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暑假语文课外阅读限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暑假语文课外阅读限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一片甲骨惊天下
总 分:13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 度:★★☆
①因为刻骨,所以铭心。一片甲骨,一些符号,就让今天的我们触摸到了3 000多年前的中国。这就是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
②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上千年,并且传递给我们很多先祖的信息。殷墟出土的“车”的实物,甲骨文的“车”字,忠实而严谨地展示了“车”的构造,和繁体字当中的“車”字也有着清晰可见的联系。甲骨文中记载了一个“商王狩猎”的故事,提到商王在率领众人追逐一只犀牛的时候,随从的车轴突然因某种原因而折断。一个完整的“车”字,显示一开始车况良好,而另一个形似折断的“车”字,就是为了记录后来车轴折断的情况。这种细致入微的造字理念,也给后人的解读降低了难度。
③又如甲骨上的文字:“庚戌有各云自东,冒毋;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一方面记录了天气,另外也展示了中国人遣词造句上的一种传承。
④此外,甲骨文的发掘释译补充了此前史书中对于商代历史记录的不足,同时也印证了这段历史确实存在。比如1976年在殷墟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考古人员并不知道墓主的身份。但是随墓一起出土的青铜器上,清晰地刻有“妇好”的铭文,与此前发现的甲骨文中“妇好”字样相一致。而根据甲骨文中的记载,人们了解到,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深得武丁的宠爱和臣民的敬仰。甲骨文中的记载也让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女性统帅和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显示了当时妇女的地位和能力,也帮助我们对祖先当时生活的社会和人文形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⑤那么,对于具有如此珍贵历史价值的甲骨文,当前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⑥从120年前发现第一片甲骨开始,到2019年已经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有三分之一得到了公认的解释,足够人们去读懂大部分甲骨上的文章。
⑦与前沿技术相遇的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人们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突破甲骨文字释读瓶颈,也推动甲骨学研究迈上了新台阶。2019年10月,免费开放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平台计划收录全部甲骨文著录和文献,前期已录入2万多篇论文,后期将收录246种甲骨文著录,以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
⑧同时,借助表情包等生动的文化传播手段,甲骨文正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中走向社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楠老师,从1999年起,就开始了融入现代元素的甲骨文艺术创作,推出了一系列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和微信表情包。他希望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古文化,用当下的设计语言和媒介,让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而这种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来源。⑨“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在孤寂、琐碎、晦涩的甲骨文发掘和研究当中坚持下来,用他们的成果,去追溯和解读中华文明的内核与源头。从甲骨文演变至今的汉字,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得汉字更具生命力。新时代,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必将为世界文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甲骨文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
B.甲骨文细致入微的造字理念,给后人的解读降低了难度。
C.从甲骨文演变至今的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D.本文运用“分——总”的说明结构,内容清晰,主次分明。
2.阅读文章第②~④段,简要概括甲骨文珍贵的历史价值。(4分)
3.当前研究甲骨文取得了哪些成果 请简要概括。(3分)
4.第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二、岁月无声 唯石能言
总 分:10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 度:★★☆
①石刻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普通人几乎都能回忆起自己印象中见到过的碑林、碑碣、经幢、岩画、摩崖题刻题记、造像等,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价值非凡。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刻也是非常鲜明的存在,如我们熟悉的西安碑林、武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苏州文庙的宋代石刻、泰山石刻、白鹤梁题刻、老君岩造像、花山岩画等,有的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0多年天南海北从事科技保护工作,我对石刻有着深厚的感情。
②石刻中的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商周至现代,书法在不断变化、革新中一脉相承,但有的书法由于年代久远,很少有真迹存留至今,人们只能从一些碑刻中见到它们的真面目。遗憾的是,与其他石质文物一样,岁月越是悠久,石刻的劣化速度就越容易加快,科技保护的力量一直在同这种劣化赛跑。我看到过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唐碑,其字迹正日渐模糊。乐山大佛侧面的天王造像碑,也有字迹在消失。很多的摩崖题刻几年不见,再看到时,也会发现有剥落的痕迹。环境和气候对石刻的影响随处可见。北京居庸关云台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都按古建筑维修,十分精致的元代汉白玉雕刻及六体文字,已到了必须进一步保护的地步。
③微环境的持续波动是石刻风化的重要原因,也是石刻保护的难点之一。这些年我们在土遗址、石窟寺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可以围绕石刻的材质、类型和环境等,开展更为精细、精准、精密的保护研究。比如,石刻与石窟寺雕像的保护修复技术相似,我们有必要根据不同质地的石刻特性进行专题研究。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寺庙群,各种精美华丽的石刻熠熠生辉,堪称无价瑰宝,但风雨的侵蚀导致其表面出现了开裂、酥粉等病害现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这些年对这里的凝灰岩质石刻进行了专题研究、试验,很好地减缓了这类石刻的风化病害。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对石刻的清洗有专门研究,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对不同石质文物的保护材料也在进行系统的研究。这都是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④近年来,国家层面启动的石窟寺调查成效显著。与石窟寺相比,石刻分布更广、更分散,北至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的金代亚沟石刻,南至广东珠海高栏岛岩画,东有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西至西藏日喀则大唐天竺使出铭、新疆昭苏的清代平定准噶尔勒铭碑等。但石刻的历史信息毕竟依附存在于浅表层岩体,受风化作用显著,因此石刻文字史料的信息化留存十分迫切。尤其是对已模糊不清的石刻,我们可利用多维数字采集技术,高精度、微痕提取,还原已看不见的文物信息。石刻与大型岩土文物的显著区别之一是数量多、体量小,即使在保护技术、专项保护资金、专业保护人员不足的条件下,也可以探索更多保护研究的方式。
⑤岁月无声,唯石能言。古人通过石刻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形成一套关于石刻调查、保护、利用、展示的系统规划,使之抵抗住岁月的侵蚀,传之永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说“60多年天南海北从事科技保护工作,我对石刻有着深厚的感情”,作者对石刻的感情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2.请对文中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进行简要分析。(3分)
3.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
(1)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寺庙群。
(2)岁月无声,唯石能言。
三、绿色浅层地温能
总分:14分 建议用时:18分 难 度:★★☆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 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的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潜在地热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 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 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电能,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热能。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显,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有删改)
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几个方面的优点 请简要列举。(3分)
