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开学检测练习(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班 级 姓名 学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末以来,历四百年纷乱而分裂,政局动荡。杨坚灭掉陈朝,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天命在 隋”已成为社会之心理。这表明隋的统一( )顺应了历史潮流 B. 导致了政局动荡 C. 充满了迷信色彩 D. 吸取了历史教训2.如右图,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A. 余杭郡、洛阳B. 洛阳、长安C. 洛阳、涿郡D. 余杭郡、涿郡3.有学者指出,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 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 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下列 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隋炀帝( )A. 实现南北统一 B. 三次征伐辽东 C. 营建东都洛阳 D.开凿了大运河4.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 注重门第家世 B. 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 公开公平竞争5.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的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隋文帝( )记述 出处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贞观政要》开皇十四年五月,京师地震。……是岁关中饥,帝令百姓就粮于关 东(到太行山以东农产富庶地区谋生)。 《隋书》A.保障粮仓储备 B.执政时有饥荒C. 生活厉行节约 D. 赈灾举措得当6.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 选项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 以儒为师,兴办太学C.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 轻徭薄赋,戒奢从俭7.唐太宗即位后,改变统治策略。他宣布:“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这种策略 带来了(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8. 武则天掌权后,邀请农学家编撰《兆人本业记》并颁发到州县,作为官员劝农的参考。这说明武则天( )A. 重视发展生产 B. 巩固开拓边疆C. 亲自撰写农书 D. 打击敌对官僚9.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 实施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反映了“治世”的出现离不开( )制定合理的政策 B. 和平稳定的环境 C. 贤臣能将的辅佐 D. 社会经济的发展10.对于右表解读准确的是( )唐朝诗人 出身李白 未参加科举考试杜甫 参与科考,未中柳宗元 贞元九年中进士白居易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李商隐 开成二年中进士11.“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杜甫的这几句诗反映了( )A.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 B.唐朝手工技术的高超C. 耕作工具曲辕犁的发明 D. 灌溉工具筒车的应用12.右图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A. 社会政治状况B. 科举选才的标准C. 思想开放程度D.手工业制作水平 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三彩女俑13. 据史料记载:“唐武宗会昌三年,长安城失火,焚毁了多家店铺。”结合所学知识,失火的地点( )应该是长安城中的A. 宫城 B. 皇城 C. 市 D. 坊14.如下为朝代更替示意图,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事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完成统一,开创科举 B.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C.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 藩镇割据,政权更迭15.“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唐王朝对招降的叛军旧部采取妥协安抚政策,“瓜分河北以授叛将”。 这一举措使得( )A.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B.北方经济得以恢复C. 政局得以长期稳定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6.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分析,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朝代 南平 后晋 后汉 前蜀开国君主 高季兴 石敬瑭 刘知远 王建建国前身份 荆南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忠武节度使 西川节度使A. 朝廷宦官专权 B. 唐末藩镇割据延续C. 唐末农民战争 D.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17.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 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这反映出( )A. 社会局势影响经济发展 B. 北方地区贪污腐败严重C. 北方统治者不重视农业 D. 南方地区的行政效率高18. 据统计,唐朝宰相一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 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A.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C.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 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19.据《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出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 ”鲁公曰:“涤烦疗 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今安徽霍山)者,此舒州 者……“”据此可知,当时( )A. 唐与吐蕃习俗趋同 B. 茶文化社会影响力巨大C. 唐与西域贸易频繁 D. 吐蕃饮茶之风尚不普遍20.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入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 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 推动了民族交融C. 加强了中外交往 D. 削弱了藩镇实力21.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其中一些节日传到日本后,一直流传至今;同时,唐朝的 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以上史实主要反映了唐朝( )A. 科技发达 B.文化影响力大 C. 经济繁荣 D. 民族关系和睦22.右图是《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可用于研究( )A.北方政权更迭B. 唐朝经济发展C. 中外文化交流D. 日本社会风貌23.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 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 《霓裳羽衣曲》。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A. 皇帝安于享乐 B.民族关系和睦 C. 文化兼容并包 D. 奢靡之风盛行24.右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西域乐器。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 唐都长安城的城市建筑C.唐三彩制作工艺的成熟 D. 唐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25.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右面杜甫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A.八王之乱B. 安史之乱C. 黄巢起义D. 藩镇割据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4分,共40分。26.科举制度在社会中发挥着选拔、激励、教育等功能,影响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夏商周三代到春秋前期,与血缘部族国家相适应, 政治核心来自世卿世禄;春秋战国大动荡,在选拔官吏上军功制和养士制替代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 两汉时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短命教训,逐步形成了以察举制为主体,辅之以辟除、征召、任子、纳赀等 多种制度的配套体系;为了剥夺地方长官的选官权并消除察举不实的弊端,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作 为察举替代,同时在察举中采取附加考试举措;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到了隋唐,科举制正式诞生, 并显示出它与帝制王朝政治的巨大亲和力。