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皮日休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皮日休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皮日休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鲁望①秋赋有期次韵
皮日休
十载江湖尽是闲,客儿②诗句满人间。
郡侯闻誉亲邀得,乡老知名不放还。
应带瓦花经汴水,更携云实出包山。
太微宫里环冈树,无限瑶枝待尔攀。
【注】①鲁望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字。②客儿,谢灵运因幼时寄养于钱塘杜家,故小名“客儿”,皮日休以“客儿”称陆龟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颔联“郡侯亲邀”侧面凸显友人才名之盛,“乡老不放”表现乡里对友人的器重之深。
B.颈联“瓦花”“汴水”实写友人携带瓦缝中的苔藓经过汴水,展现其旅途的闲情雅趣。
C.尾联“太微宫”借星宿之名喻指朝廷,以“瑶枝待攀”勉励友人求取功名、施展抱负。
D.全诗语言质朴中见深婉,既赞美友人的诗才声望,又暗含对其仕途前景的关切与期许。
2.首联“十载江湖尽是闲,客儿诗句满人间”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言情寄鲁望
皮日休
古来伧父①爱吴乡,一上胥台②不可忘。
爱酒有情如手足,除诗无计似膏肓。
宴时不辍琅书味,斋日难判玉鲙③香。
为说松江④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
【注】①伧父:晋、南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②胥台:苏州的姑苏台。③玉鲙:鲈鱼脍。④松江:位于今上海市西南部,古属吴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写自古以来“伧父”来到吴地的感受,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来到吴地的感受,可谓用笔巧妙。
B.颔联出句与“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均写酒,但所体现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不同。
C.颔联对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诗人痴迷于诗;颈联出句通过写宴时看书,突出诗人酷爱看书。
D.尾联言及老来之事,以烟月笼船、露湿莎裳之景象传达出伤感情绪,使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此一转。
4.有学者将颈联对句中的“判”理解为“割舍”,也有学者将“判”理解为“分辨”。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表明观点,并说明认同这种理解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
皮日休
丹霄路上歇征轮,胜地偷闲一日身。
不署前驱惊野鸟,唯将后乘载诗人。
岩边候吏①云遮却,竹下朝衣露滴新。
更向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②。
[注]①候吏:古代迎送宾客的官员。②草茅臣:在野未出仕之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介绍裴公途经襄州暂停休,为后文叙写出游张本。
B.颔联写了诗人陪同裴公出游时的情景,出行的浩大阵仗惊动了山鸟。
C.颈联选取“云”“竹”“露”等意象描写山中景致,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D.本诗尾联在语意上比首联中“胜地偷闲”更进一步,言有尽而意无穷。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从弟皮崇归复州① 皮日休
羡尔优游正少年,竟陵烟月似吴天②。
车螯③近岸无妨取,舴艋④随风不费牵。
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
殷勤莫笑襄阳住,为爱南溪缩项鳊⑤。
[注]①复州:州名。唐宝应后,州治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此诗是诗人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时所作。皮日休是复州竞陵人。皮崇当在复州任职。②吴天:吴中(今苏州)。③车鳌:河蚶,肉味鲜美。④舴艋:小船。⑤缩项鳊:鱼名。襄阳盛产此鱼。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羡”字统率前三联,羡慕从弟少年风发,羡慕从弟归处的风光优美、迷人等。
B.首联第二句一反杜甫“月是故乡明”之意,说希望普天的烟月都美好,自己就不必回乡了。
C.“舴艋随风不费牵”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一句情境相似,都有无拘无束之感。
D.颈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通俗,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了竟陵山川风物之佳。
8.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毗陵魏处士朴
皮日休
文籍先生①不肯官,絮巾冲雪把鱼竿。
一堆方册为侯印,三级幽岩是将坛。
醉少最因吟月冷,瘦多偏为卧云寒。
兔皮衾暖蓬舟稳,欲共谁游七里滩②。