2.文中第②段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读完这篇文章,你的同桌小文同学认为③④两段的顺序可以调换,你是怎么看的 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4.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地球能源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3分)
【链接材料】
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显,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对此,我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而应开始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为人类的未来行动起来。
四、没有秋裤毛衣,古人如何御寒
总 分:8 分 建议用时:12分 难度:★☆☆
①随着气温的降低,秋裤、毛衣、大衣、羽绒服、抓绒冲锋衣、雪地靴、帽子、耳套都有了用武之地。当我们选购各式保暖衣物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古代的人是穿戴什么御寒的呢
②当然,古代的服饰形制并非一成不变,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规定的款式、颜色,周代以后,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舆服制”“车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
③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在明朝。在那以前,平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种面料很贵,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只是用来做衣服边缘的装饰。
④秋冬季穿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如果只有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这样的衣服叫“夹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到“子起寻夹衣,感叹执我手”。初秋时节,夹衣的外袍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⑤天气再冷一些,人们会在衣服里面絮上絮类。絮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絮的,叫“丝绵”。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衣服,为冬天御寒所用。而这絮的丝绵,据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⑥除了絮有丝绵的衣服,还有毛纺织品和各类皮料。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也在相互取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做成。
⑦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⑧在保暖方面,我们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没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头如果没做好保暖,也会冷。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纹绫罗,古朴而精美。至于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刺绣的花纹让人觉得,放到现在用,也很时尚。
⑨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来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称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平民和中上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所不同。
⑩除了抹额,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冬天戴在头上,像在头顶卧着的小兔子。
据《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介绍,“昭君套”是古代一种无顶的女式皮帽,后来成为富家女在冬天佩戴的一种饰物。
至于男子,冬天也不是光着头出门的。五代至宋代,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代,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至于明代,每年农历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沈从文在书中介绍,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代,官员冬季戴暖帽,多为皮制。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先举出现代人的各种御寒衣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分)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一般”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五、炎炎夏日,如何防晒
总 分:10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 度:★★☆
①万物生长靠太阳,适当的阳光对人体是有益的。但置身于炎炎夏日过度暴晒,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李利教授指出,过度或长期的日光照射会加速皮肤衰老,严重时还会诱发和加重光感性皮肤病,更严重者,还可能诱发皮肤肿瘤。如今,防晒有利于健康已经成为共识。那么,炎炎夏日该如何防晒呢
②防晒措施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化妆品防晒、遮挡性防晒和规避性防晒三类。
③化妆品防晒,就是将防晒化妆品直接涂抹在皮肤上,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紫外线或抗氧化以达到防晒的目的。防晒化妆品的剂型有霜、喷雾、凝胶、油、固体、粉剂、乳剂等,其中防晒霜最常见。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刘玮教授表示,防晒霜的防晒效果怎么样,日光防护系数(SPF)和防晒指数(PA)说了算。一般亚洲人在强烈日晒下,10分钟左右皮肤就会产生红斑,如果防晒霜的SPF值为15,那么理论上,涂抹这款防晒霜后,可以在太阳下停留150分钟而皮肤不被晒伤。防护长波紫外线的标识是 PA,分为4级:PA+、PA++、PA+++、PA++++。PA等级越高,表示防晒黑的能力越强。
④专家提醒,在高原、室外活动者要选择SPF值大于30、PA+++的防晒霜,在平原、室内活动者,可选择SPF值大于20、PA++的防晒霜。在外出前20~30分钟就要涂抹防晒霜,并且在室外每天要涂抹3~4次防晒霜才能起到很好的防晒效果。一般在涂抹防晒霜时,用量应达到2毫克/平方厘米,否则防晒效果就会降低。
⑤遮挡性防晒,就是采用物品遮挡日光。专家指出,我国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FP)最高标识为50+。当UFP值大于40且紫外线的透过率小于5%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辐射产品”。衣服的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其防晒效果越好。夏天常穿的那种清凉、轻薄的衣服,基本没什么防晒能力。建议选购UFP值大于25、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标识的织物产品。
⑥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物品遮挡阳光,但要注意:帽檐的边长最好在7.5厘米以上,才有较好的防晒效果;墨镜要选择镜片足够宽大的,同时最好选购能覆盖全部紫外光的遮阳镜,镜片以深色为宜,但不宜影响视觉。
⑦规避性防晒,就是避免在紫外线过强的情况下出行。一天当中,中午时分紫外线最强,而一年当中,晚春和夏季是紫外线最强的季节。因此,外出时要注意规避紫外线强的时段。此外,尽量选择在树荫、山坡阴面从事户外活动。
⑧刘玮教授还指出,有些食物食用后会使人对阳光更加敏感,这类食物被称为光敏性食物,包括一些野菜、茴香、苋菜、芹菜,但这些菜煮熟后光敏性就几乎没有了。柑橘类水果、无花果、杧果、菠萝、木瓜等都会让皮肤吸收更多的阳光。但要导致晒伤晒黑,需要食用的量足够大,且在阳光下的时间足够长。因此,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或自身对光线特别敏感的人群,才需要注意避免食用或接触这类物质。
⑨虽然夏日阳光强烈,但只要防晒措施得当,依然可以在阳光下自由穿行。合理防晒,你准备好了吗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 )
A.日光照射会加速皮肤衰老,还会诱发和加重光感性皮肤病,还可能诱发皮肤肿瘤。
B.日光防护系数(SPF)和防晒指数(PA)越高,防晒化妆品的防晒效果越好。
C.夏天,为了避免晒伤晒黑,要常穿清凉、轻薄、浅色的衣服。
D.夏天不能吃柑橘类水果、无花果、杧果、菠萝、木瓜,否则会导致晒伤晒黑。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主要介绍了夏日防晒的三类措施————化妆品防晒、遮挡性防晒和规避性防晒,分类说明,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B.第⑧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不能去掉,去掉后语意过于绝对,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C.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怎样使用防晒霜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晒效果。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介绍了过度日晒的危害和防晒的主要措施。
3.(情境题)请根据文章有关夏季防晒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
小博计划暑假时和同学一起去西藏旅行,但他妈妈不同意,她担心西藏地区日照时间太长,紫外线太强,小博会被晒伤。小博听同学说,只要合理防晒,就可以畅游西藏且不会被晒黑晒伤。
小博去西藏旅行时该如何防晒呢 请你写出四条合理且具体的建议。
六、________________
总分:12分 建议用时:14分 难度:★★☆
①6月17日上午,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试航,向世界宣告,我国向海图强、步履铿锵。经中央军委批准,将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