—摘编自孙录见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唐朝宰相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材料二 见右图。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材料三 科举制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科举取士不讲门 第,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之途,大批寒士得以进入官僚集 团,改变了政权被少数世族垄断的局面。促使举子身份发生 根本改变的是皇帝颁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官学和州县地方官所贡之士能否及第授官,取决于中央。科举制把用人权、任命权收归中央,打破了座主与门生、故吏 间的私人关系,有效防止私人小集团的产生,也限制了地方封建割据的发展。——杜海斌《论唐代科举考试的功能》(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完善 科举制度的举措。(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27.唐朝政府采取开放的政策,鼓励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桂苑筆耕集陶黄釉大食(古代阿拉伯)人俑,出土于唐朝墓 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桂苑笔耕集》,唐朝末年新罗文人崔致远的个人诗集, 对韩国文学界影响深远材料二序号 史实一 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阿拉伯帝国37次、越南24次、新罗26次、波斯26次、日本13次、天竺25 次、东罗马7次、安国17次、石国21次、曹国8次、高丽7次、斯里兰卡5次。二 日本政府任命曾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里等人为国博士,于646年至718年, 基本完成了政治改革,建立了古代天皇制度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三 唐太宗时增订完成了“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 乐、高昌乐、康国乐。这些乐舞融合了域外音乐和乐器,在长安有着压倒传统乐舞的优势。四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 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有学者估计,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1)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分别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如果深入研究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历史, 你会优先选择哪一类史料 说明理由。(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时中外交流的特点。(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启示。(4分)28.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产量一览表(部分)。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产量一览表(部分)。朝代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材料二 下表是唐初统治者实施的部分政策和措施列表。统治者 相关史实 影响唐太宗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形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重用谏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武则天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创立殿试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唐玄宗 任用贤能姚崇、宋璟为相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图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发展趋势及原因。(6分)(2)选择材料二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 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开学检测答案1.A 2.D 3.D 4.D 5.B 6.A 7.B 8.A 9.A 10.B11.D 12.D 13.C 14.C 15.A 16.B 17.A 18.A 19.D 20.B 21.B 22.C 23.C 24.D 25.B26. (1)发展趋势:①选官依据由重视血缘、门第发展为重视才 能;②选官形式由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③逐步制度化、规范 化;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2)变化:进士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分)举措:①增加考试 科目;②鼓励士人报考;③设立殿试。(任答两点即可, 一点 2分,共4分)(3)积极作用:①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②把用人权、任命 权收归中央,限制了地方封建割据的发展;③客观上推动了 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一点 2分,共4分)27. (1)陶黄釉大食(古代阿拉伯)人俑:实物史料。(1分)《桂 苑笔耕集》:文献史料。(1分)选择:优先选择实物史料,理 由: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 当时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2分)(2)特点:①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多,交往频繁;②周边国家主 动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③唐朝广泛吸取外部文化来补充和 发展自身文化;④唐朝鼓励中外交往;⑤唐朝统治者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任答两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3)启示:①开放则兴,闭关则衰;②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 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 等等。(言之有理、任答两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28. (1)趋势:亩产量和总产量均呈上升趋势。(2分)原因:①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工具改进);②统治者实行重视农 业生产的政策;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⑤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2)【示例一】观点:唐初统治者重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史实:①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②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 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观点与史实匹配2分)论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促进 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武则天继续推行重视发展生产的 政策,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4分)结论:唐初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为 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分)【示例二】观点:唐初统治者重用人才。史实:①唐太宗重用谏臣魏征;②唐玄宗任用贤能姚崇、宋璟 为相。(2分)论述:唐太宗时朝中人才济济,大臣魏征直言进谏200多次, 体现了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的优秀政治品质;唐玄宗 任用贤臣姚崇、宋璟为相,同样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 用人。(4分)结论:唐初统治者重用人才,任人唯贤,是唐朝走向强盛的重 要条件。(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七下历史开学检测答案.docx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开学检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