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低钠盐”中的“钠”指的是( )A. 元素 B. 原子 C. 离子 D. 单质2.下列各组常见物质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 B. 冰和干冰 C. 钢和铁 D. 氧气和液氧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无色酚酞溶液遇到碳酸变红 B. 小木条蘸取浓盐酸后,小木条变黑C. 氢氧化钙固体在空气中慢慢潮解 D. 灼烧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4.下列物质俗名是生石灰的是( )A. CaCO3 B. Ca(OH)2 C. CaO D. NaOH5.“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在1972年实现元素镨和钕的分离,打破当时世界纪录。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镨和钕均为非金属元素 B. 镨原子核内有59个中子C. 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9g D. 镨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六周期6.厨房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厨房中化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来水煮沸后可得到纯水 B. 纯碱属于碱C. 油锅着火可用水浇灭 D. 可用白醋除水垢7.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多巴胺的化学式C8H11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多巴胺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8:11B. 多巴胺由碳、氢、氧、氮四个元素组成C. 多巴胺由22个原子构成D. 多巴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8.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接触氧气,需要补充的是( )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60℃A. 在铜片上放一块白磷B. 在热水中放一块红磷C. 向热水中的白磷持续通N2D. 提高热水的温度至100℃9.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常见的氮肥,极不稳定,常温下就会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 SO2 B. NH3 C. O2 D. N210.《武经总要》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部军事著作,其中记载了用“硝石淋洗法”从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含有氯化钾等杂质)中提取硝酸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B. 淋洗可以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C. 提取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D. 淋洗硝石所用的水最好是冷水二、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造纸、军工、电子、航天、医药、建筑及环境保护等行业。由于双氧水分子结构的低对称性及过氧键的存在,造成双氧水容易发生自分解反应。高浓度双氧水溶液对杂质特别敏感,如pH、温度、光、少量金属离子(如Cu2+等),都能大大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率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甲。60℃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变化与加入不同浓度Cu2+关系如图乙。(1)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过氧化氢属于______(填“单质”或“氧化物”或“酸”)(3)与过氧化氢组成相同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这两种物质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4)储存溶质质量分数为10.9%的H2O2溶液的最佳pH范围为______(填序号)。A.pH<2.5B.2.5<pH<3.5C.3.5<pH<4.5D.pH>4.5(5)过氧化氢在加热到153℃以上,会发生强烈的爆炸性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6)Cu2 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其质量和______不变,根据图乙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7)储存过氧化氢时应注意:______。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2.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I.化学与生活:(1)端午节闻粽香。请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闻到粽香的原因 ______。(2)中秋节吃月饼。月饼中的面粉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素是 ______。(3)过春节穿新衣。选购衣服时,区分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方法是 ______。Ⅱ.化学与生产:(4)我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4.9%,与燃油相比,其优点是 ______,乘坐高铁时,限制携带的物品中包括火柴和打火机,其原因是 ______。(5)在航母、高铁及空间站建设中,钛和钛合金以其优良的性能而得到普遍应用。钛是用铝粉与二氧化钛(TiO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的,同时生成氧化铝,该反应属于 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Ⅲ.化学与技术:锂辉矿(Li2CO3)是制备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工业上以锂辉石精矿(主要成分为Li2O,其余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为原料制取Li2CO3,其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资料:Li2CO3(化学性质与Na2CO3相似)为无色晶体,微溶于水,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6)酸浸槽中加入的酸X是 ______(填化学式)。(7)沉锂池中分离Li2CO3操作名称是 ______。(8)洗涤槽使用热水洗涤的目的是 ______。13.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I.实验室制取气体并验证气体的性质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2)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市售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若配制740g10%的盐酸,需要37%的盐酸质量为 ______g。(3)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用的收集方法是 ______(填字母)。(4)如果用E装置收集气体,收集满气体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______。(5)取250mL的集气瓶,加入125mL的水,利用排水法将氧气通入瓶内,将水排完后,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______(填字母)。A.33%B.50%C.60%D.67%(6)已知: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CO2为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设计了实验如图F和G,观察到G中气球变鼓的程度小于F。G中集气瓶里应加入 ______。Ⅱ.完成实验报告。实验1 实验2 实验3目的 比较铝、铜、锌的金属活动性 配制的NaCl溶液 探究稀盐酸性质操作(7)实验Ⅰ中,a、b、c可以选用的物质是 ______。(8)补全实验2的目的:配制 ______的NaCl溶液。其中玻璃棒作用是 ______。(9)实验3:如图所示,在孔穴1-4中,分别滴加稀盐酸,测得2中反应后溶液的pH为3,则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无明显现象的是 ______(填孔穴序号)。14.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利用CaO高温捕集CO2是很有前景的技术。