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农民起义 )、清朝建立与入主中原的过程,理解明清政权更迭的历史逻辑,认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对王朝兴衰的影响,体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变革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的第 17 课,聚焦明朝灭亡(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与清朝建立(满洲兴起、清军入关)两大主线。上承明朝统治的兴衰,下启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是理解明清政权交替、认识 “王朝兴衰与社会矛盾关联” 的关键,为探究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政治前提” 提供背景。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故事)感兴趣,但对明朝政治腐败的深层影响(如与农民起义、清朝兴起的关联)理解较浅。需借助故事(张居正改革失败、李自成起义)、史料(《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末歌谣)、地图(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梳理政权更迭线索,突破 “政治腐败引发连锁反应” 难点,培养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农民起义、清朝兴起的因果关系,认识王朝兴衰受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制约。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明朝灭亡(17 世纪中叶 )、清朝建立(1616 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 年皇太极改清 )的时序,在地图上标注农民起义区域、满洲兴起范围,明确政权更迭的时空分布。 史料实证:分析 “材料研读”(明末歌谣 )、“相关史事”(明武宗、熹宗怠政 、张居正改革 ),提取明朝灭亡原因、清朝兴起条件,论证政权更迭的必然性。 历史解释:阐释明朝灭亡的多重因素(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满洲兴起 ),解读清朝入主中原的历史背景,理解 “政权更迭是多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家国情怀:感受政治腐败导致王朝覆灭的教训,体会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清朝兴起的民族发展历程,增强对 “国家兴衰系于治理” 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能复述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清朝建立的过程(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改清、清军入关),梳理政权更迭的脉络。 2.会用史料分析明朝政治腐败对社会的影响(如激化阶级矛盾)、李自成起义的民众基础(如 “均田免粮” 口号),理解政权更迭的内在逻辑。 3.理解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历史关联,认识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是国家存续基础” 的教训,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李自成起义 );清朝建立与入主中原的过程。 难点:分析明朝政治腐败如何引发农民起义、清朝兴起,理解政权更迭的连锁反应与历史必然性。
教学方法 问题链教学法:围绕 “明朝为何灭亡?清朝如何兴起并入主中原?” 核心问题,设置子问题(如 “政治腐败如何激化社会矛盾?”“李自成起义如何推动明朝灭亡?”),驱动学生探究。 史料情境法:创设 “明朝官员的奏折(反映政治腐败)”“李自成的布告(体现起义主张)”“满洲将领的战报(呈现清朝兴起)” 情境,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政权更迭。 地图分析法:借助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路线图”,标注关键地点,梳理事件进程,落实时空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明神宗的怠政:明朝灭亡的伏笔” 展示 “明神宗画像” 及教材开篇疑问。 提问:“明神宗怠政对明朝政治、社会有何影响?” 引出本课主题 观察画像,思考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以明神宗怠政为线索,激发探究欲,渗透 “政治治理影响王朝兴衰” 的唯物史观。
明朝灭亡 —政治腐败与农民起义:王朝覆灭的内外因 (一)政治腐败:王朝衰败的根源
呈现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及 “相关史事”,讲解皇帝怠政、宦官专权等。 提问:“政治腐败如何影响明朝社会?” 总结:政治腐败引发社会危机
(二)张居正改革:短暂的挽救与失败
呈现 “张居正画像” 等。 讲解改革背景、措施、结果。提问:“张居正改革为何失败?反映明朝政治的什么问题?” 总结:改革无法扭转腐败趋势。
(三)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直接力量
呈现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等。 讲解起义背景、过程。组织 “读地图” 活动,分析 “均田免粮” 口号。总结:农民起义推翻明朝。 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梳理政治腐败线索。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改革线索。
观察地图,参与活动,梳理起义线索。 用画像、史料呈现腐败场景,落实 “时空观念”,深化 “政治与社会互动” 的唯物史观。
用图片呈现改革人物,分析失败原因,突出政治腐败的顽固性。
用形势图、歌谣呈现起义,落实 “时空观念”,深化 “社会矛盾推动起义” 的唯物史观。
清朝建立 —满洲兴起与入主中原:新政权的崛起 (一)满洲兴起:后金的建立与发展
呈现 “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 讲解满洲兴起历程。提问:“满洲兴起与明朝衰落有何关联?” 总结:满洲利用明朝衰败壮大。
(二)清军入关:入主中原的关键一步
呈现 “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形势图”,讲解入关背景、过程。提问:“吴三桂降清反映明末什么局势?” 总结:政权更迭的复杂性。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满洲兴起线索。
观察地图,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清军入关线索。 用图片呈现政权建设,落实 “时空观念”,深化 “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互动” 的理解。
用形势图呈现势力互动,落实 “时空观念”,突出政权更迭的复杂性。
课堂小结 —梳理政权更迭脉络,理解历史教训 绘制 “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 思维导图,引导填充内容,提问明朝灭亡教训、清朝建立趋势。总结:政治清明是国家稳定根基,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参与思维导图填充,思考回答,梳理脉络,理解教训与趋势。 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深化对王朝兴衰规律、统一趋势的理解,落实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堂练习 呈现题目:
1. 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A.政治腐败 B.李自成起义 C.满洲兴起 D.吴三桂降清
2. 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是( )
A.后金 B.清 C.满洲 D.大金
3. 张居正改革的核心措施是( )
A.均田免粮 B.一条鞭法 C.整顿吏治 D.巩固边防 思考作答,核对答案:1. B;2. A;3. B 快速检测核心知识,巩固基础,落实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课后活动(教材呼应) 1. 分析明朝灭亡的因素(教材 “课后活动” 1 ):筛选标记灭亡因素,梳理多元原因,理解多重矛盾激化的影响。
2. 梳理农民起义口号与诉求(教材 “课后活动” 2 ):分析 “均田免粮” 等口号,理解农民诉求与社会矛盾。 1. 筛选标记,梳理原因。
2. 分析口号,体会诉求。 1. 巩固知识,理解王朝覆灭逻辑。
2. 分析诉求,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布置作业 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 “课后活动” 1、2,整理笔记,完善思维导图。
2. 拓展作业:以 “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 —— 历史的教训与趋势” 为题,写短文分析兴衰规律与发展趋势。 按要求完成基础与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知识,拓展作业提升史料论述能力。
板书设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一、明朝灭亡——政治腐败与农民起义的必然 1.政治腐败: 皇帝怠政(明神宗等 )→宦官专权(魏忠贤 )→集团内斗→官吏贪腐 后果: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危机加深 2.张居正改革: 措施:一条鞭法,整顿吏治 结果:短期见效,死后废止,危机加剧 3.农民起义: 背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李自成:“均田免粮”→大顺政权→1644年灭明 二、清朝建立——满洲兴起与入主中原的历程 1.满洲兴起: 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建后金 皇太极: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后,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击败李自成,清朝统治全国 三、历史启示——兴衰交替,统一延续 1.教训: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是国家稳定的根基 2.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权更迭中继续发展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