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觏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晚悲怀李觏①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经霜。壶中若逐仙翁去②,待看年华几许长。[注]①李觏:北宋哲学家、思想家,屡试不第,后以教学著书为生。②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直抒胸臆,将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结合,语言质朴而情感厚重。B.诗歌选取黄叶、夕阳、山松、霜等意象,营造晚秋时节清冷萧瑟的意境。C.颔联中的“上”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秋季树叶颜色的变化。D.春水会入海,山松应经霜,蕴含诗人对生命历程的深刻思考,富有哲思。2.古人说“秋士易感”,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苦雨初霁李觏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①初干果味全。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②更油然③。【注】①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②河汉:银河。③油然:浓云涌聚的样子。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阴为患”写出了人们对淫雨不断的担心,既点出题目的“苦”,又为下句的“惊”蓄势。B.“革去方惊造化权”写出大自然轻易间便可让雨去晴来,去除积患,表现了对自然伟力的惊叹。C.颔联描绘天晴后天地光色重现、山川秀美之景,以拟物笔法紧承上句将造化之功写得极具生气。D.尾联寄语残云勿再靠着银河的水势兴云作雨,流露对晴光易逝的忧虑,使全诗有抑扬顿挫之妙。4.请赏析本诗颈联“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中“活”“全”二字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忠武侯李觏齐霸燕强旧有基,当年管乐①易为奇。何如新野羁栖后,正值曹公挟帝时。指画二州②收汉烬,安排八阵与天期。才高命短虽无奈,犹胜隆中世不知。【注】①管乐:指管仲和乐毅。②二州:指荆州和益州。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管仲和乐毅使齐国和燕国变得强盛起来的典故,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铺垫。B.“正值曹公挟帝时”指出诸葛亮出山面临的严峻形势,含蓄表达对诸葛亮的赞扬。C.通过“指画”“安排”等动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的精心谋划和布局。D.本诗与杜甫《蜀相》,两诗的颈联都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人生经历与军事智慧。6.这首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闲 居李觏无物可劳情,空郊日闭扃①。雨吟春破碎,贫饮客凋零。世事重江②险,才名一梦醒。同心只松柏,见我尚青青。【注】①扃(jiōng):从外面关闭门户用的门门、门环等。②重江:指二江或诸江合流之处。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直接抒情,诗人表示任何外物都不会扰乱他内心的宁静与平和。B.第二句写诗人住在空旷的郊外,每天过着关门闭户的生活,与诗题呼应。C.诗人日子艰难,又不像杜甫《客至》中有多人来拜访,他只能自斟自饮。D.诗人将自己的心境寄托于青青松柏,表现了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8.颈联以比喻的方式写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读长恨辞[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前两句对《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一略加扩展,写出了唐玄宗对战乱的无可奈何与痛恨之情。B.袁诗一二句表达对《长恨歌》中李、杨二人永别之题旨不以为然,是因为普通百姓也有像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一样的分离悲剧。C.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袁诗将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D.这两首诗都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七言绝句。10.这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生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诗以剑喻峰,“割”字呼应上句“剑芒”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B.柳诗“处处”一词写出海畔尖山之多,也饱含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C.李诗从天涯落日写起,到碧山暮云作结,视野由远而近,色彩由明而暗。D.李诗“极”“已”“还”三个虚字运用巧妙,都是诗抒情层次推进的标志。12.两首诗都以望远抒发思乡之情,但思乡之情的具体表现却又各有差异,请简要分析作答。答案1.B 2.①抒发了时光易逝、年华不再的感伤。“渐老”表明诗人感到年华易老,“天寒日短”则表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②抒发了世事烦扰、庸碌度日的无奈。“百事忙”可见诗人深感自己被俗事困扰、庸庸碌碌。③表达了因秋景而引发的人生忧愁失意之感。诗人因秋日黄叶、曙光变夕阳等萧瑟之景而感伤失意。④表达了生命坚韧之感。