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填写诗文名句。草木蕴诗情,名句传心志。
古诗可以和文字、图片、生活等联结,帮助加深记忆和理解。
以文解诗 (1)天地悠悠,生命短促;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诗人由此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这不禁让人想到: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以落花为喻,自然地融入心志: , 。(龚自珍《己亥杂诗》)
以图解诗 右边是一首古诗的配图,请写出与配图相符的诗句:(3) , 。(岑参《逢入京使》)
以用解诗 (4)你的朋友最近陷入困境,心情低落,对未来缺乏信心;你借陆游之诗安慰她终会在困境中寻觅希望,有道是“ , ”。(陆游《游山西村》)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操作规范,“蛟龙号”的操作流程和各项性能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海上试验来改进和验证。而试验背后的风险( ),茫茫沧海中,潜水器就像一粒芝麻,一旦发生危险,根本无法营救;下潜就意味着下潜者需将个人安危( )。身为共产党员的潜航员叶聪、付文韬、唐嘉陵等人,在看不见天、 ① (qiáo)不见底的深海,毫不畏惧,( ),靠着过硬技能和冷静心态,一次次 ② (jià)驶着“蛟龙” ③ (áo)游于深海。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①②③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显而易见 置之度外 勇往直前
B.有目共睹 置之不理 勇往直前
C.勇往直前 有目共睹 置之不理
D.显而易见 置之不理 勇往直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给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三、名著阅读
3.名著阅读交流。
当命运的暴雨倾盆而下,有人泯灭成灰,有人淬炼为钢。祥子在旧社会的沼泽里挣扎,失去车便如失舵之舟,终被黑暗吞噬,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保尔在革命的熔炉中燃烧,纵使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在不断成长、历练,成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无产阶级战士。祥子和保尔都曾身处逆境,但祥子在逆境中堕落,保尔却在逆境中成长。
联系原著,从社会环境、理想追求、性格意志三个角度分析造成人物不同结局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上述两首古诗皆出自于诗圣杜甫的笔下,同样写所望之景,但两诗所绘画面、所传之情却截然不同。【甲】诗创作于开元盛世,“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1)神奇秀丽、的特点;【乙】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这两个字写出了此时长安(2)(描绘画面)的破败之景。
5.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石油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裛①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②,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③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裛(yì):同“浥”,沾湿。②淳漆:纯漆。③幄幕:帐篷。
6.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
①持就火炀之(《活板》)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1)就:
②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参考成语法:鲜为人知 (2)鲜:
③但烟甚浓 联系课内法:“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3)但:
④墨人衣 词类活用 (4)墨:
7.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9.科学研究方法探索: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观察:土人以雉尾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
猜测:①(填原文)
实验:②试扫其煤以为墨
使用: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推测:③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启示:④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烟火四时暖
张天成
①初春的夜晚,我加完班走出单位,已是暮色沉沉。走在街道上,小城已褪去白天的喧嚣,一些店铺正准备打烊。忙碌一整天,此时的我已是饥肠辘辘。
②踏着夜色,我匆忙地朝家走去,路过一条小巷时,无意间看到一束橘色的暖光在闪烁。循着光慢慢向前,走近才发现这是一家面馆。面馆很小,低矮的门框上有一盏白炽灯,微弱的光映照着错落的树影。门口一侧挂着一块发旧的手写招牌——老家面馆。
③我推开门走进面馆,轻声问了一句:“还营业吗?”听到我的声音,倚在炉火旁打盹的老人,一下醒了过来,答道:“营业呢,吃碗啥面?”
