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珣诗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渔歌子·荻花①秋[五代]李珣②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注】①荻花: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②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③垂纶:垂钓。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渔歌子”为本词词牌名,“荻花秋”为词题。词牌名提示,本词描绘的是江边渔人的生活;从词题则可知,本词内容是描写秋日风光。B.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C.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词作意境清朗明丽,与《沁园春·长沙》绚烂大气、辽阔苍茫的意境不同。D.词作上片写景。“橘洲佳景如屏画”总写橘洲秋夜之美。“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云烟飘渺,月光皎洁,镜头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钓者身上。E.词作下片重在议论抒情,“鱼羹稻饭常餐也”一句,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定风波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3.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4.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南乡子·乘彩舫李珣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B.“乘彩舫”两句写了春日里,芰荷满塘,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C.“棹歌”一句写歌女陶然自乐,和棹而歌,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打破了宁静的局面。D.“游女”一句承上句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喜春图,少女的春心被鸳鸯震颤了,憧憬着幸福的爱情。6.“竞折团荷遮晚照”中的“竞”有何妙用?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五代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7.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8.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兰棹举李珣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①采莲来。回塘②深处遥相见,邀同宴,渌酒③一卮红上面。【注释】①藤笼:以藤条编制的采莲之筐。②回塘:环曲的水池。③渌酒:清酒。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棹举,水纹开”,一句写精巧的船桨高高挥起,一句写平静的水面荡开了波纹。B.开头三句言简意赅。动词“举”、“开”、“携”贴切生动,将静静的莲塘搅出一片勃勃生机。C.“竞携藤笼采莲来”,“竞”字引入众多的欢快女子形象,传递出了劳动场面的活泼热闹。D.后三句重色彩,画面感强:红面、渌酒,对比鲜明,把采莲女的健康美丽表现得突出动人。10.这首小令构思精巧别致,选材剪裁颇具匠心。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渔歌子·柳垂丝李珣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罢垂纶,还酌醑①,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注]①醑:xū,挥发性药物等的醇溶液,这里指酒。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前三句写到柳丝、花树、湖山等优美景象作为背景,给作者春游渲染出了欢快明朗的气氛。B.这首词上片后三句做到视听结合,写词人听到悠扬的歌声,见到打鱼人满载着鱼儿,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异常热闹。C.“孤村遥指云遮处”一句展示的是准备返回时的一幅画面,天边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自己下榻去处。D.下片中的“深”字表明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而“惊”字则打破了寂静,呼应了上片热闹非凡的景象。12.清朝评论家李调元说:“世皆推张志和《渔父》词,以‘西塞山前’一首为第一,余独爱‘柳垂丝,花满树……,一词,此词不减‘斜风细雨不须归’也。”由此看来,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答案1.AE 2.词作上阕精致地描画了潇湘秋夜荻花蒙蒙、云烟缥缈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潇湘自然风物的喜爱赞美之情;词作下阕记叙自己在水乡的简朴恬淡生活,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惬意;整首词作借美景与乐事表达了淡泊名利、怡情山水的旷达隐逸情怀。【解析】1.试题分析:A项,“词牌名提示,本词描绘的是江边渔人的生活”一句错,因为词的词牌名与词作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E项,“重在议论抒情”错,应是重在记叙描写。“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一句错,应是“对自己能过与渔人一样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生活而感到满足与愉悦”。此词上片写景,词中描绘出一幅潇湘秋月,小艇垂纶欲归图。下片写人情,词中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自在自乐的隐居生活。故选AE。2.试题分析:上片写景。开头三句写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点明时间、地点。“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表现了作者对潇湘自然风物的喜爱赞美之情。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3.D 4.