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金海岸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三次综合性历史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金海岸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三次综合性历史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
第三次综合性达标测试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班 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皇明祖训》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 人,专权乱政。”明太祖吸取历史上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立三省六部制 B. 废除科举
C. 设置锦衣卫 D. 废除丞相
2.如右图为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明朝多次扩建、完善江南贡院,并新建明远楼,指挥、监 视全考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读书人地位得到了提高
B. 鼓励读书人参政议政
C. 明朝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D. 明朝科举进一步规范
3.明朝初建,官方迅速编纂了多种针对各类臣僚、武将、宗室等的简明史书,如《辨奸录》《臣戒录》等,专以反面事例为惩戒;明宣宗也有类似的编纂举措,如《御制外戚事鉴》,但增多了“善 为可法”的事例,达43人,“恶为可戒”者为36人。这些做法( )
A. 弘扬史学“鉴戒”功能 B.旨在强化君主专权
C. 客观真实记录历史事实 D.有效防止大臣谋逆
4.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在地方上进行的改革是( )
A. 设立副宰相 B. 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C. 设 立 节 度 使 D. 废行省,设“三司”
5.下图是唐朝和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该变化反映了( )
A. 皇权的强化 B. 地方权力的加强
C. 相权的加强 D. 思想控制的加强
6. 永乐五年,郑和第一次出使回国,“是年,琉球、中山、山南、婆罗、日本、别失八里、阿鲁、撒马尔 罕、苏门答剌、满剌加、小葛兰入贡”。该材料最能体现郑和下西洋( )
A.船队航行的时间长、规模大 B.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C. 船队最远到达了欧洲的东岸 D. 船队采用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7. 戚继光练兵“用破格之号令,施极重之赏罚,严如霜雪,以立威信”。此举( )
A.造就能征善战的戚家军 B. 导致军队内部矛盾重重
C. 使军队对后金作战勇猛 D. 成功驱逐沙俄侵略势力
8.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 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人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 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 )
A. 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B. 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 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 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9.明朝末期,大批不满宦官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那些无耻之徒阿附左右,更有甚者到处 为魏忠贤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 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由此可见明朝末期( )
A. 人民生活困苦 B. 宦官专权严重 C. 阶级矛盾尖锐 D. 皇帝骄奢淫逸
10.明末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说明“闯王”领导的军队受欢迎是因为( )
推翻清朝统治 B.作战英勇无畏 C.建立大顺政权 D. 提出“均田免粮”
11.右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12.清政府针对台湾特殊的民情设置了一些特别的官职,如负责处理台湾少数民族事务的“理番 同知”。清政府设置“巡视台湾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定期来台视察了解民情并监督地方行政。这表明清政府( )
A. 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B. 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
C. 巩固和发展了台湾的经济 D. 提高了台湾军民的战斗力
13.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 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 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清代在西藏( )
A.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 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D. 加强与各族的交流
14. 清政府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从康熙年开始至乾隆时期, 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为考据而 考据的学风逐渐形成,即“乾嘉学派”。这一学派的形成( )
A. 标志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 有利于中央官僚机构改革
C. 是清政府加强思想钳制的体现 D.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5.嘉庆年间,民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顺口溜。这个说明清朝时期特别是乾隆以 后,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是( )
A. 贪污腐败风气盛行 B. 民不聊生,流民众多
C.八旗子弟十分颓废 D. 好大喜功,花费无度
16. 清朝前期,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 初级加工,以获取更多收入。这一现象表明( )
A. 农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自给自足经济已经瓦解 D.农村生产关系开始改变
17.清朝时期江苏巡抚的奏疏中写道:“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
A. 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B. 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手工业的技术先进 D. 出现了互帮互助的商帮
18. 下表为“清朝前期部分年代人口与耕地数统计表”。此表反映出清朝当时( )
时间 17世纪70年代 18世纪50年代 18世纪70年代
人口数(亿) 1 2 3
耕地数(亿亩) 6.08 7.09 7.16
A. 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9.蒋廷龄指出,“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 国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材料强 调当时的中国( )
A. 皇权膨胀,文化专制 B. 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C. 观念陈旧,盲目自大 D.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20.下表中史实表明,明清时期 ( )
1 1405年至1433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
2 自康熙实行开海通商政策后,法国的“安菲特里特号”商船、瑞典“哥德堡号”商船、英国马嘎尔 尼使团远航来华
3 乾隆四十九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首航中国,驶入广州黄埔港
A. 海上丝绸之路没有中断 B. 对外贸易仅限欧洲地区
C. 政府实行严格闭关政策 D. 西方殖民势力频繁来华
21.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 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 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文化交流促进科技进步 B. 农耕社会经济走向没落
C. 明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 西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
22.明朝北京城以元大都为基础,按照唐代以来的都城传统设计规划,从中也可以窥见其受北魏 以来都城的中轴线、宫城皇城的位置及布局等方面的影响。这说明北京城( )
A. 显示皇权核心地位 B. 汇集古都建设经验
C.见证封建社会兴起 D. 设计精巧规划合理
23.右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 )
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 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24.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贾探春等人物形象体现了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要求和杰出的管理 才能,把对女性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的重视推向了更深的层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D. 女性社会价值受到关注
