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单元概说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岳阳楼记》缘事写景,由景生情,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写景清新自然,抒情怡然自得,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湖心亭看雪》以精练的笔墨写景记事,抒写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流露出绵绵家国之思。诗词则侧重抒发个人的情志。《行路难》(其一)咏叹身世际遇却狂傲不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唏嘘仕途艰辛却豪迈刚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慨弟兄相离却乐观旷达。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知古代诗文的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美感的陶冶。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表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单元目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等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教学建议分类 内容 课时 主要内容 教学要点阅读 岳阳楼记 3 生动描绘了“迁客骚人”登楼所观之景及触发的“悲”“喜”之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把握文章主旨,研究重点、难点问题。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 4.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关联文意、表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5.掌握论据的性质、分类和作用。 6.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能积累、选择并合理剪接论据材料来证明论点,使议论有理有据。醉翁亭记 3 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太守与民同乐的图景,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的平和心态和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湖心亭看雪 1 记叙了作者湖心亭赏雪遇知己的奇遇,体现了作者对山水之乐的痴迷,以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诗词三首 行路难 通过对艰难仕途的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苦闷,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酬乐天 写了诗人长期被贬谪荒凉之地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无限伤感和和久遭弃置的愤懑不平之情,也表现出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水调歌头 以月抒怀,既表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河 对人们的美好祝愿,又表现了此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写作 1 引导学生能够围绕论点精选材料,合理裁剪,有理有据的展开论证。课外古诗词诵读 2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怀。 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诗人满腔的幽怨和悲痛之情。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意。岳阳楼记范仲淹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理解范仲淹的博大胸襟与“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语言运用: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思维能力:学习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审美创造: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欣赏语句整齐、音韵和谐的语言美。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辨析其意义和用法。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之间的关系,体会立意、构思之美;抓住重点语句,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韵美。3.结合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理解其览物情、悲喜观、忧乐观。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中国四大名楼因独特的景观吸引了古代无数文人骚客到此游访,登楼抒怀,留下动人的辞章。例如鹳雀楼上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促人进取;黄鹤楼上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人惆怅;滕王阁上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人向往;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充满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 【资料补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出身贫寒,两岁丧父,和母亲四处迁徙,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背景链接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庆历六年(1046)六月,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便向贬谪河南邓州的范仲淹发《求记书》一份,并附上名家所绘的《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如《桃花源记》)、写景(如《小石潭记》)、状物(如《核舟记》)、记人,以此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见解,常见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任务一:基础通关·梳理文意 主问题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做到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词句,翻译全文,梳理基础信息。 3.依据对文章的理解,梳理文章结构。 第二步:互学要求 结合自学困惑点,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设计意图】 本文生字词较多,一定要先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结构。从句式看,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感受音韵美。加强诵读训练,可以培养语感,快速成诵,促进感知文本内容。 主问题1预设答案 文章梳理 1.有声朗读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 (téng)子京谪 (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到巴陵郡。