④老人约莫60来岁,身上的围裙沾满白面,看起来和蔼可亲。我抬起头,一张发旧的菜单映入眼帘:清汤面6元、西红柿鸡蛋面6元、青菜鸡丝面7元……面的种类很少,但价格很实惠。
⑤我点了碗清汤面,便坐到靠窗的位置。此时,屋里暖意融融,热气扑面,薄薄的水汽笼罩在玻璃窗上,火炉里熊熊的火苗在燃烧,水壶里滚烫的热水在沸腾。才待了一会儿,身体便渐渐暖了过来。环顾面馆四周,瞬间有种回到以前的感觉——发旧的墙面、简陋的灶台、老式的木椅板凳,每张桌上还放着一个印着牡丹花的暖水瓶。
⑥老人给我倒了杯热水,笑呵呵地说:“先暖暖手吧!”随后,他便走到案板后,熟练地将醒好的面团摊开,一根长长的擀面杖合着面皮上下飞舞,一推、一收、一切、一抖、一撂,一把面条便擀好了。
⑦一会儿工夫,老人便端来一碗香气扑鼻、冒着热气的清汤面。看着碗里浓浓的面汤浸润着根根劲道的面条,我咽了咽口水,尝了一口,面条筋道爽滑,面汤浓郁,有一种久违的家的味道。吃着热乎乎的手擀面,夜晚的寒意全无,心里也暖暖的。
⑧吃饭间隙,我和老人攀谈起来。我好奇地问:“旁边的店铺都打烊了,您怎么开到这么晚?”老人笑了笑,指着不远处说:“前边是一所中学,等会儿孩子们才下晚自习,最近太冷了,我晚点关门,他们放学饿了就能过来吃口热乎面,等家长来接的时间,还可以在屋里歇歇脚,喝口热水,暖暖身子。”老人边说,边将桌上的暖水瓶全都灌满了热水。
⑨听老人说,他在这里开面馆已经十多年了,很多学生都是常客,大家亲切地称这里为“深夜食堂”,甚至很多学生毕业后还会回来“打卡”。“孩子们和我都成了朋友,放学路过,哪怕不吃面,都会过来打声招呼。”说话时,老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⑩面馆的角落里有一面留言墙,上面贴着许多五颜六色的便利贴,都是学生们写给老人的话——“爷爷,多注意身体!”“一碗烟火里,藏着家的味道”“我爱这人间,更爱这朝朝暮暮的烟火气”……看着这些留言,我心里不觉涌上一股暖流,那些沉淀在心底的美好,仿佛被烟火气轻轻托起,令人陶醉其中。
邂逅这间小面馆,让我品尝到了家的味道,更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温暖了多少夜归人?这一刻,我突然觉得,一碗烟火便是一份温暖的慰藉,生活的本质就是那份简单而纯粹的美好,是一粥一饭、一饮一啄,是朝朝暮暮,也是岁岁年年。
(选自《中国能源报》2025年02月24日,有删改)
散文阅读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一碗烟火四时暖》一文,请你参与。
散文·理情节之妙
10.下列对文章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加班后饥肠辘辘,路过小巷时被“老家面馆”的橘色灯光吸引,走进了这家小店。
B.老人看到“我”进店后立刻热情招呼,“我”点了碗青菜鸡丝面,坐在靠窗位置等待。
C.老人熟练地擀制面条,很快端来一碗香气扑鼻的清汤面,“我”尝出了家的味道。
D.老人为了让下晚自习的学生能吃到热面,特意晚点关门,面馆被学生们称为“深夜食堂”。
散文·品语言之味
11.同学们摘抄下面两个较为典型的句子,请你根据括号中提示写出赏析内容。
(1)面馆很小,低矮的门框上有一盏白炽灯,微弱的光映照着错落的树影。(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一推、一收、一切、一抖、一撂,一把面条便擀好了。(从用词角度赏析)
散文·摘文题之眼
12.小徐认为本文的标题意蕴满满,而小州认为本文可以将标题改为“面馆里的‘守夜人’”。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说明理由。
散文·悟文章主旨
13.同学们认为本文可以加入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进行联读,请你结合下面的单元导读(节选)及篇目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单元导读(节选)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篇目 10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1 老王/杨绛 12* 台阶/李森祥 13 卖油翁/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排队总是选到最慢的?
