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朝花夕拾》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名著《朝花夕拾》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朝花夕拾》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
一、选择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小杰在阅读时将各篇目中的典型事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梳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琐记》——看《天演论》——探求真理
B.《藤野先生》——弃医从文——封建私塾教育束缚儿童天性
C.《狗·猫·鼠》——猫玩弄猎物——憎恨暴虐者、同情弱小者
D.《范爱农》——绣花鞋事件——悼念朋友
二、填空题
2.阅读《朝花夕拾》中节选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文字出自鲁迅《朝花夕拾》的 (篇名)。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孝”的认识是:
3.初一某班读完《朝花夕拾》后,开展了“在阅读经典中体味成长”专题研读活动,请你阅读下面表格,根据提示,将表格填写完整。
人生阶段 代表篇目 相关人物 相关内容
童年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① ) 寿镜吾(老师) 阿长买《山海经》。 鲁迅在百草园嬉戏。
少年 《② 》 《琐记》 陈莲河(医生) ③ 鲁迅为父亲医治病。 鲁迅被她的谣言中伤,决定外出求学。
青年 《藤野先生》 藤野严九郎(老师) 经历了④ 事件和幻灯片事件,鲁迅离开了仙台。
4.阅读名著语段,回答问题。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金巨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以上文段出自 (作者) 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该散文集中的《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三、名著阅读
5.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阅读提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由《小引》《后记》和十篇文章组成,原名《______》。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而兼顾叙事。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任务五:《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平凡且有弱点,但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人物形象。
阿长 藤野先生 范爱农
6.小兴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可以通过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探索他的心路历程,于是绘制了右边的思维导图,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仔细阅读思维导图,从“变”的角度来阐释你对鲁迅的“选择”的理解。
7.阅读《朝花夕拾》,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篇目 主要内容 主题思想
《二十四孝图》 ①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② 记叙“名医”为父亲治病的经历 揭示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实质。
《五猖会》 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③
8.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分析当父亲说“不错。去罢。”时,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的原因,并说说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9.阅读下面《朝花夕拾》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二】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二十四孝图》)
【片段三】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格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琐记》)
《朝花夕拾》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也蕴含鲁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请你结合《朝花夕拾》中受教育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他的思考体现在何处,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节选自《琐记》)
(B)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节选自《父亲的病》)
10.请结合选段(A)(B),分析衍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11.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的一件事情(语段事情除外)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12.读《朝花夕拾》,消除了我们与经典的隔膜,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在这十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是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是幽默的鲁迅。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相关篇目及内容,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文段,请你参与下列任务,完成下面小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②这所谓的“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时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实是七岁。
③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的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他说完便站起来,走到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
④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⑤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⑥“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⑦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⑧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赛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⑨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⑩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3.任务一: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琐记》 C.《二十四孝图》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4.任务二:下列有关《朝花夕拾》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的两篇。
B.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范爱农,当时彼此都没有好感。回国相遇后,两人交往甚密,成为好朋友。后来,鲁迅还因范爱农溺水身亡感到悲伤。
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士、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父亲的病》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15.任务三:根据文段完成ABC三处空缺内容。
(1) 以上情节出自 《朝花夕拾》 中的A (篇目名),《朝花夕拾》原题为B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因为C 。
(2)我去看赛会的心理发生过哪些变化?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 忐忑痛苦 ———
16.任务四:《朝花夕拾》在回忆往事时,鲁迅善于塑造人物。请从下面三个作品中任选一个,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并阐述理由 。
(①《阿长与<山海经>》②《藤野先生》③《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精读《朝花夕拾》相关语段。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7.【名著 内容概括】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
18.【名著 形象分析】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9.【名著 内容评价】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鲁迅又是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任意结合两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20.选文节选自散文集《 》中的《 》。
21.结合选文情节,说说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