【了解碳中和】(1)碳中和中的“碳”是指CO2,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大量的CO2,大气中CO2的含量过高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______。(2)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CO2的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和人为碳捕集技术吸收CO2的量达到平衡。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______。【制备氧化钙】以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还有少量有机物等杂质)为原料可采用两种方法制备CaO。方法一:将蛋壳粉碎后,800℃焙烧,得到CaO。方法二:将蛋壳粉碎后,用醋酸(CH3COOH)将蛋壳中的碳酸钙转化为醋酸钙[Ca(CH3COO)2]后,800℃煅烧,得到CaO。资料:a.醋酸钙在空气中800℃煅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制得的CaO固体越疏松多孔,捕集CO2的效果越好。(3)方法一煅烧过程中发生的是 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4)含有Ca2+的盐称为钙盐。下列关于方法二中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填字母)。A.CaCO3和Ca(CH3COO)2均属于有机物B.CaCO3和Ca(CH3COO)2均属于钙盐C.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的同时,有CO2气体生成(5)研究表明:方法二制得的CaO捕集CO2的效果比方法一的更好,原因是 ______。【捕集CO2】(6)640℃时,CaO能与CO2反应生成CaCO3,固定封存CO2。28gCaO最多能捕集CO2的质量是 ______。【CO2资源化利用】(7)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吸附,逐步转化为气态的甲醇(CH4O)和另一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该反应受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如下图。分析图像可知:催化效果最佳的是催化剂 ______(填“A”、“B”、“C”),合适的温度和压强分别是 ______。【知识迁移】SO2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酸雨。同学们查阅资料后,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和用品进行实验,来比较氢氧化钠浓溶液、水吸收SO2的效果。资料:Ⅰ.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Ⅱ.SO2与CO2的化学性质相似,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2NaOH+SO2=Na2SO3+H2O(8)请你分析,该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并阐述理由 ______。(已知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且操作均正确)1.【答案】 【解析】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低钠盐”中的“钠”指的是元素。故选:A。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2.【答案】 【解析】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同素异形体,但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属于不同物质,故选项错误。B、冰是固态的水,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不是同种物质,故选项错误。C、铁是纯金属,而钢是铁的合金,属于混合物,不是同种物质,故选项错误。D、液氧是氧气的液态形式,两者属于同种物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根据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答案】 【解析】解: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中性溶液不变色,碳酸显酸性,所以无色酚酞溶液遇到碳酸不变色,故A不正确;B.浓盐酸无脱水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小木条碳化变黑,所以小木条蘸取浓硫酸后,小木条变黑,故B不正确;C.氢氧化钠极易吸收水分而潮解,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会慢慢潮解,故C不正确;D.羊毛中含有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D正确。故选:D。A.碳酸溶液呈酸性,而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从酸碱指示剂的性质角度分析;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没有脱水性,不会使小木条变黑,从浓盐酸的性质角度分析;C.氢氧化钙固体在空气中会吸收水分,但不会潮解,从氢氧化钙的性质角度分析;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从蛋白质的性质角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实验现象的描述能力,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现象。4.【答案】 【解析】解: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则其化学式为CaO。故选:C。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名称及其俗称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俗称是解题的关键。5.【答案】 【解析】解:A、镨和钕均带“钅”字旁,均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9;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59;相对原子质量为140.9,不是质子数的两倍,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59,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9,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D、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镨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层,则镨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六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A、根据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答案】 【解析】解:A.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自来水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除去水中的一些细菌等,但水中仍可能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等,所以自来水煮沸后得到的不是纯水,而是混合物,故A错误;B.碳酸钠(Na2CO3)的俗称为纯碱,它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属于碱,故B错误;C.油的密度比水小,且油不溶于水,油锅着火时若用水浇,油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且水的流动会使火势蔓延,所以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该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灭火,故C错误;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和氢氧化镁[Mg(OH)2]等,白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醋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醋酸镁和水,所以可用白醋除水垢,故D正确。故选:D。A.根据自来水煮沸后只能降低水的硬度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来分析;B.根据盐的概念来分析;C.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来分析;D.