注:①文籍先生:皮日休赠给魏朴的号。②七里滩:相传东汉严光曾于此垂钓。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既是直接点明魏朴的处士身份,也为全诗情感的表达提供依据。
B.“方册”与“侯印”、“幽岩”与“将坛”两组对比,突出魏朴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特点。
C.颈联“冷”“寒”两字倒装,既丰富了诗意,也带来表达陌生化的效果,读来趣味盎然。
D.尾联写诗人泛舟时,渴望与友人同游,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也照应诗歌标题。
10.诗人是如何将自己渴望隐逸之情形象化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娃宫①怀古
皮日休②
艳骨已成兰麝③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④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观沼只留溪鸟浴,屟廊⑤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⑥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注】①馆娃宫:坐落于苏州的灵岩山上,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而兴建。②皮日休,晩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③兰麝:兰与麝香,名贵香料。④弩台:弩箭发射台。⑤屟廊:春秋时吴宫廊名。⑥姑苏麋鹿:伍子胥曾劝谏吴王夫差,要他警惕越王,不然吴必亡于越,吴国宫阙楼台将荆棘丛生,野鹿漫游于姑苏台之下。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西施已故,当年吴王为其修筑的宫殿如今已成为遗迹,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B.颔联选用“弩台”“香径”“金镀”“玉钗”等意象显示出吴宫昔日的繁华和生活的奢靡。
C.颈联承接颔联,选取砚沼、屟廊两处遗址描写其他古迹,“只”“空”流露出嘲讽之意。
D.尾联运用“荒台麋鹿”这一典故,追怀当年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谏言,表达诗人的感慨。
1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处士郊居
皮日休
石衣①如发小溪清,溪上柴门架树成。
园里水流浇竹响,窗中人静下棋声。
几多狎岛皆谙性,无限幽花未得名。
满引红螺②诗一首,刘桢③却病心情。
【注】①石衣:水中苔藻。②红螺:软体动物名,壳薄而红,可制为酒杯,故用作酒杯或酒的代称。③刘桢: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英年染病身亡。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小溪潺潺,清澈见底,石衣如发,随水招摇,用典型意象写出郊居环境的清幽。
B.颔联写园中水流竹响,室内落棋有声,以有声衬托无声,描写了处士的居家生活状态。
C.“几多”一句写居处鸟儿之间相亲相近的嬉戏场景,流露出诗人对人间温情的渴望。
D.“无限”一句表面写花儿无名,实则暗示处士未曾得官,表达了对其怀才不遇的同情。
E.诗歌先景后情,写景视角从园外转到园内,复又转到园外,抒情则巧借典故,含蓄委婉。
14.李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宏词①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唐】皮日休
分明仙籍②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注:①宏词是指“博学宏词科”,唐代科举及第后的吏部铨选考试科目之一。②古以科举及第为登仙,因称及第者的资格与名姓籍贯为仙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从中可知这是诗人在吏部铨选考试落第后写给兵部侍郎的一首诗。
B.颔联中诗人述说“宏词下第”后“翻类狗”“即为鱼”的内心感受,与当初“画虎已成”“登入龙门”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诗人运用千金诺、一纸书的典故,以季布、刘弘自比,写出了自己未能实现诺言,有负兵部侍郎的举荐。
D.本诗语言含蓄委婉,用词精当,如“分明”“自是”“空”“但”“竟”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本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内容上,总写友人闲隐江湖的疏放生活,赞其诗才卓著、名满天下,奠定赞美的情感基调。
②结构上,“诗句满人间”为颔联“郡侯亲邀”“乡老不放”做铺垫,“十载江湖”与尾联仕途前景形成对照,勾连前后。
③手法上,借典故赞其诗才,暗含从江湖走向仕途、建功立业的期许,情感含蓄深婉。
【导语】这首酬和诗以“闲”起笔,实则暗含对友人陆龟蒙诗才的激赏。“客儿”用典精妙,既点身份又显亲近。中二联虚实相生,通过郡侯邀约、云实携归等意象,展现其超逸风致。尾联以太微宫喻庙堂,在赞誉中寄寓仕途期许,语言质朴而情韵深长。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颈联‘瓦花’‘汴水’实写友人携带瓦缝中的苔藓经过汴水”错误。颈联“应带瓦花经汴水,更携云实出包山”中,“应”字表明此句并非实写,而是诗人对友人即将踏上行程的想象与推测,属于虚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内容上,“十载江湖尽是闲”描绘友人十年来在江湖间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客儿诗句满人间”点出友人诗作如同谢灵运的作品一般广为人知。这两句总写友人的生活状态与诗名,不仅展现其疏放品性,更突出其才名之盛,为全诗定下赞美的情感基调。