22.赏析所选文段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题号 1
答案 B
1.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把握。
B.“封建私塾教育束缚儿童天性”错误,《藤野先生》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诚实、热情、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故选B。
2. 《二十四孝图》 小时的孝是孝顺,长大的孝是赡养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可知,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孝”的认识是:年幼时认为“孝”就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后能让父母好好吃饭,这是基于他幼小时候的私见和朴素认知,是一种较为简单、直观和本能的理解,体现了他在成长过程中对“孝”这一概念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思考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认知。该故事情节出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作品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故填写:《二十四孝图》、小时的孝是孝顺,长大的孝是赡养。
3. 保姆 父亲的病 衍太太(邻居) 匿名信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文学常识。
第一空,《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结合《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可知,阿长是我小时候的保姆。
第二空,结合“陈莲河(医生)”,可知相关篇目为《父亲的病》。文章以“父亲的病”为线索,回忆为父亲请医生治病的经历,描述了陈莲河等几位“名医”的治病的态度、作风、治疗方式等种种表现,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
第三空,结合《琐记》“鲁迅被她的谣言中伤,决定外出求学”可知,此处人物是衍太太。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她还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
第四空,《藤野先生》中作者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联系原文中“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可知:“我”在仙台收过一封匿名信,他们认为“我”解剖学试验是因为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所以才有这样的成绩,对于这样污蔑,干事对此不了了之,这件事刺激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后来鲁迅经过幻灯片事件,觉得学医无法救国,鲁迅离开了仙台,另寻救国的道路。据此作答即可。
4. 鲁迅 迎神赛会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知,选文中的“他”是寿镜吾先生。这一段文字出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文中鲁迅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场景,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塾师。当读到这些难懂的、带着古奥趣味的句子时,寿镜吾先生就会流露出自我陶醉的神情,这些细节描写也体现出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的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故填写:鲁迅。
第二空:《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故填写:迎神赛会。
5.(示例一)阿长是“我”的保姆。她有许多繁琐的规矩,喜欢切切察察,谋害了“我”的隐鼠,会讲长毛和美女蛇的故事,为“我”买来了带插图的《山海经》。她善良、朴实、迷信、唠叨,却为“我”做了别人不肯做的事。
(示例二)藤野先生是“我”的恩师,“为中国”“为学术”是他真实的写照。他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他治学严谨,热诚、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示例三)范爱农是“我”的同乡好友。起初“我”对他印象不好,认为他总在藐视他人,声音钝滞;通过对“拍发电报”“看光复的绍兴”情节的叙写,表现了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感的性格,他是一个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这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故事情节,分析他们的平凡且光辉的形象。
阿长出自《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文章回忆了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范爱农出自《范爱农》,文章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示例一:阿长是鲁迅家的一位保姆,她出身低微,没有文化,甚至名字也是因为前一位保姆而得来。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阿长给鲁迅买来了他渴望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这体现了她对小主人的关爱以及她的善良和质朴。尽管阿长有一些迷信的行为和习惯,比如喜欢讲一些鬼故事,但她对孩子充满了爱心,愿意满足孩子的愿望,这种无私的关怀让阿长的形象显得非常真实且温暖。
示例二: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解剖学老师,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被描绘成一个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好教师。他对所有学生都平等对待,尤其对中国学生鲁迅格外关心和支持,纠正他的笔记错误,并鼓励他继续学业。藤野先生超越了国籍和个人偏见,展现出了真正的学者风范和人性之美,是鲁迅心中永远尊敬的恩师。
示例三:范爱农是一位革命者,在《范爱农》这篇文章里,鲁迅描述了他们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范爱农性格直率,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却屡遭挫折,生活困苦。尽管如此,范爱农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愿妥协于现实的压力。最终,他在社会的压迫下悲惨地去世。范爱农的故事反映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他们命运的深切同情。
6.三次求学三次出走,同时也是三次成长。从为了躲避衍太太流言的中伤选择逃离家乡去南京求学,到为了医治国民肉体的疾病而选择去日本学医,再到弃医从文,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为个人前途到为家国命运的选择变化。这一次次的变化,就是鲁迅不断探索与追寻,最终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民族责任感的战士的过程。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该书是鲁迅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内容包含《狗 猫 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等十篇讲述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散文。这些散文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风貌,以及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从去南京求学、去日本求学、回国“弃医从文”,这是鲁迅三次经历,也是三次思想上的转变,更是三次成长。鲁迅去南京求学是为了躲避衍太太流言的中伤,觉得南京的雷电学堂“乌烟瘴气”不适合自己,便进入矿路学堂学习新知,从矿路学堂毕业仍感觉一无所能,于是离开南京去日本求学,在日本求学过程中鲁迅意识到国民精神的愚昧,认为当下最应该解救的是国人的思想,于是他最后毅然回国,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拯救中国,这是他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的过程,也是他舍弃个人利益顾全大局的选择变化。这一次次的变化,体现了鲁迅的责任和担当,也体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7.①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②《父亲的病》③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一空,《二十四孝图》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强烈反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和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空,由“记叙‘名医’为父亲治病的经历”“揭示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实质”可得:《父亲的病》。《父亲的病》选自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先是和S城一个“名医”(圆而胖的名医,本名姚芝轩)周旋过两年,然后又请了“名医”陈莲河。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和憎恶,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三空,《五猖会》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8.因为少年的欢快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散文批判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全书收录了10篇散文,外加《小引》和《后记》,叙述了鲁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作品文笔优美清新,艺术特色鲜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之一。
