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零诊模拟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很快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方面,我国完全符合大国标准。在制度层面,我们也形成了符合自己国情特点的制度体系。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大国的标准,不仅要符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更要在知识层面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在知识层面,我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成果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和改善空间。下一步如何走?这是未来知识体系建设与知识强国建设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中国不仅要成为学术大国,更要力争成为思想大国。凭经验来看,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在海外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可以在美国、欧洲顶尖的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西方的命题,西方的命题加上副标题“evidence from China”,即所谓“西方的命题,中国的证据”。此种命题,归根到底是针对西方问题所提出来的命题,和中国社会相关度比较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是普遍性的语言,即通用性语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是社会在前,科学在后,要先懂社会的实践才用得上科学的理论。再者,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软实力(soft power)”还不够强。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发展迅速,网络技术发展与媒体信息传播能力方面,都在将我国推向科技强国。但我国的形象仍在国际社会中遭遇西方媒体的污名化传播,这是由于西方媒体背后有带有本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作为“软实力”的基础;而我国相对而言,只是媒介技术、信息传播等“硬实力”的增长,背后的知识体系支撑较弱。钱学森先生曾提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改革开放促成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教育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和更新,但在培养重量级的学术大家方面仍有差距。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扶贫实践和知识之间的鸿沟。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约有8亿多人脱贫;党的十八大以后,约1亿多人脱贫。但是这样的数据并未反映在我们的学术发展与知识体系建设中。埃丝特·迪弗洛和阿比吉特·巴纳吉两位经济学家因为研究扶贫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阅读二位学者的书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学家与二位学者所研究的内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在扶贫方面的巨大成就,没有呈现在知识体系中。因此,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要在保证意识形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扩大研究眼界、充实研究领域,争取构建起自主性完备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是学界专家的科研使命,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自主性的知识体系要求拥有原创性的知识结构,避免学术界“卡脖子”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应用西方技术,自主原创性的内容较少;现在进入科创时代,已实现从应用到原创的转型。知识界也一样,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科学力量的发展,中国亟需构建一套基于中国实践经验的社会科学体系。(摘编自郑永年《如何构建知识强国》)材料二作为一个专业行动领域,社会工作需要有扎实的知识体系为其行动的基础与向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发展经历了“拿来主义”和“本土化”两个阶段,现在进入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的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识”是对某一方面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总结提炼,包括经验知识、理论知识、行动知识等。而“知识体系”则是指在某一方面全部知识的有序总和。当代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是一个由各国的知识生产者共同构成的全球性生产体系,其生产出来的社会科学知识既具有全球通用性,也具有国家民族性与地方性特征。