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王夫之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王夫之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王夫之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秋(其三)
王夫之①
昔昔秋犹在,疲劳老易侵。
宝刀蚀虎气,孤镜吼龙吟。
凉梦惊难续,闲愁病不任。
江山留九辩②,未许怨登临。
【注】①王夫之,明清之际思想家,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②《九辩》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宋玉素有忠君报国之志,但一生穷困潦倒,理想落空,因借古乐“九辩”为题抒发抑郁情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是又一年秋天降临,却说成是以前的秋天还在,表达出时光易逝的深沉感慨。
B.颔联表现了诗人英雄失志的悲凉,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感情基调颇相似。
C.颈联“凉”字语带双关,既紧扣“初秋”写天气之凉,更含蓄表现世态的炎凉。
D.诗歌表达方式以叙事、抒情为主,但也通过物象、典故等寓意,不失含蓄蕴藉。
2.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末句“未许怨登临”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四首(其四)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杏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顺治五年(公元1648)清军入湘,王夫之抗清兵败,投奔南明桂王(永历帝),本诗应是作者在南明永历政权军中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触物起兴,诗人从夜半风声起笔,继以“嘶”“惊”“壮”“鸣”等词,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
B.“飞将”句言国家没有李广这样英勇善战的将军,与《燕歌行》中“至今犹忆李将军”表达的情感相同。
C.七、八句同开头的热望形成对照,以眼前视觉形象的萧条凄清,反映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抗清前途的看法。
D.全诗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苍劲悲凉,体现了诗人的识见与思考,颇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4.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明末清初)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扃:喻闭门,引申为闭眼成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道秋宵真永” 一句是作者内心深层孤独的宣泄:没料到秋夜竟是这样的漫长难耐!
B.夜阑人静之际,漏滴之声,清越缓慢,声声叩击着未眠人的愁绪而愈发显得夜之漫长无极。
C.上片六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渲染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抒情氛围。
D.本词对仗工整,语言秀丽而清新,感情细腻缠绵、含蓄婉约,深得“花间”词派之神韵。
6.“斜月横,疏星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7.简要分析词人“双眸未易扃”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鹁鸠:即斑鸠。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竹笋新发之态来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9.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0.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画,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E.这首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人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11.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咏雨
王夫之①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②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随波赚杀③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注】①王夫之,明崇祯举人,青年时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终身未剃头易发。②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以借指故土,故国。③赚杀,意为逗煞。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二句点明下雨的时间,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侧面渲染下雨的气势。
B.通过“不管”杨柳珠泪、碎声敲荷的伤心场面,表现大雨的无情和威势。
C.鱼儿被雨点逗煞,浮萍飘满了清池,写出了鱼儿、浮萍随波逐流的情状。
D.词人将雨作为直接描写对象,全词虽无一“雨”字,却句句描写了雨景。
13.后人评价,“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句体现了《屈原列传》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精神境界。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续哀雨诗① (其三)
王夫之
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②。他日凭收柴市③骨,此生已厌漆园歌④。
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樾馆⑤无人苔砌冷,桂山⑥相较未愁多。
【注】①诗人曾作《哀雨》组诗,后佚失,此时妻子亡故,诗人作续诗以悼念。②梦婆:相传苏轼贬官昌化,遇一老妇,谓轼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乡人因呼此妇为“春梦婆”。后用以感叹荣华富贵变幻无常。③柴市:文天祥就义的地方。④漆园歌:庄周曾作过蒙县漆园吏,其妻死后,庄子鼓盆而歌,以示超脱。⑤樾馆:山中木屋。⑥桂山:南明反清复明义军驻地,在今桂林,后被清兵攻陷。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诗人对抗清失败后与妻子辗转逃亡的回忆,九死一生,如同梦境。
B.诗人不喜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旷达,深切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C.颈联描写居住环境,用藤花、寒塘、雁群等意象渲染凄清和孤寂的氛围。
D.在尾联中,诗人着重抒发了因抗清失败而满腔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
15.王夫之认为诗歌“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即诗歌需有真切的情感但要注意情感的节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种诗学主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莲子
王夫之【1】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拼【2】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3】、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深缀。
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4】,霜凋玉井【5】,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拼: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5】玉井:井的美称。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