美好往事不堪回首;与故人天涯相隔;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其中“与故人天涯相隔”为核心。答“寂寞冷清”“冷夜无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给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悲绪得以派遣”错。句末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上片写“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人在痛苦的时候最容易忆起曾有过的快乐,然而这回忆本身却并不能带来快乐,今昔悲喜苦乐的对照,只会更加深眼前的痛苦,词人刻画了主人公此刻的这种心理:“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这里的“容易”大略相当于随便的意思,将“容易”与“不堪”连用,是更进一层的笔法,对于往事,随便想起也令人不堪,何况在像这样的夜里苦苦思忆起来呢?只更引起惆怅而已。说明引发词人愁绪的原因是:美好往事不堪回首,与故人天涯相隔。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故人”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故人”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她情思蕴积之深,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说明引发词人愁绪的原因是: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5.C 6.“竞”指竞相,既刻画出少女们活泼的举止,也写出她们害羞的神态。灿烂的阳光、绽绿的团荷与羞红的脸庞构成了一幅鲜亮美妙的画面,表现出词人对青春少女的欣赏和赞美。【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C项“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打破了宁静的局面”错误。依据“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可知,春日里,水碧荷香,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信船游莲塘。她们陶然自乐,和棹而歌,一派优雅静谧的气象,令人沉醉。无意之中,那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则打破了那宁静的局面,给画面增加了灵动美好感觉,勾起少女们的绮思遐想,逗出无限情趣,引出了下文“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竟折团荷遮晚照”。故“打破了宁静的局面”错,因为鸳鸯沉睡虽然宁静,但是画面整体上有少女的划船和棹歌,故整体画面不是宁静的,而是有静有动,灵动美好的。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结合“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来分析,少女们乘船游荷塘,采花偎伴而喜笑,却又暗暗争相呈现自己最窈窕美丽的一面,故“竞”字呼应“争”字,写出少女们的活泼可爱和娇美。而“竞折团荷遮晚照”,竞相折断团荷来遮住晚照,团荷的绿、脸庞的红和晚霞的明媚,既衬托了女子的娇美,又写出少女们害羞纯真又灵动明丽的模样,赞美了少女们青春的美好。【点睛】赏析:这首令词,是作者前期的作品。李珣共有《南乡子》词17首,描绘南国水乡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这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写春女游莲塘,触景生情,相与戏谑,煞是动人。前三句:“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写春女漫游莲塘。春日里,芰荷满塘,碧水渌波,晴空夕照,景色融融。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她们陶然自乐,和棹而歌,一派优雅静谧的气象,令人沉醉。无意之中,那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这一来,则打破了那宁静的局面,勾起了春女们的绮思遐想,逗出无限情趣,引出了下文。常言道:哪个少女不怀春!后三句正是游女们触景生情、敞露春心之态。“游女带香偎伴笑”一句,紧承“惊起睡鸳鸯”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喜春图。游女们惊动了结伴而居的鸳鸯,而鸳鸯又震颤了少女的春心,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带香”也者,给人以“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感受,是对妙龄少女的真实写照。她们看看眼前偶居不离的鸳鸯,想着心上的人儿,彼此心照不宣,只是依偎在女伴身上出神,凭借着嫣然倩笑,流露出心底里的柔情蜜意,散发出少女的幽香,沁人肺腑。沉浸在追味甜美爱情之中的少女们,一个比一个地娇羞艳丽,在一首短短的小词中,不允许逐个描状。亏作者想得出“争窈窕”一句,尽写出怀春少女的娇美。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少女们的异样情态,可能引起了其他游人的注目,觉得难以为情。她们羞中生智,急忙从水中采摘下一片圆圆的荷叶,以遮挡夕阳的照射为防身,避开游人的围观,只自己消受那向往爱情的甜蜜滋味儿。“竞折团荷遮晚照”一句,既刻画出少女们活泼的举止,也揭示出她们害羞的神态。灿烂的阳光、绽绿的团荷与羞红的脸庞构成了一幅鲜亮美妙的画面。这首小令,绘出一幅活泼俏丽的风俗画,卷面绚丽而明快,状景则景致秀美,状人则形神兼备,更兼妙语传神,丽而不妖,艳而能质,颇得民歌韵味7.从“思乡”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思乡小词。词中写岸边烟雨朦胧,花瓣伴着雨滴飘落水中,鹧鸪几声啼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借景抒情,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做铺垫。 8.C【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烟雾苍茫,风雨凄迷,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烟、雨、落花、鹧鸪”是诗中意象,勾勒出一幅暮春时节凄凉孤寂的画面;结合“思乡处”可知,这种地方最容易引发阵阵乡愁。这是一首表达思乡愁绪的小令,烟、雨、落花、鹧鸪的意象组合,勾画了暮春凄清的景象,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做铺垫,属于借景抒情。