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名句名篇默写1.古诗名句默写。(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2)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3)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4)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二、填空题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兴味(2)推崇(3)不折不náo(4)巧妙jué 伦三、语言表达3.仿照示例,从多感官的角度写一写你想看到的风景。寒假,我想去三亚走一走。那儿郁郁葱葱的椰林随风摇曳,宽大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绿色的光芒。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大海的故事。寒假,我想去 走一走。那儿 。四、选择题4.寒假去旅游,下列选项合理的有( )(多选)A.到黑龙江,在碧绿的湖面上划船,在郁郁葱葱的草坪上露营。B.到哈尔滨,可以参加冰雪游乐活动,比如冰雕比赛、滑雪、滑冰等。C.到内蒙古草原骑马,身着长袍,束腰带,策马扬鞭感受自由。D.到西双版纳,打卡泼水节,看孔雀舞,学习呼麦,领略民族风情。五、综合性学习5.你计划报“生活里的几何美学”寒假研学班,完成了两个线上预习任务。[补充资料]几何美学是一种基于几何形状和数学原则的审美观念,通过使用基本的几何元素(点、线、面等),创造出具有美感的设计,强调形式的简洁性、对称性和秩序感。(1)下列品牌标志能够显著展现“几何美学”的有 (多选)六、语言表达6.一家人计划春节前去苏州乘地铁一日游。你做了如下景点、美食与交通攻略,写下来给奶奶看。“AI伴你游”定制行程[上午]虎丘山风景区虎丘有三绝——山势之奇,登眺之乐,剑池之幽。虎丘附近有不少苏州传统小吃店。[下午]留园留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精巧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傍晚]观前街观前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传统老字号美食店家,还有各种时尚商铺。早上7点出发去南京南站坐高铁,8点50分到达苏州新区火车站。下车之后, 。最后,我们坐地铁去火车站,搭乘晚上8点的高铁回南京。七、文言文阅读7.文言文阅读。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①,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②,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吏③叩头乞候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④,就加少府监。(选自《旧唐书 李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注释]①抵微法:触犯小罪;②岁俭:年成歉收;③掾吏:官府中佐助官员的通称。④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1)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2)翻译下面语句。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3)孟子如果来到上元年间,会欣赏李皋吗?请结合《富贵不能淫》说说你的看法。八、现代文阅读8.路亭柯灵①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②别看它破陋寒碜,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驿站。③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一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④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⑤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⑥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山色湖光,四时佳兴。早南晚北,廿里官塘。⑦“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选自柯灵《沧桑忆语》,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版,有删改)(1)你写了以下带有“亭”字的诗句。①亭亭山上松, 。(刘桢《赠从弟》)② ,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2)上面两首诗中的“亭”是本文所写的路亭吗?你写下了思考。(3)作者写“路亭”侧重于下列“亭”的哪一个释义?你写下判断及理由。①“亭,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②“亭,人所安定也。”(《说文解字》)(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有( )(多选)A.第一、二段中“雅有古意”“请君稍息”“貌不惊人”等四字短语,有简洁贴切之美。B.第三段多用短句,有节奏感,体现村夫农妇赶市的兴奋,可见沿途之趣。C.第四段中“一阵闲话”“一筒旱烟”,数量词使用别致,让人倍感惬意。D.第五段中叠词的使用,有灵动的美感。如“山风苏苏”“盈盈的流水”“霭霭的绿荫”。(5)作者认为随着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你怎么看?为什么?(6)你联想到“亭台六七座”,结合诗歌内容、意境与小萌一起讨论。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小萌:作者在二三里路中见有四五户人家,这可能是真实的。山村附近有六七座亭台,这也太夸张了吧?会不会是亭台中有可以休息的六七个座位呢?你: 。9.【材料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叶圣陶《苏州园林》节选)【材料二】静读留园吴晓明①明代嘉靖年间,曾为太仆寺少卿的徐泰时,因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回到苏州。他回家后不久,便修建了东、西花园,而东园就是留园的前身。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曾任广西左江兵备道的吴县东山人刘恕,辞官回家后,买下了渐废的东园,以故园改筑,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变为“寒碧山庄”。可因主人姓刘,人们还是以“刘园”称之。②直至清代同治年间,园主更换,常州人盛康便又购得此园,重新扩建,修葺一新。因历史的战火未及其中,一代名园很幸运地保存下来,故取“刘”与“留”的谐音,命名为“留园”。③“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趣”,这个造园宗旨在不足两公顷的留园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部的山水,东部的建筑,北部的田园,西部的山林——在园林众多的苏州,唯有留园有如此丰富的景色。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挖池堆山,形成了“池溪为山,池中建筑”为主的布局。这黄石池湖,山水交融,湖色秀风,色彩明快,自成一格,显得极富自然野趣,不愧是明代造林叠山名家周秉忠之手笔。④从爬山廊道上去,山的最高点是可亭。走过这方假山,便是雅致的“闻木樨香轩”。