根据醋酸能够与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的原理来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较为基础,难度不大,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7.【答案】 【解析】解:A.多巴胺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1)=96:11,故A不正确;B.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多巴胺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而不是四个元素,故B不正确;C.多巴胺是由多巴胺分子构成的,一个多巴胺分子由8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共22个原子构成,不能直接说多巴胺由22个原子构成,故C不正确;D.根据多巴胺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1):14:(16×2)=96:11:14:32可知,多巴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正确。故选:D。A.根据多巴胺的化学式计算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B.根据多巴胺的化学式确定其组成元素;C.根据多巴胺的化学式计算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总数;D.根据多巴胺的化学式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确定质量分数最小的元素。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含义及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注意完成此题,要熟悉化学式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并能灵活运用。理解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对于解答此类问题非常重要。8.【答案】 【解析】解: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60℃,图中,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是不会燃烧的;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接触氧气,需要补充的是在铜片上放一块白磷,铜片上的白磷能与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选:A。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答案】 【解析】解:根据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碳酸氢铵(NH4HCO3)中含有氮、氢、碳、氧四种元素,则碳酸氢铵分解的产物中也只含有氮、氢、碳、氧四种元素,二氧化硫中含有硫元素,氧气、氮气没有刺激性气味,都不符合题意,只有氨气由氮元素和氢元素组成,并且有刺激性气味,符合题意。故选:B。根据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10.【答案】 【解析】解:A、溶解度的单位是“g”,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故A错误;B、淋洗过程温度没有改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故B错误;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提取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C正确;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水淋”时最好使用过量的热水,可以溶解更多的硝酸钾,故D错误;故选:C。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 【解析】(1)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3)过氧化氢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与过氧化氢组成相同的物质的化学式是H2O,这两种物质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4)由图甲可知,10.9%的H2O2溶液的分解率最低时,pH范围为3.5<pH<4.5时,故选C。(5)过氧化氢在加热到153℃以上,会发生强烈的爆炸性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6)Cu2 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根据图乙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温度时,Cu2 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越快。(7)根据题给信息可知,储存过氧化氢时应:低温、阴凉处密封保存。故答案为:(1)-1;(2)氧化物;(3)H2O;分子的构成不同;(4)C;(5)2H2O22H2O+O2↑;(6)化学性质;相同温度时,Cu2 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越快;(7)低温、阴凉处密封保存。(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分析;(2)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分析;(3)根据物质构成分析;(4)根据图甲分析;(5)根据过氧化氢在加热到153℃以上,会发生强烈的爆炸性分解分析;(6)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7)根据题给信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2.【答案】 【解析】(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粽子中的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孔处使人闻到香味。(2)月饼中的面粉富含糖类,能够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素是糖类。(3)灼烧羊毛纤维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合成纤维产生刺激性气味,所以区分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方法是取样品灼烧闻气味。(4)铁路电气化不产生有害气体与烟尘,与燃油相比,其优点是更环保。乘坐高铁时,限制携带的物品中包括火柴和打火机,其原因是防止发生火灾。(5)铝粉与二氧化钛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钛,同时生成氧化铝,该反应符合单换单、价改变的特点,基本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6)由图可知,锂辉矿中的碳酸锂酸浸后生成硫酸锂,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酸浸槽中加入的酸X是硫酸,其化学式为H2SO4。(7)碳酸锂微溶于水,则沉锂池中分离碳酸锂的操作名称是过滤。(8)洗涤槽使用热水洗涤的目的是除去碳酸钠、硫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且碳酸锂微溶于水,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减少碳酸锂溶于水的损耗。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糖类;(3)取样品灼烧闻气味;(4)更环保;防止发生火灾;(5)置换反应;(6)H2SO4;(7)过滤;(8)除去碳酸钠、硫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且碳酸锂微溶于水,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减少碳酸锂溶于水的损耗。(1)根据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来分析;(2)根据月饼中的面粉富含糖类来分析;(3)根据灼烧羊毛纤维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合成纤维产生刺激性气味来分析;(4)根据铁路电气化更环保,以及限制携带火柴和打火机可以防止发生火灾来分析;(5)根据铝粉与二氧化钛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钛,同时生成氧化铝来分析;(6)根据锂辉矿中的碳酸锂酸浸后生成硫酸锂来分析;(7)根据过滤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来分析;(8)根据洗涤槽使用热水洗涤可以除去碳酸钠、硫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以及减少碳酸锂溶于水的损耗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转化和制备,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3.