李米
①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看着旁边的队伍飞快前进,而你所在的队伍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总是慢吞吞的?最费解的是,等你换到以为比较快的队伍时,原本的快队也会变慢。这只是运气不好,还是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
②以在超市排队结账为例:的确有可能出现个别收银员的速度格外慢的情况,但大多时候,每个窗口的收银速度并不会天差地别。大家在排队时也往往会提前计算,尽量选择看起来更快的队列。这样一来,即使队伍排了很长,也很少会有“一个队伍里买东西都特别多,另一个队伍里买东西都特别少”的场景。所以,除极端个例,排到“快队”更多是个概率问题。商场里有五个队伍,你排到快队的概率就只有“五分之一”,当队伍变多,这个概率还会进一步变小。
③在同一时间,最快的队伍只有一个。每当你注意到其他的队伍变快了,就会对这个信号格外敏感。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给你带来的影响——容易为人注意的,往往是极少数幸存的“快队”。几次下来,认知也会慢慢累积,给你一种“你的队伍大多数情况很慢”的心理错觉。如果站在上帝视角,你会发现,大多数队伍的速度相差无几。
④此外,“错误相关效应”会加深“一排到我,队伍就变慢了”的联想。当你期待发现某些事情之间的联系时,就容易将各种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你排的队伍”这个前提和“队伍会变慢”这个结果,是一种错误的因果联系。可能只是因为前面刚好排到一位买了很多商品的顾客,所以才导致队伍短暂变慢,但由于刻板印象的加持以及“快轮到你”和“队伍变慢”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接近性,才让你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下意识将队伍变慢这件事错误归因。
⑤其实,觉得队伍很慢、排队难熬,是全世界人类的共性。二十年前,美国休斯顿机场的管理人员分析了乘客取行李的路线,发现从入口到行李站只需要1分钟,但需要排队7分钟才能领到行李。于是他们转换思路,将入口和行李之间的距离改远,让排队的时间大大缩减。结果,之前乘客们对于排队时间过长的抱怨大幅降低。总时长没变,为何结果变了?这是因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排队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等待”花费的时间。
⑥想让排队没那么难熬,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等待时可以观察周围,玩个“小挑战”,猜猜排队人群的职业、目的地;也可以适当活动身体,放松一下,使自己不会过于关注排队的时间。当然,一定要确保这些排队专用计划是可以随时打断且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也要明确一个前提:排队是文明社会保证公平性的必然举措。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排队时,每个收银窗口的速度差异很大,选择快队主要靠运气。
B.人们容易注意到快速前进的队伍,这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心理错觉。
C.将“自己排队”与“队伍变慢”关联,是“错误相关效应”的典型表现。
D.休斯顿机场通过延长入口到行李站的距离,减少了乘客对排队的抱怨。
15.第③段“上帝视角”在文中的意思是。
16.小长假举家自驾游,不料收费站大排长龙。你的爸爸反复抱怨自己的车道很慢,多次变道加塞险些酿成车祸。你将如何运用文中的知识对他进行多角度的规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约20亿年前,地球就孕育出了最古老的植物——蓝藻。它们虽然渺小,却能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阳光制造养分,排出氧气,经过亿万年,大气中的氧越来越多。在太阳照射下,地球上空逐渐形成了臭氧层。变得更适宜万物生存了。大约4亿多年前,蕨类植物覆盖了地球表面,统治了地球约1亿年。后来,由于地球气候变化,裸子植物出现,逐渐取代蕨类,成为了陆地上的主角。约1.3亿年前,被子植物,才作为“后来者”出现,并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多样化的品种,迅速成为自然界中的“殖民者”。到了5000万年前,被子植物几乎统治了地球上所有的栖息地,这场植物的革命最终得以完成,绿色遍布了地球。
材料二:
