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钱起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钱起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钱起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崔校书从军
钱起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含对友人从军的赞许和激励。
B.三四句用“宁唯”“更有”递进,表明崔校书从军不仅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国效力。
C.五六句,以战马连嘶渲染离别之痛,以家人凝望刀头的细节表达对征人归来的期盼。
D.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对友人不必挂怀功名的劝勉,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
2.诗歌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赏析本诗想象手法的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诗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D.尾联写静景,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简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4.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与本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的书斋,是一茅屋,有山泉沟壑环绕左右,既简朴又幽美清静。
B.书斋的院墙上长满了薜荔,云霞似从中升起,环境天然宛如仙境。
C.颈联借“闲鹭”休息的早,“秋花”凋落的迟,突出山里的清冷。
D.尾联用“扫径”这一细节,表现诗人对故人即将到来的热切期待。
6.“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被后人称为写景妙句。请赏析这两句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梅花生长环境偏僻,以愤激之词“好风”反衬梅花坚韧的品格。
B.颔联以行人的凄凉神情、梅花开放的冷清情境表达对梅花的同情。
C.颈联用寒水照清影和蜜蜂逐香而来正面衬托梅花的美好姿态和幽香。
D.题目之“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像梅花一样品格的肯定与自我褒奖。
8.尾联写“江南酒”有何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薛八谪居
钱起
东水将孤客,南行路几千。
虹翻潮上雨,鸟落瘴中天。
谪去宁留恨,思归岂待年[注]。
衔杯且一醉,别泪莫潸然。
[注]待年:等待年老致仕。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出了事件和对象,并以“谪”字既点明被送别之人的身份,又烘托了送别气氛。
B.首联先点明友人孤单一人回归谪居,后写前行方向及距离的遥远,担心之意溢于言表。
C.颈联运用反问的方式似劝友人被贬就要尽快归去,不要期待年老致仕,实则蕴含愤懑之情。
D.尾联写了别离时不要泪水涟涟,其意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异曲同工。
10.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手法和意象角度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下面小题。
冬夜题旅馆
钱起
退飞忆林薮,乐业羡黎庶。
四海尽穷途,一枝无宿处。
严冬北风急,中夜哀鸿去。
孤烛思何深,寒窗坐难曙。
劳歌待明发,惆怅盈百虑。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未直接点题,而是极力描绘哀鸿形象,如此写来,起首不俗,而又别有意味。
B.七、八句写孤独的作者在烛光下深深思虑,独坐着难以熬到天明,表达较为含蓄。
C.最后两句虽说“待明发”,但全诗情感已在前文尽数抒发,结尾对全诗进行升华。
D.全诗结构巧妙,前面刻画哀鸿,是为后面抒情蓄势,哀鸿越凄惨,则惆怅越深沉。
12.本诗一到六句与杜甫《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体现以物喻人,分析二者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避暑纳凉
钱起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
十旬①河朔②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③。
[注]①十旬:此指酒。②河朔: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③沧浪,指沧浪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盛夏纳凉的缘由,木槿花开,白日天长,写出了夏日的特点。
B.颔联描写纳凉景色,雨后初晴,藤蔓缠绕着竹笋,墙壁上侵满了青苔。
C.颈联描写避暑,天台上凉风习习,借酒浇愁,心中的愁与暑热都消退了。
D.这首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对仗工整,用词妥帖,清新婉丽,凝练隽永。
1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联系全诗,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①
钱起
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关山惨无色,亲爱②忽惊离。
影绝龙分剑③,声哀鸟恋枝。
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
【注】①唐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躲避。这首诗即作于此时。后文中“国步移”即指唐代宗出逃一事。②亲爱:至爱亲人,这里指韩云卿。③龙分剑:相传晋人雷焕得两剑,一剑送张华,自留一剑。张华死后,其剑飞入水中。后来雷焕之子雷爽带着父亲的那把剑经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飞入水中,转眼间只见两条龙从水底腾跃而出,须臾离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年事已高,壮志未酬,面对国家的现状,他无能为力,徒生愁绪。
B.“关山惨无色”承诗歌第二句而来,写吐蕃入侵中原,山河黯然失色。
C.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下句表明二人友谊深挚。
D.“死”“愁”“惨”“哀”等词感彩浓郁,突出了诗歌的凄凉意境。
16.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时间上:由眼前的别离勾连未来,想象从军后家人盼归的情景和崔校书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虚实相映。