尽管当代社会科学知识有很强的国际传播与交流的特性,但各国的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仍主要是依托民族国家构建的学术体系,并重点反映本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各个国家的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知识体系建构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国更是如此。中国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民族国家自主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行动体系。中国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由本国自主,即由本国学者在政府和社会的引导支持下自主建构相关知识体系并开发和生产相关知识;二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于但不限于本国的社会实践,因此既能应用于本国,也能对全人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作出贡献。(摘编自关信平《中国自主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经济的飞跃,但在物质、制度与知识层面的发展还不平衡,制度体系的建构国际化尚不足。B.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不同,构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需要先研究中国的社会实践。C. 我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遭遇西方媒体污名化传播,是由于我国的知识体系支撑力无法与西方媒体的软实力抗衡。D. 中国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由本国自主、基于但不限于本国的社会实践,既有益于本国,也有助于世界。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的命题,中国的证据”式的文章与中国社会相关度比较低,因此对解决中国问题没有作用。B. 中国经济学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大差距,表明我国在扶贫方面滞后于外国。C. 未来进行学术研究,如果不能保证意识形态导向的正确,就容易盲目崇洋媚外,无法实现转型。D. 我国构建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他国家构建知识体系也要经历这两个阶段。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写作重点在于“指出问题”,最后一段才涉及到“解决问题”。B. 材料一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研究进行比较,是对比论证。C. 材料二阐释了知识、知识体系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什么”。D. 两则材料都表现了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现实,也着眼于未来。4. 材料一中加点的“鸿沟”“很大差距”“巨大成就”“使命”等词语背后隐藏着作者的观点态度,请对“鸿沟”和“使命”加以分析。5. 两则材料都强调构建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开花落四合院陈愉庆我家在西单横二条32号住了十年,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女儿,可进入梦乡的,仍然总是童年时的家。门前长廊下两株高过屋檐的西府海棠,绽放着满树花朵,在我的梦境里轻轻摇曳。来到北京后不久,我们便迁入了西单横二条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它成了都市计划委员会员工的宿舍大院。整座院子的大门坐北朝南,朱红色的大门两旁,蹲着一对龇牙咧嘴的石狮子。可横二条胡同是南北向,胡同两边的宅院大门就不得不朝东或朝西了。不知是否出于风水考虑,这座宅院在朝南的正门外又套了一座很空旷的院子,院子的东面加了两扇可以朝左右滑行一百八十度的大门,这样,空院子就成了一个停车场。院子的西头有一个很大的公厕,厕所后面是一株不知经历过多少代的老榆树,遮天蔽日的树冠里藏了一只只鸦巢。每天傍晚,不管在院子里玩得多么尽兴,只要抬头望见归巢的鸦群,孩子们就知道大人要下班了,该回家吃晚饭了。横二条家中的家具,很多都是梁思成先生亲自陪父亲去琉璃厂等地选购的。梁先生帮父亲挑了张一米八长的明式长方形餐桌、四把明式圈椅、两把官帽靠背椅。他告诉父亲,我的眼力不会错的,这是真正的明代海南黄花梨,而且可能是从皇宫出来的东西。父亲不通文物鉴别,戏言道“皇上也爱吃西餐吗?正好是西餐桌的尺寸。”梁先生说:“那是祭祖或拜天地时放烛台和供品的,也可能是皇上大婚时拜天地用的。”深知梁先生眼力的父亲立即遵命买下这张餐桌。我听父亲说过梁先生对文物古董具有非凡的鉴别能力。一次,梁先生到老同学陈植家里去做客。陈植的叔父陈叔通是有名的文物收藏家。他拿出一尊三面佛对梁思成说:“你如果能说出这座佛像的年代,我就把它送给你。”梁先生看了看,立即说这是北魏时期的作品。陈老先生惊诧万分,想不到侄儿的这位年轻同窗竟有这等眼力。梁先生笑说:“还有什么要考我的吗?”陈叔通先生连连摆手,“再猜下去,我的古董都要搬到你家去了!”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老先生非要梁先生把这件贵重的三面佛带走。梁先生坚辞拒绝。第二天,老同学陈植捧着那尊佛像到了梁家说,叔父要梁思成务必收下。君子之交,一诺千金,哪有食言之理?