②“横空出世,莽昆仑。”当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大国航母出坞下水、走向海洋,14亿中国人豪情满怀、心潮澎湃。“福建舰”作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其建成下水及试航,意义非比寻常。
③强国必须强军,强军必须利器。短短几年,“福建舰”移出船坞,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达8万余吨,我国航母制造水平上的进步可见一斑,其背后离不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发展的强大支撑,也充分展示了我国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跨越式发展,彰显了蓝海中国的硬核实力。
④“交付战斗力,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而奋斗”——“福建舰”舰身悬挂的这条横幅,醒目而壮观。人民海军作为战略性军种,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争取战略主动的强大支撑。全面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是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时代夙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⑤如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对我国乃至世界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打造一支包括强大海军在内的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所展示的海上军事力量,无不是为了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海外利益,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七十多年来,我国海军事业,实现了几乎从零起步到跟跑、并跑,再到若干领域世界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旭日东升,中国的“国之利剑”为和平而铸,中国的海上力量必将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筑梦深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融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情感性,笔下流淌着作者的骄傲自豪之情。
B.“福建舰”出坞下水,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排水量达到8万余吨。
C.第⑤段第一句交代了新闻的时代背景,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出强军的必要性。
D.本文结尾引用诗句,语言精练生动,引出下文回顾和展望我国海防发展的内容。
2.请在下面的答题线上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
3.“福建舰”建成下水及试航的意义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4分)
4.(情境题)小语和小文就文中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展开了讨论。读下面的对话,你觉得谁说的正确 说出自己的看法。(3分)
小语:画线句中的“完全”一词完全可以删除,一点也不影响句子表达效果。
小文:我不这么认为。“完全”一词不能去掉,它在这句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我觉得 说的正确。因为
七、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颠覆疼痛新观念
总分: 建议用时:14分 难 度:★★☆
①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4日电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4日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与触碰“感受器”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朱利叶斯1955年出生于纽约,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帕塔普蒂安1967年出生于黎巴嫩贝鲁特,后移居美国,目前任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同时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②评奖委员会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指出,人类感知热、冷和碰触的能力对生存至关重要,是人们与周围世界互动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这些感觉是理所当然的,但今年的获奖成果解析了相关神经脉冲如何产生并使人们得以感知温度和压力(触碰)。
③评奖委员会在公报中说,感官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两名获奖者找到了人们在理解这种相互作用时关键的缺失环节。他们的突破性发现引发了很多相关研究,使人们对神经系统感知热、冷和机械刺激的机制方面的理解得到了快速提升。
④评奖委员会说,朱利叶斯利用辣椒素(一种来自辣椒的刺激性化合物,可引起灼热感)发现了皮肤神经末梢中对热有反应的“感受器”。帕塔普蒂安则使用对压力敏感的细胞发现了一类新型“感受器”,可以对皮肤和内脏器官受到的机械刺激做出反应。基于获奖者们的研究成果,更多侧重于阐明这些“感受器”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功能的研究正在开展。这些知识正被用于开发治疗多种疾病的疗法,例如慢性疼痛等。
⑤评奖委员会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已经与两名获奖科学家取得了电话联系,他们表示“非常高兴,并有一点惊讶”。两名科学家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5万美元)奖金。
(有删改)
2.本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 它有什么作用 (3分)
3.结合新闻内容,分析本则新闻标题的作用。(2分)
4.请分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八、镜鉴千秋
总 分:9 分 建议用时:12分
①镜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②中国有着悠久的用镜历史。《说文》有载:“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被称为“监”。商代初期开始铸造铜鉴,此时的“监”字才有了“金”字旁,作“鉴”。“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③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
④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
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商周铜镜大多为圆形,镜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铸造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楚国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到了汉代,汉镜出土数量最多,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相较战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
⑥铜镜的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人“咏镜”之风盛行。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思之采、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咏镜”便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⑦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加之制镜工艺改良进步,加入大量锡的铜镜更加明亮,其造型也更显华丽。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有代表性的镜子图案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宝相花图案镜,包括写生图案、佛教宝相图案等;二是珍禽奇兽花草图案镜;三是串枝葡萄鸟兽蝴蝶镜;四是故事传说镜,包括人物、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
⑧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但方寸铜镜凝聚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却将变换着形式继续长远流传。古时,藩邦之间、百姓之间互相赠送铜镜的礼俗依然延续至今,比如,镜子常用作爱情婚姻的信物,寓圆满、团圆、吉祥之意,象征婚姻美满。再如,历史这面镜子永远无法取代,“铜镜正衣冠”寓意影响深远,作为自醒自警的方式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全文看,镜子经历了“水镜”“石头镜”“铜镜”和“玻璃镜”四个阶段。
B.根据第③段内容,第④段加点词语“鉴的哲思”指的是“吸取教训”。
C.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就有了铜镜,是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
D.第⑦段画线句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镜造型华丽、样式多样。
3.唐人“咏镜”之风盛行,请探究原因。(至少写三点)(3分)
九、揭秘膨化食品“不健康”的真相
总分:8 分 建议用时:12分