空间上:想象崔校书行旅途中应能见到的“燕南春草”“蓟北黄云”,展现辽阔的边塞图景,强化征途苍茫的意境。
【导语】这首送别诗以豪迈与柔情交织的笔触,勾勒出书生从军的壮怀与离愁。前四句用投笔从戎、龙韬佐军的典故铺陈报国之志,中四句通过战马嘶鸣、家人望归的细节转入离别愁绪,尾联以“轻生击虏”的豪语冲淡感伤。既有眼前送别场景的实写,又跨越到燕蓟前线的虚境,更延伸至功名未卜的未来,展现立体化的情感张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错。“何嗟少壮不封侯”,“何嗟”意思是何必叹息。诗人鼓励友人在军中英勇杀敌,不要过于在意是否能封侯,主要是对友人的一种劝勉,鼓励他以杀敌报国为重,不要过于在意功名。诗中并没有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时间角度:
诗歌开篇写眼前友人崔校书从军的场景,是实写。而后“家人几夜望刀头”是想象友人从军后家人在家中盼望他归来的情景,“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则是想象崔校书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属于虚写。通过这种由眼前到未来的时间转换,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期望。
空间角度:
诗中“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是诗人想象友人在从军途中,从燕南到蓟北,所经历的不同地域的景色。燕南的春草、蓟北的黄云,展现出一幅辽阔的边塞图景。燕南的春草本是充满生机的景色,但在离别之际,却染上了伤心之色;蓟北的黄云给人一种苍茫、阴沉的感觉,强化了征途苍茫的意境,烘托出离别的愁绪和友人从军的艰辛。通过这种空间上的想象,将不同地域的景色组合在一起,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更加深沉。
3.B 4.同:①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
异:②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急雨、私语来比喻乐音;
③钱诗两句主要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凄金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石头悲伤的特点,“入杳冥”则是用夸张的手法突显了乐音的清亮高亢,穿透力极强,一直飞到高远无垠的地方。
【导语】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描绘了湘灵鼓瑟的凄婉情景,通过文字传达出一种细腻哀怨的情感。诗中冯夷不解哀怨、楚客难忍乐声的对比,尤显知音难觅的悲凉。尾联的景物描写让人感受到湘水上空灵和静谧的悲凉之美,寓情于景,诗意悠远。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有误。诗句意思是: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倾听。其中,“冯夷”“楚客”的表现都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这两句都是描写乐音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思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交错出现,体现音乐的变化。本诗中“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的意思是: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此句描写了哀怨和高亢两种曲调。由此可见,二者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
②白诗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琵琶声如暴雨般急促而有力,和如私语般细腻而柔和。
③钱诗中的“凄金石”则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石头以悲伤的人物特点,而“清音入杳冥”的意思是“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此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直飞到高远无垠的地方,突出乐音的清亮高亢,穿透力极强。
5.C 6.颔联采用倒装手法,将“竹”与“山”提前,强调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点出景物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此联借景抒情,描写了书斋周围的景物,突出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令人喜爱,表现了诗人欣喜愉悦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突出山里的清冷”错,颈联意为:悠闲的白鹭常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闲”字,充分说明了这里的幽静:鸟儿少有人打扰,便可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秋花迟迟不肯落下,只能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宜它们生长,便可久驻枝头。写鸟、花意在突出书斋环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意为:新雨后的翠竹十分可爱,夕阳映照下的山峰最为动人。
此联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是“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此处将“竹”与“山”提前,则强调重点变为“竹”与“山”,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点出景物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如此遣词造句,不仅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且让它们具有了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很有质感地感受到竹林的清秀和高山的壮丽。
此联借景抒情,描写了书斋周围的景物,突出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令人喜爱,表现了诗人欣喜愉悦之情。
7.A 8.①诗人崇尚梅花高洁坚韧的品格,陶醉在梅花的香气里。②希望能重新喝上记忆中的江南酒,借助酒力,更长久地融在花香里、不被世俗干扰。③既能强化主旨,又含蓄蕴藉,言尽而意远。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好风”不是愤激之词,对于品行坚韧高洁的梅花而言,寒风催促梅花绽放,正是“好风”。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山梅于僻冷处开放,诗人面对此景,何尝不想到人生?于是回忆起江南的生活,自身的经历,为什么不喝一杯呢?