岂不陷叔父于不义?父亲在一堆旧家具中发现了一只黄花梨古筝琴几,长约一米五,高、宽各约一尺,案面两端有小翘头,牙板双端呈卷云头状花纹。不仅造型简洁,而且色泽与餐桌匹配,父亲如获至宝,把这张琴几做了沙发前的茶几。梁先生连呼“妙哉”,还说这就叫创意。梁先生又帮父亲选购了花梨木写字台、花梨木餐边柜、角柜。那天还买了三只大花瓶。一只是黑地彩绘的花卉如意耳瓶,高约两尺,“放在屋角,插几枝常青植物,就是插几束干枝也别具一格。”梁先生建议道。另一只瓶身硕大粗壮,是元代梅瓶式样的青花瓷。还有一只是长颈球腹圈足的青花赏瓶,有一尺多高。父亲把两只青花瓷瓶改成了灯座,配了两只白色百折绢丝灯罩。后来梁先生来我家做客,指着我家用蓝印花土布做成的窗帘说:“你的民族化更彻底嘛!”母亲指指父亲道:“我说太标新立异了,他非说要和这房子的建筑风格统一,还说这样才更配那两只青花瓷瓶!”梁先生大笑。父亲对有木雕门楣的烟榻做了些许改装。东西两侧的墙上钉了隔板,成了孩子们的书架。烟榻上铺了厚厚的垫子,北窗的窗台下放了一溜儿松软的靠包。这里立即成了我和弟弟的乐园。倚在靠包上看小人书,躺在厚垫子上睡觉,翻筋斗;趴在窗台上看白云在紫丁香间穿行游走……三进三出的四合院里住了大约十来户人家,都是父亲“都委会”里的同事。陈干、项彬南、张汝良、汪国瑜、沈永铭……这些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夫妇来自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也有不远万里刚从英国回到祖国的杨南生、莘耘尊夫妇,从香港回来的周文正夫妇,印尼归侨梅乾振夫妇……同事们的年龄不比父亲小多少,因为父亲在南京中央大学做过教授,天经地义地就成了“长辈”。父亲很为自己这支年轻的团队自豪。无论严冬酷暑,只要有工作,大家登上自行车就呼啸而去。办公室做不完的事情,下了班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也从无怨言。一旦完成了工作,全院的邻居们又会尽情狂欢。沈永铭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的才子,高大消瘦的沈永铭儒雅而又帅气,刚刚结婚的新娘汤纪敏娇俏玲珑,是丈夫清华大学的同窗。新婚夫妇住在中院过廊旁边一间十几平米的屋子里,每次路过那间挂着淡粉色窗幔的小屋,我眼前就会出现新娘汤纪敏依偎在新郎身边那幸福娇羞的笑容。因为我们全院的男女老幼都参加了他们在市政府办公楼举行的婚礼。机敏活跃的沈永铭是宿舍大院每次联欢活动的组织者。周末夏夜的傍晚,邻居们陆续走进我们后面的大院儿,回廊上坐满了嗑瓜子、吃西瓜、谈笑风生的年轻夫妇。孩子们在回廊中间追逐嬉笑,大呼小叫,女孩子们争着去采花池里能染指甲的凤仙花,男孩子交换起手里的玻璃弹球和“洋画儿”。月亮升起来了。《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也从旧留声机里淌了出来。一对对舞伴走下回廊的台阶,在大院的方砖地上快乐地旋转。沁着茉莉花香的晚风中,年轻女人的“布拉吉”裙子,犹如一朵朵月光下盛开的牵牛花。我家卧室西头的卫生间门外是一个可以通回廊的小院子。但整座大院的三个院子,一共只有两个公厕。父亲非叫母亲打开我家卫生间的大门,让等不及如厕的邻居来我家方便。假日里,家家飘出各异的饭菜香气。走进任何一个邻居家里,都会被主人邀上餐桌,吃得心满意足。院子里的人家不必锁门,谁家也没丢过东西。哪家的孩子生病了,大家都会过来探望帮忙。下雨了,不管什么人在家,都会把大家晾在绳上的衣服收回来……后来,除个别的几个人,“都委会”住在横二条四合院的同事们几乎都命途多舛。他们为《梁陈方案》[注]付出了青春岁月。他们的付出,并不是为了什么与梁思成或陈占祥的私交,而是为了实践一种科学的理念和信仰,为了献身于保护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遗产,他们都是千年古都默默无闻的忠实守护者。他们的名字,同样不该被遗忘。[注]《梁陈方案》:建国初期,梁思成、陈占祥两位建筑专家对新中国的首都古都北京提出科学规划的建筑方案。本文作者为陈占祥的女儿。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所居住的四合院的布局、方位,除了表现北京古都民居建筑的特点之外,还隐隐透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B. 文章用大量篇幅叙述梁思成先生帮助父亲挑选家具,表现出二人同为建筑师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父亲不如梁先生那么有文物鉴别力的一丝遗憾。C. 四合院里住的十来户人家都是父亲的同事,他们大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夫妇,父亲学历最高,所以天经地义地就成了他们尊敬的“长辈”。D. 父亲富有巧思,热爱生活,他改造器物,有的颇有创意,有的具有民族化的风格,有的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这些器物都是梁先生选购的。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合院里花类繁多,有西府海棠、紫丁香、凤仙花、茉莉花等,花开花落既照应了标题,又构成全文线索,使文章形散而神聚。B. 本文有饱满的生活细节描写,如梁先生鉴定三面佛年代的奇事,父亲改造家具装饰时梁先生的打趣,既富有情趣,又文化风雅。C. 文章叙事怀人,叙写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日常生活,虽然描写的人物众多,但繁笔和简笔各尽其妙,且语言典雅华丽,字字珠玑。D. 作为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从细腻温婉的女性视角讲述童年故居里的人事变迁,文章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感伤的氛围。8.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艺术效果。9. 这篇散文以记人为主,四合院里居住的都是建筑专家们,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①有三仁焉。”