①膨化食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风靡欧洲各国,后传至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口感酥脆,咀嚼起来“咔哧”作响,味道或香甜、或咸香、或香辣,令众多消费者追捧的爆米花、薯片、果蔬片等膨化食品,是以谷类、薯类、豆类、果蔬类或者坚果籽类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膨化工艺制成的,国外又称其为挤压食品、喷爆、轻便食品等。其实,膨化工艺是为粗粮提供的一种很好的物理加工方式,不仅能改变原粮的外形,又能提高原粮的口感,让人们在食用时,不会像食用原粮那样难以下咽。而且经膨化工艺制成的食品具有不易回生、营养成分损失少、易被消化吸收等优点。可是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花样百出的膨化食品虽然可口,但一直被贴着“不健康零食”标签,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②首先,膨化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与四大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是强制要求标出的项目,几乎全部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导致血栓,引发冠心病、肥胖,影响记忆力的不健康脂肪,是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
③其次,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以鲜虾条的蛋白质为例,吃30克虾条会摄入2.1克蛋白质,约占人体全天所需蛋白质总量的4 %。鲜虾条和芝士味玉米片的营养成分含量是以“份”来标示的(一份大小可根据食品的特点或推荐量规定),按照鲜虾条净含量80克、芝士味玉米片净含量140克,我们可以计算出吃一袋膨化食品所获取的营养素占人体全天所需营养的百分比。由膨化食品营养参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吃下一袋鲜虾条或一袋芝士味玉米片,人体所摄入的能量(进入人体转化为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盐的主要元素)接近甚至超过一顿正餐。为了保证口味香浓,膨化食品中必须添加大量的油和盐,再加上原料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也就导致了膨化食品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
④另外,从配料表中我们得知,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单硬脂酸甘油酯如果被长期食用,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曾经有些含铝元素的膨化剂也是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儿童摄入过多铝元素会导致神经系统被侵害,进而影响智力发育。现在,含铝元素的膨松剂已经被禁用,但膨化食品中依然被检测出含有微量铝元素,其可能的来源包括储存原料的容器、加工设备的输送管道、包装袋等。但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膨化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如果能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⑤最后,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因此,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做到良好的膳食搭配,坚持每日饮食均衡和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文章的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3.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4.(情境题)小明同学特别喜欢吃膨化食品,为了他的健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劝说他。(2分)
十、湟源排灯
总 分:12分 建议用时:15分
①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箱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图案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告排灯,后来演化为排灯。这种排灯首见于道光九年(1829年),当年的元宵节展出了大量过街排灯。光绪后期,古城内的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为湟源排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②到民国初年时,湟源排灯的发展步入鼎盛时期。那时候的元宵之夜,丹噶尔古城内灯笼高悬,彩布蓬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所有的排灯被点亮时,整条街道流光溢彩,宛如白昼。好看的排灯从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一路蜿蜒,犹如长龙,一直延伸到万安街、张家泵铺;还有一路排灯直下丰盛街,及至火祖阁。人们拖儿带女,一路赏灯,间或聆听街头的吹拉弹唱,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③在那个年代,四方商旅齐聚丹噶尔古城,用精湛的排灯艺术,表达着生活的内容。对于本土民众而言,排灯是灿烂的生活一角,而对于那些常年旅居高原的客商而言,排灯也许就是他们的乡愁。
④那么,这种交织着生活与乡愁的民间艺术是如何呈现的呢 据民间艺人讲述,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和名人逸事等画面。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⑤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百姓非常重视这份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特别是在形式上把原先的悬挂式灯箱调整为落地式灯箱,并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形式;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在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同时,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湟源排灯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湟源民间艺人杨增贵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选自《凝眸青海道》,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分)
2.请根据第④段内容,将下面关于排灯的制作工流程图补充完整。(4分)
3.请你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3分)
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4.请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归纳为了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参考答案
一、一片甲骨惊天下
1.D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考查辨析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第二步,将选项内容与文章相关内容比对分析,判断正误。
【据题精析】D.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段交代了说明对象,总领全文。文章第②~⑧段分别从甲骨文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当前的甲骨文研究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说明。文章第⑨段总结全文,说明甲骨文对传承中华文明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由此可知,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说明。故本项中的“本文运用‘分—总’的说明结构”表述错误。
2.①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上千年,并且传递给我们很多先祖的信息(1分)。②甲骨文展示了中国人造词造句上的一种传承(1分)。③甲骨文的发掘解释补充了此前史书中对于商代历史记录的不足,同时也印证了这段历史确实存在(1分)。④甲骨文中的记载帮助我们对祖先当时生活的社会和人文形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概括;历史价值→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题干信息,阅读文章第②~④段;第二步,结合有关甲骨文历史价值的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解题精析】阅读文章第②~④段,可根据第②段中的“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上千年,并且传递给我们很多先祖的信息”、第③段中的“一方面记录了天气,另外也展示了中国人造词造句上的一种传承”和第④段中的“甲骨文的发掘释译补充了此前史书中对于商代历史记录的不足,同时也印证了这段历史确实存在”“也帮助我们对祖先当时生活的社会和人文形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概括出答案。
3.①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有三分之一得到了公认的解释(1分)。②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来突破甲骨文字释读瓶颈,推动甲骨学研究迈上新台阶(1分)。③借助表情包等生动的文化传播手段,甲骨文正从研究中走向社会(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成果;概括→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梳理概括。
【据题精析】根据题干中的“甲骨文取得了哪些成果”可定位至第⑤段及其下文。根据第⑤段中的“从120年前发现第一片甲骨开始,到2019年已经发现约4 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有三分之一得到了公认的解释”可概括出“4 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有三分之一得到了公认的解释”。根据第⑦段中的“人们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突破甲骨文字释读瓶颈,也推动甲骨学研究迈上了新台阶”可概括出“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突破甲骨文字释读瓶颈,推动甲骨学研究迈上新台阶”。根据第⑧段中的“同时,借助表情包等生动的文化传播手段,甲骨文正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中走向社会……他希望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古文化,用当下的设计语言和媒介,让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而这种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来源”可概括出“借助表情包等生动的文化传播手段,甲骨文正从研究中走向社会”。
