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基础知识(40 分)1.课文默写(10 分)(1)直接默写(6 分)①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②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③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⑤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⑥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2)理解性默写(4 分)①《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②《与朱元思书》中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的句子是: , 。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12 分)秋日的山林,别有一番景致。清晨,薄雾如纱,笼罩着挺拔的松柏,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偶有落叶飘落在水面,随波逐流,宛如一叶叶小舟。置身其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松柏( ) 潺潺( )(2 分)(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改为 (2 分)(3)下列词语中,与 “斑驳” 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3 分)A. 整齐 B. 杂乱 C. 斑斓 D. 清晰(4)下列对语段中 “心旷神怡” 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心情烦躁,精神不振 B.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C. 内心焦虑,无法平静 D. 情绪激动,难以控制3.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①尤其是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火焰般燃烧,景色十分壮观。②这里的山不高,但错落有致;水不深,却清澈见底。③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④村口有一条小河,河水常年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庄稼。A. ③②④① B. ③④②① C. ②③④① D. ②④③①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通过这次写景作文比赛,使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删去 “通过” 或 “使”)B. 春天的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将 “季节” 改为 “地方”)C. 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将 “改正” 和 “找出” 互换位置)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在 “教育” 后加上 “力度”)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结构。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均在 “唐宋八大家” 之列。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站在山顶俯瞰,只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景色美不胜收。B. 他的这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形象,描绘的景色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C. 周末,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踏青,大家兴高采烈,谈笑风生。D. 他在课堂上总是夸夸其谈,同学们都很喜欢听他讲课。7.综合性学习:古诗文与自然之美(6 分)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描绘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色。班级将开展 “古诗文与自然之美” 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写出两句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4 分)① , 。(《 》)② , 。(《 》)(2)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活动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 分)二、阅读理解(55 分)(一)课外古诗文联读(16 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和文言文,完成 8-11 题。【甲】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乙】与施从事书(节选)吴均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1)空山新雨后 新:____________________(2)明月松间照 照:____________________(3)绝壁干天 干: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足荡累颐物 信:____________________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10.【甲】诗和【乙】文都描写了自然景色,请分别概括其描写的景色特点。(4 分)11.【甲】诗和【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14 题。材料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涌现出了大量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例如,杜甫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对泰山雄伟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环境保护。一些景区通过举办古诗文朗诵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增强环保意识。如黄山景区在每年的旅游旺季,都会组织志愿者在景点进行古诗文朗诵,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材料三:某校开展了 “走进自然,品味古诗” 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走进公园、郊外等自然环境中,寻找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进行创作和分享。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12.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4 分)13.根据材料二,景区举办古诗文朗诵活动有什么作用?(4 分)14.结合材料三,谈谈开展 “走进自然,品味古诗” 实践活动有哪些好处。(4 分)(三)课外写景散文阅读(17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秋之韵①告别了夏日的炎热,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她像一位神奇的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②秋天的天空,湛蓝如洗,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偶尔有几朵白云飘过,如棉花般洁白,给这蓝色的画布增添了几分灵动。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方飞去,它们一会儿排成 “人” 字形,一会儿排成 “一” 字形,仿佛在向人们告别。③秋天的树林,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枫叶红得似火,远远望去,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银杏叶黄得如金,随风飘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松树依然青翠挺拔,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守护着这片树林。漫步林中,脚下是厚厚的落叶,踩上去发出 “沙沙” 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秋 的赞歌。④秋天的田野,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高粱涨红了脸,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玉米露出了金黄的牙齿,笑得合不拢嘴。农民伯伯们在田野里忙碌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⑤秋天的果园,硕果累累。苹果红彤彤的,像一个个红灯笼;梨子黄澄澄的,像一个个小葫芦;葡萄紫莹莹的,像一串串珍珠。摘下一个果实,咬一口,甜丝丝的,味道好极了。