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吴潜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①吴潜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注]①吴潜为南宋名臣,但在朝廷任职时颇受权臣排挤。景定元年(1260),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此篇即是他在循州闲居时赠表侄刘国华的作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直接交代了词人闲居循州时的生活环境:屋子旁边有田园十亩。B.“多情”“拂拂带轻烟”句以比拟手法,写笼着淡淡轻烟的多情杨柳。C.采山货,钓河鱼,有时日上三竿,词人还因醉酒而酣睡不起,这种悠闲的生活令人羡慕。D.上片多写春景,下片多写闲居生活,都寄寓了词人丰富的情感。2.请简要概括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思一首寄方君遇吴潜①西风黄叶堕阶前,秋思撩人已可怜。身渐衰来非一日,心都懒处是今年。爱憎毁誉何关我,消息盈虚要识天。六十四翁凡百足,只祈君相放归田。【注释】①吴潜:南宋诗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举进士第一,先后被封为崇国公、庆国公。后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景抒情,诗人看到面前满地黄叶,心中不免思绪万千,产生了对人生的种种感悟。B.颈联写诗人认为一切爱恨毁誉已经淡化,所有的事物都自有天命,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C.尾联使用了“凡百足”“只”等字眼,说明诗人现在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欣慰和满足。D.本诗整体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心中万般感受统统显于言外,足以让人深深体味。4.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酹江月吴潜暇日登新楼,望扬州于云烟缈之间,寄赵南仲①端明。半空楼阁,把江山图画,一时收拾。白鸟孤飞飞尽处,最好暮天秋碧。万里西风,百年人事,谩倚阑干拍。凝眸何许,扬州烟树历历。应念老子年来,浮名浮利,已作虚空掷。三径才寻归活计,又是飘零为客。回首平生,惊心双鬓,容易成凄恻。尊前一笑,且由醉帽欹侧。【注】①赵南仲,即赵葵。赵葵(1186-1266),字南仲,画家、诗人,与吴潜同为南宋抗金儒将。此词当赵葵初至扬州时作,吴潜时知镇江。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景叙事,写出了白鸟孤飞、天高地迥、秋空明净、长风万里的寥廓景象。B.“凝眸何许,扬州烟树历历”运用虚写的方法,写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C.“百年人事,漫倚阑干拍”这一动作描写和辛弃疾慷慨豪迈的词风有异曲同工之妙。D.下阕“三径才寻归活计”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进入仕途、求取功名的向往之情。6.词人在下阕抒发了多种复杂矛盾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海棠春 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 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注】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 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 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 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B.“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C.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残败萧条。8.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 豫章滕王阁吴潜①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②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注】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②木末:树梢。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万里”三句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登临的典故连接起来,写得既有气势又不失飘逸,其中“吹”字极为生动传神,显出了作者登临高阁时的兴致。B.“正槛外”三句与“近帘钩”三句显现了作者心潮的激荡,在他游目骋怀、欣赏壮景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有王勃当年所见情景“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感,不禁临风嗟叹。C.“何处征帆木末去”,是写登高所望之近景,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D.“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声的融入,又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E.“愁难着”一词,化抽象为具体,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可谓想象奇特。“岁月”两句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令人回味无穷。10.请给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流露出的词人的复杂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送叔永文昌①吴潜②才惜季方去,又更别元方。③惊心天上双凤,接翅下高冈。万里瞿塘烟浪,一片昭亭云月,渺渺正相望。夜雨连风壑,此意独凄凉。杜鹃声,犹不住,搅离肠。黄鸡白酒,吾亦归兴动江乡。人事纷纷难料,世事悠悠难说,何处问穹苍。肯落儿曹泪,一笑付沧浪。【注】①叔永文昌即吴泳,南宋文学家。②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典出《世说新语·德行》,后世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题目明确是送别词,词中的开头两句“才惜”“更别”,以及下阕的“离肠”照应了题目。B.