4.第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承上文提到的甲骨文珍贵的历史价值,引出下文对甲骨文研究取得的成果的说明(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第⑤段;作用→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第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据题精析】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段交代了说明对象,总领全文;第②~④段的是甲骨文珍贵的历史价值;第⑥~⑧段的是甲骨文研究取得的成果;第⑨段总结全文。阅读第⑤段,根据“那么,对于具有如此数字的历史价值的甲骨文”可知,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根据第⑨段的研究取得的成果的说明。由此可知,第⑤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岁月无声唯石能言
1.①对中国石刻的分布和代表作品非常熟悉,如数家珍(1分);②对石刻的价值解读专业,认识到位(1分);③极力呼吁石刻保护,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指导】题干关键点:感情;体现;哪些方面→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二步,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干信息,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据题精析】阅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的“如我们熟悉的西安碑林、武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花山岩画等,有的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知,作者对石刻的感情在文中体现在他对中国石刻的分布和代表作品非常熟悉,如数家珍;根据第①段中的“石刻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和第②段中的“石刻中的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作者对石刻的感情在文中还体现在他对石刻的价值解读专业,认识到位;根据第③段中的“微环境的持续波动是石刻风化的重要原因,也是石刻保护的难点之一……可以围绕石刻的材质、类型和环境等,开展更为精细、精准、精密的保护研究”和第④段中的“尤其是对已模糊不清的石刻,我们可利用多维数字采集技术,高精度、微痕提取,还原已看不见的文物信息……也可以探索更多保护研究的方式”可知,作者对石刻的感情在文中还体现在他极力呼吁石刻保护,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3.(1)“现存”的意思是“现在留存,现有”,该词强调在现有的皇家园林和寺庙群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表述严谨,符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具有信服力(1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1分)。
(2)该句中的“无声”“能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岁月”“石”人格化,意味深长,含蓄蕴藉;“岁月无声”“唯石能言”两个短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1分)。句子极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分析;语言 特点→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句子,理解加点词句的含义;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加点词句体现的语言特点。
【据题精析】(1)“现存”是“现在留存,现有”的意思。文中指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现在留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寺庙群。“现存”限定了一定的范围,表述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增强了文章的信服力。(2)结合“岁月无声,唯石能言”中的“无声”“能言”两个词语可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岁月”“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石刻,同时指出石刻具有记录历史、传播文化的功能,使句子意味深长,含蓄蕴藉。“岁月无声”“唯石能言”两个短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且富有诗意。句子富有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三、 绿色浅层地温能
1.①资源量丰富(1分);②清洁无污染(1分);③可就近利用,成本低(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几个方面;优点;列举→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据题精析】阅读文章,根据第④段中的“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前三段。由第②段中的“据专家测算……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也有2亿千瓦”可知,浅层地温能资源量丰富;由第③段中的“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和“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可知,浅层地温能清洁无污染,还可就近利用,成本低。
2.作比较、列数字(2分)。画线部分将地处北纬30 42 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与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进行比较,并给出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的具体数据(1分),突出强调了浅层地温能储量之大,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说明方法;作用 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画线部分,理解其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据题精析】阅读画线部分,根据“3750倍”“2亿千瓦”可知,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 42 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可知,画线部分将地处北纬30 42 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与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进行比较,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综上来看,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突出强调了浅层地温能储量之大,使得说明更加具体准确。
3.我认为不能调换(1分)。因为文章第③段接着上文介绍浅层地温能的优点,第④段介绍如何利用这种能源,这种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2分)。如若调换则不符合一般认知规律(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③④两段;顺序;调换;看法;理由→考查分析说明顺序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本文的说明顺序;第二步,表达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表明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
【据题精析】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先介绍了浅层地温能的优点,后讲解了如何利用浅层地温能,由此可知,本文按照从认识到利用的逻辑顺序展开了说明。阅读第③段,根据“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可知,本段承接第②段,接着介绍浅层地温能的优点。阅读第④段,根据“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可知,本段转而介绍了如何利用这种能源。由此可见,这两段的原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故不能调换。
4.(示例)面临的问题:地球能源正在被大量消耗(1分)。解决办法: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这一清洁能源(2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文章内容;【链接材料】;问题;解决办法→考查拓展运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链接材料】,了解材料内容;第二步,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作答。
【据题精析】阅读【链接材料】,由“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显,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可知,地球不可再生资源正在被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显。联系文章中的“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显,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可知,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无污染的新能源,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且能量巨大的能源,开发浅层地温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四、没有秋裤毛衣,古人如何御寒?
