。
明朝的建立 —“崛起江淮,定鼎天下” 呈现 “元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讲解明朝建立背景与过程。提问:“朱元璋能建立明朝,除个人能力外,还有哪些因素?” 总结:元朝统治失民心,朱元璋顺应大势建明。 观察地图,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明朝建立线索。 用形势图呈现时空关系,落实 “时空观念”;分析建立因素,深化 “民心向背影响政权兴衰” 的唯物史观。
强化皇权 —“中央地方,全面集权” (一)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呈现 “材料研读”,提问:“明太祖为何反对设丞相?废丞相后政务如何处理?” 结合 “相关史事” 梳理:废丞相、设内阁。展示 “明朝中央官制演变图”,强调制度变革意义。
(二)地方:分三司,强控制
呈现 “元朝行省与明朝三司地图对比”,讲解地方官制变化。提问:“三司分权如何强化中央控制?有何弊端?” 总结:三司分权加强集权但降低效率。
(三)特务:设厂卫,监臣民
呈现 “锦衣卫木印”“东厂遗址” 图片,讲解特务机构。提问:“厂卫设置反映皇权强化的什么特点?有何影响?” 结合 “想一想” 总结:体现皇权权威,造成社会恐怖。 分析材料,阅读 “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梳理中央措施线索。
观察地图对比,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地方措施线索。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特务机构线索。 用 “材料研读” 落实史料实证,结合官制演变图,直观呈现变化,深化 “制度变革服务统治需求” 的唯物史观。
用地图对比呈现官制变化,落实 “时空观念”;分析利弊,深化 “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的辩证关系”。
用图片感受特务统治,结合 “想一想” 深化理解;分析影响,落实 “历史解释”,体会皇权强化的局限性。
科举变化 —“八股取士,思想禁锢” 呈现 “八股文格式示意图”“材料研读”,提问:“八股取士在题目、解释、文体上有何规定?有何影响?” 结合 “相关史事” 梳理内容与影响。对比 “隋唐科举” 与 “明朝八股”,强调科举僵化。 分析材料,阅读 “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梳理八股取士线索。 用示意图、材料呈现僵化,落实 “时空观念”;对比科举,深化 “科举演变反映统治需求” 的唯物史观;分析影响,体会思想禁锢的危害。
民族关系 —“治理边疆,巩固统一” 呈现 “明朝形势图”。 讲解东北(奴儿干都司)、蒙古(隆庆和议 )治理措施。提问:“明朝民族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何意义?” 总结:加强边疆管辖,促进民族交流,巩固统一 观察地图,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民族关系线索。 用形势图呈现时空范围,落实 “时空观念”;分析措施意义,深化 “民族交流巩固国家统一” 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梳理脉络,深化认知” 绘制 “明朝统治” 思维导图,引导填充内容,提问:“明朝强化皇权与民族治理如何巩固国家?对明清政治有何影响?” 总结:强化皇权、治理民族巩固国家,为清朝奠基,但八股取士等埋下隐患。 参与思维导图填充,思考回答,梳理脉络,理解措施关联及影响。 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深化对明朝统治内在联系与影响的理解,落实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堂练习 呈现题目:
1.明朝建立于( )
A. 1368年 B. 1271年 C. 1399年 D. 1421年
2.明太祖废丞相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皇权 C.精简机构 D.发展经济
3. 八股取士的题目主要出自( )
A.诸子百家 B. “四书”“五经” C.唐诗宋词 D.戏曲小说 思考作答,核对答案:1. A;2. B;3. B 快速检测核心知识,巩固基础,反馈学习效果,落实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课后活动(教材呼应) 1. 列表整理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材 “课后活动” 1 ):从中央、地方、科举维度列表,梳理强化皇权体系。
2. 分析永乐十六年殿试策问(教材 “课后活动” 2 ):呈现策问,提问反映的八股特点及对选拔官员的影响,分析人才选拔局限。 1. 列表梳理,深化对政治措施的理解。
2. 分析策问,落实 “历史解释”,理解八股取士局限。 1. 巩固知识体系,深化理解。
2. 分析策问,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布置作业 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 “课后活动” 1、2,整理笔记,完善思维导图。
2. 拓展作业:以 “明朝强化皇权的得与失” 为题,写短文分析利弊,提升论述能力。 按要求完成基础与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知识,拓展作业提升史料论述能力。
板书设计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建立——顺应大势,定鼎天下 1.元末腐败→农民起义(1351年) 2.朱元璋壮大→1368年称帝,定都应天,灭元 二、强化皇权——中央地方,全面集权 1.中央: 废丞相(1380年)→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内阁(明成祖)→协助皇帝,后权力渐大 2.地方:行中书省→三司分权(行政、司法、军事 ) 3.特务: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监视臣民 三、科举变化——八股取士,思想禁锢 1.内容:题目“四书”“五经”,解释依朱熹注,文体八股文 2.影响:选拔忠君官吏,束缚思想,阻碍进步 四、民族关系——治理边疆,巩固统一 1.东北:奴儿干都司(明成祖)→管辖黑龙江流域 2.蒙古:隆庆和议(1571年)→通贡互市,结束敌对 五、历史启示——集权巩固统一,僵化阻碍发展 强化皇权巩固国家,但八股取士、特务统治埋下隐患,启示当代平衡集权与活力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