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7.1促进民族团结教案+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7.1促进民族团结教案+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课题:促进民族团结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治意识 明确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责任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践行民族团结要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基础,对“民族”概念有初步认知(如通过历史课了解多民族国家构成),但对民族政策的具体内涵、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理解较浅。
认知特点:对身边的民族交融现象(如恩施州多民族共居)有直观感受,但易将“民族区域自治”与“高度自治”混淆,对“共同繁荣”的政策实践缺乏系统认知。
情感基础:对“民族团结”有正向认同,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如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历史联系)缺乏深层共鸣。
实践需求:通过具体案例和行动方案,将抽象的“民族团结”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情境共鸣 播放视频片段《三千孤儿入内蒙》,讲述蒙古族母亲都贵玛养育汉族孤儿的故事,提问:“是什么力量让不同民族的人们血脉相连?”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自身生活(如身边不同民族交往的事例)思考问题,自由发言 通过草原母亲的大爱故事,引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主题。
(二)新知探究:三维议题链 议题1:民族大家庭的“和而不同” 1. 国情认知: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强调“56个民族是一家”的统一性。 2. 制度保障:通过对比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构成数据(少数民族代表占比超60%)与《宪法》条文,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区分其与“高度自治”的差异。 小组讨论“民族杂居如何促进交流”,举例说明(如多民族共过传统节日)。 对比“民族区域自治”与“港澳高度自治”的差异,填写对比表格。 从“身边场景”入手,让抽象的民族分布特点具象化,增强认知贴近性。 通过对比辨析,突破“制度理解”的难点,强化政治认同。
议题2:共患难的精神密码 1. 案例分析:呈现两组素材—— - 历史维度:江孜保卫战事例 -现实维度:贵州榕江县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新疆人阿里木江向灾区捐款捐物,援助灾区案例 引导学生归纳:民族团结是克服艰难险阻的重要力量。 2. 法律义务:结合《宪法》第52条,讨论“发现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时,我们该怎么做?”强化法治意识。 分组梳理案例中“民族团结的作用”(如凝聚力量、共克时艰),派代表分享。 2. 模拟情境讨论(如“朋友圈有人发布不当言论时的应对方式”),归纳公民责任。 以“历史+现实”案例双线论证,让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实践意义,增强情感认同。 通过情境模拟,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强化法治意识与责任意识。
议题3:共繁荣的实践路径 1. 国家举措:用数据对比展示政策成效—— - 经济:2025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66.6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恩施州硒茶产业带动多民族增收的具体案例 - 文化:恩施州“土家女儿会”非遗展演促进文旅融合,年接待各族游客超300万人次 引导学生总结“经济扶持+文化保护”的双轨发展模式。 2. 青年行动:开展“我为民族地区发展献一策”活动,分组设计方案(如“土家织锦创新设计大赛”“多民族学生研学路线”),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构想。 分析数据和案例,总结“经济扶持”“文化保护”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举例说明(如硒茶产业如何带动多民族增收)。 分组合作,结合恩施特色(如土家织锦、研学资源)设计实践方案,派代表展示并说明设计思路。 用案例让“共同繁荣”从抽象政策变为可感知的现实成果,增强说服力。 通过方案设计,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落实“责任意识”目标,激发参与感。
六、总结升华:从认知到行动
1. 知识梳理:用“石榴籽”模型图示梳理知识体系——
- 核心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保障层:民族政策与法律
- 实践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 情感共鸣:齐诵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强化文化认同。
七、作业布置
1. 基础题:完成“民族政策知识对照表”(区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与新型民族关系)
2. 实践题:采访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或邻居,记录其文化习俗与民族交往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板书设计
促进民族团结
├─ 是什么?(民族概况+制度)
├─ 为什么?(最高利益+公民义务)
└─ 怎么做?(国家:政策扶持→如66.6亿资金 | 个人:从尊重习俗到主动参与)