当父亲说“不错。去罢。”时,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高兴,原因在于我被迫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背诵《鉴略》,这打断了我的兴致,让我感到压抑和无奈。这种被迫的学习经历,让我对这段记忆尤为深刻,而对其他节日的欢乐则几乎遗忘。
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通过描述我被迫背诵《鉴略》的经历,鲁迅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自由、快乐的剥夺,以及对儿童心灵的伤害。同时,这也反映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9.示例一:《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非常高。他写到:“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然而并没有因为藤野先生的“伟大”,鲁迅就亦步亦趋。在经历了从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教育之路的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进之后,他终于还是勇敢地遵从内心,弃医从文,意图拯救蒙昧的国人心灵。尽管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处于关键的引导地位,但纵观整本《朝花夕拾》,我们可以发现,他仍然坚定地认为学习成长归根到底是靠自己。
启示:学习成长归根到底是靠自己。
示例二:《琐记》中“我”在和衍太太谈闲天时,谈到“……只是没有钱”,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当“我”说道母亲没有钱,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这是教孩子“欺”。更有甚者,“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这更可恶,这是“骗”!如果,小孩子们都愿意去她家玩的衍太太们是无形的潜在的社会教育(唆)者,她们的“教育(唆)”是在不知不觉中滋长瞒和骗,滋长冷漠和无情!
启示:面对任何情况,我们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可盲目接受外来的信息。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与启示。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本题为开放试题,先结合《朝花夕拾》中受教育的相关情节进行分析,然后谈谈相关教育启示。
示例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学习生活。他在百草园中自由探索自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然而,当他进入三味书屋接受正规教育时,那种刻板的教学方式和压抑的学习氛围让他感到不满。这段经历反映了鲁迅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灌输知识。
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示例二:在《父亲的病》中,鲁迅讲述了自己为父亲寻找名医治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识到了当时医疗界的种种弊端,包括医生的庸医行为和迷信的治疗方法。这段经历让鲁迅认识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来获得,而不是盲目相信权威。
启示:我们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相信权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真理。
10.①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散布流言,表现出她爱搬弄是非、内心阴暗;②在父亲临终前让“我”不停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愚昧迷信。 11.阿长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我”对阿长从“不大服”到充满敬意:衍太太怂恿别人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12.示例:
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坚决捍卫白话文,对虚伪的封建孝道进行猛烈抨击。
饱含深情的鲁迅,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深情回忆了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敬意和怀念。
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这样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幽默的鲁迅,如《藤野先生》中,鲁迅用“实在标致极了”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极具幽默感。
【解析】1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A)段“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可以拿首饰去变卖”可知,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结合文段内容“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可知,衍太太饶舌,到处散布流言,爱搬弄是非、内心阴暗;结合语段(B)内容“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并且在父亲临终前让“我”不停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愚昧迷信。
1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理解和把握。
阿长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无处容身,十分的粗俗;阿长规矩多,逼迫“我”吃“福橘”, 表现作者对阿长的厌烦,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合《琐记》内容,“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可知,衍太太怂恿“我”去看不健康的书,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形象,“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12.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答案不唯一,解答此题要结合《朝花夕拾》相关篇目,谈谈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饱含深情的鲁迅、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幽默的鲁迅。
例如: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讽刺;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及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展现了鲁迅的童真;
饱含深情的鲁迅,《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这是饱含深情的鲁迅;
幽默的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结合她的迷信故事,说她有“伟大的神力”,对她有“空前的敬意”,用说反话的办法将之化为善意的调笑。
13.B 14.C 15. 《五猖会》 《旧事重提》 父亲让我背诵《鉴略》,背不出就不让我去看五猖会; 欢喜期待, 扫兴失落(落寞无趣、索然无味)。 16.例一:我喜欢阿长,作者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但是她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所以对长妈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例二: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生活朴素,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他真诚的关心帮助鲁迅,仔细的检查并修改鲁迅抄写的讲义,与当时日本学生对待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所以我更喜欢他。
例三:我喜欢寿镜吾先生。寿镜吾是一个秉性慈祥、学识渊博的学者,虽然有严格的一面,但总的来说,他待人宽厚慈爱,对孩子们充满了关爱。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常常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解析】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狗·猫·鼠》 中提及长妈妈和隐鼠的事;
C.《二十四孝图》中提及长妈妈“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提及长妈妈讲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故选B。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人物,而非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医专求学时的日本老师,他给予鲁迅无私的关怀和帮助,鼓励鲁迅弃医从文。因此,本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以上情节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篇目。该篇目描述了作者童年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从文中“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这一描述可以看出,作者对父亲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沮丧。