(节选自《论语·微子》)材料二: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材料三: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箕子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昏而无邪,隤②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③。”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④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⑤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节选自《柳河东集·箕子碑》)[注]①殷:殷商王朝;②隤(tuí):跌倒,此处引申为困顿;③明夷:卦名,后喻主暗于上、贤臣退避的乱世;④彝伦:指常理、伦常;⑤武庚:商纣王之子,商朝灭亡后发动“武庚之乱”。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当纣之时A大道悖B乱C天威之动D不能E戒F圣人之G言H无所用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听从、接受,与《陈情表》“听臣微志”中的“听”意思相同。B. 是,指示代词,与“惟命是从”“惟马首是瞻”中的“是”用法不同。C. 人事,人世间事,与《归去来兮辞》“尝从人事”的“人事”意思不同。D. 而,连词,表转折,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到纣王使用象牙筷,箕子就见微知著,预判到纣王会贪得无厌、荒淫骄奢,这样国家将不可能振兴,后来纣王果然恣纵逸乐,政治混乱。B. 箕子和比干都不忍心看着百姓受苦,于是箕子就选择了将纣王的恶行彰显天下,而自己也为奴;比干则选择了直言进谏,最终被剖心而死。C. 微子认为君臣之间以道义联结,因纣王屡劝不听,他便离开了。周武王战胜纣王后他肉袒面缚主动示诚,武王释放了他并恢复其原有地位。D. 周朝用正道教养人民,于是箕子写《洪范》来助其创立典章制度;受封朝鲜后,他积极传授华夏民族文化;唐朝时还有人修建庙宇祭祀他。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2)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14. 孔子认为,箕子、比干、微子都是“仁人”,而柳宗元认为箕子的选择在三人之中最可贵。请结合材料谈谈柳宗元这样评述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陈公廙园修禊事席上赋程颢盛集兰亭旧,风流洛社①今。坐中无俗客,水曲有清音。香篆②来还去,花枝泛复沉。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③。[注]①洛社:宋代欧阳修、梅尧臣等在洛阳时组织的诗社;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③轻阴:淡云、薄云。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用典,点明此次聚会有着与兰亭、洛社雅集一样的盛况遗风。B. 诗人用“无”“有”对举,表现出修禊事者脱俗的气质、高雅的情怀。C. 诗歌描绘了香篆缭绕、花枝沉浮的景象,蕴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D. 全诗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有“雅韵”也有“理趣”,和谐统一。16. 程颢作为理学家,善于从自然的变化中领悟人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在中国古代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这从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可看出。(2)古诗中经常借动物的意象表情达意,如《离骚》中“________”一句,以鹰之卓然不群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蜀道难》中“__________”一句,借猿猴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3)苏轼的《石钟山记》告诉我们: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4)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歌颂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注重歌颂他的精神品格。【答案】 ①.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 却匈奴七百余里 ③. 鸷鸟之不群兮 ④. 猿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披星带月,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哄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妆,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抑或是风雨无阻的递送,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甲 )。