②结构上,“诗句满人间”是“郡侯闻誉亲邀得,乡老知名不放还”的前提,正因为诗作传遍天下,才会有郡侯的亲自邀请和乡老的不舍挽留,为颔联内容做了铺垫;“十载江湖”所写的隐居生活,与尾联“太微宫里环冈树,无限瑶枝待尔攀”所指向的仕途前景形成对比,既呼应 “秋赋有期”的背景,又勾连起前后文,使全诗结构连贯。
③手法上,“客儿”一词化用谢灵运的典故,将友人比作谢灵运,既赞美其诗才,又结合“秋赋有期”的语境,暗含对友人从“十载江湖”的闲适走向仕途、施展抱负的期许,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3.D 4.示例一:我认同前面一种理解。“判”取“割舍”之意,颈联对句通过写诗人在斋戒之日也难以割舍美味的菜肴,突出了吴地菜肴味道鲜美,表达了诗人对吴地佳肴的喜爱之情,从美食的角度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诗人喜爱吴地。
示例二:我认同后面一种理解。“判”取“分辨”之意,颈联对句通过写诗人在斋戒之日难以分辨斋菜和佳肴何者更香,突出了诗人重精神追求而轻物质追求的形象特点,与前面两句所表现的酷爱诗书的诗人形象相契合。
【导语】本诗以吴地风物为媒,通过酒、诗、书、鲙意象的铺陈,展现了诗人对吴乡生活的沉醉。尾联以松江烟月作结,将闲适之趣升华为隐逸之思。全篇在疏狂笔墨中暗藏文士雅致,皮日休以自嘲式的“伧父”视角,完成了对江南文化的诗意朝圣。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传达出伤感情绪,使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此一转”错误。尾联“为说松江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描绘出一幅松江垂钓,满船烟月的清幽美好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松江美景的喜爱以及想要在此终老的惬意之感,并非伤感;全诗均围绕“爱吴乡”的主题展开,也不存在“情感转折”。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示例一:认同“判”为“割舍”。
“斋日”有饮食等方面的戒律要求,而诗人在这样的日子里“难判玉鲙香”,仍难以割舍对鲈鱼脍的喜爱,生动地表现出对吴地美食的眷恋。全诗都围绕“爱吴乡”的主题在写,从“古来伧父爱吴乡,一上胥台不可忘”,表达对吴地的喜爱之情由来已久,到“爱酒有情如手足,除诗无计似膏肓”,表明对吴地酒和诗的热爱,而颈联“斋日难判玉鲙香”中,将“判”理解为“割舍”,则与前文对吴地的热爱形成呼应,共同表现对吴地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迷恋。
示例二:认同“判”为“分辨”。
“斋日”通常伴随着特殊的宗教或文化习俗,在饮食上往往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禁忌。“斋日难判玉鲙香”理解为在斋日里难以分辨鲈鱼脍的香味,侧面体现出斋日环境和心境对味觉感知的影响,突出斋日的肃穆与特殊。结合前文“宴时不辍琅书味”,诗人在宴饮时沉浸于书籍的韵味,展现出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执着。将“判”理解为“分辨”,则表明诗人在斋日里,心思并不在美食上,而是放在了更具精神内涵的事物上,与宴时追求读书的雅趣相呼应,进一步凸显诗人超脱物质享受,追求高雅精神生活的形象。
5.B 6.①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首联写出诗人在繁忙的行程中得以在襄州延庆寺偷得一日清闲,表现出一种暂时摆脱忙碌、享受宁静的愉悦之情。
②表达对裴公行为的赞美。颔联通过写对裴公出游不安排前驱人员,体现了诗人对其不重官场礼仪、爱民亲民的赞美。
③表达了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尾联通过“碧山”“犹有草茅臣”等内容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
【导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陪同裴公游览襄州延庆寺的情景,展现了山中清新自然的景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淡泊之情,尾联更是点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复杂而深沉。
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出行的浩大阵仗惊动了山鸟”错误,颔联“不署前驱惊野鸟,唯将后乘载诗人”,意思是不安排前驱人员惊扰野鸟,只是让后面的车乘载着诗人,这表明裴公是一个体贴自然、不张扬的人,并非说浩大的阵仗惊动了山鸟。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丹霄”本谓绚丽的天空,指帝王居处、朝廷、京都。“丹霄路”指去京师之路。“征轮”意为远行人所乘之车。这二句说裴公在去京师的路上暂时歇脚,在胜地襄阳忙中偷闲作一日游览。描述了诗人从繁忙的政务中暂时抽身,来到延庆寺享受宁静的时光,表明诗人暂时脱离了这种紧张的生活状态,寻找内心的平静的快乐。
颔联通过写对裴公出游不安排前驱人员惊扰野鸟,只是让后面的车乘载着诗人,表达了诗人不希望自己的出行惊扰到自然界的生物,体现了诗人对扰民行为的反感和对官场礼仪的厌倦,对裴公亲民爱民做法的赞扬、景仰之情。