25.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助秦淮歌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当时的 观众在观看时多流泪感叹。清朝统治者认为这部戏有怀念故国之嫌,予以禁演。这表明( )
A.清朝封建社会走向衰亡 B. 歌功颂德成为时代主流
C. 反清朝的呼声日益高涨 D. 政治因素影响文化发展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2分,共40分。
26.清朝前期,中国仍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 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 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乾隆十四年(1749年) 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请列举明朝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一例,并概括材料一中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佩文斋耕织图》为清代康熙年间宫廷画家所绘, 共46幅,以江南农村男耕女织的生产为题材,系统描 绘了粮食生产、蚕桑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附有康熙帝 的题诗,流传甚广,后雍正、乾隆两朝一度摹绘、刊行。
(2)材料二中《佩文斋耕织图》是我们研究康、雍、乾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 从中 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4分)
材料三
观点一:清朝前期,自康熙(1662—1722)经雍正(1723—1735)至乾隆(1736—1795)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甚至超越汉、唐、宋,创造了“历史奇迹”。 观点二:如果将康、雍、乾时期纵向与汉唐时期相比, 无论是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是统治者的气度胸襟均相差甚远,难以并称“盛世”;如果与同时代欧洲社会比较,无论在科学成果上还是社会发展上,康、雍、乾三朝都已逐渐被西方列强抛在后面,也难以自称“盛世”。
(3)史学界关于“康乾盛世”的说法存在不同的意见,你赞成哪一观点 请说明理由。(6分)
27.广船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广船的兴衰史是中国造船业发展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秦汉造船场遗址(发现于广州市中山四路) 船场内有3个船台,各长88米,估计可造宽6—8 米、长30米、载重50~60吨的木船 东汉陶船(出土于广州市先烈路) 陶船尾部有舵,据考古发现,舵产生于汉代,比西方早出现一个多世纪
材料二 广东商人开拓海上贸易之路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早在两千年前便与海外番国开展珍珠、 犀角等宝货贸易。宋朝时,宋太祖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广州市舶司,还在广 州等港口城市设立番坊,供外国商人居住。
—摘编自吴钩《生活在宋朝》
材料三 明代广州的造船业开始转向内河航运和海防的发展。清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 闽、浙、江三处口岸,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广州黄埔)长洲岛上的修船技术虽在当时已属远 东一流,但船坞却全是泥船坞,采用手工操作。而当时国际航运业已采用机器进行部件加工,长洲岛 修船的技术水平,渐渐脱离设备先进、视时间为金钱的国际航运业。
— 摘编自刘向东《柯拜船坞: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历史见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史料类型,并说明史料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广东造船业发展的有利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广东造船业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28.《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各项生产技术进行系统总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某班围绕“认识 《天工开物》”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天工开物》中共记录了130多项技术经济数字,如叙述锄的锻造技术,指出锄 头每重一斤,“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摘编自胡道静《<天工开物〉及其作者宋应星》 图书特点
第二组 《天工开物》部分子卷内容 子卷128131618内容谷类衣服铸造制纸颜料珠玉
——摘编自[日]薮内清《从科学史看中国文明》 图书内容
第三组 《四库全书》未收录《天工开物》。究其原因:一是书中多有犯讳,……二是宋应 星在《天工开物 · 自序》中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自然也不会受到清代士大 夫和功名学子的关注。《天工开物》在不重视科技工艺的清代逐渐湮没无闻。 ——摘编自张志清《<天工开物》的守护与传承》 图书反响
在第一、二、三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 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8分)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分)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历史第三次达标测试答案
1.D 2.D 3.B 4.D 5.A 6.B 7.A 8.A 9.B 10.D
11.C 12.B 13.C 14.C 15.A 16.B 17.A 18.D 19.C 20.A 21.A 22.B 23.C 24.D 25.D
26. (1)作物:土豆(或甘薯、玉米等)。(任答一例即可,2分)
原因:①高产作物的推广;②耕地面积的增加。(一点1分, 共2分)
(2)类别:第一手史料。(2分)
信息:①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②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占主导地位。(任答一点即可,2分)
(3)【示例一】赞成观点一,康、雍、乾时期可称之为盛世。(2分) 说明:①康、雍、乾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 济发达,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②这一时期,中国幅员辽 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因此,康、雍、乾时期可称之为封建社会的盛世。(言 之有理即可,4分)
【示例二】赞成观点二,康、雍、乾时期难以称之为盛世。(2 分 )
说明:①康、雍、乾时期,在政治上,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强化封 建君主专制;②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 策,极力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③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闭 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因 此,康、雍、乾时期难以称之为盛世。(言之有理即可,4分)
27. (1)类型: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2分)
价值:印证了秦汉时期广州造船技术先进,能够制造大型船 只。(2分)
(2)有利因素:①广东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港口;②唐朝中后期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③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任答两点 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原因:①明朝转向内河航运和海防发展,不鼓励民间对外 贸易;②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点 2分,共4分)影响:导致中国造船业逐渐落伍于世界。 ( 2 分 )
28. (1)【示例一】研究角度:图书特点(2分)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天工开物》记录了大量技术 经济数字,叙述详细。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天 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名著,且配有大量说明图片,描述严谨详 细。(4分)
研究结论:《天工开物》具有描述严谨详细的特点。(2分) 【示例二】研究角度:图书内容(2分)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天工开物》内容包含多个领 域。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天工开物》对我国古 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几乎涵盖了 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部门。(4分)
研究结论:《天工开物》内容涉及的领域广,内容丰富多样。 (2分)
【示例三】研究角度:图书反响(2分)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天工开物》在清朝没有受到 重视。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清朝实行文化专制 且不重视科技工艺,《天工开物》本身与科举无关,所以逐渐 湮没无闻。(4分)
研究结论:《天工开物》在清朝时没有受到重视和传承,反响 平平,逐渐湮没无闻。(2分)
(2)研究角度:①历史价值;②世界影响;③编写目的;④后世 评价;等等。(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