双凤、瞿塘江、昭亭的描绘给人以壮阔和渺远的感觉,与夜雨和杜鹃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C.面对离别,词人借食黄鸡、饮白酒来排遣愁绪,在黄鸡白酒的作用下,词人也不由心生归念。D.本词末两句直抒胸臆,面对离别,词人看到儿曹们流泪惜别,而他要以高洁淡然之姿笑对人生。12.人们常说,“离别最易动衷肠”。请结合全词,谈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衷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鹊桥仙吴潜①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②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注】①吴潜:南宋词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举进士第一,一度高居宰相之职。后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外放。②騃(ái):意同痴、呆、傻。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写景,词人寓情于景,写自己登上高亭极目远望,顿觉心旷神怡、心情闲适轻松。B.上片后三句写急雨袭来,仿佛将人世间的暑气一洗而空,“尽洗却”表现出词人的满足感。C.下片写雨后情景,以“暮鸦”“落凫”“西风”等意象渲染秋意,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感受。D.“痴儿騃女”的表现反衬词人的心境,他们只知道新秋的凉爽,却不懂流年似水、忧丝难理。14.登亭远眺,词人的思绪随着他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词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喜晴赋吴潜①屯结海云阵,奋击藉雷公。忽然天宇轩豁,杲日正当空。照出榴花丹艳,映出栀花玉色,生意与人同。闭纵②一翻手,造化不言功。想平畴,禾穟穟,黍芃芃。老农拍手相问,相劳笑声中。办取黄鸡白酒,演了山歌村舞,等得庆年丰。此际莼鲈③客,倚楫待西风。【注】①吴潜:南宋名相、词人。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此词作于庆元(今浙江宁波)知府任上。②闭纵:阴晴变化。③莼鲈:《晋书·张翰传》中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四句气势不凡,描写了雷雨过后乌云一扫而空,天宇开阔,艳阳高照的景象。B.石榴花、栀子花均为春末夏初的典型景物,其明丽色彩显示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C.“禾穟穟,黍芃芃”为现实之景,叠音词的连用表现了庄稼的繁茂,增强了韵律。D.“老农……庆丰年”五句承上而来,将农人们祈祷丰年的场景描写得有声有色。16.《老子》曰:“功遂(成)身退,天之道也。”请结合这句话和本词,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答案1.C 2.①抒发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②表明自己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及淡然闲静的心境。③表达对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导语】这首词描绘了词人被贬闲居时的自得其乐与隐逸生活。上片描绘了幽静雅致的住处和美丽的春景,展现了词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欣赏;下片写琐屑杂务的厌倦,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之情,并流露出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全词蕴含着词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词人还因醉酒而酣睡不起”错,诗歌中“醉中禅”意思是在喝酒中参悟禅道;“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中表现的是因为“闲”故而可以酣眠不起,词中词人酣睡不起和醉酒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先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找到表达情感的写景和抒情的诗句,分条作答即可。①“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句,描写了春天的美景,词人所居之处如同世外桃源,田园十亩,百花竞放,柳条依依,于这景物中,词人的心境表露无遗,写出了当时作者居住的田园之美景,从而衬托田园生活之乐,诗人通过写春天的美景来抒发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词中“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句,采山货,钓河鱼,畅饮美酒,睡觉睡到日上三竿,通过描写作者每天钓鱼赏景,饮美酒,得悠闲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词人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及淡然闲静的心境。③“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句,写人们都说做一品高官好,但有多少事情,让人心烦意乱。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高官生活的看法,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高官地位显赫,但词人认为其中有很多繁琐的事情让人心烦意乱。词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安贫乐道,不愿过那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表达对勾心斗角官场生活的厌恶。3.A 4.①凄凉愁苦的思绪。首联,“西风黄叶堕阶前”描绘了入秋时节的萧瑟景象,“秋思撩人已可怜”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凄凉愁苦的思绪。②身渐衰老、心灰意懒的悲伤。诗人在颔联直言自己日渐衰老,饱含悲伤。③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后两联表现了诗人因志向无处实现而备受打击,面对现实产生的深深的无奈之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错误。诗人认为荣辱成败都应该邀循天命,万物消长在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表面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实则是诗人满心的无奈的心情。