1.第①段以提问的方式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同时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对象——古代的御寒衣物(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第①段;这样写;好处→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调动平时对说明文首段常见作用的积累;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据题精析】说明文首段一般是由某种现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阅读第①段,根据“随着气温的降低,秋裤、毛衣、大衣、羽绒服、抓绒冲锋衣、雪地靴、帽子、耳套 都有了用武之地”可知,第①段前半部分介绍了现代人御寒的穿搭;根据“当我们选购各式保暖衣物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古代的人是穿戴什么御寒的呢?”可知,第①段后半部分以一个问句的形式由现代过渡到古代,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古代的御寒衣物。
2.不能去掉(1分)。“一般”一词表明并非全部秋冬季的外套都多于一层,也有例外(1分),该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解题思路】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理解词语含义,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根据删去词语前后的句意变化分析作答。
【据题精析】“一般”的本义是“普通,通常”。根据画线句中的“秋冬季穿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可知,“一般”一词说明通常情况下秋冬季的外套要多于一层,并非全部的外套都是这样。删除后,句意就成了所有秋冬季的外套都是这个做法了,表意过于绝对,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所以“一般”一词不能去掉。
3.第⑥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举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和《晋书·五行志》中的说法(1分),具体说明了天再冷一些时“除了絮有丝绵的衣服,还有毛纺织品和各类皮料”,更有说服力(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第⑥段;说明方法;作用→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第⑥段,判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据题精析】结合第⑥段中的“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做成”可知,这里举《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和《晋书·五行志》中的说法,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天再冷一些时“除了絮有丝绵的衣服,还有毛纺织品和各类皮料”,使说明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五、炎炎夏日,如何防晒
1 B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说法;原文;符合→考查辨析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各选项,明确各选项表述的要点;第二步,根据选项内容,定位至文中相关内容;第三步,将各个选项表述和原文内容进行比对分析,判断选项正误。
【据题精析】A.根据题干中的“日光照射会加速皮肤衰老”可定位至文章第①段。根据第①段中的“过度或长期的日光照射会加速皮肤衰老,严重时还会诱发和加重光感性皮肤病,更严重者,还可能诱发皮肤肿瘤”可知,“过度或长期的日光照射”才会加速皮肤衰老,严重时会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肿瘤。故本项表述错误。C.根据题干中的“要常穿清凉、轻薄的衣服”可定位至文章第⑤段。根据第⑤段中的“衣服的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其防晒效果越好。夏天常穿的那种清凉、轻薄的衣服,基本没什么防晒能力”可知,清凉、轻薄、浅色的衣服不能避免晒伤晒黑。故本项表述错误。D.根据题干中的“夏天不能吃柑橘类水果”可定位至文章第⑧段。根据第⑧段中的“柑橘类水果、无花果、杧果、菠萝、木瓜等都会让皮肤吸收更多的阳光。但要导致晒伤晒黑,需要食用的量足够大,且在阳光下的时间足够长”可知,柑橘类水果、无花果等只有达到一定的食用量和阳光照射时间,才会导致晒伤晒黑。故本项表述错误。本题答案为B。
2.C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说法;不正确→考查辨析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各选项,明确各选项表述的要点;第二步,根据选项内容,定位至文中相关内容;第三步,将各个选项表述和原文内容进行比对分析,判断选项正误。
【据题精析】C.阅读第④段画线句,根据“在外出前20~30分钟就要涂抹防晒霜”“在室外每天要涂抹3~4次防晒霜才能起到很好的防晒效果”“用量应达到2毫克/平方厘米”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20~30”“3~4”“2”一系列数字,具体说明了防晒霜的正确用法。画线句并没有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本项中的“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述有误。
3.①选用SPF值大于30、1P A + + +的防晒霜,外出前20~30分钟涂抹,并且在室外每天要涂抹3~4次,用量应达到2毫克/平方厘米;②穿紫外线防护系数(UFP)大于25、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密度高、颜色深或加有防晒涂层的衣服;③戴帽檐边长大于7.5厘米的帽子,戴镜片足够宽大、能覆盖全部紫外光且不影响视觉的深色遮阳镜;④中午时分尽量不外出,外出时尽量在树荫、山坡阴面从事户外活动;⑤食用野菜、茴 香、苋菜、芹菜等光敏性食物时要煮熟,少吃或不吃柑橘类水果、无花果、杧果、菠萝、木瓜等食物。(每条1分,答出四条即可得满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防晒;建议→考查拓展运用(提建议)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总体了解防晒知识;第二步,根据题干和【链接材料】,提取文中关键词句;第三步,结合防晒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作答。
【据题精析】阅读文章,根据题干中的“有关夏季防晒的知识”“如何防晒”可定位至文章第④~⑧段。根据第④段中的“在高原、室外活动者要选择SPF值大于30、PA+++的防晒霜……在外出前20~30分钟就要涂抹防晒霜,并且在室外每天要涂抹3~4次防晒霜才能起到很好的防晒效果”可知,在户外要按照要求涂抹防晒霜;根据第⑤段中的“衣服的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其防晒效果越好”“建议选购UFP值大于25、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标识的织物产品”、第⑥段中的“帽檐的边长最好在7.5厘米以上……镜片以深色为宜,但不宜影响视觉”可知,这里从穿衣、戴帽、佩戴墨镜等方面来阐述如何防晒;根据第⑦段中的“一天当中,中午时分紫外线最强……从事户外活动”可知,外出时要注意规避紫外线强的时段和地点,尽量在树荫、山坡阴面从事户外活动;根据第⑧段中的“这类食物被称为光敏性食物……但这些菜煮熟后光敏性就几乎没有了。柑橘类水果……需要食用的量足够大,且在阳光下的时间足够长”可知,食用光敏性食物时要煮熟,避免过量食用会让皮肤吸收更多阳光的食物,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据此概括作答。
六、______________
1. B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理解;分析;不正确→考查辨析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新闻,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相关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分析,判断选项正误。
【据题精析】B.阅读文章,根据第③段中的“满载排水量达8万余吨”可知,“福建舰”在满载的情况下排水量可达8万余吨。而选项的表述并没有提及“满载”这一前提,故本项中的“排水量达到8万余吨”表述错误。
2.(示例1)《“福建舰”下水试航,向海图强步履铿锵》
(示例2)《“福建舰”下水试航,意义非比寻常》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拟写;标题→考查拟写标题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新闻,明确新闻内容;第二步,抓住新闻导语或其他关键语句,拟写标题。
【据题精析】阅读新闻可知,本则新闻的导语为“6月17日上午,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试航,向世界宣告,我国向海图强、步履铿锵”,据此我们可拟写:标题“《福建舰》下水试航,向海图强步履铿锵》。阅读新闻,根据第①段中的“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试航”和第②段中的“其建成下水及试航,意义非比寻常”,我们可拟写标题:《“福建舰”下水试航,意义非比寻常》。
3. ①体现了我国航母制造水平的显著进步(1分);②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巨大发展(1分);③展示了我国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跨越式发展和中国在海洋领域的硬核实力(1分);④展示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建成下水及试航;意义;概括→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新闻,了解内容;第二步,根据题干信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作答。
