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5 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 3 分,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给房间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桌上的墨水瓶静静伫立,旁边放着一本泛黄的诗集,书页间仿佛还残留着昨日的墨香。窗外,几只麻雀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跳跃,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给寂静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窗棂( ) 伫立( ) 泛黄( )
(2)下列词语中,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寂静 B. 寂寥 C. 安静 D. 宁静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______着远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2)这片古老的森林______着许多神秘的故事。
(3)经过大家的努力,这场风波终于______平息了。
A. 眺望 蕴藏 渐渐
B. 瞭望 蕴含 慢慢
C. 眺望 蕴含 渐渐
D. 瞭望 蕴藏 慢慢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说话总是滔滔不绝,一看就知道是个性格开朗的人。
B. 这幅画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真是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C. 周末,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去郊外踏青。
D. 他在课堂上总是夸夸其谈,同学们都很喜欢听他讲课。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
B.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C.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D. 古人称谓有敬称和谦称之分,“令尊”“令堂” 是谦称,“家父”“家母” 是敬称。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③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 ③②④① B. ③②①④ C. ②④③① D. ②④①③
(二)综合性学习(7 分)
6.班级开展 “感悟亲情”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活动主题。(2 分)
(2)在 “亲情故事分享” 环节,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与家人的故事,请你也分享一个,并说说从中感受到的亲情。(2 分)
我的故事: 我的感受: (3)下面是某同学在活动结束时的发言稿,请你帮他修改。(3 分)
亲情是一首动人的歌,【A】它能让我们在疲惫时感到温暖;亲情是一盏明灯,它能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B】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懂得了亲情的珍贵。让我们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C】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关心父母,理解父母。
①【A】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1 分)
②【B】句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 分)
③【C】句语序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1 分)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古诗文联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和文言文,完成 7-10 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逾矩 ____________________(4)何当共剪西窗烛 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甲】诗中两次提到 “巴山夜雨”,有何妙处?(4 分)
10.【乙】文中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1-13 题。(12 分)
材料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极高。据调查,超过 80% 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其中每天使用时间超过 2 小时的占 65%。
材料二
智能手机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查阅资料、与人沟通、了解时事新闻等。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部分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视力下降;在网络上接触不良信息等。
材料三
为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学校和家长应采取相应措施。学校可以开展关于合理使用手机的主题教育活动,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管,同时要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
11. 请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智能手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情况及带来的影响。(4 分)
12.结合材料三,说说应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智能手机。(4 分)
13.你认为青少年应如何正确对待智能手机?(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7 题。(14 分)
那一声呼唤
①小时候,我最怕的就是妈妈的呼唤。
②那时我总爱偷偷跑到村口的小河边玩耍,捉小鱼、摸虾,常常玩得忘了时间。每当夕阳西下,妈妈的呼唤声就会从村子里传来,“小宝,回家吃饭了 ——” 那声音悠长而急切,穿过袅袅炊烟,回荡在小河上空。我听到后,总是恋恋不舍地离开小河,低着头,慢悠悠地往家走,心里既害怕又有些不情愿。
③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河边玩得太投入,直到天黑才想起回家。刚走到村口,就看到妈妈站在门口张望,脸上满是焦急。看到我,她快步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语气带着一丝责备:“你这孩子,怎么玩到这么晚才回来?急死妈妈了。” 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只觉得她的手很温暖。
④后来我上学了,每天早出晚归。妈妈的呼唤声变成了清晨的催促:“小宝,快点起床,要迟到了。” 傍晚,当我背着书包走进院子,妈妈的声音就会传来:“小宝,饭做好了,快来吃。” 那声音里充满了关爱,让我心里暖暖的。
⑤现在我离开了家,到外地求学。很少再听到妈妈的呼唤声,心里却常常想起。每当遇到困难、感到孤独时,耳边仿佛就会响起妈妈的呼唤,那声音像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给我力量和勇气。
⑥妈妈的呼唤,是我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陪伴,永远回荡在我心里。
14. 文章围绕 “妈妈的呼唤” 写了哪几件事?(4 分)
15.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 分)
1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1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四)整本书阅读(8 分)
