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七单元大单元设计第七单元大单元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一主题,编排了《江雪》《敕勒歌》两首古诗和《雾在哪里》《雪孩子》两篇经典文章,课文富有童趣,意境优美,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联系生活,合理想象”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通过图文对照开启对学生的想象训练,仿照课文句式发挥想象说话,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为中高年级借助文字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与艺术之美奠定基础。单元导读本单元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古诗二首》引导先观察插图,再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江雪的孤独寂寥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雪孩子》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美好心灵。单元重点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学生能够边阅读边根据文字的描绘展开想象,体会文字传达的形象之美,获得情感的体验。语文要素分析《古诗二首》可以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江雪的孤独寂寥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发挥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雪孩子》可以在学习伙伴的提示下 ,在想象中续编故事 ,感受美好的心灵。三种方法循序渐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螺旋式上升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5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2.会写27个字,展示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复习巩固易错字和易混字。3.会写30个词语,学习与自然风光有关的4组词语,积累并运用描写天气的8个四字词语。4.通过句子朗读,感受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从语言、动作中感受雾和风的淘气,体会句子的有趣。单元教学目标阅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江雪》《敕勒歌》。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古诗意思;能发挥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3.背诵《夜宿山寺》。4.阅读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感受绕口令的情趣。单元教学目标表达1.观察图画,了解每幅图的意思,能按顺序讲清楚图意。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3.能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把故事写完整。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两首古诗和两篇趣味盎然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边阅读文字边展开想象,体会想象的美好,并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本单元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是一致的 。学习任务群定位课文解读古诗二首 …………………………… 81江雪 ………………………… 81敕勒歌 …………………………… 8218雾在哪里 …………………………… 8419雪孩子 ……………………………… 8720………………………… 91 语文园地七借助诗句、插图,想象画面。[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 雪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借助课文语言图式来表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1 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2 有一天,雾飞到海上。3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4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5 雾来到岸边。19 雾在哪里借助课文语言图式来表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6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也把城市藏了起来。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7 他躲到城市的上空,说道:“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看来,再也没有可藏的了。8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9 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路上走着行人。小黑猫也出现了,它摇着黑尾巴,悠闲地散步。10 雾呢?消失了,不知到哪里去了。对比朗读,体会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1 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2 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3 兔妈妈说:“好孩子,妈妈有事,你不能跟着去。”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4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20 雪孩子5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6 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点儿也不知道。7 “不好了!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 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跑去。8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对比朗读,体会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9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10 这时候,树林里的小猴子、小山羊都赶来救火了。不一会儿,大家就把火扑灭了。11 兔妈妈回来了,激动地说:“谢谢大家来救火,救了小白兔,谢谢大家!”12 “咦,是谁救了小白兔?”小动物们说,“真得谢谢他呢!”13 这时,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他已经化成水了。14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对比朗读,体会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云开雾散 微风习习 冰天雪地 风雨交加云雾缭绕 寒风呼啸 鹅毛大雪 电闪雷鸣liáowēiémíng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渗透把想象的画面说(写)有趣的方法。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写小故事。基于任务群的单元学习设计,以单元核心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和任务情境,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于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总构想落实各项任务的学习活动设计任务一:跟着古人去想象(夸张的想象)子任务1:用想象触摸江雪学习活动设计——紧扣诗歌特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活动一: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1)抓住重点词语“千山”“万径”,体会夸张的想象;(2)借助生活经验等理解“孤舟”“独钓”的情景。再读古诗,组织交流。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看不见一只飞鸟的身影;纵横交错的道路都被积雪掩盖,看不见一点行人的踪迹,天地间只有大雪纷飞。活动二:联结自我体验,展开想象:如果你站在江边,你会说些什么?活动三:跟随诗句描绘,展开想象:柳宗元又想到了什么?再读江雪的前两句诗,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景象?落实各项任务的学习活动设计任务一:跟着古人去想象(夸张的想象)子任务2:置身草原,感受独特风光《敕勒歌》的文字,浅显通俗,既不用典故也不用冷僻词语,用草原上的典型景物,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幅画,之所以描画如此自然,宛如天成,是因为画中的景物,早已为作者所熟悉、所倾心,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习活动设计——抓典型景物,展开想象活动一:寻找景物,想象画面活动二:观看视频,丰富想象活动三:角色替换,想象快乐任务二:跟着作家去想象(有趣美好的想象)子任务1:感受外国作家的想象《雾在哪里》这个童话故事中,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整个故事显得生动有趣。描写雾的变化时,段落结构有共同点: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来之后的景色。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托。学习活动设计——借助语言图式展开想象活动一:我来读美文活动二:我寻雾去哪里活动三:我来大胆想象任务二:跟着作家去想象(有趣美好的想象)子任务2:感受中国作家的想象《雪孩子》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可爱的角色形象,营造出引人入胜的童话意境,故事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纯真美好的友谊令人动容,故事情节也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学习活动设计——借助典型语言展开想象活动一:认识 雪孩子活动二:了解 雪孩子活动三:赞美 雪孩子任务三:说写我的想象故事(展开想象来表达)子任务1:借助词语展开想象学习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活动一:读准词语活动二:想象情景活动三:选词说话你见过下面这些词语描写的景象吗?选一两个,跟同学说一说当时的情景。云开雾散 微风习习 冰天雪地 风雨交加云雾缭绕 寒风呼啸 鹅毛大雪 电闪雷鸣任务三:说写我的想象故事(展开想象来表达)子任务2: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学习活动设计——借助图片展开想象活动一:说说老鼠和猫相遇的原因活动二:创设老鼠遇到猫后的言行活动三:想象故事的结局看看下面这幅图,小老鼠在干什么?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接下来会怎样?先和同学们说一说,再写下来,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注意书写工整。评价指标能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说一说古诗意思;能仿照课文句式,发挥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能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进行写话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能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体会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能读好拟人句,体会其生动有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两首古诗。能正确认读生字,积累多音字,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词。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等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