轩为方形,依廊而建,后倚云墙,单檐歇山构造,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从这里放眼望去,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等园林建筑都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错落有致,进退起伏,尽收眼底。⑤五峰仙馆是园内的主厅,也是东部的主体建筑之一。因园主得文徵明停云馆藏石,取李白《望五老峰》之诗“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句意而得名。它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清代建筑。因为梁柱、家具都用楠木制作,故又称“楠木厅”。精美的装修,典雅的陈设,较之皇家宫殿别有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派。造园建筑学家们围绕“楠木厅”这个中心,创出了一个富于特色的庭院佳作。⑥在东部的园林中,还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庭院,别看它不露声色,其中妙趣却耐人寻味。院中的几块太湖石峰,有面带微笑之感,似乎在给您行拱手礼,欢迎您的光临!这就是取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句意而命名的“揖峰轩”。这里不仅环境幽雅、秀美如画,而且是会友、读书作画、抚琴弈棋的好地方。假如您下次来时,不妨在此与朋友杀上几盘,相信一定会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逸情调。(选自2019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改)【材料三】(1)阅读文本,完成试题。①游览了一上午,奶奶累了。来到留园后,你赶紧带她来到( )处,一边休息,一边领略留园山水风光。A可亭B.明瑟楼C.揖峰轩选择 ,理由:②把奶奶安顿好,你打算作如下安排,其中合理的是A请她品尝留园文创雪糕,提升旅游参与度。B.向她介绍明清以来留园的历史变迁,讲解园名变更的故事。C.陪她到“闻木樨香轩”一边赏桂花,一边闻桂香。D.和她前往五峰仙馆,看太湖石峰,感受富丽堂皇。(2)从【材料二】中选一处景点,简要分析留园是如何体现【材料一】苏州园林共同特点的。九、名著阅读10.冯骥才说“读书亦是读人”。阅读《昆虫记》,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法布尔?请仿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收获。 人物特点 相关内容示例 坚持不懈 在研究小阔条纹蝶繁殖的秘密时,法布尔遍寻郊外各地,历时三年,最终获得了两枚虫茧。① ② ③ 十、作文11.作文。2024校园“年度读书人物”评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请写一封信向组委会推荐你心仪的候选人。要求:(1)题目自拟;(2)候选人请用“王同学(王老师、王师傅)等”代替,落款请写“小萌”;(3)不少于600字;(4)不得套写、抄袭。《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 悠然见南山 感时花溅泪 甲光向日金鳞开 东风不与周郎便2. xìng chóng 挠 绝3. 示例:桂林 青山环绕,碧水潺潺,仿佛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清晨的薄雾轻柔地笼罩在江面,为山水增添了一丝神秘。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在这静谧的天地间悠悠回荡。4.BC5.(1)BCD(2)示例(以某儿童早期教育品牌为例):该儿童早期教育品牌的标志设计优点如下:几何元素运用巧妙:标志由几个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组成,这些图形形状简洁,可能是圆形、椭圆形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排列,形成了一个具有视觉吸引力的整体。这种几何元素的运用,符合几何美学中对基本形状的强调,使标志看起来简洁而富有现代感。色彩搭配和谐:采用了几种明亮且柔和的颜色,如黄色、蓝色、橙色等,这些颜色不仅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还相互搭配得非常和谐,给人一种活泼、温馨的感觉,符合儿童早期教育品牌的特质,传达出积极、快乐的氛围。简洁易识别:整个标志没有过多复杂的元素和细节,简洁的几何图形和明快的色彩让它在各种场景下都能快速被识别和记忆,无论是在宣传物料上还是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都能有效地传达品牌信息,增强品牌的辨识度和影响力。6.我们乘坐地铁六号线到虎丘站下车,游览虎丘山风景区。然后再乘六号线到平和路站转乘地铁二号线到石路站下车,游览留园。接着乘二号线返回平和路站,转乘六号线再到临顿路站下车,游览观前街。7.(1)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2)如果牺牲我一人,能救活数千人的性命,那就太好了!(3)孟子如果来到上元年间,很可能会欣赏李皋,因为李皋的品质和行为与孟子所倡导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相一致。8.(1) 瑟瑟谷中风 一曲新词酒一杯(2)不是。本文所写路亭是村庄市镇之间供行人憩坐的建筑,简陋实用。《赠从弟》中“亭亭山上松”的“亭”用来形容松树高耸的样子,不是指具体的亭子建筑。《浣溪沙》中“去年天气旧亭台”的“亭台”是泛指供人游赏、休息的亭阁台榭等建筑,一般是在园林等环境中,与本文中实用的路亭不同。(3)侧重于①。理由:从文中对路亭的描述来看,路亭主要是供行人在奔波途中停歇的地方,像赶市的村夫农妇等在途中会在路亭休息,还有田头劳作的农民在此耕余休息等,都体现了路亭是让人停集的功能,所以更侧重于“亭,停也,人所停集也”这一释义。(4)ACD(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在路途上停留休息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路亭的实用功能确实在逐渐减弱。但路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乡村生活的印记。我们可以通过保护、修复一些有代表性的路亭,将其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让后人了解过去的生活和文化,所以也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6)示例:我觉得不是指亭台中有六七个座位。在古代山村中,亭台可能是一种常见的点缀性建筑,用来供人观赏风景、休息等。作者写“亭台六七座”是一种写实与艺术化的结合,用这样的数字来描绘山村中亭台错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乡村氛围,是为了展现山村的古朴和优美,不是夸张,也不是指亭台里的座位,而是实实在在的亭台建筑。9.(1) B 因为“明瑟楼”位于留园中部,离入口较近,而且能领略到留园山水风光。“可亭”是山的最高点“可亭”,不适合感觉疲倦的奶奶。“揖峰轩”不是领略留园山水风光的佳处,也不适合奶奶。 B(2)示例:我选“闻木樨香轩”这一处景点,游览者从这里能看到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等园林建筑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感受到景色的错落有致,这一处留园景点很好体现出苏州园林讲究近景和远景层次,设计者追求“如在画图中”的美感。10.①热爱自然 常于野外观察昆虫,如细记蝉之习性,显对自然之痴爱。②严谨细致 描述昆虫形态习性精准,如螳螂外形,反复核实,严谨贯穿全书。③富有耐心 长期跟踪松毛虫,耐心等其生长变化,完整呈现其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