18.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朝花夕拾》中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B. 《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 “我” 在日本留学时的故事。
C. 《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对打着 “公理”“正义” 旗号的 “正人君子” 的辛辣嘲讽。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19.《朝花夕拾》中,作者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作者对他(她)的情感。(5 分)
三、写作(55 分)
20.请以 “一件令我______的事”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如 “感动”“难忘”“后悔” 等;
(2)围绕中心选材,突出文章中心;
(3)不少于 600 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
(1)líng zhù fànɡ
(2)B 解析:“寂静” 侧重环境安静,没有声音;“寂寥” 除了安静,还带有冷清、空旷的意味,更符合冬日的氛围;“安静” 侧重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 侧重平和、安静。此处形容冬日,用 “寂寥” 更恰当。
A 解析:“眺望” 指向远处看,符合 “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的语境;“蕴藏” 指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与 “神秘的故事” 搭配恰当;“渐渐” 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符合 “风波平息” 的过程。
D 解析:“夸夸其谈” 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是贬义词,与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他讲课” 的语境不符。
D 解析:“令尊”“令堂” 是敬称,“家父”“家母” 是谦称。
A 解析:③句总起,指出劳动人民根据自然现象安排农事;②④句举例说明;①句总结,点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此排序为③②④①。
(二)综合性学习
6.(1)示例:亲情如歌,温暖你我
(2)示例:我的故事:小时候生病发烧,妈妈整夜守在我床边,不停地给我擦汗、喂水。
我的感受: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深深的爱,她的陪伴让我觉得很温暖。
(3)①将分号改为句号 ②删去 “通过” 或 “使” ③将 “回报父母,关心父母,理解父母” 改为 “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回报父母”
二、阅读理解
(一)古诗文联读
7.(1)同 “悦”,愉快
(2)生气,恼怒
(3)越过
(4)何时将要
8.(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9.第一次提到 “巴山夜雨”,是实写,描绘了眼前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孤寂、思念的心情;第二次提到 “巴山夜雨”,是虚写,想象与亲人团聚后共话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两次提到 “巴山夜雨”,虚实结合,既写出了当下的思念,又展望了未来的相聚,把思念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10.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学而时习之”,将所学知识按时温习,能从中获得愉悦;二是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学问,是件快乐的事;三是 “人不知而不愠”,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保持平和心态,体现了君子的修养,也是一种内心的快乐。
解析:从《论语》节选的内容中,提取孔子关于学习快乐的表述,分别分析每一句所体现的快乐内涵。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1.使用情况:青少年智能手机普及率极高,超过 80% 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其中每天使用时间超过 2 小时的占 65%。
影响:带来了便利,如查阅资料、与人沟通、了解时事新闻等;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沉迷游戏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视力下降、接触不良信息等。
解析:从材料一可提取出青少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及使用时间情况;从材料二能总结出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和问题。
12.学校可以开展关于合理使用手机的主题教育活动;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管,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
解析:直接从材料三中筛选出学校和家长应采取的措施即可。
13.青少年应合理安排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不沉迷游戏;利用手机查阅资料、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辨别能力,不接触不良信息;多参与现实中的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解析:结合材料中智能手机带来的问题,从时间安排、用途、辨别能力、参与现实活动等方面提出青少年正确对待智能手机的做法。
(三)课外记事散文阅读
14.①小时候在小河边玩耍,夕阳西下时听到妈妈的呼唤回家。
②一次玩到天黑才回家,看到妈妈在门口焦急等待。
③上学后,清晨听到妈妈的催促声,傍晚听到妈妈喊吃饭的声音。
④现在在外地求学,常常想起妈妈的呼唤。
解析:按照文章的叙述顺序,依次梳理出与 “妈妈的呼唤” 相关的事件。
15.环境描写。描绘了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的乡村景象,营造出宁静而温馨的氛围,烘托出妈妈呼唤声的悠长,也为下文 “我” 恋恋不舍离开小河做铺垫。
解析:先判断描写方法为环境描写,再分析其描绘的景象、营造的氛围以及对下文的作用。
16.妈妈是一个关爱孩子、焦急孩子晚归、对孩子充满疼爱的人。从她多次呼唤 “我” 回家,以及 “我” 晚归时她脸上的焦急和责备中带着的关切可以看出。
解析:结合妈妈的言行,如呼唤 “我” 回家、焦急等待晚归的 “我” 等情节,分析妈妈的性格特点。
17.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妈妈陪伴自己成长的感激之情,妈妈的呼唤是作者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解析: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以及现在对妈妈呼唤的想念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名著阅读
18.B
解析:《范爱农》不仅写了 “我” 和范爱农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还写了回国后两人的交往等内容,所以 B 项表述不正确。
19.示例:人物:藤野先生。情节:藤野先生为 “我” 添改讲义,纠正 “我” 的解剖图,关心 “我” 的解剖实习,还向 “我”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情感:作者对藤野先生充满尊敬与感激,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让身处异国的 “我” 感受到温暖,也激励着 “我” 前行。
解析: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作者对该人物的情感,需体现情感的真挚与深刻。
三、作文:
20.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