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南乡子》表达的远客心境是,身在遥远异乡,内心孤独凄凉,思归心切,却只能在潮退的日暮春色里,遥寄乡愁。A.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B.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C.表达了作者身处边疆之“远”,保家卫国,但功业未建,只有在杯酒中表达内心的孤独凄凉,寄托思乡之愁。D.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故选C。9.D 10.①截取采莲女劳动生活的两个片断连缀而成。写劳动,到“采莲来”便戛然收住,下面转入闲适的小憩片断,将舟入莲丛之后的采莲之事略而不写,仅写他们在莲塘中同饮清酒。②两个生活片断之间留下空白,给读者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启人神思飞翔。③使采莲人之间纯真而深厚的乡土友谊表现得更鲜明突出。【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对比鲜明”错,应是“衬托”,衬托采莲女的形象,不是“对比” 。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构思的能力。此词截取的就是他所见到的采莲女劳动生活的两个片断。一是写劳动,“兰棹举,水纹开”,一句写精巧的船桨高高挥起,一句写平静的水面荡开了波纹。未见人影已感触到其手臂的力度和娴熟的船技。汪汪的水面、兰桨、木船,一系列形象都散发着南国水乡的特有气息。随后,人物跃现眼帘,“竞携藤笼采莲来”,原来这是一群活泼好胜的采莲女。携带藤筐,正各划小舟,你追我赶地采莲来。这三句,节奏短促明快,人物形象充满生命活力,富有一种清新健康的劳动之美。下面转入闲适的小憩片断,“回塘”三句,写采莲女劳动之余的交往、休息。曲幽的莲塘深处,两舟遥遥相见,主人取酒热情相邀,被邀者也爽朗答允,划船而近,欢快碰杯。“渌酒一卮红上面”是劳动后的痛快解乏,也是酒量浅浅的女儿娇态。后三句重色彩,画面感强:红面、渌酒,相映分明,背后远景是曲深的莲塘,碧清的水波,无边的绿荷,摇曳的红莲花,把采莲女的健康美丽衬托得突出动人。两个生活片断之间空白处,咫尺之幅,藏万里长江。至于舟入莲丛之后的一系列场面,词人略去了。然而前三句飞动的笔势,和词中留下的空白,给读者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采莲人之间纯真而深厚的乡土友谊表现得更鲜明突出。11.D 12.通过描绘出“暮春楚江游”的一幅幅画面,不仅写出了词人对渔夫自由与快乐生活的向往,而且抒发了词人避俗隐逸之思。(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呼应了上片热闹非凡的景象”表述错误,结合诗句理解,用“深”字才形象性极强,暗示出已是夜幕降临时分,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难辨深浅,人们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状,可以想见。忽然间,“惊起一行沙鹭”,打破了万簌俱寂的江空。这一句以动写静,与上文明媚春光下的莺啼燕鸣、渔郎引吭形成鲜明对比,不是“呼应了上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故选D。12.本题是对诗歌鉴赏中“诗评题”的考查,“诗评题”选用的“评语”涉及诗歌的结构思路、艺术手法、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特色等内容。本题涉及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此题题干拿清朝评论家李调元的评论,引出所要考查的内容,李调元认为此词和张志和《渔父》第一首相比,他更喜欢《渔歌子·柳垂丝》之描绘画面,且情感表述不减“斜风细雨不须归”,要求考生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思想感情。张志和《渔父》第一首,考生并不陌生,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后两句中“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理解了题干内容,然后理解此词答题。《渔歌子 柳垂丝》上片:用"柳垂丝"、"花满树",描绘出开阔秀丽的背景,暮春天气,楚江两岸,垂柳轻拂,袅娜多姿,一树树鲜花,姹紫艳红,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这为作者春游渲染出欢快明朗的气氛。用"棹轻舟"、"出深浦",写词人初游,他乘坐一叶扁舟,轻轻荡着船桨,悠闲自得地从一条小河上出发,刚刚漂入开阔的楚江之时,便听到悠扬的歌声,那歌声起处,但见早出的打鱼人,已经满载着鱼儿,穿梭似地往来于江上,各自回家,他们看着丰硕的收获,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这里有渔船、渔人、游人、滔滔江水伴着高亢的渔歌,沓杂纷繁,热闹异常。此词下片:前三句,描绘出一船船鲜嫩的鱼虾鳖蟹,令人垂涎。游兴正浓的词人,不肯作罢。后三句,则是写从沙洲返回的情景。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难辨深浅,人们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状,与上文明媚春光下的莺啼燕鸣、渔郎引吭以及鸣俦啸侣形成鲜明对比。【点睛】创作背景:公元925年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向往江湖,“志在烟霞慕隐沦”。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至九嶷山,越五岭,达广州,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这首词是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有感而作。注释译文:①渔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②楚岸:楚江之岸。长江濡须口以上至西陵峡,古城楚江。③棹(zhào):动词,犹言以棹划舟。④垂纶(lún):钓丝。⑤醑(xǔ):美酒。李白《送别》:“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⑥汀:水中之洲。⑦沙鹭(lù):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鹭鸶(lù sī)。白话译文杨柳低垂着细长如丝的枝条,树上开满了鲜花,楚江两岸黄莺啼呜,春山笼罩在暮色中。划起一叶轻舟,驶出深深的水浦,缓缓唱着渔歌悠悠去。放下垂钓的丝线,斟满一杯美酒,遥望白云尽处的孤村。划过长长的沙汀,停泊在浅浅的渡口,惊起了一行栖息的沙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