C.“说明诗人现在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欣慰和满足”错误。尾联说的是,活到这个岁数我已经十分满足,只等待退休的那一天了,表达了诗人因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和无奈的心情。D.“本诗整体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错误。本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并非慷慨悲壮。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凄凉愁苦的思绪。首联“西风黄叶堕阶前,秋思撩人已可怜”写诗人看到面前满地黄叶,心中不免产生了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思绪万千,直接抒发了诗人悲凄的思绪。身渐衰老、心灰意懒的悲伤。颔联“身渐衰来非一日,心都懒处是今年”表明诗人身体日渐衰老,心灰意懒,直言自己日渐衰老,饱含悲伤。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颈联说荣辱成败都应该遵循天命,万物消长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看似是认命,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尾联说只希望天子能让我回归田园,表明了诗人想要退休归田的志向,结合注释,可以得出诗人此时怀才不遇,对此感到无奈和痛苦的结论。5.D 6.①抒发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失落愁苦。“回首平生,惊心双鬓,容易成凄恻”,词人因双鬓已白而心生惊惧,因一事无成而愁苦凄恻。②表达了身在官场却向往山林的矛盾心态。词人想“三径归活”却又“飘零为客”,向往田园却又身在官场。“浮名浮利,已作虚空掷”中“掷”这一动作表达出自己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奈心情。③表现了用豪迈之举对抗无奈现实的豁达心态。尾句“尊前一笑,且由醉帽欹侧”借词人笑着举酒豪饮、醉倒帽子歪斜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反映出作者慷慨豪迈的乐观心态。【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词人对进入仕途、求取功名的向往之情”错误。运用“三径”的典故,“三径”的意思是归隐者的家园。“三径才寻归活计,又是飘零为客”,意思是向往田园生活却又身在官场。表达诗人入仕报国与归隐田园之间的矛盾心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词人在下阕抒发了多种复杂矛盾的情感:第一,“回首平生,惊心双鬓,容易成凄恻”,意思是回顾一生的时光,突然发现自己已两鬓斑白,不禁惊惧感慨,内心失落凄恻,回顾自己平生报国无门,表达了词人的伤感失落之情。据此可分析出,抒发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失落愁苦。词人因双鬓已白而心生惊惧,因一事无成而愁苦凄恻。第二,“浮名浮利,已作虚空掷”,意思是对世间的名利并不看重,以把其视作虚空抛掷,“三径才寻归活计,又是飘零为客”,意思是自己想回归三径,过美好的田园生活,怎奈处于官场,身不由己。体现出作者年老想要舍弃功名利禄而归隐田园却身在仕途的无奈。据此可分析出,表达了身在官场却向往山林的矛盾心态。词人想“三径归活”却又“飘零为客”,向往田园却又身在官场。“浮名浮利,已作虚空掷”中“掷”这一动作表达出自己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奈心情。第三,“尊前一笑,且由醉帽欹侧”,意思是且在樽前一笑,把酒豪饮,任由醉倒后帽子歪斜在一旁,体现出词人的在无奈中豪放饮酒的豁达豪迈。据此可分析出,表现了作者用豪迈之举对抗无奈现实的豁达心态。尾句“尊前一笑,且由醉帽欹侧”借词人笑着举酒豪饮、醉倒帽子歪斜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反映出作者慷慨豪迈中“一笑”而释怀,却又为报国无门而遗憾的复杂心理。7.D 8.①对海棠花充满喜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②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解析】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项,“结尾两句直抒胸臆”错误,“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锦江头(以代蜀)的海棠,还是那般艳丽!这里又用“濯锦”二字,海棠花就显得更美了,真是锦上添花。“江头”前又着一“古”字,似乎表示:我华夏古来繁华之地,岂容狐兔闯来!此处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故选D。8.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本题,“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点睛】关于诗歌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9.CE 10.①遭人攻击,仕途坎坷失意,沉郁悲愤无奈(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②年华已老,国难深重,壮志难酬(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③漂泊未定,前途渺茫,羁旅愁思(天正远,伤飘泊)。【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理解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词内容,然后结合理解对选项中的表述进行分析和整合。C项是登高所望之远景E项直接抒情。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情感主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注意在分析的时候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意象和词语。本题诗人的情感主旨较为复杂,可以概括为遭人攻击,仕途坎坷失意,沉郁悲愤无奈(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年华已老,国难深重,壮志难酬(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漂泊未定,前途渺茫,羁旅愁思(天正远,伤飘泊)。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复杂的情感。11.D 12.