诗人因春水到海、山松经霜感受到生命的坚韧。⑤抒发了珍惜年华、不蹉跎岁月之情。诗人想到如果追随着壶中的仙翁,也许能知道人间日月的长短,而不致岁月蹉跎、华年难再。【导语】本诗以“渐老”“天寒”切入,借黄叶、夕阳写时光飞逝,又以春水、山松喻生命韧性。尾联化用壶公典故,于悲秋中融入哲思,将年华之叹、世事之愁与生命之悟熔铸一炉,情感沉郁而不失思辨。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选取……山松、霜等意象,营造晚秋时节清冷萧瑟的意境”错误。“山松”表现了其经霜的顽强生命力,并不萧瑟冷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联“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渐老”二字直接点明年龄增长带来的危机感,“多忧”强化内心焦虑;“天寒日短”既描绘晚秋时节白昼渐短的自然现象,又暗喻人生已步入晚景,时日无多,“更心伤”直抒胸臆,将自然季节的变化与生命流逝的感慨紧密相连。②“百事忙”三字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诗人被诸多世俗事务缠身的状态。结合注释中李觏“屡试不第,后以教学著书为生”的生平经历,可知他虽有才华与抱负,却因科举失意,只能为生计奔波,陷入繁琐事务中,理想难以实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身庸碌度日、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与苦闷。③“数分红色上黄叶”一句,通过“红色”与“黄叶”的色彩对比,细腻描绘出秋叶从绿色转为黄色,再染上红色的凋零过程,“上”字化静为动,赋予树叶颜色变化以动态感,以景衬情,借秋叶的衰败象征人生的衰老与失意;“一瞬曙光成夕阳”,从晨光到夕阳的瞬间转换,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描写,更营造出一种萧瑟、落寞的氛围,诗人由此触景生情,将秋景的变化与自身人生境遇相联系,抒发内心的忧愁失意。④颈联“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经霜”,诗人以“春水入海”这一自然现象,隐喻生命的发展有着既定的轨迹和归宿,时光一去不复返;“山松经霜”则强调松树历经风霜仍能保持挺拔,象征生命在困境与磨砺中展现出的坚韧顽强。⑤尾联“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诗人借用“壶公”的典故,壶中世界虽有日月,但与外界不同,若能追随壶中仙翁,或许能知晓生命的长度。这一浪漫的想象背后,表面上是对仙境中时光奥秘的好奇,深层则是对现实中岁月匆匆、不愿虚度年华的警醒,委婉地表达出珍惜时光、不蹉跎岁月的情感。3.C 4.①“活”字本用于生命体,这里用于修饰滚滚车轮声,以陌生化表达突出天晴后道路畅通、车马轻快的情状,与原先车轮在泥泞中带水拖泥咿轧之声形成对照,表达出雨过天晴的愉快感。②“全”修饰“果味”,既可指果实品种丰富、滋味十足,也可指果实香味浓郁,“全”打通视觉、味觉与嗅觉(写“通感”亦可),见出雨霁后万物复苏的鲜活生机。【导语】本诗以“苦雨初霁”为题,通过描绘阴雨转晴的自然变化,展现造化之力的神奇。诗中既有对久雨成患的忧虑,又有对晴光重现的欣喜,尾联以拟人手法寄语残云,流露出对晴好天气的珍惜。语言凝练,意境清新,情感真挚。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以拟物笔法”错。颔联“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意为:天空恢复原来的样子,将日月归还给人们,大地把浓浓的秀色给予了山川。“还”和“与”分别赋予了“天”和“地”以人的动作、情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非拟物。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颈联“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意为:路上的泥泞少了,车子才跑得更欢。树木稀少的林子里,雨水刚被太阳晒干,树林里在这个季节里应该有的野果样样齐全。①“车声活”中的“活”字通常用于形容有生命的物体,此处却用来修饰“车声”,属于移就手法。它通过声音的“活”,反衬出此前阴雨连绵时车轮在泥泞中艰难滚动的沉闷、拖沓声响;如今道路渐干,车声转为清脆灵动,仿佛重获生命。这种听觉上的对比,具象化地传递了诗人对雨霁路畅的愉快感。②“全”字,意为“齐全”,既写果实丰收的“品种齐全”(视觉),又暗含滋味醇厚(味觉)与香气饱满(嗅觉),打通感官界限,形成通感修辞手法。此外,“全”字暗示此前因久雨而受损的果味如今“失而复得”,凸显出雨霁后万物复苏的鲜活生机的主题。5.D 6.①通过对比管仲、乐毅与诸葛亮的处境,强调了诸葛亮在更为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成就;②通过对比诸葛亮的才高和命短,表达对诸葛亮早逝的深切惋惜;③通过对入世与隐居的对比,表达对诸葛亮走出隆中兴复汉室之举的赞美。【导语】这首诗歌以管乐功业为衬,凸显诸葛亮在汉末乱世中的非凡才能。诗中“新野羁栖”与“挟帝时”形成时局对比,“指画二州”“安排八阵”展现其军事韬略。尾联“才高命短”的慨叹,与“隆中世不知”形成人生际遇的强烈反差,在历史纵深中完成了对武侯形象的立体塑造。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D.“都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人生经历与军事智慧”错误,“指画二州收汉烬”指诸葛亮收复了荆州和益州,概括他的重大人生经历;“安排八阵与天期”指他精心布置八阵图,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只是概括了他的重大人生经历。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管仲、乐毅与诸葛亮的处境对比:首联写管仲、乐毅凭借齐、燕的强盛基业,成就功业相对容易;而诸葛亮“新野羁栖后,正值曹公挟帝时”,寄人篱下且面临曹操专权的险恶局势却能开创基业。对比突出诸葛亮在艰难条件下取得成就的不易,彰显其才能超群。②诸葛亮“才高”与“命短”的对比:“才高命短虽无奈”将其卓越才智与其早逝的命运对比,肯定其“指画二州”“安排八阵”的雄才,又为其未能完成兴汉大业而惋惜,强化了悲剧性的感慨。