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跟踪练习 2025-2026学年上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跟踪练习 2025-2026学年上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跟踪练习 2025-2026学年
上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速度可达120 km/h,此时车内听到的噪声有风噪、胎噪和发动机噪声,因此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都会关闭车窗。下列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此相同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D.学校路段禁止鸣笛
2.五四青年节,某校举行了“迎五四,颂青春”歌咏比赛。下列有关歌咏比赛中涉及的声现象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的合唱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师生的耳朵里
C.将音箱音量调大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D.优美的合唱声一定不会成为噪声
3.“爆竹声中一岁除”2024年甲辰龙年除为,爆竹声声。下列有关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爆竹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朵中的
B.过年期间爆竹声一定不属于噪声
C.鞭炮声比花炮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更快
D.爆竹声和其他声音主要根据音调来区分
4.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
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禁止广场舞活动
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5.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随着机动车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以下措施不能减弱机动车噪声的是( )
A.在路边安装噪声监控仪 B.设置禁止鸣笛标识
C.在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D.在公路两旁植树
6.当地时间3月5日上午,中国生产的大型客机C919 和ARJ21支线飞机飞抵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为了安静地休息,飞行期间部分乘客带上了耳罩,这是(  )
A.从噪声的产生环节减弱噪声
B.从噪声的传播环节减弱噪声
C.从噪声的接收环节减弱噪声
D.改变了噪声传播的路径
7.如图所示的真空隔音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封起来,将间隙抽成真空并密封排气口,形成真空层。若密封圈漏气,隔音效果会降低。由此可知真空玻璃隔音效果好是运用了(  )
A.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B.从接收处减弱噪声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不同,音调高低也不同
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减弱噪声
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发现鱼群,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9.在与声有关的四幅图中,与控制噪声无关的是(  )
A.居民区街道禁鸣喇叭 B.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10.4月29日,“第二届青年人才联谊会”文艺演出在潼关县举行。演出中,原创舞蹈作品《瞧,咱老陕人》、歌伴舞《龙船调》、竹笛独奏《破晓》等节目引来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笛、箫、二胡演奏时,都是由空气振动发声的
B.使用音箱目的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C.优美动听的乐曲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D.现场观众把手机铃声调成静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1.小明家临街而住,于是在家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54.4dB,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利用噪声监测仪 (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12.噪声是由发声体 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朵,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
13.图甲是某街道上的噪声监测装置的显示屏,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填声音的特性),图乙中 (选填“A”或“B”)可以反映这种声音的波形;图丙是马路上常见的控制噪声的标志,该措施是从 减弱噪声的。
14.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噪声的控制进行了探究。他们从发现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走访等途径来收集数据,发现控制噪声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城市在控制噪声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①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②积极搞好城市绿化;③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带上耳罩、耳塞④在市区内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⑤对噪声较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⑥采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等。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dB;
(2)由上述兴趣小组提供的材料分析论证,可以得出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其中 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选填文中序号)
(3)如图所示,在闹市区的主要干道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这种装备反映声音的什么特征 (选填“音调”、“响度”和“音色”)?
(4)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你向学校提出两种减少学校噪声干扰的合理化建议:
① ;② 。
15.如图所示是学校的录播教室。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声带 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到老师的耳朵中,为了防止教室外的嘈杂声干扰录课,录播室的墙壁用了新型的隔音材料,这是在 减弱噪声。“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辨别的。
16.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车上木人敲一下鼓,走十里,敲一下锣,人们根据声音的 不同,辨别是鼓声还是锣声,从而确定行驶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能传递 。夜晚当人们觉得鼓声和锣声吵时会关窗,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题
17.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
(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利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 (填“调大”、“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 (填“大”、“小”),人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 (填“大”、“小”),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 (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
(2)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泡沫板,由于不同材料的厚度不同,在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根据数据可分析出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3)两同学观察后发现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选填“强”或“弱”);
(4)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报纸”或“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
(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音。
四、科普阅读题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声消声
科学研究发现,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如图甲),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的声波由近处向远处传播。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在这些位置几乎听不到声音。
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消声器。图乙是这种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某声源发出的一列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当入射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声波,它们分别向上、向下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播,通过不同的路径在B处再次相遇,恰好发生消声现象。
消声器能有效控制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经消声处理后,其排气噪声可以降低70%以上。
(1)图甲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音叉两侧的空气 (选填“左右”或“上下”)振动。
(2)图甲音叉叉股振动时,在音叉的左边、右边都会传播声波,则声波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 ( )
A.是疏密相间的 B.是变密的
C.是变疏的 D.是均匀的
(3)用疏密相间的竖线表示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如图丙),P、Q表示密部,M、N表示疏部,则两列声波相遇时,消声效果最明显的情况是 ( )
A.P与Q相遇 B.P与N相遇
C.M与N相遇 D.P与M相遇
(4)图乙中,B处声音的响度 A处声音的响度(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5)消声器的使用效果与噪声的频率和响度有关,如图丁是某型号消声器在控制不同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时的性能图像,阴影部分为消声达标。以下情况中,消声达标的是 ( )
A.响度为20dB,频率为100Hz
B.响度为40dB,频率为210Hz
C.响度为70dB,频率为250Hz
D.响度为90dB,频率为350Hz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A C C B C C
1.B
【详解】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关闭车窗,阻碍了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A.摩托车的消声器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阻碍了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学校路段禁止鸣笛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A.合唱声是由人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师生的耳朵里,故B正确;
C.将音箱音量调大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所以优美的合唱声也会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3.A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爆竹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朵中的,故A正确;
B.过年期间爆竹声如果影响到别人的正常休息,也会成为噪声,故B错误;
C.相同的传声介质,相同的温度下,鞭炮声和花炮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一样,故C错误;
D.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爆竹声和其他声音主要根据音色来区分,故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一、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消声;二、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三、在接收处减弱噪声——吸声.由题意知,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下面方法最有效、合理的是选项C,故选C.