①这首诗是通过山梅在较恶劣环境中生长,犹能保持自身的优良品质,以恶劣环境反衬梅花品格的高洁,诗人崇尚梅花高洁坚韧的品格,“江南酒”表明诗人陶醉在梅花的香气里。
②诗人借梅花抒发了内心蓄积已久的心志和感情,山路上的梅花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所以希望能重新喝上记忆中的江南酒,借助酒力,更长久地融在花香里、不被世俗干扰。
③本诗赞扬梅花恶劣环境中能保持高尚的品格,未尝不是对自己人生品格的肯定与自我褒奖,表达自己的一种心志,聊以自慰。写“江南酒”强化主旨,使诗意含蓄蕴藉,言尽而意远。
9.D 10.①颔联“虹翻潮上雨,鸟落瘴中天”两句是虚写,想象友人前行路上彩虹不见,大雨滂沱不停,鸟儿落于充满瘴气的地方。这两句极力描绘出环境的恶劣,从而表达了对友人前行之路的担心与关切,抒发出浓浓的别离伤感。②这两句扣住虹翻、潮雨、鸟落、瘴天等意象,营造出凄清的氛围,与送别被贬友人的情感基调相一致,充满了浓浓的伤感意味。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D.“其意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异曲同工”错误,由本诗尾联前句“衔杯且一醉”可知,诗人要以醉解忧,这样就不会在分离之时难受了,因此这里的“别泪莫潸然”是从反面强调离别的伤感,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则是安慰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并无伤感之意。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了角度,即“手法和意象”。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虹翻潮上雨,鸟落瘴中天”是说友人薛八南行之路彩虹不见,潮水翻涌,大雨滂沱,鸟儿落在瘴气之地。
然后从手法角度赏析。
结合诗歌标题“送薛八谪居”以及首联“东水将孤客,南行路几千”、尾联“衔杯且一醉”等可知,此时正是诗人和友人作别之时,所以颔联所写友人南行之路的种种景象都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而想象之路的艰难险阻则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
最后结合意象分析。
诗句中主要涉及如下意象:“虹翻”“潮上雨”“鸟落”“瘴中天”,彩虹不见,大雨滂沱,鸟儿落于瘴气之地,这些都是哀景,营造出的是凄清伤感的氛围,而诗歌标题“送薛八谪居”表明这首诗歌是送别被贬谪的友人,二者基调一致。
11.B 12.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以及对羁旅漂泊的感伤。
异:
①本诗作者以哀鸿自比,通过描写哀鸿无枝可宿,只能在冬夜急切的寒风中漂泊的场景,表达了自身处境的凄惨、孤苦。
②杜诗则直接将自己比喻成天地间的“一沙鸥”,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较为含蓄”错,根据“孤烛”“坐难曙”“惆怅”等关键词可知,其情感表达较为直接。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虽然题为“冬夜题旅馆”,但是开篇却没有直接点题,而是用了连续六句来“起兴”,前六句极力刻画“哀鸿”的形象。一、二句拟人化地写出哀鸿退居山林,“忆林薮”即追忆山野田园的生活,并且羡慕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三、四句则写哀鸿四处飘零,无枝可依,道出了哀鸿所处环境的恶劣、动荡,含蓄地表现出对安居乐业、山野田园生活的向往。五、六句写哀鸿的真实处境,只能在严寒的冬夜,冒着急切的北风,于半夜飞走,漂泊天涯。前 六句充分刻画哀鸿的形象,是为后文写作者自己蓄势,哀鸿越是凄惨,作者的“惆怅”就越是丰富和深沉。七、八句由物及人,直接写作者当前的艰难处境,孤独地在烛光深深思虑,独自坐着难以熬到天明,明确地照应诗题。最后两句,卒章显志,喷薄而发,“劳歌”即忧伤之歌,虽曰 “待明发”,实则在前文就已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惆怅”“百虑”就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
由此可知,本诗作者以哀鸿自比,通过描写哀鸿无枝可宿,只能在冬夜急切的寒风中漂泊的场景,表达了羁旅漂泊处境的凄惨、孤苦。
杜诗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感慨孤独、飘零处境,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根据以上分析,从同和异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即可。
13.C 14.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恬淡闲适之情。清静无为,然后才知道心静自然凉,盛夏季节,正好垂着纱帐,借着酒意,吟咏沧浪歌。诗人想表达的是,真正的凉爽应该是内心的宁静,不为琐事烦忧。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C. “借酒浇愁,心中的愁与暑热都消退了”赏析错误,诗中的醉酒并非是为了浇愁。诗人因热避暑纳凉,酣饮美酒。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鉴赏诗句需要先指出该句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和诗歌情感分析诗句效果。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写诗人处于清静无为的状态才明白一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在这盛夏暑热时期,垂纱帐,饮美酒,吟咏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诗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活于世上,不为世俗烦忧,就能得到“心静自然凉”的凉爽。
15.C 16.颈联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上句化用典故,借写雷焕和张华的宝剑的传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别愁。下句以“鸟恋枝”喻诗人与友人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错误,尾联上句表明友人前往之地遥远,并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一诗作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冬。韩云卿是诗人的好友,曾为广德令,做过监察御史,官终礼部侍郎。韩云卿告别诗人远去,诗人不在身边,遂作此诗寄去以示告别。解答这道题,“影绝龙分剑,声哀鸟恋枝”,考生要理解“龙分剑”的寓意和“鸟恋枝”的含意。“龙分剑”的传说涉及两人、两剑,两剑之间的分开、感应正与诗人和友人之间的分离、感应呼应,据此可判断上句写传说意在表达诗人的别愁。“鸟恋枝”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诗人与友人。明白了这一点,不难判断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