③“入世建功”与“隆中隐居”的对比:“犹胜隆中世不知”将诸葛亮出山后建功立业的人生,与若终生隐居隆中则“世不知”的境况对比,突出其走出隆中、投身乱世的选择价值,表达对其以才济世之举的赞美。7.C 8.①诗人将世事比喻为两条江汇合之处,形象地写出世事的险恶;②将才华与名望比喻为一场大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生动地写出才名的虚幻;③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看破世事与名利的清醒,认为世间险恶,争斗无常,名利不过是昙花一现,体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又不像杜甫《客至》中有多人来拜访”错误,《客至》中并未表明有多人来拜访,而且“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也说明杜甫诗中也少有人来。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颈联“世事重江险,才名一梦醒”意思是:纷繁的世事就好像两条江汇合之处,名利如同梦境般。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世事重江险”,世事比喻为两条江汇合之处,形象地写出现实世界复杂多变、艰难险阻;“才名一梦醒”暗喻名利如梦境般虚幻、短暂无法久持。由此可见诗人看透了世事的险恶和名利的虚幻,对此持一种超然和淡泊的态度。9.A 10.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感慨的是不要只歌颂当年帝王、妃子的爱情,而应心怀苍生,看到普通百姓的苦难。【解析】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写出了唐玄宗对战乩的无可奈何与痛恨之情”表述有误,“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这两句说,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写"蜀道如天",用"夜"、"雨"二字,更显艰难;二句写泪"沾襟",用一"倍"字,足见其中的情感,故应为“写出了唐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哀痛之深”。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型阅读鉴赏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这两首诗歌。从题干来看,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生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然后分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看感慨的对象和内容是否一致。两首诗的语言都比较质朴,字面意思理解起来没有难度,关键是要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第一首诗:诗歌后两句是说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自是君王不动心”显然是对君王的谴责,所以感慨的对象应该是唐玄宗。唐玄宗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这是批判君王只沉溺于个人的情感而置国家于不顾的褊狭胸襟。第二首诗:“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字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泪比长生殿上多”,是说石壕村里的泪比长生殿上泪,应该同情的是人民,而不是君王,“泪比长生殿上多”显然有批评作者不知道去怜悯吟唱普通百姓痛苦的意思,由“莫唱”可知,这首诗歌感慨的对象是《长恨歌》,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点睛】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呢?首先,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第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应对策略:一、 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印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二、 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11.D 12.①柳诗表达的是渴望宽解思乡之苦的热切:从空间横向(或左右)展开,以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一身望故乡不足以宽慰内心的思乡之苦,故渴望化身千亿,表达的是宽解思乡之情的热切与激越;②李诗表达的是渴望宽解而不得的无奈:从空间纵向(或远近)展开,以层层深入之法,极力渲染故乡之远,故乡被碧山阻隔,碧山被暮云阻隔,望而不得,思乡之情不得宽解的无奈和痛苦。【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都是诗抒情层次推进的标志”错,“极”是补充强化。“望”是极目之望,并没有在层次上体现新的效果。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柳诗表达渴望宽解思乡之苦的热切:“若为化作身千亿”,他再突发奇想,想象非常奇妙,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这是从空间横向(或左右)展开,强烈抒发思乡愁苦。②李诗表达渴望宽解而不得的无奈:“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障碍重重,恨重重,从空间纵向(或远近)展开,把思乡之愁层层推进,碧山起到衬托并加重愁绪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