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乙 ),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①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③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④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⑤社会才能得以不断进步。18.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势不可挡 B. 翻山越岭 C. 砥砺前行 D. 滚滚向前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0. 请在文中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 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1)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2)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论及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人们十分重视态度和方法,而在时间运用的这一问题上,却往往要么漫不经心,要么手足无措。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A 2. C3. B 4. ①“鸿沟”凸显出作者对扶贫实践与知识脱节问题的震惊,指出应将扶贫成就呈现在知识体系中。②“使命”凸显出作者对我国学界专家改变缺乏原创性知识结构的殷切希望,表明了应加快构建起自主性完备的知识体系的主张。5. ①力促中国成为学术大国、思想大国。②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③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实力与科学力量的发展。④建成我国原创性的知识结构,并对全人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作出贡献。【答案】6. A 7. B8. ①生动具体地描写大院生活情形,表现了大院丰富多彩的快乐生活,蕴含了对大院生活的深沉眷恋之情。②借月亮、乐曲和花香、晚风营造出温馨、优雅的欢快氛围,有力烘托出人物的蓬勃朝气和文化品位。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动静的结合、比喻的运用、环境的烘托,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优美高雅的气氛。9. ①热爱祖国,学成归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②献身科学,甘于奉献。为《梁陈方案》付出青春岁月;无论寒冬酷暑,工作优先。③重义轻利,一诺千金。叔父要梁思成务必收下三面佛,而梁思成拒收三面佛。④待人友善,视人如己。四合院邻里间真诚相待,不用锁门,相互照应。⑤命途多舛,不改信仰。虽然命途多舛,但心存大义,坚守良知和人格。⑥情趣高雅,热爱生活。父亲富有巧思,改造家具;邻居们闲暇时欢乐舞蹈。【答案】10. ACF11. D 12. B13. (1)(箕子)于是披头散发假装疯癫成为了囚奴,后来就隐居弹琴来抒发心中悲痛。(2)假如纣王作恶还没达到顶点便自己死了,武庚能考虑到国家的危乱因而力图保存社稷。14. ①比干虽能冒死进谏,但于宗族不利;微子虽能保存自己的宗庙奉祀,但要先离开国家;②而箕子身处乱世却始终坚守正直(“正蒙难”),等到恰当的时机就传授给圣君治理之法(“法授圣”),并能教化人民(“化及民”)。【答案】15. C 16. ①虽然香篆时聚时散,花枝时浮时沉,但世事无常本就是自然常态,人只需达观面对,无须感伤哀怨。②虽然白日将尽,天际阴云初现,但暮云不浓,所以不必遗憾挂怀,而应当豁达乐观,乐享当下美好。17.【答案】 ①.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 却匈奴七百余里 ③. 鸷鸟之不群兮 ④.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⑤. 事不目见耳闻 ⑥. 而臆断其有无 ⑦.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⑧. 千载谁堪伯仲间【答案】18. D 19. “披星带月”的“带”改为“戴”。“哄鸣声”的“哄”改为“轰”。“身穿工妆”的“妆”改为“装”。20. 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乙:看似平平无奇 21. ①改为“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⑤改“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或“社会才能不断进步”。22. (1)问题描述:劳动的价值是什么?(或劳动的意义是什么?)(2)看法及理由:示例一:我认为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①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完整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②能联系当今时代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示例二:我认为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①阐述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时,对于精神价值的讨论不够深入;②文学化表述过多,导致对于“劳动价值”的概念阐述不够清晰;③没有紧扣小刚青年人的身份而谈,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23.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