B.“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
C.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
D.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
17.“空望眼、悬愁碧海”一句中“悬”字化无形为有形,下列诗句的“悬”字也具有这一表达效果的是
A.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B.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杜甫《月三首》)
C.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D.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温庭筠《咸阳值雨》)
18.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结合本词和下面《离骚》的相关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答案
1.C 2.①说“未许怨”,正表明诗人愁怨颇深,这种愁怨既是因登高临远,触景而生;
②更是因国破家亡、年老体衰、壮志难酬等更深层的原因而起;
③说“未许怨”,也包含着诗人试图超越哀愁,以积极、豁达的态度面对困境的情感。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初秋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英雄失志的感慨。诗中运用典故和物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末句则体现了诗人虽有怨愤,但仍不愿放弃对江山的眷恋与希望。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更含蓄表现世态的炎凉”错误。不是表现世态炎凉,而是内心悲凉,“凉梦”是让人内心无限悲凉的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诗中描绘了初秋的景象,“昔昔秋犹在,疲劳老易侵”,秋天的氛围容易引发人的感慨,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和自身的衰老。诗人登高临远,看到江山景色,触景生情,心中的愁绪油然而生。“未许怨”,正表明诗人愁怨颇深。
②王夫之反清起义失败,国家灭亡,这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愁怨。诗中提到“疲劳老易侵”,诗人感到年老体衰,身体的疲惫和衰老让他更加感慨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宝刀蚀虎气”暗示了他曾经的壮志豪情已经被岁月消磨,心中充满了无奈和遗憾。这种壮志难酬的痛苦也是他愁怨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尽管诗人心中充满了愁怨,但他说“未许怨登临”,表明他试图超越这种哀愁。他不允许自己仅仅因为登高临远而陷入无尽的愁怨之中,而是希望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的坚强和勇敢,他不愿意被愁怨所束缚,而是努力寻找一种超越困境的方式。他虽然身处困境,但并没有被愁怨所压倒,而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
3.B 4.①诗的前四句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体现了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表达了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国家没有李广般英勇善战的将军”表述错误,国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内部争斗不断,没办法识人用人,表达的是对权臣弄权的谴责。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
中间四句写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反映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这种凄凉的客观现实同开头的主观热望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四句写诗人起衣彷徨,风鸣马嘶催人搏进的夜晚对于锐意进取者是“良夜”,但河汉西倾、天色将明,诗人以国忧未释而异常焦灼,心中抱负得不到施展而愤懑不平。
5.D 6.新月横斜,暗抹一勾如梦的倩影;疏星几点,闪烁几许温馨的清辉。渲染孤寂悲凉的氛围,烘托诗人落寞的情绪。为下文写长夜难眠做铺垫(或奠定深沉的感情基调)。 7.感怀家国身世,想要回报国家(反清复明),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感情细腻缠绵、含蓄婉约,深得“花间”词派之神韵”表述错误。花间词词风“柔而软”。“天下事”三字使“点点深”力重千钧,结尾三句平直中回漩郁勃气,反卷上片则清丽缠绵之境顿觉峭然萧然,清劲见骨。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及作用的能力。
第一问,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要鉴赏画面的意境特点,分三步回答:描绘画面,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述画面,可借助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述。如:新月横斜,暗抹一勾如梦的倩影;疏星几点,闪烁几许温馨的清辉。
概括意境特点,尽量用四字词语,进行概括。“斜”“疏”“横”“炯”通过星月变化,传达了孤寂悲凉的意境。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把情感答具体。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问,作用可从以下方面考虑: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作铺垫。
“斜月横,疏星炯”是环境描写,为整首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也从侧面烘托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理,也为下文“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长夜难眠作铺垫。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原因在于他心忧天下。通过“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这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情,再结合王夫之的经历,可见反清复明壮志未酬。通过“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深。
8.D 9.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
D项“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蹄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此处借景抒情,想到要珍惜光阴,自强不息,表意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故选D。
9.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清楚诗歌风格体现在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本诗用语清新,不引经据典,不深刻古奥,不事雕琢,有轻快自然之感。
本题:
“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全诗紧扣“雨余”着笔,柳塘莲叶、彩虹饮水、砌草柔美等景物清新自然。诗人雨后出行虽被困春泥,却陶醉于美景的轻松愉悦。如首联“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了对美景的喜爱。又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对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语言清爽,不事雕琢,明白晓畅;描写的景物又清新自然;颔联“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选取了“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于雨余散步之时,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的感情。