到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如此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那么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若夫淫雨霏霏 (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有时)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接连几个月天气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 日星隐曜 (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qiáng)倾 (qīng)楫 (jí)摧 (cuī),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芒,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zhǐ)汀 (tīng)兰,郁郁青青。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息,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并且青绿。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起忘掉,持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字词积累 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古今异义 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跨过,超出。) 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完备,详尽。今义:准备,具备。) 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薄暮冥冥(古义:迫近。今义:跟“厚”相对。) 去国怀乡(古义:指国都。今义:国家。) 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 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集合,聚集。) 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在朝廷做官。今义:向前移动。) 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轻微。) 一词多义 观 空 以 夫 或 求 去 通 属 则 行 极 一 居 和 词类活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用作动词,做州郡的长官) 百废具兴(动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为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即“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定语后置,即“居高庙堂则忧其民”)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 (3)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句首省略主语“滕子京”) 成语积累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现代汉语中一般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迁客骚人:指失意的官吏、文人。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春和景明:形容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 白头偕老 宠辱偕忘(一起) 日薄西山 薄暮冥冥(迫近) 临危不惧 把酒临风(面对) 风和日丽 春和景明(温和,暖和) 天下奇观、蔚为大观 岳阳楼之大观(景象) 3.文言翻译(见上文)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融情于景)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借景抒情)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议论抒情) (板书) 任务二:赏读湖景,把握情感。 主问题 1. 诵读2-4自然段,赏析岳阳楼中的美;找出你觉得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分享你认为美的理由。 2. 请大家标出文章中的虚词,并比较每个虚词所领起的段落或句子情感的差异。 3.用图表总结作者描绘的画面。 巴陵胜状图洞庭风雨图③______________景物衔远山……气象万千淫雨霏霏……虎啸猿啼春和景明……此乐何极特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温暖明媚,柔美秀丽情感—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④______________意图将岳阳楼之大观简略带过,引出迁客骚人并无不同的览物之情,开启下文承接上文,对比下 文,体现了迁客骚 人“悲”的一面对比上文,体现了迁客骚人“喜”的一面。与第3段一起,为对比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忧乐观做铺垫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 阅读文章,从修辞、炼字、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品赏。 2. 先圈画虚词,理解虚词的意思,思考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3.借助图标提示,完善表格内容。 第二步:互学要求 1.结合自学困惑点,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第二段此段只为过渡,虽写壮阔湖景,但只粗画线条,因为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才是目的所在,以激发学生对“览物之情”的好奇心。三四两段对比写景,即景抒情。既让学生感受到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字斟句酌、精妙传神的语言美,也让学生徜徉在雨湖、晴湖的意境美中,却又忽然发觉这样的景与情却不是作者所赞赏的。那作者所追慕的又是怎样的情怀呢?这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答案预设】 1.修辞手法: “衔”和“吞”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洞庭湖水以生命, 尽显其浩瀚磅礴、吞吐日月的气势。 浮光月金,静影沉碧两句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形象的描绘出有风时湖光泛金,无风时月影如碧的美好景象。 炼字: 第三段“阴风”“浊浪”“隐曜”“潜形”“樯倾”“楫摧”等词语给人带来阴郁沉重的感觉。 第4段“春和景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词语的使用给人以明朗愉悦之感。 写作手法: 语言(略讲) 骈散结合是本文的语言风格: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其中大量对偶、排比句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音韵美。 (1)句式 骈散 结合句内对政通人和、唐贤今人、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岸芷汀兰、心旷神怡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句间对衔远山,吞长江;进亦忧,退亦忧;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段间对第3段和第4段,这两段是排比段,也是骈偶段。多用四字句平仄交替,多以平声收束,读之悠扬婉转,余音徐徐。韵脚字具有珠圆玉润的美感,如形、明、惊、顷、青等,清脆而悠长;江、汤、湘、忘等,绵长而嘹亮。 (2)用词 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如双声词“潇湘”“隐曜”“满目”“游泳”,叠韵词“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收到了金声玉振、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形成了极强的视听冲击。大量使用同义、反义词同义词“衔—吞、际—涯、通—极、隐—潜、啸—啼、心—神”等,使表意更加精细准确,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反义词“废—兴、朝—夕、宠—辱、喜—悲、进—退、忧—乐”等,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2. 段落中的虚词:“……(观)夫……”“(此)则……”“然则……”“若夫……”“至若……”“嗟夫!……”“噫!……” 第2段“(观)夫”“(此)则”引出前人所描述洞庭湖的壮观景象,情辞转为激昂,可读出对岳阳楼壮观气势的赞叹之情。