第二空:《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品记述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第三空:“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的原因是因为父亲让作者背诵《鉴略》,而作者背不出,因此父亲不允许作者去看五猖会。这一情节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第四空:起初,我去看赛会时,心理充满了欢喜和期待。这是因为赛会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对我而言是新鲜、有趣且充满吸引力的。我期待能够亲眼目睹赛会的盛况,感受其中的热闹和欢乐。
第五空:最后,我去看赛会时感到扫兴、失落,甚至觉得落寞无趣、索然无味。这可能是因为赛会的实际情况与我的期待不符,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我无法充分享受赛会的乐趣。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我在面对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时的失望和沮丧。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该题目要求从《朝花夕拾》中的三个篇目(《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选择一个,阐述对其中某个人物的喜爱及理由。这要求考生对《朝花夕拾》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能从中提炼出人物的特点和品质,同时表达出对这些特点或品质的认同和喜爱。
示例:
①《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我喜欢阿长这个人物,她虽然身份卑微,却拥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心。她虽然粗俗、迷信,但她的真诚和热心肠让人感动。她给儿时的鲁迅买来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这一举动让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也让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温暖和爱。阿长的形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不论身份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有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人性的美好。
②《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我选择《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他是一位严谨、正直、热诚的学者,没有民族偏见。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没有任何歧视,反而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他的品格和风范,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温暖和尊重。我喜欢藤野先生,是因为他展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和品质,他的正直和无私让人敬佩。
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我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他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又不乏关爱。他的教学方法独特,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点点滴滴中,我感受到了寿镜吾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他的形象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好的教育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质和责任心。
17.①“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②“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③父亲让“我”背书。 ④“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18.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19.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解析】17.考查对名著的理解与记忆。根据语段所写内容,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方法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练。
语段一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语段二出自《二十四孝图》,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写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
语段三出自《五猖会》,此篇写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
语段四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向先生请教问题,却遭到先生的呵斥。
18.考查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根据语段一中的“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可知,小鲁迅喜欢看《山海经》,对于其中一些神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根据语段二中“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和选段三中的他非常反感父亲顾及自己想看会的心情,非得让自己背书,可知他是一个向往自由,不喜受拘束的人。
语段四,我向先生请教问题,看出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
19.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四个语段都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长大后的鲁迅对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小孩子爱看有趣的书,却无人关心理会;爱看庙会,父亲却要他背无法理解的书;有疑问想问老师,却受到老师的呵斥。读不懂的书,枯燥的要死,孩子喜欢的书非常稀缺,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被塾师发现要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据此结合语段内容作答即可。
20. 朝花夕拾 琐记 21.衍太太和沈四太太对孩子吃冰的不同态度,显示出衍太太自私自利;衍太太在见到大人前后,对孩子比赛打旋子的语言对比,塑造了衍太太表里不一的形象;衍太太给我看黄色漫画,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一个喜欢使坏的妇女。 22.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写衍太太和沈四太太对孩子吃冰的不同态度,写衍太太在见到大人前后,对孩子比赛打旋子的语言对比。作者多用反讽手法。“最愿意”“和蔼”来形容孩子对衍太太的态度,鲁迅表面上是赞扬衍太太,实际心中却是厌恶、鄙视衍太太的。
【分析】2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由第一段“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可知,选文节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琐记》,《琐记》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文中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2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二段“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第三段“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可知,衍太太鼓励小孩子吃冰,显示出衍太太自私自利;
由第四段“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可知,衍太太在见到大人前后,对孩子比赛打旋子的语言对比,塑造了衍太太表里不一的形象;
由第四段“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可知,她给我看黄色漫画;结合第五段“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可知,她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这些都表现出她是一个喜欢使坏的妇女。
2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如第二段“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第三段“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可知,写衍太太和沈四太太对孩子吃冰的不同态度;又如第四段“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写衍太太在见到大人前后,对孩子比赛打旋子的语言对比。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最愿意”“和蔼地笑着”就是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表面是赞扬褒义,实际表达鲁迅对衍太太的厌恶与鄙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