【答案】 【解析】(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该反应中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装置B;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B;CaCO3+2HCl=CaCl2+H2O+CO2↑;(2)若配制740g10%的盐酸,需要37%的盐酸质量为;故答案为:200;(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略大,因此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装置C;故答案为:C;(4)用E装置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收集满气体后接下来的操作是在水面下盖好玻璃片后取出;故答案为:在水面下盖好玻璃片后取出;(5)瓶内氧气总体积为125mL+125mL×=150mL,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故答案为:C;(6)为证明与NaOH发生反应,G中集气瓶里应加入与NaOH溶液等体积的水,通入等体积的二氧化碳,这样通过对比F和G中气球变鼓程度,才能判断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故G中集气瓶加入200mLCO2 50mLH2O;故答案为:200mLCO2和50mLH2O;(7)实验1中,比较铝、铜、锌的金属活动性,根据图示可知,采用的试剂是两种固体和一种液体,可以选用的物质是铝丝、含锌的盐溶液、铜丝,将表面打磨的铝丝、铜丝放入含锌的盐溶液中,铝丝表面有固体析出,说明铝比锌活泼,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锌比铜活泼,从而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铝>锌>铜,故a、b、c可以是铝丝、铜丝、氯化锌溶液;故答案为:铝丝、铜丝、氯化锌溶液;(8)实验2中,NaCl质量为3g,水的质量为47g,则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实验2的目的是配制50g6%的NaCl溶液;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故答案为:50g6%;搅拌,加速溶解;(9)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测得孔穴2中反应后溶液的pH为3,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则孔穴2中溶液的溶质是NaCl、HCl;孔穴1中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孔穴2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孔穴3中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孔穴4中稀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无明显现象,故无明显现象的是2、4。故答案为:NaCl、HCl;2、4。(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2)根据配制溶液时溶质质量不变分析;(3)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4)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操作分析;(5)根据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五分之一分析;(6)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7)根据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分析;(8)根据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算;(9)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利用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14.【答案】 【解析】(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因为二氧化碳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这一过程大量消耗二氧化碳。(3)方法一中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800℃焙烧时发生反应得到CaO,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4)A、碳酸钙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它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醋酸钙属于有机物,故A错误。B、根据钙盐的定义,含有Ca2+的盐称为钙盐,CaCO3和Ca(CH3COO)2都含有钙离子,均属于钙盐,故B正确。C、醋酸CH3COOH与碳酸钙Ca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 = Ca(CH3COO)2+H2O+CO2↑,所以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的同时,有CO2气体生成,故C正确。(5)由资料可知,方法二中醋酸钙煅烧时产生的气体更多,使得制得的CaO固体更疏松多孔。因为制得的CaO固体越疏松多孔,捕集CO2的效果越好,所以方法二制得的CaO捕集CO2的效果比方法一的更好。(6)CaO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CO2=CaCO3,根据化学方程式,56份质量的氧化钙封存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28gCaO最多能捕集CO2的质量是22g。(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还会生成一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由氢、氧元素组成,即为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观察图1,在相同温度下,使用催化剂A时生成甲醇的质量最多,所以催化效果最佳的是催化剂A。观察图2,在温度为300℃、压强为60MPa时,CO2的转化率最高,所以合适的温度和压强分别是300℃、60MPa。(8)该实验通过比较分别向装有SO2的集气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和水后,水倒吸的多少来比较吸收效果。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S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当向集气瓶中注入5mL水时,水会溶解一定量的SO2,导致瓶内压强减小,水会充满集气瓶约200mL;而注入5mL氢氧化钠浓溶液时,SO2不仅会溶解,还会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得更多,水会充满集气瓶,所以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答案为:(1)温室效应加剧;(2)光合作用;(3)化学变化;(4)BC;(5)方法二中制得的CaO固体更疏松多孔;(6)22g;(7);A;300℃、60MPa;(8)能达到实验目的,通过比较分别向装有SO2的集气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和水后,水倒吸的多少来比较吸收效果。(1)根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分析;(2)根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这一过程大量消耗二氧化碳分析;(3)根据方法一中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800℃焙烧时发生反应得到CaO分析;(4)A、根据碳酸钙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它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分析;B、根据钙盐的定义分析;C、根据醋酸CH3COOH与碳酸钙Ca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O2↑分析;(5)根据资料可知,方法二中醋酸钙煅烧时产生的气体更多,使得制得的CaO固体更疏松多孔分析;(6)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分析;(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图1信息分析;根据图2信息分析;(8)根据实验通过比较分别向装有SO2的集气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和水后,水倒吸的多少来比较吸收效果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整合基本化学知识的能力。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