九、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共同繁荣”理解的深度。同时,应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展示原创的民族团结行动方案,提升参与感。
本教案通过“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线,将国家叙事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既落实教材知识点,又引导学生从“知道”到“做到”,最终实现政治认同。(共23张PPT)
授课:某某某 时间:20XX.XX
促进民族团结
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目录
01
民族大家庭的“和而不同”
02
共患难的精神密码
03
共繁荣的实践路径
导入
“是什么力量让不同民族的人们血 脉相连?”
思考:
议题一
民族大家庭的“和而不同”
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讨论:
“民族杂居如何促进交流”?
西藏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层级人大代表构成数据的对比:
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代表构成对比:
1996年,西藏有20名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 。2024年,西藏有24名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66.7%
西藏全区四级人大代表构成对比:1993年,西藏全区乡(镇)、县、地(市)和自治区四级换届选举后,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占四级国家政权机关组成人员的93.2% 。2024年,西藏全区四级人大代表42153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9.2% 。
西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代表构成对比:1996年,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妇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0% 。2024年,西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代表共435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275人,占63.2%,妇女133人,占30.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民族区城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宪法条文
民族区域自治与高度自治的差异
民族区域自治 高度自治
制度性质与依据不同 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属于特殊的地方自治。
自治权范围不同 “一定自治权” 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自治权范围更广 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但国防、外交等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且不得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前提与核心不同 坚持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平等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核心是“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前提是“一国”
适用范围不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议题二
共患难的精神密码
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案例分析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各族人民共赴国难,团结御侮,救亡图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1903年12月,一支英国侵略军偷越我国边界,占领西藏帕里等地区,又于1904年4月进犯江孜。西藏人民践行“勿让洋人染指我疆土”“纵然男尽女绝,誓不与侵略者共天地”的誓言,在江孜保卫战中浴血奋战,坚持了3个多月。
从江孜保卫战的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025年6月24日,贵州榕江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洪水肆虐,街道被淹,大量居民被困,群众生活陷入困境。远在4000公里外的新疆人阿里木江时刻关注着灾区情况,心急如焚。25日,他通过当地民宗部门联系上贵州省委统战部工作人员李健,表示要立刻前往灾区援助。
27日,阿里木江一抵达榕江,便马不停蹄地开展救援工作。他奔赴未受洪水影响的忠诚镇苗本村,在当地群众协助下,购买了11头活牛,价值超10万元。为尽快让物资发挥作用,他亲自参与屠宰和切割工作,随后牛肉通过救援运输网络,及时送到一线救援人员和受灾民众手中。他还向榕江县捐赠10万元,助力灾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阿里木江常说:“中华民族本就是一家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资助贫困学生到为灾区捐款捐物,他始终践行着民族团结的理念,用行动诠释着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深刻内涵 ,彰显出强大的民族团结力量 。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讨论:民族团结有什么作用?
跨越千里的救援
小结:
民族团结是克服艰难险阻的重要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
讨论“发现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时,我们该怎么做?”

朋友圈有人发布不当言论时,你如何应对?
归纳公民责任:
情境讨论
公民有责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传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和信息,积极营造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
议题三
共繁荣的实践路径
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2025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66.6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湖北土苗汇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恩施市盛家坝镇麻茶沟村发展藤茶种植。这里海拔高、森林覆盖率超90% ,天然富硒土壤与含锶山泉为茶叶生长提供优质环境。公司构建“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以每亩300元租赁农户土地,吸纳包括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村民60余人就业,工资当日结算。每亩藤茶种植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元,让多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2024年8月10 - 16日,“2024恩施女儿会”在恩施女儿城盛大举办,首次由州政府主办。活动以“1+4+7”模式,州、县、景区联动,线上线下呼应。现场,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肉连响、八宝铜铃舞等非遗表演,还能参与赶场相亲、傩面祈福等特色活动,沉浸式感受土家风情。此次活动吸引了各族游客超300万人次 ,恩施大峡谷等重点景区高负荷运行,拉动当地文旅消费,实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
总结:
经济扶持
文化保护
双轨发展模式。
+
总结“经济扶持”“文化保护”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开展“我为民族地区发展献一策”活动,分组设计方案(如“土家织锦创新设计大赛”“多民族学生研学路线”)
青年行动
- 核心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保障层:民族政策与法律
- 实践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知识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感悟:
促进民族团结
├─ 是什么?(民族概况+制度)
├─ 为什么?(最高利益+公民义务)
└─ 怎么做?(国家:政策扶持→如66.6亿资金 | 个人:从尊重习俗到主动参与)

板书设计
1. 基础题:完成“民族政策知识对照表”(区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与新型民族关系)
2. 实践题:采访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或邻居,记录其文化习俗与民族交往故事,下节课分享
作业布置
感谢聆听!
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