如果我们在漫长的人类迁徙史中寻找规律,不难发现,人类族群倾向于定居在广阔的平原,或是水源边进行农耕生活。由此,我们很容易接受农耕比狩猎更容易得到食物的思维。按照达尔文的说法,促使人类最终选择定居下来的,是植物。种植作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反观狩猎,很容易受动物迁徙制约。“最终,人类选择了能够稳定提供食物来源的植物,植物也把人类留在了某个地方。”不同的植物让人类族群定居在了不同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所谓的“老家”。
材料三
当诗歌与植物碰撞
①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曾说:“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自然之物本是客观存在,无关内心情感,却在进入文人墨客的作品后,被赋予一定的立意和主题。文人借之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阐述道理或比拟人格。
②正所谓“一花一叶总关情”,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注重自然意象的使用,尤其是对植物意象的使用。《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植物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诸如荇菜、卷耳、薇、藻、桃、梅等。而植物的意象也是丰富的,涉及窈窕美人、谦谦君子、美好爱情、思乡怀人、孝道感恩等多种。譬如《诗经》中耳熟能详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以鲜艳的桃花来比喻女子的姿容娇妍,桃花也因此有了“美人”的意象。不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植物意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吟后,不同的植物便有了相对固定的意象。
③当我们追溯诗词歌赋或民风习俗中植物意象形成的缘由时,不难发现,植物的自然属性是植物意象得以产生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荷花形象常在佛教中出现,离不开其“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然属性……由此可见,当我们谈及文学中的植物时,不仅要考察诗歌背景、文人心境,亦要对植物的自然特性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其意义,来接近文人思想的真谛。当我们从植物自然属性的角度去理解诗歌,诗歌便多了一份严谨的味道;而当我们从文学的角度看待植物,植物便拥有了浪漫的感性气息。诗意自然,诗中有植物,植物里有诗,是理性与感性的并行,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节选,有删改)
17.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约20亿年前,蓝藻作为最古老的植物出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为地球臭氧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人类选择定居农耕生活,主要是因为植物能稳定提供食物来源,而狩猎活动易受动物迁徙的制约。
C.《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比喻女子姿容,表明植物意象在古典文学中已具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
D.植物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形成的唯一原因是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使其常在佛教中出现。
18.“没有植物,就没有如今的人类”这一说法被大多数人认同,认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19.学校打算办一次“植物与人类”专题展览,安排你写一段展览前言,让参观者对展览产生好奇和期待。请你巧妙结合三则材料,并运用平时的积累,完成撰写任务。
小贴士 展览的前言就好比书的序言、电影预告,是展览的引导性文字,通常清晰明了地向参观者讲述展览的主题、内容及目的等。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善于观察思索的人总能在花草树木与山水间发现人生的影子,引发思考。袁鹰凝视翠竹,从其挺拔的身姿上看到坚贞的气节;宗璞凝视紫藤萝,从紫色的花瀑中看到生的喜悦;陆游凝视曲折的山路,在柳暗花明间看到绝处逢生的希望;杨万里凝视重叠的山峦,在万山围子里看到放眼长远的智慧……自然景象曾引发你怎样的情思与感悟?