(1)送别友人的不舍:词作开头两句,用“才惜”“更别”直接点明送别友人的之意,扣住“惜、别”,表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2)与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凄凉:词人写友人离别后,望瞿塘、看昭亭、听风雨,借助景物的壮阔、渺远与凄清,表达友人离别后的孤独与凄凉。(3)自己对归乡的渴望(或“对故乡的思念”):面对离别,词人在杜鹃的哀鸣声中食黄鸡、饮白酒,本为排遣愁绪,却引发了诗人归乡的渴望(或“对故乡的思念”)。(4)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面对离别,词人直接抒发了人事难料、世事难说、无处言表的深沉思考。(5)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或“对离别的释然心态”):词作的最后,词人痛定思痛,自我宽慰,不应像儿曹们一样落泪,面对人生还应以高洁淡然的姿态笑对人生。【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词人看到儿曹们流泪惜别”理解错误,“肯落儿曹泪”中“肯”是“怎肯”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肯像儿曹们一样流泪”。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词的题目是《水调歌头送叔永文昌》,所以本词是一首送别词。词作的开头写到“才惜季方去,又更别元方”,其中“才惜”“更别”照应了题目,直接点明送别友人时的情景,体现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词中写到“惊心天上双凤,接翅下高冈。万里瞿塘烟浪,一片昭亭云月,渺渺正相望。夜雨连风壑,此意独凄凉”“杜鹃声,犹不住,搅离肠”,这是词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看到天上的双凤接连飞下山岗让词人感到惊心。看到瞿塘江面万里,一片云和月亮漂浮在昭亭之上,夜中,丘壑上风雨交加,杜鹃声声不停啼叫,词人写友人离别后,望瞿塘、看昭亭、听风雨,借助景物的壮阔、渺远与凄清,表达友人离别后的孤独与凄凉。所以,抒发了词人与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凄凉。“黄鸡白酒,吾亦归兴动江乡”,面对离别,词人在杜鹃的哀鸣声中食黄鸡、饮白酒,本为排遣愁绪,却引发了诗人归乡的渴望。所以,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渴望(或“对故乡的思念”)“人事纷纷难料,世事悠悠难说,何处问穹苍”写到人事难料,世事难说。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面对离别,词人直接抒发了人事难料、世事难说、无处言表的深沉思考。“肯落儿曹泪,一笑付沧浪”意思是不肯像儿曹们一样流泪,体现了词人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词作的最后,词人痛定思痛,自我宽慰,不应像儿曹们一样落泪,面对人生还应以高洁淡然的姿态笑对人生。13.A 14.①扁舟昨泊,今上高亭,极目远望,满怀惆怅。一个“孤”字见出他的孤独寂寞,“目断千里”也隐约透出念远怀乡之意。 ②一场急雨扫过,天气变得凉爽了,词人感到这场雨似乎把人世间的一切暑气、尘土和烦恼都一扫而光,心情于是变得畅快起来。 ③极目秋景高远,暮色寒鸦却不无惆怅意味,加之“西风又起”,“痴儿騃女”不识愁滋味,词人更觉韶光易逝、人生悲凉。【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开头三句写景……顿觉心旷神怡、心情闲适轻松”说法错误,起首三句是叙事而非写景,且从“扁舟昨泊”的处境、“孤啸”“目断”的心境来看,词人的心情并不那么闲适,而是较为复杂。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人情感的能力。“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意思是扁舟昨天刚停泊,今天就来到高亭上,极目远望千里闲云。“闲云”也显出一股轻松之感。但是,他毕竟是来散心的,以解胸中郁闷,“孤”字见出他的孤独感,“目断闲云千里”也隐约透出念远、怀乡之意。作者的心情并不那么闲适,而较为复杂,有如夏末秋初的黄昏那和着凉意的热燥,使人并不好受。“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天顺人意,降下一阵好雨!将那热燥一洗而空,仿佛人世间的一切尘垢连同自己那些莫名的烦闷也一洗而空。此词的“前山急雨过溪来”又加之“尽洗却”,这样的心情表现得更为痛快。此时他的愁闷似乎散去了,他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极目秋景一片高远,可是,暮色寒鸦却不无一种惆怅的意味,作者遂以“一团”来形容这秋意。“一团”,即忧丝难理,烦躁中难堪的心境,委婉地表现出来。“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新秋的凉爽是可喜的,可是在不知不觉间,西风起了,节序便又推移了,作者在感叹似水的流年。以“痴儿騃女”作反衬,益发显得悲凉。15.C 16.①喜悦之情。雨过天晴,词人由艳阳下石榴花、栀子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田野中的庄稼,预感到这将会是一个丰年,作为地方长官,他感到无比喜悦,以上对应着“功遂”的一面。②退隐之意。词人虽然为政有成,但是效法“造化”,并不自言其功,也不贪恋权位,而是以“莼鲈客”自期,准备在秋天归隐故乡。【导语】这首词以“喜晴”为题眼,上阕以雷霆雨霁、红榴玉栀的壮丽意象展现自然伟力;下阕转写田家丰乐,穟穟芃芃的庄稼与老农笑颜相映成趣。结句“莼鲈客”的典故暗含归隐之思,在歌颂造化之功与农家之乐的表象下,隐隐透露出词人功成身退的人生志趣。全词笔力雄健而意蕴深长,将自然气象、农事欢愉与士人情怀熔于一炉。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禾穟穟,黍芃芃’为现实之景”错误。由“想平畴”可知,这是诗人想象的景色。故选C。16.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①“功遂”的喜悦之情。上阕“照出榴花丹艳,映出栀花玉色”中诗人描绘了红艳的榴花、玉色的栀花,通过对色彩对比鲜明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并由眼前美景联想“禾穟穟,黍芃芃”的喜人景象,诗人仿佛看到广袤的原野上,禾苗茁壮成长,黍稷茂盛繁密,充满着对丰收的期望与希望。作为为官一任的知府,想到治下百姓可以迎来一个丰收的年景,想到百姓们用“黄鸡白酒”“山歌村舞”“庆年丰”,不由生出自得之情,不由充满无限“功遂”的喜悦之情。②“身退”的归隐之意。尽管作者身为知府,治理有方,成效明显,百姓喜乐,但却将之归功于“造化”,想要效法“造化”亦“不言功”,不自满,不居功。并且效仿当年的张翰“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而“命驾而归”的做法,将自己称作“莼鲈客”,静待西风吹来之时,可以归隐家乡,享受归田的惬意,表明作者在治理颇有功绩之时不恋官位、不贪功名的“身退”的高洁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