⑥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喜悦的季节。我爱这迷人的秋之韵!15.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的景色?(4 分)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枫叶红得似火,远远望去,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银杏叶黄得如金,随风飘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松树依然青翠挺拔,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守护着这片树林。1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18.结合全文,说说标题 “秋之韵” 的含义。(5 分)(四)名著阅读(10 分)19.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A. 书中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B. 作者在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还深入分析和探究了 “红色中国” 产生、发展的原因。C. 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人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如称毛泽东是 “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D. 该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 分)“红军长征经过了无数艰难险阻,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他们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红军长征中 “爬雪山、过草地” 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2 分)(2)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具体内容,简要说说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还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4 分)三、作文(50 分)请以 “家乡的______”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作文,着重进行景物描写。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使题目完整;(2)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突出景物的特点;(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①征蓬出汉塞 ②云生结海楼 ③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馨香盈怀袖 ⑤老骥伏枥 ⑥松枝一何劲(2)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解析:本题考查课文默写,包括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直接默写需准确记忆课文内容;理解性默写要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1)bǎi chán(2)“荫” 改为 “阴”(解析:“树阴” 指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荫” 应为 “阴”)(3)C 解析:“斑驳” 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斑斓” 意思与之最相近,C 项正确。(4)B 解析:“心旷神怡” 指心境开阔,精神愉快,B 项正确。A 解析:③句总写家乡是山清水秀的小村庄,为首句;②句介绍家乡的山和水;④句具体写村口的小河;①句描写秋天的景色,故排序为③②④①,A 项正确。D 解析:“防止” 和 “不再” 表意重复,应删去 “不”,D 项修改不正确。A 解析:消息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A 项表述正确;B、C、D 项表述均正确。D 解析:“夸夸其谈”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是贬义词,与语境不符,使用不正确。(1)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2)示例:举办 “古诗中的自然之美” 主题演讲比赛。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深入挖掘古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二、阅读理解(一)课外古诗文联读8.(1)刚刚 (2)照耀 (3)直冲 (4)确实,的确9.(1)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莲花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2)归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渴了想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百臂相接。10.【甲】诗描写的景色清新、宁静、优美,充满生机;【乙】文描写的景色雄奇、险峻、壮丽,充满活力。11.【甲】诗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二)非连题12. 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13. 景区举办古诗文朗诵活动,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增强环保意识。14. 开展 “走进自然,品味古诗” 实践活动,能让同学们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增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三)文学作品阅读15.文章从天空、树林、田野、果园四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的景色。1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枫叶比作燃烧的火焰,将银杏叶比作翩翩起舞的蝴蝶,将松树比作威武的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树林色彩斑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树林的喜爱之情。17.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丰收的喜悦。18.“秋之韵” 既指秋天美丽的景色,如湛蓝的天空、色彩斑斓的树林、丰收的田野、硕果累累的果园等;也指秋天所蕴含的韵味,如丰收的喜悦、宁静的氛围等。(四)名著阅读19. C 解析:书中称毛泽东是 “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这一评价是客观的,C 项表述正确;A、B、D 项表述均正确。20.(1)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2)示例:红军在长征中还经历了敌人三、作文:家乡的小河 村口的小河像条碧绿的绸带,绕着青灰色的瓦房蜿蜒而去。它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清亮的底色,四季流转间,总在眼底漾起不同的涟漪。 春日的河水是刚睡醒的模样。冰面消融时,碎冰顺着水流碰撞,发出叮咚的脆响,像谁在弹奏古老的琴弦。岸边的垂柳把绿丝绦浸在水里,春风拂过,便染绿了一河清波。放学路上,常能看见白鸭成群结队游过,划开的水纹里,映着天空碎云的影子。有次我蹲在青石板上,看见一群小鱼贴着河底的卵石游动,它们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银亮的光,仿佛撒在水里的星子。 盛夏的小河最是热闹。正午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柳树叶,在水面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无数跳跃的金粒。孩子们脱了鞋踩在浅滩,脚丫搅起的泥沙让河水泛起短暂的浑浊,随即又被新的水流涤荡干净。傍晚时分,妇女们端着木盆来洗衣,棒槌捶打衣裳的砰砰声,混着她们的说笑声,顺着河风飘出老远。我最爱看夕阳西沉时的河面,晚霞把流水染成橘红色,归鸟的剪影掠过水面,带起的涟漪里盛满了碎金。 秋日的河水变得沉静。岸边的芦苇抽出洁白的芦花,风一吹便簌簌地飘向水面,像给小河撒了把碎雪。水底的卵石看得愈发清晰,偶尔有落叶旋转着沉下去,惊动了趴在石上的田螺。有次清晨路过,看见河面浮着层薄薄的雾,远处的木桥只露出模糊的轮廓,恍若水墨画里晕开的线条。等太阳升高,雾气散去,河水便成了透亮的翡翠,映着岸边金黄的银杏叶,美得让人心头发颤。 冬日的小河会换上素净的衣裳。结了薄冰的河面像面巨大的镜子,映着铅灰色的天空和光秃秃的枝桠。要是下过雪,岸边的枯草顶着白绒,冰面覆着积雪,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只有北风掠过树梢的呼啸。但只要仔细听,冰层下仍有水流的声音,像大地的脉搏在轻轻跳动,让人知道春天不远了。 这条小河绕着村子流淌了不知多少年,它见过祖辈们弯腰插秧的身影,听过孩童们追逐打闹的笑声,也映过无数个日出日落。它就像位沉默的老友,用清澈的眼眸,见证着家乡的岁月流转,也温柔了我记忆里的每个晨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