5.A
【详解】A.在路边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响度,不能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设置禁止鸣笛标识,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公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公路两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乘客带上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是在噪声的接收环节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真空隔音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封起来,将间隙抽成真空并密封排气口,形成真空层。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真空玻璃隔音效果好,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若密封圈漏气,两片平板玻璃间有了空气,隔音效果会降低。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a、b两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中频率不同,音调高低也不同,故B正确;
C.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渔民通过声呐发现鱼群,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居民区街道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只能起监测作用,不能控制噪声,故C符合题意;
D.高架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和箫演奏时,是由空气振动发声的,二胡演奏时,是由琴弦振动发声的,故A错误;
B.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使用音箱目的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优美动听的乐曲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故C正确;
D.噪声的减弱途径有: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以及人耳处,现场观众把手机铃声调成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1. 响度 不能
【详解】[1][2]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但噪声监测仪不能减弱噪声。
12. 振动 声源 人耳 传播过程
【详解】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也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朵,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阻断噪声的传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3. 响度 B 声源处
【详解】[1]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2]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波形总是杂乱无章的。如图乙中B波形图杂乱无章,是噪声的波形。
[3]图丙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产生。
14.(1) 不规则 90
(2) ①④⑤ ②⑥ ③
(3)响度
(4) 校园内、外广泛植树 关闭门窗
【详解】(1)[1][2]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2)[1]①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④在市区内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⑤对噪声较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②积极搞好城市绿化;⑥采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③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带上耳罩、耳塞;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反映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响度。
(4)[1][2]教室外如果有噪声源,找到它,阻止或设法减弱其发声;可在校园内、外广泛植树等;关闭门窗,拉上窗帘。
15. 振动 空气 传播过程中 音色
【详解】[1]物体振动是声产生的原因,同学回答问题产生的声音,是由同学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空气,学生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老师的耳朵中的。
[3]教室外的噪声在传播过程中,被录播室墙壁的新型材料所阻碍,使其不能传入或减弱传入录播室,保证了录播室内的安静环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来减弱噪声。
[4]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
16. 音色 信息 传播过程中
【详解】[1]由于鼓和锣的结构和材质不同,所以音色不同,人们根据鼓和锣发声的音色不同,区分鼓声和锣声。
[2]由于走一里,敲一下鼓,走十里,敲一下锣,所以通过鼓声或锣声确定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
[3]夜晚当人们觉得鼓声和锣声吵时会关窗,通过关窗阻止声音的传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7. 调小 大 大 保持不变 羽绒服 好 强 海绵 响度 传播过程中
【详解】(1)[1][2][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人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由于房间的空间较小,距离改变的程度受到限制,故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大,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大。
[4]根据控制变量法;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保持不变。
(2)[5]分析数据可知,用报纸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大,用羽绒服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可得出的结论: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
(3)[6][7]根据所得数据可知,羽绒服的材料最粗糙,报纸的材料最平滑,用羽绒服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用报纸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大,故得出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4)[8]海绵与报纸相比,表面粗糙稀疏多孔,所以海绵的隔音性能比报纸好。
(5)[9]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减弱噪声,就是减小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10]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小噪音。
18. 左右 A B 小于 C
【详解】(1)[1]图甲中,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会引起两侧空气的疏密相间的变化,因此,音叉两侧的空气也会左右振动。
(2)[2]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一会儿变密,一会儿变疏,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音叉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疏密相间的,故只有A说法正确,故选A。
(3)[3]由题干中的表述可知,“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对照选项可知
A.P与Q相遇属于两列声波的“密部”相遇,故A不符合题意;
B.P与N相遇符合“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相遇”,消声效果会明显,故B符合题意;
C.M与N相遇属于两列声波的“疏部”相遇,故C不符合题意;
D.P与M相遇属于自身的“密部”与“疏部”相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4]由上述“消声”原理可知,声音从A处传来时,分成两束声波,它们分别向上、向下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播,通过不同的路径在B处再次相遇,恰好发生消声现象,因此,A处声音的响度大于B处声音的响度。
(5)[5] ABD.对照图象可知,A响度为20dB,频率为100Hz,B响度为40dB,频率为200Hz,D响度为90dB,频率为350Hz所示的声音,在消声后所对应的坐标位置都不在图象中达标的阴影范围之内,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C.响度为70dB,频率为250Hz的声音在消声后所对应的坐标位置在图象中达标的阴影范围之内,因此消声达标,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