但“然则”一词则表现出转折的意味,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3段以“若夫”的虚拟语气起笔,含蓄委婉,引出对悲凉情境的描写。 第4段以“至若”领起,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而或”一词更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的“嗟夫”“噫”等虚词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要读出慨叹的语气。 ①壮美磅礴,变化万千 ②阴冷晦暗,压抑沉郁 ③洞庭春晴图 ④心旷神怡、遗忘得失荣辱的乐观情怀 总结:同学们,讲到这儿,如果我们对《岳阳楼记》的了解,到岳阳楼景色的欣赏,就停止了,无异于井底之蛙,只窥见了头顶的那一小片天空,而遗漏了浩瀚的星海。之前课上,给大家讲过凡是文章能够脱颖而出的一定是“立意高远”立意来自眼,眼界宽广,立意自然深刻,更有一番滋味,眼界由什么决定 眼界由思维决定。我们以岳阳楼为一个点,将思维向纵横方向拓展。纵,即时间。横,即空间。我们将会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继续探索文章情感主旨。 任务三: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抱负。 主问题 1. 内容理解:阅读文章,从时间纵向关注文中的3类人的思维,分别找出他们的人生观进行对比理解。分析作者的政治情怀。 【资料补充】 范仲淹少时就立下了“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范仲淹把儒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 2.情感升华: (1)回顾“记”的知识,全文,作者情感表达最强烈的,是哪一句 读一读,你能出哪些情感。 (2)回顾以往学过的“记”和将要学的“记”,眼界在空间上有没有体现 对个人有怎样的影响 完善表格。 学法指导 第一步:互学要求 阅读文章,先筛选文中人物,在其前后找出代表其观点的句子,并对此进行分析。 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感。 对比其他文章,从横向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步:展学要求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逐层剖析,通过分析文中三类人的观点,对比前后空间的不同,明确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悲喜观抒写自己的博大胸襟,即“心怀天下”;分析第二个设问句,明确作者假托古仁人的忧患之心归纳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即“先忧后乐”。让学生从思辨的逻辑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 【答案预设】 1. 览物之情 思想胸襟 迁客骚人: 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 执着个人得失 小我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忧君忧民 大 作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忧后乐 我 拓展: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惨遭迫害以身殉国写赤诚的屈原 身遭扣留仍手持汉节牧羊的苏武 思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辞官依旧关心国事的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2.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①劝慰(朋友)。 ②噫!(为什么要加上这个字 )强调情感。(强调了什么样的情感 ) a、孤寂、悲凉。(生读) b、不甘。(生读,强调“噫”、“微”) c、劝勉、号召、期待。(生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噫”字拉长,句末声调上扬。)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全天下的人)。(再齐读,深情,语调上扬,"谁”、“归”二字加重) 总:这一声叹息,一句疑回,让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叔、悲凉,不甘,也读出了他的劝勉、号召、期待。屡遭贬谪仍然坚守抱负,身处逆境还能心忧天下,这就是范仲淹,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风骨。让我们再读最后一段,感受这最美的情怀。 (2)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背景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因“庆历新政”失败,为范仲淹等人辩护贬谪滁州因“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贬居河南邓州内容游玩无名小潭,描绘所见景色描写醉翁亭周围景观的变化和太守与民同乐的图景。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色,反映“迁客骚人”的不同情感写法记叙、描写,融情于景记叙、描写,融情于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情于景情感表达对小石潭的喜爱之情,流露出幽深冷寂、孤凄悲凉之感表达作者勤政爱民,醉情山水的情感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国家、忧心百姓总结:他们的人生境遇不同,虽同是借景抒情,但迸发出的内心体验必然各异。可谓是感物而动,乃人之常情。范仲淹等人虽为迁客,心中始终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宠辱不惊,可谓是不为物动,是“仁人”情怀。 故: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真正的伟大,不是在心里修篱种菊,而是明知前路荆棘,仍心怀天下,义无反顾三、教学总结 作者借写楼记之际,规劝老友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计 1.联系现实。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请用150左右文字表达你的观点,逻辑清晰。 例: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代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青少年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先忧后乐”的优良传统,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现实。 2. 范仲淹是一代名臣,他的忧乐思想穿越了岁月的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感动着你我。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请以《范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真情实感,尽量用上一些骈句。 例: 范公,我想对你说 范老前辈: 你好! 你的《岳阳楼记》,让我感慨万千,为你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而激昂,为你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而澎湃。你年幼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攻读,从小立志“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你仕途坎坷,景祐三年,你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责丞相吕夷简结党营私,结果反被诬陷“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谪,但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你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购买“义田”千亩,救济乡民无数,而自己却贫苦一生。此等忧国忧民的精神,着实让晚辈敬佩!你以天下为己任,超越了个人的忧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你忧国忧民、奋发向上的完美诠释。你的政治理想早已融入岳阳楼洞庭湖的一片山光水色之中,让我时时追忆! ××× ××年×月×日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