【点睛】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常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2)含蓄隽永。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3)清新雅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的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池》。(4)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5)简洁明快。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马致远的散曲等。
(6)雄浑壮丽。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
(7)粗犷豪放。如李白诗,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风格豪放。
(8)沉郁顿挫。如杜甫诗。
(9)悲壮慷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因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其诗均悲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0)缠绵哀怨。语言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
10.DE 1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解析】10.试题分析: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恰当。应为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E项“由虚到实”不恰当,应为由实到虚。故选DE。
11.试题分析:首先明确“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然后分析“物”的特征,再分析情感: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托物言志。
12.D 13.①诗人始终眷恋故国,毫不妥协;②诗人不满现实,不苟合于世俗;③诗人对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矢志不移。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句句描写了雨景”错误。“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是描写碧云下的夕阳,而不是在写雨景。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首词从不同角度描写所看到黄昏时的雨景:开篇点明时间,再写雨意浓密。然后间接写雨落在池中情状。而结尾“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写到这种情势之下,没有人还会相信,雨云之上的碧空深处,夕阳其实还在天边燃烧照耀着。
根据注释①对作者的介绍,王夫之,明崇祯举人,青年时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终身未剃头易发。所以无人相信更体现出诗人的坚持,体现出诗人始终眷恋故国,毫不妥协。
无人相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和世俗是不能相合的,体现出诗人不满现实,不苟合于世俗。
词作的结尾写到雨云之上的碧空深处,夕阳其实还在天边燃烧照耀着。写除了诗人望中所希冀的景物。通过虚实结合写这一景物,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矢志不移。
14.D 15.①情感表达真切:“羊肠虎穴”感慨抗清斗争的艰险,“凭收柴市骨”表达报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已厌漆园歌”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悼念,颈联选用藤花、寒塘、雁等多个意象渲染孤寂凄凉的心境。②情感表达节制:九死一生的艰难苦恨于“对梦婆”处戛然而止;凄凉孤寂的绵密感在“未愁多”处及时止住,以自勉作结。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苦闷”错,由尾联中的“未愁多”可知,尽管处境艰难,诗人仍在自我鼓励。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
①前四句“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他日凭收柴市骨,此生已厌漆园歌”大意是说一生多次经历抗清斗争,其艰难危险深切感知,而今年岁老迈,面对孤高的山峰不禁感慨九死一生,如同梦境,荣华富贵变幻无常。无论战事多么险恶,诗人不怕牺牲乐于奉献,不喜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旷达,对亡妻永远地思念。以上可见情感表达是真挚恳切的。
②颈联“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意思是说藤蔓上的花在夜晚静静凋落于寒凉的池塘里,只留下默默的影子,大雁以人字形低飞于野外水波上的云层间,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孤寂凄苦之情,尾联“樾馆无人苔砌冷,桂山相较未愁多”意思是说山中木屋因为无人到来而致台阶上长满苔藓,让人心生寒凉,胜过了南明反清复明时义军驻地后被清兵攻陷的桂林给人带来的愁绪,诗人以此自勉,要永远怀抱爱国之志,不可学那些故作超脱之人。可见诗人不直言对战事的感悟,而是使用“羊肠虎穴”借代,不说报国之志无畏无惧和对妻子的悼念,而是化用“对梦婆”“柴市”“漆园歌”的典故,并把孤寂伤感之情融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委婉曲折地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情感表达有节制。
16.A 17.C 18.①王词托物言志,状写莲子寄托忠贞,在这一点上与《离骚》的创作手法与情感相同。②《离骚》诗中,作者写用江离、辟芷、秋兰、芰荷、芙蓉打扮自己,表现诗人的美好外形与内质,突出其高尚忠贞的爱国情怀。③王词描绘莲子质地晶莹、芬芳馥郁,赞美莲子“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的特质,并借莲子相关的典故,表现作者亡国的悲苦、不改初衷的人生追求和对故国的一腔忠贞。
【解析】1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词中“荻絮横飞”“蓼红斜眩”说明刚到秋季并非深秋,与题干“万物凋残”矛盾;“秋光无赖”是表现秋光的美好,与选项中“萧瑟凄清”矛盾,因此A项不正确。
故选A。
17.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一般炼字题往往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叠音词等有特色的词;要先解释本字,再翻译句子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手法、效果等。
C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秋香为无形,“悬”字将无形化为有形,具体可感。ABD项的月、泪、雨,均为“有形”之物,与要求不符。
故选C。
18.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及某方面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采用了比较鉴赏的方法,增加了难度。考生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提示语,找到思路;然后具体分析两首诗词中运用到这一手法的句子,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内容、手法、思想感情等;最后再扣住题干提示总结。
《水龙吟.莲子》为咏物诗,典型的托物言志。本题要求与《离骚》进行类比,因此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信息:①题干有诗评内容,注意做好翻译和理解;②二诗有相似点,即本题为对比分析题的类比题;③具体作答中,要求学生一方面读懂《水龙吟.莲子》,一方面理解《离骚》给的诗句;④作答中,学生要注意逐一展开表达。屈原的《离骚》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题目中说王夫之的此诗“神契《离骚》”,那也是写作手法或精神内核延续其传统,找出其与《离骚》的相同点即可。如王夫之使用“莲子”千年不坏表达自己对旧朝廷忠心耿耿的决心,与屈原的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如出一辙。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