颈联通过对岩石、竹林、新露等景物的描写说明尾联是诗人诗人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尾联表明诗人希望能在更深的山林之中找到真正的隐士,那些远离尘嚣、保持清廉的“草茅臣”,或许正是诗人内心追求的理想人格。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7.B 8.《送从弟皮崇归复州》的尾联表达了诗人热爱家乡、安于现状的思想感情,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则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前者侧重于以景抒情,表达含蓄的送别之情;后者则直接劝慰友人,表达豪迈的送别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普天之下烟月都美好,自己就不必回乡了”错误。根据首联第二句“竟陵烟月似吴天”可知,这里是说竟陵的景色如同吴中一样美好,并非说普天之下烟月都美好,自己就不必回乡了。这句诗表达的是对家乡景色的赞美,与思乡之情并不矛盾。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而这句诗表达的是对家乡景色的赞美,两者并不冲突。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内涵的赏析的能力。
《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尾联“殷勤莫笑襄阳住,为爱南溪缩项鳊”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皮崇回到复州的安慰与鼓励,诗人劝告从弟不要笑话自己居住在襄阳,因为襄阳也有令人喜爱之处,如南溪的缩项鳊这一美食。尾联流露出诗人对家乡风物的热爱,也寓含着对从弟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在复州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享受到家乡的丰饶和乐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则表达了诗人王勃旷达的胸怀和对友人的劝慰。诗人告诉友人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因离别而悲伤,像小儿女那样挥泪告别。这句诗鼓励朋友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展现出友情的深厚和对离别的豁达态度。
因此,两首诗的尾联虽然都是送别诗中的劝慰语,但表达的情感重点不同。《送从弟皮崇归复州》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从弟享受家乡之美的期待,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强调的是离别时的乐观和友情的珍贵。
9.D 10.诗人通过描绘魏朴的生活状态和自己想象中与魏朴共游的情景,将自己渴望隐逸之情形象化地呈现出来。
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魏朴为引子,通过对魏朴肖像、动作等生活状态的具体描述,展现了一个不愿为官、独爱垂钓、淡泊名利、醉心于诗词歌赋的隐士形象。这种形象本身就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形象化呈现。
运用虚写的手法,诗人在尾联想象着自己与魏朴一同,身着兔皮衾,驾着蓬舟,在七里滩上垂钓,共享那份宁静与自在。这种想象的场景,既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具体描绘,也是他对隐逸之情的形象化表达。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错,“兔皮衾暖蓬舟稳,欲共谁游七里滩”并非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而是诗人借渴望与友人同游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通过描绘魏朴的生活状态和自己想象中与魏朴共游的情景,将自己渴望隐逸之情形象化地呈现出来。
诗人通过“絮巾冲雪”的肖像、“把鱼竿”的动作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魏朴在雪中垂钓的闲适场景;通过“吟月冷”而“醉少”“卧云寒”而“瘦多”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魏朴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沉醉场景;这种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正是诗人所向往的隐逸生活的写照。诗人通过“方册”是“侯印”,“幽岩”是“将坛”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魏朴对名利的淡泊。他将书籍视为比侯印更重要的东西,将幽岩视为比将坛更崇高的场所。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正是诗人内心所追求的。
诗人在尾联中通过对未来的想象间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兔皮衾暖蓬舟稳,欲共谁游七里滩”。他渴望与魏朴一同在七里滩泛舟垂钓,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这种渴望与魏朴的生活状态相呼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1.C 12.(1)①抒发了怀古之幽情,表达了朝代兴废、世事无常的感慨。②寄寓了奢靡必亡之理,告诫当世的统治者莫要沉迷奢靡的生活。(2)全诗通过对馆娃宫今昔景象的对比,寓情于景,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解析】1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嘲讽之意”错,“只”“空”二字表现出的是诗人强烈的感伤之意,并无嘲讽之意。