请以“凝视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某一自然之景或自然之物,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出它对你成长的帮助或者启迪。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答案】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答案】(1)瞧;驾;遨
(2)A
(3)将“改进和验证”改为“验证和改进”。
3.【答案】祥子和保尔在逆境中走向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想追求、性格意志、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差异。
首先,在理想追求上,保尔的目标是“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其人生价值与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这种崇高理想赋予他超越个人痛苦的精神力量,例如在双目失明、瘫痪后仍通过文学创作继续战斗。而祥子的理想仅局限于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当三次买车失败后,他失去精神支柱,陷入绝望。
其次,在性格与意志上,保尔表现为顽强与乐观,面对头部重伤、伤寒、瘫痪等打击,他始终以“钢铁般的意志”抗争,如修铁路时忍受严寒和饥饿仍坚持工作。祥子表现为妥协与逃避,虽初期勤劳坚韧,但遭遇孙侦探敲诈、虎妞之死后逐渐懦弱,选择酗酒、欺骗等消极方式应对。
最后,在社会环境上,保尔生活在苏联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盛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其提供了精神支持,与此同时他拥有着革命导师朱赫来的引导和战友的支持。祥子却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当时底层劳动者被剥削,社会黑暗腐朽;祥子孤立无援,遭受军阀抢车、刘四爷压榨。
【答案】4.高峻挺拔;国都沦陷(残破)、乱草丛生5.《望岳》中作者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春望》中作者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伤情,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答案】6.靠近;少;只;熏黑,沾黑,染黑7.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8.(1)用纸条标记他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
(2)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 9.予疑其烟可用;科学成果的取得需要大胆猜想,细心观察,动手实验
【答案】10.B 11.(1)运用环境描写,营造出静谧的深夜氛围,展现出面馆的质朴,暗示平凡中的温暖,引出后文老人深夜坚守面馆的情节。
(2)运用“推”“收”“切”“抖”“撂”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老人擀面条的过程,展现老人动作的连贯与技艺的娴熟。 12.示例一:我认为原标题“一碗烟火四时暖”更好。内容上,“一碗烟火”将“烟火”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为“一碗”,既让人联想到文中热气腾腾的食物,又象征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四时”则进一步扩展了时间维度,暗示这种温暖贯穿四季,无论何时都给人以抚慰。主旨上,“一碗”以小见大,代表老人用一碗面传递的善意与关怀,暗含“人间烟火气”对人心灵的抚慰。
示例二:我认为“面馆里的‘守夜人’”更好。内容上,标题直接点明故事的核心场景(面馆)和核心人物(守夜人),“深夜守护”这一行为贯穿全文。主旨上,文章强调生活的本质在于简单而纯粹的美好,老人的面馆就是这种美好的承载地。“守夜人”一词突出了老人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举,他的行为让寒夜变得温馨,引导读者从老人的守夜行为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美好。 13.该单元以“小人物”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而本文通过记述面馆老人对“我”这样的陌生人的友善,以及为学生延迟关店的行为,展现了面馆老人的善良无私,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美好。本单元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只是一个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住的普通保姆,但她热情善良,真挚淳朴,在幼年时,没有人在意鲁迅的心思,阿长在意作为一个小人物,她身上的优点温暖了鲁迅的童年。(任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谈小人物的精神品质)本文与单元内容契合,主旨一致。因此,可以将本文加入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进行联读。
【答案】14.A 15.站在客观、全面的角度,不带有主观认知偏差地看待所有队伍,能够看到大多数队伍速度实际相差无几的状态。 16.示例:爸爸,您先别着急。其实您觉得咱们这条车道慢,这背后是有科学原因的。从概率上讲,这么多车道,咱们排到最快车道的概率很低,所以排到相对慢一点的车道是很正常的。而且,您注意到其他车道变快,这是“幸存者偏差”,其实大多数车道速度差不多,只是您对快的车道更敏感,才会觉得我们的车道慢。还有“错误相关效应”,也许只是前面刚好有车缴费慢,导致队伍短暂变慢,但您下意识就把队伍慢归因于我们这条车道了。另外,一直变道加塞不仅危险,差点酿成车祸多可怕呀,而且一直关注车道快慢会让您更烦躁。您可以试着放松一下,比如看看周围的风景,转移下注意力,这样排队也不会那么难熬。排队是保证通行公平的方式,咱们耐心等等,安全最重要呀。
【答案】17.D 18.植物制造氧气,使得地球适宜万物生存(材料一);植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把人类留在了某个地方(选择了定居生活)(材料二)。 19.示例:亲爱的参观者们,欢迎来到“植物与人类”的奇妙世界!植物是地球的开拓者,植物的演变见证着地球的变迁。植物不仅为我们提供食物来源,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喻美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借杨柳抒离情……此次展览,将带您探寻植物与人类相依相存的发展历程,祝您收获满满!
20.略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