【解题精析】通读全文,根据第②段中的“‘福建舰’作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其建成下水及试航,意义非比寻常”和第③段中的“我国航母制造水平上的进步可见一斑”可知,“福建舰”建成下水及试航向世界展现了我国航母制造水平的显著进步;根据第③段中的“其背后离不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发展的强大支撑”可知,“福建舰”建成下水及试航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进步和科技实力的巨大发展;根据第③段中的“也充分展示了我国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跨越式发展,彰显了蓝海中国的硬核实力”可知,“福建舰”建成下水及试航不仅展示了我国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跨越式发展,还彰显了中国在海洋领域的硬核实力;根据第⑤段中的“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可知,“福建舰”建成下水及试航体现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4.小文(1分)“完全”有“全部”的意思。用在句中意在强调“福建舰”的设计建造全部是由我国自主完成的(1分),反映了中国科技力量之强,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与骄傲之情,同时还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删除“完全”一词后,句意发生变化,失去了上述效果,所以不能删去(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加点词语;看法→考查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画线句子,理解句意;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明确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据题解析】阅读画线句子可知,本句阐述了“福建舰”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建成下水及试航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全”是程度副词,有“全部”的意思,用在句子中突出了“福建舰”的设计建造全部是由我国自主完成的,没有借助他国的力量。“完全”一词彰显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大,表达了作者的骄傲和自豪感,同时也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若“完全”一词删去,句意发生变化,也没有了以上效果,所以不能删去,小文说的正确。
七、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颠覆疼痛新观念
1.(2)第②~③段:两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
(3)第④段:两位获奖者研究成果的灵感来源及应用领域。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梳理;内容→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认真阅读题干,理解“倒金字塔”结构,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抓住答题区间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作答。
【据题精析】观察“倒金字塔结构”可知,次要事实与再次要事实可在第②~④段中概括。根据第②段中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这些感觉是理所当然的,但今年的获奖成果解析了相关神经脉冲如何产生并使人们得以感知温度和压力(触碰)”、第③段中的“感官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两名获奖者找到了人们在理解这种相互作用时关键的缺失环节”可知,第②~③段主要介绍了次要事实——两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根据第④段中的“朱利叶斯利用辣椒素(一种来自辣椒的刺激性化合物,可引起灼热感)发现了皮肤神经末梢中对热有反应的‘感受器’。帕塔普蒂安则使用对压力敏感的细胞发现了一类新型‘感受器’,可以对皮肤和内脏器官受到的机械刺激做出反应”“基于获奖者们的研究成果,更多侧重于阐明这些‘感受器’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功能的研究正在开展”可知,第④段主要介绍了再次要事实——两位获奖者研究成果的灵感来源及应用领域。
2.电头: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4日电(1分)。作用:交代新闻发出的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1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可信度(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电头;作用→考查分析电头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新闻,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电头;第二步,根据电头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据题精析】根据积累可知,电头是电讯稿件发出单位、时间和地点的说明,通常出现在新闻的开头。阅读本则新闻可知,“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4日电”是本则新闻的电头。通过电头,读者可以得知新闻发出的单位、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时,电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性质、真实性和可信度。
3.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和新闻的主要事件(1分);方便读者在阅读时根据标题的提示去理解本篇新闻报道的价值性和意义(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标题;作用→考查分析标题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新闻,整体感知内容;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标题作用。
【据题精析】阅读新闻,根据本则新闻的标题《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颠覆疼痛新观念》可知,标题中的“2021年”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诺贝尔医学奖项颠覆疼痛新观念”直接而简洁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其中的“颠覆”一词还提示了读者本篇新闻报道的价值性,使读者能进一步理解本次新闻报道的重大意义。
4.“关键”意为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缺失”意为缺少(1分)。这两个词体现了两名获奖者的发现所具有的突破性和颠覆性,突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性(1分)。同时,作者引用评奖委员会评价两名获奖者发现的话进行报道,使新闻更加真实可信(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画线句子;加点词;表达效果→考查赏析词语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画线句子,理解句意;第二步,结合词语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据题精析】阅读画线句子可知,本句介绍了两名获奖者的突破性发现。“关键”意为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缺失”意为缺少。在该句中,“关键”“缺失”两词体现了两名获奖者的发现所具有的突破性和颠覆性,突出了其发现的重要性。同时,此处引用评奖委员会的话进行报道,使得该报道更具真实性,也使得对两名获奖者的发现的评价更具有可信度。
八、镜鉴千秋
1.文章主要介绍了镜子的发展历史及其人文内涵。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概括;说明;主要内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第二步,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据题精析】阅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的“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④段“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第⑤段中的“商周铜镜大多为圆形……到了汉代,汉镜出土数量最多,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相较战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第⑥段中的“铜镜的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思之采、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第⑦段中的“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铜镜更加明亮……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和第⑧段中的“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但方寸铜镜凝聚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却将变换着形式继续长远流传”可知,本文以镜子为说明对象,主要介绍了镜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
2.D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内容理解;写法分析;不正确→考查辨析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写法;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判断选项正误。
【据题精析】D.阅读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可知,其介绍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镜子图案,是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唐镜艺术样式的多样化,并没有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项中的“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表述有误。
3.①镜子在唐代受到重视并被广泛使用,社会各个阶层都喜爱镜子,文人雅士则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1分)。②唐代的文人雅士通常有较高的修养和艺术素养,他们注重视觉和文化的体验,通过“咏镜”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1分)。③唐代制镜工艺改良进步,铜镜更加明亮,造型多样化,艺术风格独特。这也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推动了“咏镜”之风的盛行(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唐人;“咏镜”;盛行;原因→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作答。