故选C。
1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能力。
第一问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诗人的不同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二句设定了全诗的场景:吴王夫差曾为西施筑馆娃宫,如今西施已故,宫殿成为遗迹。诗的开头就定下了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二句从驽台、香径两个有代表性的遗迹来描写馆娃宫古迹的现状。“逢金镞”,“露玉钗”或出于艺术虚构,并非实有其事。“驽台”、“香径”、“金镞”、“玉钗”这些意象显示出昔日的繁华,也表现了当时吴宫生活的奢靡。而“坏”、“销”二字则突出了如今的破败景象,表明即使再繁华奢靡,也已经是过眼云烟,就如一场空梦。
“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二句承上联,选取砚沼、屟廊两个典型遗址,进而描写其它古迹的现状。这里的“只”、“空”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感伤之意。
“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二句运用“荒台麋鹿”这一典故,追怀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谏言,吐露朝代兴废、世事无常的感慨。
第二问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从题目可知是咏史怀古诗,此类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本诗中“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通过吴国馆娃宫如今的破败景象,极写当年的奢华生活,运用了今昔景象的对比今。“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和“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这两联主要是对遗迹的描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3.CD 14.①性情恬静:隐居郊外,远离尘俗,亲近自然,自在闲适;
②志趣高雅:园中植竹,窗下弈棋,品酒吟诗,超尘脱俗。
【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C项,“流露出诗人对人间温情的渴望”错误,李处士熟悉了鸟儿的脾性,写出了郊居生活的隐逸闲适;D项,“表达了对其怀才不遇的同情”错误,幽花未得名写赏花、为花命名的乐趣,表现了生活的自在潇洒。故选CD。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溪上柴门架树”“园里水流浇竹响”,亲近自然;“窗中人静下棋声”,隐居郊外,远离尘俗;结合“竹”“红螺”“下棋”等内容可知,诗人是一位志趣高雅的人。
15.(1)C
(2)①对考试落第的失望。前两联表现了诗人应考时的自信与名落孙山后的自嘲,写出了雄心壮志沦为笑柄的失意与羞愧。②对兵部侍郎的感激。“但负”句把兵部侍郎比作刘弘,表达诗人对他的赞美与对其举荐的感激。③对未来前途的迷茫。尾联写出了诗人不知道未来之路是通达还是堵塞,内心感到迷惘感伤。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以季布、刘弘自比”错误。颈联“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意思为我只能面对一诺千金的季布而羞惭,只是辜负了像刘弘一样的高士的您的书信。诗人将自己与季布形成对比,把兵部侍郎比作刘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诗人写自己才华横溢,考前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如同名字已经写入及第者的名单。但是,结果却名落孙山。对此,诗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还丹九转疏”,即自己才疏学浅。颔联“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诗人连用“画虎类犬”和“鱼跃龙门”两个典故,并且一个正用一个反用,着重描写了自己铎羽折翼梦想成空的狼狈,蕴合着诗人苦涩的失败感和痛苦的挫折感。前两联写诗人应考时的自信与名落孙山后的自嘲,写出了及第理想落败后的失意与羞愧。故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考试落第的失望。
颈联“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在这里,诗人同样连用“千金诺”和“一纸书”两个典故,作者借助刘弘,侧面表现了兵部侍郎的不凡、尊贵以及对自己的殷殷期许和倾心帮助,流露出诗人对兵部侍郎的赞美与感激。尾联上句“犹有报恩方寸在”,写诗人难忘恩情,诗人写道,虽然科举失意,自己梦想成空,横遭打击,但是侍郎大人的恩情却牢记心间始终不忘,透露出诗人对侍郎大人的感激和忠诚。
尾联下句“不知通塞竟何如”,意思是不知道我的境遇最终是通达还是闭塞。诗人在此询问境遇的穷通,写出了诗人不知道未来之路究竟是达则兼济,还是走投无路的迷惘,表现了诗人对未来人生之路、为官之路的迷惘,以及不能实现人生抱负的感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