【据题精析】根据题干信息可将答题区间确定为第⑥~⑦段。根据第⑥段中的“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思之采、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可知,在唐代,镜子被各个阶层的人士所喜爱,文人雅士更是将镜子融入于艺术创作之中;根据第⑥段中的“从一些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咏镜’便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可知,唐代的文人雅士十分注重自己在视觉和文化上的体验,他们喜欢借“咏镜”抒发个人情思;根据第⑦段中的“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加之制镜工艺改良进步,加入大量锡的铜镜更加明亮,其造型也更显华丽……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可知,镜子的制作工艺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铜镜变得更加明亮,有了更加华丽的造型和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灵感与思路,推动了“咏镜”之风的盛行。
九、揭秘膨化食品“不健康”的真相
1.①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1分)。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开头段;作用→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回忆说明文开头段常见的作用;第二步,结合开头段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据题精析】阅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的“膨化食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口感酥脆……味道或香甜、或咸香、或香辣……是以谷类、薯类、豆类、果蔬类或者坚果籽类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膨化工艺制成的”“可是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花样百出的膨化食品虽然可口,但一直被贴着“不健康零食”标签,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可知,文章的开头段先说明了膨化食品怎样流行起来的,之后介绍了膨化食品的特点及制作工艺,由此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此外,开头段在结尾处运用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人们认为膨化食品是“不健康”的。可据此概括作答。
2.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分),举了鲜虾条的蛋白质的例子并列出具体数字,准确有力地说明了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判断说明方法;第二步,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据题精析】根据第③段画线句中的“以鲜虾条的蛋白质为例”可知,本句举了鲜虾条的蛋白质的例子,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吃30克虾条会摄入2.1克蛋白质,约占人体全天所需蛋白质总量的4%”可知,画线句列出“30克”“2.1克”“4%”等具体的数字,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本句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这一中心内容,使说明的内容更易理解,也更有可信度。
3.不能删去(1分)。“几乎”起限制作用,说明大部分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去掉以后语言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第②段;“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去掉词语前后句意的变化分析作答。
【据题精析】“几乎”的意思是“十分接近;差不多”,表程度和范围上的限制。根据第②段中的“几乎全部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可知,“几乎”说明绝大部分膨化食品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若去掉,就变成所有的膨化食品都含有或生产过程 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语言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符,故不能删去。“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示例)小明,膨化食品是不健康的零食。因为膨化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含有反式脂肪酸,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膨化食品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所以,我们应该少吃或不吃膨化食品。(有人称、观点和劝说性语言得1分,理由答出两点即可得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结合文章内容;劝说→考查拓展运用(劝说)
【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第二步,抓住关键词句,提炼出膨化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组织语言。
【据题精析】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可从膨化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角度切入,对小明同学进行劝说。阅读文章,根据第②段中的“几乎全部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导致血栓,引发冠心病、肥胖,影响记忆力的不健康脂肪,是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第③段中的“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第④段中的“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单硬脂酸甘油酯如果被长期食用,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曾经有些含铝元素的膨化剂也是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和第⑤段中的“最后,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可概括出膨化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据此劝说小明。
十、湟源排灯
1.湟源排灯(或“排灯”)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说明对象→考查分析说明对象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理解文意;第二步,根据文章标题和具体内容,确定说明对象。
【据题精析】阅读文章可知,全文围绕“湟源排灯”展开叙述,文章首先说明了湟源排灯的起源、发展、鼎盛,然后介绍了湟源排灯的制作工艺流程,最后介绍了当地政府为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并且文章的标题是《湟源排灯》。因此“湟源排灯”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2.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第④段;流程图;补充→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从中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据题精析】根据题干信息定位至文章第④段,在第④段中找到对排灯制作工艺流程的描述——“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根据其中的“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可概括出,制作排灯首先要用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图案雕刻于框架上;根据其中的“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可概括出,制作排灯的最后一步是内置蜡烛,并进行艺术排列和组装。
3.“约”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1分),说明排灯的长度不是精确的一丈,表述严谨,符合生活实际(2分),因此“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加点字;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加点字的本义;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点明其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的。
【据题精析】“约”是大概的意思,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其在句中说明“一丈”是一个约数,而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即以前排灯的长度不是精确的一丈,而是可能多于一丈或少于一丈。如果没有这个字,句子的表述就与实际情况不符了,因此“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谨的特点。
4.①湟源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②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③培养出了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能概括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第⑤段;概括归纳;当地政府;措施→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第⑤段,明确其讲述的内容;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抓取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据题精析】根据第⑤段中的“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即可概括归纳出当地政府为了保护传承湟源排灯所采取的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